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迅雷:词典的修编与文化的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3 19:4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迅雷:词典的修编与文化的融合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7月15日在北京首发。我家就住在杭州文二路博库书城附近,傍晚就跑去买了来。《现代汉语词典》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工具书,它更是学习之书、文化之书,我买过很多个版本;在我所购的一百多种辞书中,它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看词典的变迁,可见社会的变迁、人类的变化、文化的交融。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万3千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万9千多条,增收新词语近3000条,修订规模空前,其中既收有“雷人”、“给力”等网络热词,也收入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PM2.5(在空中飘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等“洋文”。
  我特别查阅了一下,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依然保留着,而纯中文的“美职篮”并没有收录。你瞧央视转播NBA的时候,都已乖乖地用“美职篮”来代替了,因为一批没文化而管文化的人在竭力反对“洋文化”,见到洋文就气不打一处来。现实生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形,我会直接说:请问,你想把“B超”改成什么?我那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的老母亲,到医院做检查,“做B超”都说得很溜,你以为我老妈“崇洋媚外”?英文的ABC她更是认不得两个。
  这次修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极具特色的香港及台湾地区的词语条目被收录其中。粤港澳地区对普通话影响很大,除第5版已收的“埋单、炒鱿鱼”等以外,第6版又增收了“八卦、搞掂、狗仔队、无厘头、手信”等等。而来自台湾地区的新条目,有“呛声、力挺、糗、捷运、劈腿、软体、硬体、管道”,以及与选举文化有关的“拜票、谢票、站台”等等。看看人家向下的“拜票”活动,多么生动可爱。也很巧,早两天刚刚与一位去台湾读研的前同事讨论过“捷运”这个词是否完全等同于大陆所说的“地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台湾地区指城市铁路。”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语言的影响力极为巨大。一个改革的、开放的国家,对外来文化一定是敞开胸怀,吸收接纳的。在我国,“干部”是一个老掉牙的词语,可是,有多少干部却并不知道“干部”就是一个外来词,它是从日文中移用过来的。那种所谓“纯洁汉语”的主张,就是不愿意看到ABC之类的外来“洋文”。呵呵,好的,您不愿意的话您就带头不使用,比如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的阿拉伯数字,对我们来讲是标准的“外来语”,您想纯洁汉语,那您就永不使用这些阿拉伯数字,我对您表示佩服。
  语言的保守主义,注定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因为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一种思想保守主义。
  那么,修编《现代汉语词典》的人,是不是也含有某种文化保守主义呢?一方面,源自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词收进去了;另一方面,同性恋者使用的“同志”一词未被收录,“剩男”“剩女”等词“因不够尊重人”也没收录。我以为,这就是修编者观念的保守与落后。广泛使用的词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以“不够尊重人”为标准来决定收不收词语,那么,这本《现代汉语词典》有数不清的词语要“滚蛋”——“滚蛋”这个词也不该出现在第6版的第493页。
  所以,我坚信,同性恋者使用的“同志”一词,迟早是要被收录的——只要这些修编者不是方舟子式的偏执狂。
  《辞海》的惯例是每10年修订一次。我建议《现代汉语词典》今后每5年修订一次、出个新版——常出常新。时代变化一日千里,而文化交流千里不用一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9:48:55 | 只看该作者
于坚:汉语是一种最后的拯救力量
  文明自有文明的时间,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见出一个民族与上帝的距离
