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个城市的10家个性书店:它们影响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9 15: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个城市的10家个性书店:它们影响了什么?

2003-04-23
  编者按:要了解一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去那里的书店,你会看到这个城市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什么样的书店是个性的?我们希望个性意味着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产生或曾经产生过的影响,这里的10家书店具备这样的特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或是曾经影响过城市中人的生活,对爱书人而言,这些书店是人生路途中的某一个驿站,没有了它,人生地图就会出现了空白,只能靠不准确的回忆来慢慢修补。当然,个性书店所占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因为它们大多很难用商业手段大批复制,我们希望用文字来表达书店精神的想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遗憾总是有的,对于那些此次未能出现的而同样具备个性的书店,以及此类书店的生存处境与商业模式,我们会在以后继续关注。
  万圣书园就像诚品是台湾的文化橱窗,如果在北京寻找一家能够代表北京的文化橱窗,“万圣书园”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其中之一。
  万圣老店在2001拆迁之前,就坐落在当时很著名的小巷城府路上,除了万圣的两家书园,还有雕刻时光、闲情偶寄、There、呼吸等享有盛名的特色小店,在万圣买书再到雕刻时光稍坐,成了优雅生活之一种。学者何怀宏先生曾经写过,“万圣不仅巷子深,门槛还高。要买书先得登上一个小平台,万圣好像还有点傻呼呼的理想主义,有时会按自己的理念做点跟生意无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万圣的事业却还是大大扩展了,人们也总忘怀不了那个傻得可爱的小蓝鬼。至少我所见到的万圣是小的,井谦虚地居于一小巷中,所以,我想借用舒马赫的一句话说:‘小的是美好的,万圣也许正可以其不大而成其大。”
  如今,成立于1993年的万圣很抉就要举办它的10周年庆典,现在的总店和两年前拆迁的小店相比,虽然少了一份个性书斋的私密感,而气质更加雍容了,精品图书3万余种,和有若有若无的音乐。
  在保持原有经营风格和学术品位的基础上,新店还另设了万圣金橡树艺术书店,专营艺术类精品图书。“醒客”咖啡厅(Thinker’s Bar)就设在书店二层,落地大窗前总有人在独坐深思,经常有各种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在此举办。
  很多先期、同期、后于万圣创办的书店,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转型而万圣依然固守最初的承诺,坚持学术思想类图书的售卖。“质朴拙而味高洁”,作为一个纯学术书店,刘苏里将万圣在民营书店历经近10年的大浪淘沙而仍能硕果仅存的原因归结于“人的非商业意志”,也许商人听来会不以为意,但是万圣能够将其精神气韵转承绵延而香火不败,确是北京读书人的幸事。 (秋子)
  季风书园是上海最大的民营书店,几乎算得是上海文化的一个地标。书店宽敞明亮,有非常现代的布局和优美的音乐,最快速地反映知识界、思想界的关注点,反映国内出版业的领先及新潮之作,其新书上柜速度及专题组合,皆为上海之最。总经理严博非觉得办书店就像办报、办杂志一样,要有自己的“格”(店格),对于季风来说,这个“格”就是提倡思想宽容、兼收并蓄。从现有的几十万种
图书中,精心选择、结构出两万多种图书的书店,这确实很像在编杂志,门口的陈列区就像是杂志的封面,而各个分类版块则是栏目,栏目中风格各异的文章或儒雅温软或暗藏杀气。逛季风,就像在阅读一份有所喜爱的长期订阅的杂志。季风的背景音乐非常迷人,曾有读者专为购买音乐而来。季风的图书周转很快,新品种滚动的速度大约在每天100种以上。所以季风的气味始终是时尚而不落伍的,虽然,你在这里可以买到许多老牌学术书店里也未必有的学术专著。季风书园的影响力已延伸至海外,在知识界和文化界中,它被誉为新上海的三大旅游景点之一,即世纪大道、新天地、季风书园。来上海旅游的读书人、爱书人,来上海参加学术会议的国内外学人,季风书园已成为他们的必游之地。
  季风的读者求购做得很细,有时会拿着要书单专门到订货会上买来交与读者。把季风每月的图书销售排行榜拿出来与别处比较你会发现有细微的区别,在别处好卖的书在这里好卖,在别处不好卖的书在这里也可能好卖。这一点证实,季风已经拥有非常固定的对它忠心耿耿的读者群。严博非说,季风肯定是要发展的,但不能盲目,要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合适的租金,因为毕竟开书店是微利的。 (王玉)
