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教育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1 07: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9:36:38 | 只看该作者
单士兵:博物馆应重视民间的现实记忆
  昨天是5月18日,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各地纷纷组织相关活动,来发挥博物馆这个公共空间的价值。
  在今天,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博物馆功能不能只是用来收藏存放历史遗物,展品更多还是作为进行学术研究的依托,博物馆的灵魂还是应该聚焦在思想价值的发现之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争论和发现的场所,越来越成为思想观念的碰撞之所。在我看来,思想发现的重要路径,离不开民间性;价值指向的重要向度,绕不过现实性。这实际意味着,博物馆今天更应该加大向民间与现实进行转身的步伐。
  曾几何时,博物馆仅以“宁静的辉煌”,就征服无数向往文明的心灵。原因很简单,文明一旦开放,就注定产生巨大力量。世界上无数极具价值的博物馆,原来就是一个封闭地,或者是权力的私家场所。比如,巴黎卢浮宫,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曾是法国数十位国王居住过的宫廷,里面藏品多为王室所有。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统治之后,才开始向公众开放;同样,中国故宫博物院也曾是皇权所有,辛亥革命之后,皇帝最终搬出紫禁城,故宫才不再是 “民不得入”的禁地了。这本身就意味着,专制集权的领地,最终无法阻止民众脚步的踏入。
  人类走向开放与文明,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大步流星,一刻不得懈怠。博物馆的改革,就是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这两年,关于故宫的开放,之所以成为一次次被聚焦的文化现象,说到底,就是故宫不能被权力与资本掌控,而应该回归公共生活,为公众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博物馆开放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博物馆能成为一个思想与文明的集散地。
  “博物馆不能置身于社会现实问题之外,必须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宋向光日前这样说。我以为,让博馆馆从历史记忆走向现实反应,就是这个时代一次重要的文化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让博物馆的展示与表达,更加贴进民间性与现实性。而民间的现实记忆,其实就是民意最大的聚焦,就能提供最具及时意义与警世价值的思想信息。
  截至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已达3415个。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划,到2020年,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民办国博馆现在有456座,只占博物馆总量大概13%。很多民办博物馆都存在资金困难问题,有一些在苦苦挣扎。不必讳言,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这些年中国的确兴建了无数大型场馆,很多也都以免费开放形式来凸显其公益性。然而,这些富丽雄伟的地方,很多时候却无法发挥文化传播与艺术辐射的最大功能,有时甚至像菜市场。除了管理问题就是因为其文化思想的呈现,价值太过主流单一,不能满足公众的多元期待。
  我身边就有一些朋友,一次次扼腕痛惜当今中国连一座真正的“文革博物馆”都没有,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搜集资料、对文革时代的人物进行采访录相,来建立自己关于文革的“私人博物馆”。现在,让民间文化力量走进博物馆,让民办博物馆不断得到壮大,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最能反映现实的事物与思想,其实就在民间。越是民间的,就是越是现实的,就越是迫切的。遗憾的是,我们能够尽可能反映眼前当代现实的博物馆太少了。
  博物馆是文化学术研究的场所,但这个时代的文化研究真的不是都要一头扎在故纸堆了。从这个意义讲,让博物馆本身就与田间地头零距离,与最贴进这个时代的现实问题相关联,其实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我们可以在博馆馆里流连忘返,在那里静静观感种种历史复活,感受这个时代的来处;我们更应该在博物馆里看到民间与现实,知道我们的去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38 , Processed in 0.0603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