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的职责、使命与成长
——访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主任辜伟节
教研室与教研员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股中坚力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进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对教研室与教研员的作用颇有微辞。今天,我们专访了扬州市教研室主任,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期教研员的职责、使命与成长。
网帖一:(一位贺姓教研员所发)
大家对教研员去学校视导有什么建议吗?
……
网友回帖:
网友(李市):一线教师的心声:最想要的不是压力,是动力。
网友(甜甜的语文):向贺老师学习。教研员有两类,一是办公室内的教研员,一是学校中、课堂中的教研员,你是后者。楼上这位朋友说得好,教师要的是激励和切实的指导!
网友(丰儿):不在于哪天去检查,你或许不知道,为了迎接你们的检查,学校和老师已经为此准备了好长时间了。多多在平时接触吧,让每个教师都感觉到教研员离他们很近,能解他们所急,是去服务,而非去检查。
网友(吴):职能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这也正是一线老师所需要的。
网友(张忠诚):教研员视导对学校工作是一个促进,特别是通过互动式的听课评课,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检查资料上,那对教师和学校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
网友(理想):教研员到学校“视导”?感觉不对劲了。我也是教研员,我觉得到学校去,首先是学习,然后是服务,最后才是指导。即使是指导,也是和老师平等地交流。所以这个指导其实只能算一半。非常赞成李老师的观点:一线教师最想要的不是压力,是动力。我觉得一线老师缺的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是对教育的一点兴趣和智慧,一点对生活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网友(高子阳):其实老师非常怕教研员视导。
做教研员,还是教研官
中国教师报:您对这些网友的评论怎么看?
辜伟节:我首先对贺老师的做法表示认同,对网友的评论使我再一次想到教研员的职责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应该体现在哪里?网友“理想”说:“非常赞成李老师的观点:一线教师最想要的不是压力,是动力。我觉得一线老师缺的不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是对教育的一点兴趣和智慧,一点对生活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他说得很好,我们是教研员而不是教研官,我们应该成为教师迫切需要的动力源泉,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
关于“视导”我是有些看法的。我认为“视导”本身的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网友“丰儿”说的也是现实中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视导”完全变成了负担,成为“应付”,一种无奈的“应付”,这就与我们教科研部门和教研员原本的职责有所偏离。
教研员职责和学术定位的中心是“研究、指导、服务”,我们现在谈教研员建设规范,包括教研员怎样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职责、功能时,需要对这六个字进行重新解读,找准这六个字的丰富内涵。
教研员,要真让一线教师一看到你,就打心底认同你是教研员而不是教研官,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先给教研员定位,这个定位主要是:今天我们怎样做教研员?
教研员在八个领域大有可为
中国教师报:那么您认为当前应该怎样才能做好教研员呢?
辜伟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素养亟待提升,作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自然面临着新的挑战。我想还得从教研员的职责和定位来说,尤其是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第一是对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包括学校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特色构想,校园文化主旨是什么,等等,作为教研员,要能够进行策划、论述、研究、指导。
第二是对学校课程整体的设计。我们国家现在是“三级课程”,怎么把“三级课程”融入到学校当中进行具体实施,教研员同样需要做好策划、论述、研究和指导工作。
比如说国家课程,这是国家对课程限定的最基础水平,是一个底线,学校必须做到。作为教研员,需要拥有对整体课程的设计和论证的发言权,不然,解读也解读不清楚。
过去,教研员只要对国家课程标准做好传达和解释工作就行了,但是现在不行了,还必须要研究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和途径,同时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不同层次学校对课程的理解,这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一个教研员如果没有课程意识,不知道课程是如何建构的,那么他就很难理解课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校到底应该怎样开展课程。所以,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是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员,是理论指导的服务员。
第三,学校主导的课程设计,校本化的课题设计、论证、实施和成果提炼,在这些方面,教研员也要有发言权。
中国教师报:作为教研员来说,除了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对学校进行指导以外,还需要做些什么?
辜伟节: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个方面,在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上,教研员也要进行指导和论证。
现在的校本教研,包括校本培训,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都已经意识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是支撑课程,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一所学校,如果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意识不强的话,是没有持续发展力的。在这个方面,一定要细,一定要有一套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教研、培训规划,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教研、培训活动。
作为教研员,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的教研、培训主题、内容和形式。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学校必定是非常欢迎的,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教研行为。
第五个方面,就是对新中考、新高考的考试命题的研究。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谁也不能否认。但是我们怎样在考试中实现新课程所追求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必须聚焦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出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试题。有些学校在平时的考试中,对这方面不是太重视,或者说是没有认识那么深刻,需要教研员及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
中国教师报:这应该是教研员对学校教学宏观上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研员应该做些什么,怎么样做?
