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时期的“家学”与当下的“家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3:4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的“家学”与当下的“家教”


    唐晓敏



    民国时期成长的大师、名家,多有其家学渊源。如: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是秀才,四五岁时,祖父就给他讲授《四书》、《春秋》、《诗经》。6岁时梁启超读完了“五经”。在少年时代,梁启超就能背诵《史记》、《纲鉴易知录》中的很多文章。
    余嘉锡的父亲是清光绪二年进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锡出生于父亲任所,自幼禀受庭训,立志著述,十四岁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岁注《吴越春秋》。
    汤用彤的父亲汤霖是光绪十五年进士。
    张岱年的父亲张濂是光绪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李叔同父亲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当过吏部主事。
    徐志摩是世家子弟,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胡小石的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家学甚厚。
    赵朴初的五世祖赵畇34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裁,广州、潮州知府等职,清帝光绪御赐匾额“四代翰林”耀其门庭。赵朴初的父亲赵炜如曾受教于大儒严复,善诗词书画、闻名乡里。范敬宜的父亲范承达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与邹韬奋是同班同学,母亲蔡佩秋出身书香门第,曾师从章太炎、吴梅。
    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她常听伯父与父亲吟诵和谈讲诗歌,引发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常读《唐诗三百首》并吟诵。
    钱仲联的祖父钱振伦是道光十八年(1838)二甲进士,与三甲进士曾国藩为同年,是晚清著名骈文家。父亲钱滮,曾与钱玄同跟随钱恂(钱先生之堂伯父)留学日本。
    李赋宁的李仪祉曾留学德国,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主持治理黄河、扬子江,主办导淮和陕西泾惠、洛惠-渭惠等灌溉工程,功勋卓著。
    游国恩的族祖游东升是清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游士桢是前清秀才。他三岁时,祖父就教他识字。在祖父长达7年的严格管教下,熟读了经、史、子类和《古文辞类纂》等书,许多篇章都背得烂熟。
    程千帆的曾祖父程霖寿、伯祖父程颂藩、叔祖父程颂万都有著作。他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其堂伯父程君硕先生学习,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
    这些大师、名家,自幼接受了父亲、母亲或祖父、外祖父的教育:
    刘师培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开始学《周易》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
    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
    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孔城高小(在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
    吕思勉八岁时母亲开始给他讲解《纲鉴正史约编》。他的父亲又给他讲授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
    朱东润五岁时观《三国演义》绣像,父亲为之讲解,从父识字始。
    周一良八岁在天津入家塾读书,总共十年。首先是读《孝经》,接着是《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古文辞类纂》等,绝大部分所读皆能成诵。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

    竺可桢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
    杨振宁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茅以升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
    缪钺八岁时从外祖父邹蘅衫公读《论语》、《孟子》。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母亲章兰娟开朗贤惠。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母亲就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3岁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家学渊源。那时的社会,可说是“藏智于民”,许多家庭是文化世家,有深厚的学养。
    但后来就不同了。特别是上个世纪中期之后,“文化”多成为革命的对象。极端时期,连一本好书都无法保存。诗人流沙河曾写过一首小诗:“留你留不得,藏你藏不住。/今宵送你进火炉,永别了,契诃夫。/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诃夫!”那时,永别的,自然不仅仅契诃夫,也包括孔子、老子、庄子、《文选》,乃至《古文观止》。
    从此之后,家学渊源就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我们没有了“家学”。现在的家庭,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大多是请别人“来家里教”,这就是“家教”。“家教”的家,只是个场所。
    请别人来教,有种种原因,一个父母或其他家里人没有时间教。二是没有能力教。第三个原因是,有时间,也有能力,但现在的语文考试题目非常奇怪,水平高的家长可能更做不出。如王蒙在语文方面不是没有水平。但他孙子的语文题,他就不会做。在一篇文章中,他写到:“小孙子说我不会做他们的语文题,我不信,可是真拿过来一看,确实傻了眼,这是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话,给出的三个选择是: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我觉得都差不多,确实不会做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3:59:48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时期学人的“读经”实情