  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引发热议。哪些词应该收入而哪些词不该,比如“剩女”一词没有收入,颇多争论。在我看来,词典并非语词是非的判断,而是语词状况的反映。一个词也许今天很热闹,但最终烟消云散。比如过去的词典,有多少曾经的热词死掉了?比如“臭老九”,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知道吧?最后留下来的,依然是“止于至善”的那些。“剩女”之类,听起来有点恶毒,心不好,贬义,不善。词典不妨收入,时间会淘汰的。文明自有文明的时间,它明什么,暗什么,可以见出一个民族与上帝的距离(我在“道”这个意义上用“上帝”一词)。“文革”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不善,所以消失了。
  词典也是一种历史。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热词,追捧热词的写作最终烟消云散。对比一下早期的《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不少当年的热词如今已经多么冷僻、奄奄一息了。一个词是否可以因为收入词典而不朽,不是词典说了算,而是文明的时间。过一百年,一个热词还活着,算它命大。汉字,留下来的往往是善词。这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止于至善”的善,并不是当下的是非,倒往往是时间中的不偏执、中性。汉语可以说是圆的语言,不喜欢太明确的褒贬、确定性。词一般不是直线加箭头式地直指某个概念,而是要依据语词的在场、上下文来确定含义。但这个圆的核心是善。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某种状态。善,吉也。吉,善也。(许慎《说文》)什么是善,只能在具体的场中依据历史、经验、文明的惯例以及当下的新经验去判断。判断、释义在当下,但善也是一以贯之的——一个来自甲骨上的字。
  对一些西语词汇,也颇有争议,比如CPI、PPI、PM2.5、ECFA等等。这些枯燥的词汇以前也有,比如化学术语,我认为不会影响汉语的根本,它们仅仅在词汇中束之高阁,也就是供专家用用,撼动不了汉语的根基。如果某些语词最终不能达到文明的“止于至善”,它自会消失。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本词典表现出来的汉语的活力。字不变,但意思、隐喻、读音,可以扩展、改变或者萎缩。汉字不灭,华族幸甚。以五千年前就使用的文字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汉语的超现实是,一方面人们可以在最时髦的摩天大楼啃哈根达斯这种粗糙食物,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用甲骨文揶揄这个拜物狂的现代主义(汉语不适于拜物而适于写诗,这种语言在历史上发达的是诗而不是“格物”)。其实今日中国模仿西方物质世界之疯狂,说是“剃发易服”并不过分。但所幸者,汉语岿然不动。汉语是一种最后的拯救力量。窃以为,今日中国民族之独特性、地方性仅在于汉语。物质世界是英语的、全球化的,但文化世界依然是汉语的(这两者今天处于一个分裂状态,但我相信汉语能够找到弥合的道路,也就是用古老的汉语再次对新世界命名)。
  汉语的模糊性与追求精确、量化的现代化之间有一种矛盾丛生的张力,犹如一个沼泽地带,现代化的悍马在汉语的沼泽区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有了人性,微妙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无论如何模仿,但永远难以惟妙惟肖像日本那样。日本的现代化、语言革命很成功,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当年比日本更甚,叫嚣“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加入了假名,精确了,有利于将日本改造成现代化的标准化直线,但松尾芭蕉、源氏物语的“幽玄”日本也被伤害惨重,这是汉文明应当汲取的教训。比如可口可乐,如果直译,那就是枯燥乏味的“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译成“可口可乐”,真是帮了这种碳酸饮料的大忙。汉语新版,我认为是体现了汉语的活力。汉语总是能适应世界的变化、毁灭、新生、矛盾、挣扎、苦闷。尤其新鲜的是,网络使汉语空前活跃,网络创造的新词迅速进入公共领域。汉语新词的出现,其造词法依然不离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象形,比如,“囧”;指事,比如“五毛”;会意,比如“八卦”,形声假借:比如神马,等等。神马,来自方言发音的“什么”。成为神马,意义更为隐晦丰富微妙。什么都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个中奥妙是仅仅懂点普通话的汉学家永远不会明白的。
  也有人说新版词典收入新词破坏了汉语的圣洁——语言是圣洁的么?我不以为然。语言必须总是活泼泼的、能指的、所指丰富复杂的。汉语新词的出现,说明汉字的创造力依然旺盛。“文革”时期,为了语言的圣洁,这也不准说,那也不准造句。江青女士甚至强调要清洁汉语,不准用黑词、反词、旧词,那时候的汉语可谓五千年来最贫乏的时期。
  五四时期某些知识分子认为,模糊混沌充满魅力的汉语乃讲求逻辑、精确、量化、物化的现代化之祛魅思维的最大障碍,试图消灭汉字,以拼音取代。天不灭我华族,这种激进主张未得实现。否则,从“中國”这两个字中搬到CHINA里面去,像搬家到外星球一样,这种搬家比拆迁更可怕,那就是彻底的灭亡。大幸,在全球化时代,汉语之道不变,汉语不灭,而且生机勃勃。
来源:南方周末 | 作者:于坚(作者为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32 , Processed in 0.0762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