辜伟节:可以做的事很多,就以我们扬州教研室为例吧。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两件事,“指定视导”和“预约视导”,实际上就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和服务。
扬州市教育局对我们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要求我们每年必须要对全市所有的四星级和三星级学校进行一轮教学指导。为了让这种指导不流于形式,真正对学校的教学有所启发、帮助,我们就设计了一套流程。
在视导之前,我们先统一组织全市的学科指导小组和教学基地专家,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校,进行最新的教学内容的组合。比如说就用一节课时间,透视出要视导学校的教学势态。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选择同一个时间,全市各县区教研员带着试卷到学校,进行测试。测试完了,我们碰个头,以试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预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正式视导时,我们六点前就到学校,从学校的第一节课开始听起。这也有一个要求:高三、初三的课必须听,其他年级必须听到60%。听课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完之后,召开学生座谈会,然后是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最后是和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学校提供的书面材料我们要看,教师的备课笔记我们要看,学生的作业我们也要看。
最后,我们综合这所有的材料,所有视导人员坐在一起分析、研究。每个人都要说,还必须说出个“道道”来,学校好,好在哪里;欠缺,你有什么建议……实打实,不准尽说好话、空话、废话。当场给学校一个反馈意见。这是“指定视导”。“指定视导”是每年一次。
如果平时学校遇到什么难题,教学也好,管理也好,想借助于教研员的力量得到解决,可向我们提出邀请,这叫“预约视导”。方式和“指定视导”是一样的。这就没有次数规定了,只要学校有需要,我们就开展。
这是教研员职责的第六个方面。
第七个方面,教研员要做好学校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的策划和评价的服务工作。
现在各所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动了很多脑筋。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大家都在搞,但是到底怎么搞,搞得效果怎么样?就需要教研员的指导和评价了。
第八个方面,教研员还要有解剖教师教研活动的能力。现在教师的教研活动怎么开展?很多是这样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一个教师上课,上完课大家谈谈感受,基本上都是说优点,也说不足,“在某方面最好加强一些”,怎么加强,说不清楚。整个教研活动就像流水账一样,轻描淡写,缺乏对教研的理性思考。
好,怎么好;不足,为什么会不足,怎么弥补这种不足。如果老师还不理解,你就去上一堂课。作为教研员要有这种气魄和能力。
网贴二:一安徽老师对教研员的“十盼”和“十怕”
一盼教研员成为好教员,送教上门;二盼教研员成为身边看得见的研究员,引导大家走科研之路;三盼教研员成为传播教改动态的信息员;四盼教研员成为教师发展的服务员;五盼教研员成为教师校际交流的联络员:六盼教研员成为教师校本研究的辅导员;七盼教研员成为倾听大家声音的录音员:八盼教研员成为学校教科研规划的设计员;九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展示的编导员;十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员。
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二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三怕教研员成了教参和教辅的推销员;四怕教研员成了学生课外的补习员:五怕教研员成了浑浑噩噩的烟酒员:六怕教研员成了游山玩水的旅游员;七怕教研员成了随从领导下访的陪同员;八怕教研员成了只收集资料的统计员;九怕教研员成了只作几场报告的宣读员;十怕教研员成了无所事事的闲杂员。
教研员的工作智慧和工作机制
中国教师报:这个帖子反映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判断。您对这些判断怎么看?
辜伟节:这个帖子不但反映了教师对教研员的角色判断,也集中反映了教师对教研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极行为特征的看法。
一方面,一线教师期盼着教研员能够回归角色的本原,真正能够担负起新课程背景下时代赋予教研员的使命,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的主流职能。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教研员队伍中,的确有一些教研人员自身的角色意识淡薄,从对教研员角色的理解,到实际的教研行为,都表现出与理想的教研员形象之间的较大差异,甚至于出现一些异化现象。
面对一线老师的呼声,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必须迅速调适角色。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作为教研员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智慧和工作机制,才有利于他们调适角色以适应教师的高期待?