唐晓敏




近些年,“儿童读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大力倡导,也有人加以批判。批判者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是突出的一位,他发表了多篇文章,批评儿童读经。这些文章,多是写于几年前,加上我与他也算熟悉,就不想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但现在看到,晓东的观点仍然为不少人所信服,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位中学教师石皇冠的博客,就转载了刘晓东的好几篇文章,而在石老师博客里的文章中,也能够看出,他是认同刘晓东的观点的。因此,想就刘晓东的读“儿童读经”观点提出一些看法。

刘晓东反对儿童读经,认为儿童读经无益,且当时也被人反对,为此,他举出了几个例子,有蒋梦麟和沈从文。看上去,似乎能够证明他的观点,但实际上,这少数的几个例子很难说明问题,因为,那个时代的多数学人并不是这样。从读经起步,才是多数人的经历。

这里不妨举一些例子:



梁启超,5岁时,祖父给他讲授《四书》、《春秋》、《诗经》。6岁时读完了“五经”。

刘师培,8岁开始学《周易》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

钱玄同,9岁时读完五经。

傅斯年,六岁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

孙中山,7岁起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

蔡元培,6岁起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

吴稚晖,7岁起读四书、《古文观止》、《易》、《礼记》、《左氏传》。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

黄宾虹,6岁学《说文解字》、《五经》、古典诗词。

熊十力,8岁起读“五经”、史书。

丁文江,5岁起读四书、五经。

陈寅恪,6岁起读十三经,十二岁时,已熟背十三经。

赵元任,4岁起读《四书》、《诗经》、《书经》、《左传》。从自身的童蒙教育经验中体会岀“熟读经书十三部,不通文章也会通”的道理。

胡小石,五岁即读《尔雅》。

唐文治,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14岁就读完《论语》、《孟子》,“五经”。

朱光潜,从六岁到十四岁,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

朱东润,六岁 入私塾,读《龙文鞭影》等蒙学书。
周一良,儿童时期以《孝经》、《论语》开蒙,读《礼记》和《左传》,以及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等,绝大部分所读皆能成诵。

陈望道,6岁时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
周谷城,6至9岁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幼学》,还读完了《四书》《五经》,大多能理解背诵。
叶嘉莹,6岁随家庭教师读《论语》。
缪钺,七岁时,从外祖父读《论语》、《孟子》,要求背诵。当时对于书中的意义并不理解,但是词句是背熟了的,由此养成背书的习惯。

张恨水,从7岁时开始在私塾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13岁之学完除《礼记》之外的四书五经,
胡先骕,12岁通读《史记》、《汉书》。

顾随,五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

顾颉刚,三岁开始读《三字经》、七岁读《论语》。

蔡尚思,七岁入私塾,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孝经》。

董作宾,少年时便博览《四书》《五经》。

王云五,6岁读《三字经》,《千字文》,8岁开始读《孟子》。

钱穆,7岁起读《大学》、《孟子》、《尚书》。

霍松林,3岁起随其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

敏泽,五岁进入私塾,先学《百家姓》和《千字文》,接着读《四书》、《五经》,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

王利器,7岁入家办庭训学校,读四书五经。

王运熙,9岁到15岁,在家学习,先后读了“四书”、《诗经》、《尚书》、《左传句解》、《史记》(选本)、《楚辞》、《古文观止》、《六朝文挈》、《古文辞类纂》等文史古籍。

陈樱宁,3岁时就开始读书,到6岁读完《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邓稼先5岁上学,同时请人教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

杨叔子,5岁起在家读《诗经》、《四书》、《古文观止》。



刘晓东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述了蒋梦麟对背诵经典反感的话,似乎是,蒋梦麟完全否定了读经的价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蒋梦麟对读经是有所肯定的,他曽说:“在老式私塾里死背古书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事的南针。”,而且明确地说:“像我家乡的那个私塾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研究者更是指出:蒋梦麟自己是饱学之士,一部《论语》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也说到:少年蒋梦麟的启蒙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就是在私塾里念的古书,来自古书的知识一方面告诉他立身处事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成为他后来研究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17:51:17 | 只看该作者
   教子经验分享之经典教育在我家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431803.html