  西西弗书店王小波说,杜拉斯的文字让想写小说的人绝望,开书店的人看见西西弗后,会不会也有同感?尤其在贵州这个中国第三世界的省份。
  “背包太重,存吧/站着太累,坐吧/买了太贵,抄吧/手弄脏了,洗吧/您有意见,提吧。”在书店的墙角或楼梯口,你不经意瞥见了西西弗书店的座右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书店自制的简朴而有趣味的海报,依着某种韵律贴在楼梯两侧的墙上,内容有关先锋电影观摩,民俗摄影展览,野外旅行和新书发布推介等。光滑的灰色水泥墙壁裸露着,装饰了几幅黑白照片,朴素新锐的味道。厚重的乡村风格的木制书架桌椅地板,让人心温暖而湿润,还有一点控制不住的迷惘。埋头读书或抄阅的人群很多,但是很安静,相互妨碍的时候,彼此笑笑,是理解和默契,仿佛感染了西西弗某种独特的神情。还有一个叫“元素dian光”的咖啡厅,定期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和文化展览。
  主人说,西西弗可以叫做草根书店,也可叫做对话书店,和身边流过文明史上的著作和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和到这里的每个人和你所处的区域,也包括自己对话。“参 与构成本地精神文化,助益人们生活成长事业”是西西弗的店训,也是他们的企业理想,用人性化和亲和力去塑造公众影响力。于是西西弗更像一个媒体,它影响了进入它和路过它的很多人的生活。其团队感是 独立书店中罕见的,他们一直努力去做的——培养贵州的文化自信力,与企业商业目标的结合建立在保持书店个性的基础之上。作为独立书店,能否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之上寻求具有商业上的可持续性?西西弗的主人相信并实践着这种可能性。“它是一个有限的范围所作的有限的理想主义的经历”,主人说。也许你没来过,但你能会心。 (周啾)
  精典书店重庆人都知道,要有个一整天喝茶看书不要钱的地方有多难。而精典书店规模不大,正好开在解放碑,要知道,解放碑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寸土寸金灯红酒绿之地。它和民权路新华书店是对面的邻居,也是重庆惟一一家非大众定位的学术书店,不仅重庆,还包括成都的知识分子,精典的亲和力都首屈一指。从店名到卖场设计,主人都想着让这个书店像一个有着温暖壁炉的大书房,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紧不慢地阅读和挑拣图书。店里的读书人导航图让人看后失笑,它这样忠告偷书者:把好书的内容藏在心里,别把书藏在身上或背包里。店内的所有导读无一例外都由杨一亲自撰稿,凡有导读的书都格外好卖。比如在关于女性、婚姻的女性书系中,有这样的导读:至少有一件衣裳让你穿着去参加思想的晚会——基于女性的天赋,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美女,是不知道自己长得美的,——丑,反而不容易“自觉”。
  “让读书的人富有,让富有的人读书”,这是精典书店的信条。老板杨一是个书迷,曾经是高校教师,后下海经商,每次出差总是大包小包地背书回来,因为重庆买书难,尤其是买学术性高品位图书更难,开书店是了一个多年的心愿,“不过,精典作为项目投资是不成功的”,总投资100万元的书店,至今还不能为他带来利润。 (秋子)
  卡夫卡书店(已关闭)也许不少人还记得几年前在成都市老城区的一条小街上(成都仁厚街41号附2号)那间灰褐色的小书店。这家书店的遗骸至今仍保留在原地,看上去颇有苍凉之意——紧闭尘封的卷帘门,斑驳的标志(K和乌鸦),歪斜的卡夫卡像,门前一块谁也搬不动的千年老树根,一桌打麻将的老人。
  卡夫卡书店于1994年初开办,作为成都的第一家纯学术书店和文化沙龙,在短时期内很快成为各媒体的一个文化热点,也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很多人都知道成都这家书店。有一外地读书人在来蓉的火车上询问卡夫卡书店,列车员居然能给他介绍得头头是道,重庆的一些大学生和教师周末常会专程从500公里外前来书店。
  卡夫卡书店当时追求的是纯粹,是学术,是与商业运作大相径庭的方式。整个书店绝对找不到一本流行书,大多是国营书店和书商不愿进、不好卖的学术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添补了作为读书人和文化人较为集中的成都书市的一个空白。同时,书店不断举办作家签名售书、诗歌研讨会、雕塑现场展、学者摄影展、绘画展等。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纯粹,这种理想主义的文人理念,导致书店在经营上走向末日。唐丹鸿扮演书店女主人的角色,但她却真是一个站在卡夫卡立场上看待那个书商和陈列出来的书籍的人。书店歇业了。作为一个实体的卡夫卡书店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灵魂却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互联网。
