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与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5 00:2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开岭:父与子

父与子
1
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支个理由,悄悄绕开。
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站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
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路人中的一个。
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
但他们的存在,像金子般贵重。
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歹人。
这是个美丽的迷信。
大凡迷信,都有这般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2
深夜,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枕边。
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儿女》)
“看见了社会里的虚伪骄矜,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我的漫画》)
穿越浊世、历尽劫波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心贯穿一生的人,是那种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其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那种对灵魂的许愿,皆如此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儿童,不仅是他的画材,还是他的宗教;不仅是他的现实,还是他的梦想;不仅是他的膝下,还是他的导师和知音;不仅是他精神上的糖,还是他的课本和心经。儿童的想象、儿童的游戏、儿童的爱憎、儿童的语言和逻辑、儿童的自由与自我,儿童的任性和喜怒哀乐……都让他深深迷醉,视若尤物,奉为偶像。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给我的孩子们》)


在丰子恺眼里,婴幼,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幸运的是,生活奖励了他一大群“小燕子似的儿女”,让一个贫素之家变成了幸福伊甸,他也用画笔把自己的“孩子们”献给了全世界:阿宝、软软、瞻瞻、阿韦……连画里的成年人,也有儿童的味道。
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儿童和儿童愿望,不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保护目标,更是成人精神最珍贵的营养品。
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即莅临了,“国家”即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即变了,制度、道德、风尚、信仰即变了。
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

3
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事务,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
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
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
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
由于新闻职业,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
那天,我在微博上说:
“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住着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天气好转,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
“当代中国有个精神危险: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换言之,在能力和习惯上,审丑大于审美。
这其实很危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
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
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住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
这是我少年时最亲密的漫画书,那个大胡子、秃脑瓜、啤酒肚、永远为儿子效劳又总被儿子(捉弄)俘获的男人,既是我羡慕的父亲,也是我立志要成为的那种成年人。多年后,当我有了儿子,当我听到“你要弯下身和孩子说话”“没有比父母更好的玩具”等育儿经时,脑海里马上跃出这位父亲,跃出那幅父亲给儿子当马骑的画。
1934年12月,长篇漫画《父与子》在《柏林画报》问世,立即风靡德国,这个被政治冻僵了表情的国家,这个一度忘记了生活的民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时,画家的儿子刚3岁,多年后,联邦德国的《斯卡拉》杂志刊登一幅照片:一位父亲模样的人,正兴高彩烈给一个小男孩伏地当马。杂志注解道:“在卜劳恩的生涯中,像这样和儿子一起无忧无虑的日子很短暂,但创作素材多源于此。”

卜劳恩,原名奥塞尔,因用漫画讽刺希特勒,纳粹掌权后其作品遭禁,后为发表《父与子》,改名卜劳恩,兼怀念他的童年小镇卜劳恩。
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
《父与子》,恐怖夜晚的伟大笑声。没有它,很多心灵会冻僵,会因听不见笑声而枯萎。它以一支火苗的能量,稀释了夜的黏稠,舒展了德国人的眉梢,治疗着这个正受病毒折磨的国家的表情……借助幽默,它恢复了人性,恢复了日常生活,恢复了人类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天伦,它让生活本身成了伟大主角……这一切,都成了纳粹恨它的理由。因为法西斯政治的本质,是恨,是冷酷,是斗争和诅咒,是牺牲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这一切,也成了画家对人生最后的描绘,最后的告别。
我是很久之后,才获知这个结局。
1944年3月,卜劳恩被纳粹分子告发,控以“反国家言论罪”,4月6日,在“人民法庭”死刑判决前,自杀于牢房,终年41岁。遗书中,他对妻子说:“……我为德国而画画……请把孩子抚养长大。带着微笑,我去了。”
他把笑声留给了同胞,留给了世界,留给了千千万万的父与子。
其中包括父亲和我,包括我和儿子。

4
父子题材的电影中,我最喜爱的,是一部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它让我泪流满面。
一个犹太小男孩在5岁生日的前一天,和父亲一起被纳粹从家里带走。天真的孩子并不恐惧,只觉得好奇,在排队等候去集中营的火车时,父亲悄悄对之耳语:“我们正参加一个漫长而刺激的游戏,如果积满一千分,我们就会得第一名,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妈妈被押进女囚队伍带走时,父亲的解说是:“男人一边,女人一边,军人主持游戏,他们很严厉,装作很凶的样子……”
当德国军官前来训诫时,父亲冒充翻译,大声宣读“游戏纪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一辆真正的坦克!成了小男孩梦牵魂绕的彩虹,成了抵御集中营残酷生活的唯一稻草。

为了一千分,儿子遵照父亲吩咐,忍住了饥饿,克服了对甜酱面包和妈妈的思念,躲过了毒气室……德军溃退前夜,父亲预感到了大屠杀的逼近,他紧紧拥抱儿子,指着一只可藏身的铁皮柜:“我们已经积满了940分,若你躲过今晚,就能得60分!最后60分!你必须藏好,不许说话不许动……不管多久,都要忍着,一直到外面没有人了,才能出去!”“记住,即使我很久没来,也不要动,直到……”
深夜,即将行刑的父亲被枪抵背,走过铁柜时,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从缝隙里张望,马上甩开步子,作出滑稽而轻松的样子,甚至朝柜子扮鬼脸。
枪声。小男孩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一切归于沉寂。小男孩爬出来,阳光刺得他眯起眼,正当他对着空旷的院子茫然时,一阵巨响,他扭过头,一辆盟军坦克转过拐角,轰隆隆驶来。
“啊!真坦克!”小男孩尖叫着,年轻的坦克手跳出顶盖,笑着将其抱上车。坦克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进,猛然,男孩发现了穿囚服的妈妈,他跳下车,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们赢了!一千分!坦克!好开心啊……”
赢了!父亲赢了!
这是童年的高潮,这是人生的高潮,这是父爱的高潮。
这是用最伟大的谎言和最凄美的微笑构筑的美丽童话。
保卫童年,是人类义务,是每个时代和共同体的义务。
许多年以后,儿子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这样的恩典,足够一个人用一辈子,足以抵御世上任一种残酷与寒冷,足够他美丽一生、微笑一生。
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丽人生》获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导演兼男主角的罗伯托·贝尼尼解释片名时说,它源于利昂·托洛茨基的一句话,这位政治家在墨西哥流亡时,预感自己将遭不测,望着花园中的妻子,喃喃自语:“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再冰冷的世道,也住着无数沸腾的花朵。它值得过,值得爱,值得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00 , Processed in 0.1237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