     我在2008年3月份的时候得知自己怀孕,当时就辞掉工作,回到我娘家(因为我娘家是在农村,那里空气比较好,少污染,门前还有条小河)专心在家待产,听从我先生、姐姐、姐夫的意见,对腹中的胎儿进行经典教育,内容全部是姐夫给我准备的,包括(音乐,国学,英语)准备了三台CD机,24小时不停的播放,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就拿着书本读一会儿,孩子在腹中比较乖,很少乱动,听到熟悉的声音会有反应。我整个孕期没有一点不适,跟没怀孕的平常人一样,也就没有特别的吃什么补品。每天出去散散步多听一些自然的声音,怀孕九个月的时候还能徒步走两个小时不累,听到别人说怀孕晚期下楼看不到楼梯,我还特意把我们家的床搬一个到楼下备用,结果没有派上用场。
孩子(皓皓)出生以后比较安静,很少哭闹,也不认生,非常好带。我也没有给皓皓准备很多衣服、被子什么的,全部用先生姐姐小孩的,因为姐姐小孩刚一岁,穿旧衣服更舒适。
姐夫还给我们小孩准备了很多名画,书法作品,让我们多给小孩看,在小孩三个多月的时候我回到了婆家,开始了我人生中的另一种生活,演绎着一个更重要的角色——继母,我先生以前有一个小孩9岁了,他以前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来了这个家后,和公公婆婆、小孩相处的都很好,通过几年的经典熏陶,在无形中也影响了他的生活。以前我没有过来的时候,他就读托管班,我来后没有上托管班了,课余时间用来学习经典教育的内容,四年下来效果显著。现在能较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老子»、«孝经»、«论语»部分、«易经»部分、«唐诗三百首»、«弟子规»、«三字经»、«英语导读1000句»。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班级里由中等生进入到前十名。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是突飞猛进,学的很快,口语比较好,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有很多我们读不出来的音他都能读出来。变的比以前更懂事了,德育出众,在学校很受学生的爱戴,在家能够主动帮忙做家务,打扫卫生,关心爷爷奶奶,照顾弟弟,生活中懂得节约,每天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并坚持每天中午骑车半个小时回家吃饭,从不在外面用餐。
   我的儿子皓皓一岁半之前基本是靠听,到一岁半能准确发音,我开始握着他的手指指着字读,时间不长,半个小时就休息一会,保护孩子的视力,在指读的情况下慢慢的认识了很多字。走在外面会主动的说出招牌上面的字,不认识的就问我一下,下次就会读了。在外面玩的时候不随便折花,不踩草,不杀生,爱护小朋友,不打架,碰到小朋友摔跤会主动帮忙扶起来。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一起分享,见到长辈会主动叫人,吃饭的时候先念感恩词,(食不语,寝不言),(长者先,幼者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最后才是皓皓,吃东西也是这样。进出门的时候会主动说“我出去了”,回来时大声说“我回来了”。嘴特别甜,最喜欢家里来客人。