  www.kafkabookshop.com是卡夫卡书店在虚拟空间中的再生和重现。包容了原卡夫卡书店的全部内涵和精神,在这里读书人又可以享受阅读和清淡的乐趣,在这里又可以买到那些“纯粹”的书了。
  但愿卡夫卡书店在这一载体中永存。(周啾)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一个书店老板说,三联似乎是北京,最像书店的书店,但又说不清其中的理由。一楼始终不是韬奋中心的亮点,哪怕它的头牌位置处理得很好,新书换得勤快,推荐的品种有一份标准掌握着,墙上公布的排行榜也处理得很到位。必须下楼,楼梯是一道风景线。张贴了告示,也不管用,楼道成了阶梯教室。韬奋中心提供给读者的座位恐怕是大少了,但事实证明,即使有更多的位子,楼梯上仍会有读者席地而坐。地下一层有满满的书,安静的氛围,还有充沛的照明。尤其是在地下层,这一点很重要。迎面,是一大堆三联的书。有人以为这正是韬奋中心吸引读书人的地方。在寻常书店,三联的书有点难找。到了韬奋中心,马上就被三联的书淹没了,如果喜欢三联,就在这里淘宝,如果不急于关注三联,也无妨,跳过这一大块陈列区。韬奋中心的地下层,集中了国内文史哲图书的精华。林林总总,哪怕不算最多,事实上也确实不是最多,但由于它的集中,就以为是最为齐全的。自然,在这里还能淘到若干年前的“旧”书,这在国内的书店已是很难得了。韬奋中心似乎有那么一种特别的氛围弥漫其中,或许是它的宁静,或许是它的安逸,或许是它无形中的凝重,这里汇集着京城乃至国内执着的一批读书人。经理杨进说,前些年,三联每年要组织几十次与书有关的文化活动。近两年,为了避免与其他书店重复,体现自己的特色,三联更侧重于搞以书为背景的讨论会和展览活动。 (冲)
  学而优书店“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入治学,可以自在优游……”,无论是在160平方米的时候,还是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学而优一直都是广州个性书店的一面旗手。新港店是去年才装修完毕的,店面设计出自名家之手,配以深色的背景,不同的购书区有不同的颜色,是那种有点怀旧的暗色。深蓝色的书架,凸现书籍主体丰富的色彩,购书环境和图书的文化内涵构成和谐之美。二楼的一道墙由磨砂玻璃砌成,每一格上写着一些格言,不一定关于书。看书的人散落其中,安静地捧书自若,其中还有人天天光临。书架旁有座位提供,椅子不只是一张,不用担心是否已经有人先坐了。这是女主人陈定方的梦想,老店太局促了,她一直希望有一个宽敞的书店,能将图书的美充分展示出来,这是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起来的书店。二三层的咖啡厅名叫“另外”,四层的多功能厅定期举办着文化学术讲座研讨活动,附近中山大学的学生和热心的读者总是将这里挤得座无虚席。曾有人对能在学而优找到30年代施蜇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全套影印本很是意外,其实学术图书的品种齐备与专精是学而优的经营目标,学而优靠的就是这样一份执著,只要读者需要,必引进店来。能够得到广州本地知识分子较为一致认可的原因,也莫过于这份执著。 (周啾)
  福州晓风书屋屏山店店名由著名目录学家顾廷龙端楷题写,灯箱也做成白底黑字的传统宣纸墨迹效果;在周围五彩缤纷的商业店面间给人以独有的朴素和气质。店堂是经营者自己设计的两层回廊式格局。书架一律棕红色,二楼的栏杆回廊则漆成乳白色,显得凝重而不沉闷。一楼架上是新书及文艺类或文史类常销书籍。沿着楼梯上到二楼,架上满满排列的都是中华、三联、商务、古籍社学术社的书籍,品种齐全。还有关于文字语言学、版本目录学、中国茶文化、文物鉴赏等其他书店难以见到的特色专柜。这么多图书精品所构筑的书香自然使人放轻放慢了脚步。二楼辟有免费开放的茶座,在沙发上坐下来,喝一杯清茶,秉书而读,间或歇下来看看上楼下楼,来来往往的购书者。书香用心,灵的沉静和人物的往来行动,给人以难以言喻的体验和享受。这种感觉不像在书店里,倒像置身于私家的藏书楼。有时听到三三两两的读书人聚在茶座里低声谈笑,论学评事,自然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于本地的读书人来说,晓风书屋是他们工余休假最好的去处。而晓风书屋的图书品位,也影响了一批批本地学子。常会听到某位购书者说,以前上大学时常来这里读书,那时没钱买书,现在工作了就成为这家书店的忠实顾客,因此当你听到许多读者直呼店员的名字而不称呼“先生”、“小姐”时,你不会感到奇怪。 (道华)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2003-04-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35 , Processed in 0.1730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