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定平:文化是一种信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1 07: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定平:文化是一种信仰



www.gx.xinhuanet.com  2008年04月03日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从“无信仰时代”的文化镜象谈起    ■钱定平    ●今天文化市场之所以出现种种浮华浅薄、没有正形的产品,研究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从事者没有把文化当作一种信仰。原本优秀的文化人如果不把文化当作信仰来敬奉,在当前这个万物佻挞、众生躁动的社会环境里,也会不小心堕入陷阱。这也难怪,文化在这个无信仰时代上面照镜子,怎不会照成光怪陆离的“镜象”?     ●要说有一种人人可亲而处处可携的载体,明白畅达地沉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渊薮,没有什么比得上旧书。     钱定平:曾在国外任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著有《海上画梦录》《美一个混血女郎》《科学如此多娇》《Logo的文化史》等。     文化是一种信仰!     可以说,今天文化市场之所以出现种种浮华浅薄、没有正形的产品,研究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从事者没有把文化当作一种信仰。原本优秀的文化人如果不把文化当作信仰来敬奉,在当前这个万物佻挞、众生躁动的社会环境里,也会不小心堕入陷阱。这也难怪,文化在这个无信仰时代上面照镜子,怎不会照成光怪陆离的“镜象”?我想从演义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讲起。     我认为,影片没有达到赵朴初居士为李叔同百年诞辰所描绘的境界:“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也许这部片子是想给观众展示“无数奇珍”,用的却是浮雕手法:什么都雕了一笔,什么也没有凸显出来,结果就只能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可以对比着看看罗丹如何雕刻巴尔扎克。大师并没有把作家生命中每一笔光彩都显摆出来,而是抓住了他最亮的光点,他的脸庞、乱发和长袍,聚焦他那凝聚着思想、痛苦、智慧和梦想的“神”,并且惟妙惟肖斫刻雕镂出来了。     其实,弘一法师也自有其“神”,绝非常人可比,就藏在他弟子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里头: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我觉得,这种神气正是拍摄影片的“纲”。纲举目张,片子才能拍好,“一轮明月”也才会“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法师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去做,说明他对那“一切事”具有一种宗教徒似的虔诚信仰。当然,他所做的“一切事”实际上都和文化有关,包括他那轻裘缓带、公子哥儿的时期。所以,法师是把文化当作信仰来认真从事,并且一生都浸润着,贯穿着,坚持着。这样一来,他以后告别红尘、皈依佛门就不难理解了。这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持久信仰的延长、转型和深化。而《一轮明月》之所以拍得不理想,我想,原因就是从事者对待文化还没有达到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境界,即把她当作一种信仰吧。     车迷信仰车,网迷信仰网,老百姓信仰电视上目迷五色的广告,一种新技术产品刚一问世,热衷者趋之若狂。现今社会对技术的信仰普遍存在。对于技术的信仰说到底就是对于文化的信仰。实际上,技术并不是某种自在的必然,它受文化的制约。例如,我在欧洲的时候发现,人们对于目迷五色的“新产品”不如中国人这么热衷,就是文化差异反映在技术冷热上的一个例子。而且,在“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还有着去掉屏蔽或消除障碍的作用。也就是说,技术也有使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重大意义。这就更加属于文化范畴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信仰看待的人古今中外不少。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郎士有一本很不出名的自传体小说《河畔忆语》(PierreNozière),里面写到一个小孩子怎么在塞纳河边逛旧书店的情景,叫我喜得知音。作家写到一位爱书如命的旧书商人,还有河畔鳞次栉比的旧书铺子,并且强调说:这才是巴黎真正的皇冠!     正因为一流作家这么含情脉脉地写恬静如水的旧书文化,所以,法国才是文化大国。     要说有一种人人可亲而处处可携的载体,明白畅达地沉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渊薮,没有什么比得上旧书。对于人类的智慧宝藏,书籍就是一把把钥匙;对于逝去的伟大头脑,旧书乃是一座座丰碑。旧书常常是一位多产的母亲,她身后会留下许多儿女;您怀抱一本旧书,就像拥抱一个大家庭。在这点上新书比不上旧书;新书顶多只有兄弟姐妹,而旧书却给您一派家族的田园风光。如果您读书认真,在那众多追随而来的书本里头,您就能分辨得出谁真的具有嫡亲的贵族血统,谁不过是时髦的庸器俗货。如果说书籍是文明的航空母舰,那么,一册旧书的许多架思想之翼已经飞翔出去了,正在各地巡弋和撒播。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只有把文化作为信仰来供奉的人才能欣赏。所以,以文化自傲的法国人这才对旧书商尊称做bouquiniste。而且,法国的旧书商往往是饱学之士。有一次,我在塞纳河畔淘旧书,听到一名法国学者在询问某个久远的力学问题。那位旧书商随手抽出一本旧书,咕咕哝哝对学者讲了些话。学者欣喜若狂,拉着我这个素昧平生的人说:“这位旧书商竟指得出是在第三百九十三页!”一名普通的旧书商竟如此敬业乐群,这样学养有素,这才是社会发育健全、文化走上正规的一道风景线。     法郎士的笔调是那么博学、深沉、抒情而优美,可他却不用来描写巴黎的玉墙铁塔或河畔美景,而特别钟情于文化典籍和历朝金粉:“我非常鲜明地觉悟到巴黎的使命,就是以此来教化全球!”     请听听,教化全球!何等傲岸,如此自豪!能够“教化全球”的只能是文化,征服别人同时征服自己。法郎士卓有远识,才写了上面那段不合时宜的话来,反衬出他对于文化抱有坚定无比的信仰。当然,这仅仅是将文化当作信仰的无数例子中的一支。     文化(Culture)就是自己的培养基(Culture),这就决定了文化不会信仰她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例如金钱或权势,更不受“色-戒”的豢养。那么,如果追根穷源的话,到底文化又是什么呢?我深深觉得,文化就是我们人之为人的一切,不过我们常常把这一点忘怀了。再换一种说法,文化就是目的在于降福于尘世的某种宗教之胚胎,不过,这胚胎里不带对于“魂灵不朽的许诺”。试问,终其一生浸润着和贯穿着而魂牵梦萦的,不是信仰,又是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25 , Processed in 0.0635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