在皓皓2岁多时,我带他去湖南邵阳参加我妹妹的婚礼,当时我妹妹住在学校的家属房子,那房子都是一样的,很容易混淆,我妹妹在那里住三个月了有一次还走错了门,拿钥匙开门,开了好久打不开才晓得走错了。可皓皓在那里从来没有走错,我有时故意考他,说妈妈不记得住哪间房子让他在前面带路,他总是能准确快速的找到。我和我妹妹也曾研究过他是怎么来区分的,可他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反正只要走过一次他就是知道是哪一间,不会走错。读书的时候有时我还没有读熟,皓皓就已经会背了。小孩的记忆表现让我惊叹不已。
由于我们是远亲联姻,我先生又在外地工作,就经常会坐火车。有一次我们坐火车到湖南去,在火车上见到一个非洲人,皓皓对他看了一眼,微微一笑就过去了。这时旁边的一个旅客对我说,你小孩怎么看到那么黑的外国人一点反应都没有,要是我小孩肯定要叽里呱啦说半天了,那人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啊什么的。刚好有推销玩具的人员过来了,他逗了皓皓半天,可他一直只是礼貌的说不要,那推销员只好放弃了。旁边那旅客又说了,若是我娃看到卖玩具的,肯定会要买,不给他买两个是不会放弃的,你这小孩也太听话太有礼貌了吧。我当时真的感觉很幸运,我遇到了经典,它给予了皓皓正面的教育,使他受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父母少操很多心,我相信他会少走很多弯路。
前段时间我们坐车回湖北,在火车上皓皓在我们那节车厢给每个人打招呼,从前门一直到后门,和谁都能聊上一会儿,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连上厕所大便他都没有叫我,而是叫一个叔叔帮他,那个叔叔在看电脑,我说我去,那个叔叔竟然让我给他看着电脑,他带皓皓上厕所去了。吃饭的时候,由于他很喜欢亲自动手,我就让他自己撕外面的包装盒,他找不到垃圾桶,就在走廊过道那里撕,因为那里丢垃圾方便。我知道不能让他弄开水,就给他说,撕好了叫我去泡。没想到过一会儿他回来了,后面跟着另外一个叔叔,已经把方便面帮他泡好并帮他送过来了。看着儿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在他的小天地里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心里真欣慰。
在皓皓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兴奋,走到教室门口给老师鞠躬问好“老师好!”老师很高兴,说真乖,把他领进教室坐在第一排,我带他出来上厕所,想让他知道厕所位置。等上厕所回来里面的几个小孩都在哭,他坐在那里很平静的跟我说拜拜,我就回去了。回到家我的心里一直很平静,我相信皓皓一定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下午去接他的时候发现他很端正的坐在最后一排,我从老师手中接过他,他像老师行礼后就回家了。在家后问他为什么会坐在最后一排,他回答是前面的位置让给别的小朋友坐。接着就说了一天在学校的内容,包括哪个老师怎么区分,吃了什么食物,睡了很长很大的床,很多小朋友一起睡,那个小朋友和他的书包一样什么的,滔滔不绝的,说的我们在那里都忍不住笑了,很开心。他有这么强的适应能力。
我觉得读经带给我家庭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和谐,心胸更宽大,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世间的人和事。对小孩的好处就是:懂礼貌,有上进心,记忆力强,知识面广,词汇量大,相信将来对其他的功课有较大的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英文底子厚,节俭,画画有灵感,爱欣赏音乐经典,不听流行歌曲。不看不好的影视剧。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继续坚持经典教育,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会放弃。很感恩所有帮助,关心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家人遇到了经典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经典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也愿天下的小孩都能接受到经典教育!感恩!!!
              



                                                          湖北孝感 汤飞燕
                                                          写于2013.4.17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0:46:14 | 只看该作者
许锡良:幼儿读经有什么危害?


 

  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一同参加婚宴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刚过四岁的男孩子,夫妇要求这个孩子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背诵刚刚学会的《弟子规》、《三字经》、《孝经》之类的儒家经典。幼小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像一个老古董般的小老头子一样。当孩子念到:“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时,年轻父母面对众多的客人洋洋得意。我实在忍不住,把孩子拉过来小声问道:你知道你刚才背诵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孩子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又问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是似懂非懂。我严肃地对孩子的父母说,你让孩子在幼儿园背诵这些连你们自己都不能够完全弄懂的东西,这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你们知道吗?这是在毁了你们的孩子,这是完全逆人的天性的。孩子的父母苦笑着说:“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想过,只是幼儿园要求孩子们背诵,不背诵的话,要找家长问责。我的孩子背诵能力是班上最强的,经常得到了最多的小红花,因此,孩子也有兴趣背诵。如果有什么危害,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的。”当孩子年轻的父母知道我是研究教育的,而且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教授的时候,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问题很是关心。我说,幼儿园是一回事,家长的要求是另一回事。孩子是自己的,作为父母应该担负起责任来,不能够随便让人摆布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要有自己的主见的。如果孩子从小背诵这些东西,那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我知道现在国学读经热不仅占据了中国部分中学小学,而且甚至已经进了幼儿园,抓住那些仅有三四岁,而且还不识字的孩子背诵这些连成年人都很费劲的老古董。

