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的教育乡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2 23: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人的教育乡愁

——林茶居http://xnjyw.5d6d.net/thread-51282-1-2.html教育人文随笔集《大地总有孩子跑过》序


周国平


喜欢这个书名,尤其是书中第五辑的名称:我的教育乡愁——觉得它意味浓郁。读完书稿,还觉得它贴切。我体会,教育之成为作者的乡愁,有两层含义。其一,他的早年记忆中铭刻着多位教师的形象,他自己也从十六岁起当上了一名教师,教育是他钟爱的事业。其二,在今天的时代,他心目中那种真正的教育失落已久,教育是他渴望寻回的理想故土。
正是怀着这两种乡愁,在离开教师岗位多年之后,林茶居参与创办并主编了《教师月刊》。他为这份杂志向我约稿,是我们结识的机缘。
作者又是一位纯正的诗人。这使我对他的这本谈教育的书满怀期待。书中引谢林之言:诗是人的女教师。”诺瓦利斯之言:“诗是保证直觉健康的艺术。”我相信,一个受了诗这位“女教师”的熏陶、保持了健康直觉的人,对于教育一定会有独特的、直入本质的理解。事实的确如此。
在本书中,作者谈教育,也谈诗歌、艺术、生活,随处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闪光的文字,我在这里仅对其中若干诗性的教育感悟表达我的赞赏和呼应。
诗与教育原本是相通的。人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诗是这样一个生命的歌唱,而教育则是这样一个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命是教育、尤其早期教育的第一关键词。孩子首先是一个生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话语里,没有‘学生’,只有‘孩子’或‘儿童’。”天真率性是孩子天然的生命状态,可是中国人总是强调孩子要“懂事”。“也许有的‘妈妈’被孩子的‘懂事’感动了。只是这种感动非常廉价。这种感动不是一个‘妈妈’的感动,而是一个成人的无知与自得。”时下流行所谓“感恩教育”,把感恩窄化、矮化、俗化为“孝”、“敬”、“顺”,甚至教孩子给父母洗脚、过生日谢父母的生育之恩,荒唐到了极点。孩子天然的感恩“实际上都在那一声叫不腻、喊不累的‘妈妈’、‘爸爸’里”,而人的感恩之心应该“面对的是‘天地’,是‘人间’,是‘命运’,是‘花开花落’,是生命的‘偶然’,是他自己的‘珍惜’”。好的家庭教育绝无刻板的规矩和明确的目标,乃是“‘一家人’的欢乐、吵闹和争执”。鉴于今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病态、阴郁、粗鲁、功利,作者的一句点睛之语是:“那些活得健康、阳光、优雅、无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这个时代的‘劳动模范’。”
诗歌创作过程有两个特点,它既是对个人经验的唤醒,又是对灵感突现的敞开。教育过程与此十分相似。一方面,教育也是“对个人经验的发现、呼唤、亲近、激发、彰显”。所谓个人经验,不只是指外部经历,更是指内在体验。其中,“能不能保持精神的青春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性问题。那些天真,那些萌动,那些多情,那些梦想,那些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迷恋……精神成长不仅指向未来,还意味着对过去的保持,对过去的不断唤醒、激荡、敞开、照亮”。另一方面,教育又是对未来种种未知的可能性的敞开。“孩子的成长不是反应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是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奇迹的创造”,“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充满奇迹和意外。你现在根本就无法知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今日的教育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背道而驰,功利性的目标统率一切,把个人的内在经验和创造潜能都扼杀了。
教育要能够唤醒个人经验,开放创造机遇,就必须慢。在古希腊文中,“学校”和“闲暇”是同一个词。世上一切好东西,包括好的器物,好的诗,好的教育,都是在从容的心境下产生的。作者引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评论道:这“才是体贴人性、让教育之善充分敞开的美好叙事——它准确地握住了教育‘慢’的、‘个性’的、‘顺应自然’的本质”。今日教育的快,实质是急功近利,让学生做的大量事情与教育无关,甚至是教育的反面。可是,孩子和家长却因此没有了喘息的时间。“孩子们的成长被加诸了太多的人生难题。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正做着雪上加霜的事情,还美其名曰: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这个时代的中国父母也许是有史以来过得最累的父母。告诉他们可以不做什么比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可能更为急迫”。做减法,减去非教育性质的负担,不但给真正的教育腾出了空间,而且孩子和家长都会轻松得多,这是多么中肯的提醒。
作为一个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作者对语文教学也有精当的识见。“好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足够的激情与办法让好的文字和孩子相互照亮,相互敞开,相互召唤。它促成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孩子在好的文字中认出‘我’,发现‘我’,感受‘我’,教育‘我’”。读到这个话,我不由得击节赞叹。倘若不是一个深谙文字的精神品格的诗人,怎么说得出这个话。当今语文教学弊病甚多,举其要者,一是技术主义,课文分析则武断所谓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作文则强求所谓遣词造句、谋篇构局。作者责问道:“谁给了你‘遣’词‘造’句‘谋’篇‘构’局的权利?你所应该做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听从语言的召唤。”二是道德主义,所谓“先做人,后作文”,而把“做人”局限为做“道德的人”。作者指出,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做人”应该是做“思想的人”、“情感的人”、“心灵的人”、“精神的人”、“审美的人”等等,而不只是“道德的人”。事实上,在道德主义的逼迫下,假大空已成学生作文的通病。写假话甚至是一种硬性要求,比如说,让与父母长期分离、艰难度日的“留守儿童”在作文里写“我幸福的一家”,用学到的形容词歌颂祖国和展望未来。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既没有好的文字——即使本来是好的文字,遭到技术主义阉割和道德主义曲解后,也成了坏的文字——又没有真实的“我”,真实的生命和心灵,遑论相互照亮。
最后,我想说,在教育遭到沦陷的今天,作者的教育乡愁在不同程度上也是每个常识尚存的人的乡愁。因此,让教育回归常识,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和责任。

20121213

(林茶居教育人文随笔集《大地总有孩子跑过》,教育科学出版社即出)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02:5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36 , Processed in 0.0820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