辜伟节:这要与教研员的素养及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紧密联系。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生成思想智慧和相应的动力机制。思想引领发展,看一个教研员有没有水平也就是看其有没有思想。教研员应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更为重要的是,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思想智慧引领教师有效地思想,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行动、效果进行思想,以获得经验。同时不断对现有经验再进行思想,加以完善与提升,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努力实现思想的转化与教师的转变。
二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教研员实践智慧的形成,如我们实行了“六个一”的考评机制,即:策划一个具有指导价值的校本教研活动,主持或指导一个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组织开发和实施一个校本课程,开出一节具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研究课,作一次能反映自己最新教育教学思想的讲座,撰写一篇代表自己现实研究水平的论文。以此作为考量教研员实践智慧的基本指标。
三是生成培育智慧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教研员是一个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生产机构,既承担着对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又肩负着优质师资的选拔、培育任务。这就要求教研员在提升培训者专业素养和影响力及形成培育智慧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优质资源整合、共享、激励机制,搭建成果、风采展示和同伴互助平台,鼓励教研员亲自参与培训,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文本等手段,收集、整合、优化、传递、扩散教研信息资源,不断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教研员要从“六力”发展自己
中国教师报:现在,教育界都在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研员既是教师,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专业成长的路径又在哪里?
辜伟节:我现在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从培育 “六力”的视角,给我们的教研员搭建一些平台。第一是学习力,第二是研究力,第三是指导力,第四是示范力,第五是合作力,第六是创新力。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具体地说:
第一,让教研员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随着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教研人员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成为学习的先行者,真正让学习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一是自学,就是向文本学习,接受先进理念,更新自身观念,我们要求教研员每年都要读3本体现指导价值的理论著作,并辅之于读书笔记;二是主动向教师学习,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夯实教研基础,每个教研员都与具体学校或基地挂钩,坚持3/4的时间在学校,从而形成教研员内源性的学习力。
第二,让教研员在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教研员应注意立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做深文章,做好文章,把热点搞成亮点,把难点变成突破点,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要能够从教师日常生活中发现、捕捉和思考问题,从听评课、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质量监测中开展研究,在教研实践中养成写教研日记、随笔、故事的习惯,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有效策略,从而形成教研员应用性的研究力。
第三,让教研员在指导中提升专业素养。从整体上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教研员的指导。教研员设计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方便可行、有特色和含金量高的教研活动,是指导教师、惠及教师的重要载体,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发教师的思考,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教研员面对区域、学区、学校、师生和学段的不同现状,要因地制宜,因校因师因生而异,分类分层要求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指导需求,从而形成教研员差异性的指导力。
第四,让教研员在示范中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是重塑教研员形象,鼓励教研员热爱教研,淡泊宁静,寻找教研的满足与幸福,成为教师的角色示范,另一方面是教研员为老师做专业示范,鼓励教研员现身示教。如我市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历时三个月,组织了区域性首届“教研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活动,旨在通过全市教研员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所展开的“亲临课堂执教——上示范课”、“主讲课堂教学——开示范讲座”、“提炼课堂研究——展示范成果”系列专业竞赛,使教研员在亲身体验课堂教学的冷暖中,不断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从而引领教学新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教研员形象性的示范力。
第五,让教研员在合作中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专一兼多”,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研员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学习,积极协作,彼此支持,体现出合作凝聚力。另一方面,教研的过程又是教研员与教师共进共育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为教研带来了新的思维,强调合作、互动、探究,需要教研员与基层学校以及片区教研组织等组成教研活动的共同体。实践表明,合作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组织方便,理论与实践好结合,最容易解决实际困难,也不断为教研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了教研员协调性的合作力。
第六,让教研员在创新中提升专业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要求教研员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如在创新教研机制方面,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实行项目负责制,围绕“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建立项目,由教研员牵头,组织相应的项目研制团队,将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又如在创新教研方式方面,我们尝试了“同题比较式”、“课堂诊断式”、“学术沙龙式”、“网络分享式”等教研方式,都是实现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创新提高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教研员研发性的创新力。
总之,教研员的队伍建设和素养提升问题,已经摆到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平台上。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目标和要求来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以不辜负这一岗位的职责。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辜伟节:扬州市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师教育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江苏省首批“师德模范”教师称号;先后4次应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邀请,分别就“学校公共关系”、“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校长角色理论研究”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拍摄了12讲教学录像片,在中国教育电视三台播出。
教育理念:爱生恒常,教生智慧,育生人品。
教育心得:教师人生永远是一座桥,让一批批值得骄傲的学生从中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