  我知道这是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学热,儒家文化热在学校幼儿园里的兴风作浪,许多孩子通过读经读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因为这些学校规定,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孝还是不孝。读《孝经》,背诵《孝经》进北大清华自然是容易加分的。这无形中似乎又形成了一个榜样。

  上网查读经派的理论,感觉很荒谬。目前给幼儿读经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这就是:“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他们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这些道理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中国的父母与学生。说“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还说,“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教育。一部经典,诵读百遍千遍,就只读他们指定的那些古拗难懂的文言经典,而忽略了他们多种探索的可能性与多种兴趣的培养。那种摇头晃脑地反复吟诵,其实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与滋味的。难怪,中国自古读书,都是强调刻苦勤奋,而不见有什么兴趣与天赋。因为,那样读书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的。其动力来源只在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与千钟粟而已。真正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是不同的问题,是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可惜这些读经是在消灭孩子的这些最为宝贵的天性。

  说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孩子的记忆力未必会比成年人好。因为,孩子越小,他的意义记忆与理解力越弱,孩子的记忆主要是机械性的记忆与短时记忆,这些记忆其实并不牢固。记忆能力的强弱其实与记忆对象的意义相关性非常强。孩子能够记住的东西与成年相比,其实差得很远。这一点,其实不难验证。一个小学生,一个学期只读那些几本薄薄的教材,还不容易记住,一个成年人常常一天之内就可以读完并且记住一本厚厚的书的内容。记忆力远非孩子的长处,孩子的天性是想像力与好奇心,以及探究的欲望。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探索,在做中学才是正道。孩子的学习是通过动手做,通过在实际的情境中产生问题,通过切身的体验来学习的。因此,杜威与陶行知才会强调儿童为中心,要在做中学。通过游戏,通过尝试与失败,从切身的体验,由近而远,由具体而逐渐抽象逐渐学到一些东西。

  儿童对于不能够理解的东西,不但不容易记住,而且即使记住了,也非常容易忘记。如果一定要把儿童读到的东西比喻成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也不能够比喻成牛吃草之后的反刍现象,而要比成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不能够及时消化吸收,那就要闹肚子里的毛病,就会肚子痛。同样,儿童的学习,对于那些不能够理解消化与吸收的知识,不能够与自己的切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观念,不但对儿童的成长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对于儿童来说,只有音节上的意义,而且会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美国、日本的儿童在幼儿园里既不教儿童背诵什么,甚至也不让孩子读书识字,而是让孩子通过身边的人与事,周边的环境,通过游戏活动,来认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但是,他们才是真正在保护孩子的天性。保住了孩子的天性,就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其实我们从这些国家旺盛的创造力与强大的学习能力就不难发现,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是正确的。我们常常是赢在起跑线上,其实输在终点线上了。

  中国的读经诵经派,其实是用心非常险恶的。他们常常趁儿童尚没有分辨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时候,就先入为主,采用强行灌输的办法,让孩子丧失反思批判能力,而强调贵在专一,其实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只知道他们指定的那一点所谓的中国儒家经典,而不知道世界宇宙之广大,人类社会之复杂。只知道崇拜圣人之伟大,而不知道自己生命之尊贵。诵读经典,国学热,其目的与功效,正是要消解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愚民教育,以达到奴化的目的,方便专制统治的需要。讲到底其实只是利益的驱动而已。那些主张让幼儿读经的人,其实不知道从这些经书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我想这是一个不难统计的数字。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变成一代代愚民,而丧失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幼儿读经是违背儿童的成长天性的。其实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像力与惊奇感,教育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是让他们身心自由成长,孩子的学习对象是自然与社会,到自然中去学,在社会中学,在生命的体验中成长,不断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这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那种初学者的心态,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与惊奇感。而一个儿童丧失这些最宝贵的学习品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儿童诵读这些难懂的儒家经书,因为那里全是现成的答案,全是圣人之言,不存在什么问题,也不需要探索,更不允许有所批判与质疑,经过几年诵读,儿童的心智的成长就停止了。但是,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进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悲剧吗?

       来源:作者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5:27 , Processed in 0.0623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