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人, 像婴儿那样心无旁骛地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0 16: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人, 像婴儿那样心无旁骛地学习

海婕

  学习没有“关键期”,现在开始就不晚

  成年人大脑的可塑性,远远超过我们过去的认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也能像儿童一样学习。

  如果你已经36岁,你很可能喜欢收集上好的葡萄酒、唱片或者体育比赛纪念品。但对于理查德?西姆考特(Richard Simcott)来说,他的收藏品是语言。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学会了30多种外语,而且他还不打算就此收手。

  我们在伦敦一家饭馆里吃饭的时候,他在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和冰岛语之间跳来跳去,说起来就好像我念出餐牌上的披萨和意大利面名字一样容易。他在鹿特丹街头学了德语,在布拉格学了捷克语,在和几位建筑师合租房子的时候学了波兰语。而他在家里又跟妻子说一口流利的马其顿话。

  西姆考特掌握的语言数量多、差异大,但他身上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他的年龄。远在我们白发出现、腰围渐粗之前,大脑的认知能力就应当开始退化,让我们很难再学习新技能,比如说外语、长笛或射箭。尽管西姆考特在上学时就萌生了学外语的念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学习能力理应也会下降。但直到目前为止,他仍然能够以很高的频率,贪婪地吸收着生疏的语法和奇怪的词汇。“我的‘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一直在不停变化。”他说,“青春年少也好,已届中年也罢,我并不觉得人的学习能力会有多大差异。”

  成年人也能拥有足以与儿童媲美的学习能力?要是放在十年之前,很可能只有极少数神经科学家会支持西姆考特的这番话。但是我们不必过早垂头丧气。我们大脑的潜能其实远超任何人的想象。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说:“人们太过强调童年‘关键期’的学习能力了。”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学习效率的最佳策略,可能也多少了解了西姆考特这类 “学习超人”的学习诀窍。总之,无论你想学什么,现在开始,都不算晚。

  “关键期”真的存在吗?

  传统观念认为,大脑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钝化,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新事物——正如英语里一条谚语说的:“老狗学不会新把戏”(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tricks)。这条谚语最早出现在一本18世纪的谚语集里。而早在那以前,它就可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60年代,研究者终于开始研究成年人大脑的可塑性,当时他们的发现似乎印证了那条谚语的说法。然而其中大多数发现都并非是对大脑直接观察所得,而间接来自认知领域。一个发现是,视力会在个体年幼时达到顶峰。如果动物在初生的几周里视力受到限制,它们在接下来的一生里都不能拥有正常的视力。对于一出生就患有白内障或者弱视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之后再想修复,已经太迟,在这一辈子里大脑都不能正常地控制眼睛。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学者达芙妮?巴甫利尔(Daphne Bavelier)说:“在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关键期’过后,这类限制就固定成型、不可更改了。”

  当然,上面所举的都是特例。但是证据显示,神经钝化也能够制约人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关于语言学习、特别是以移民家庭为对象的研究。研究发现,儿童很容易就能学会新外语,但是他们的父母说起外语来却总是磕磕绊绊。但是,如果在外语学习上真的存在所谓“关键期”的话,应该无人能够例外才对。但是西姆考特居然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这就应该像让狗弹琴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啊。

  多伦多约克大学学者爱伦?比亚韦斯托克(Ellen Bialystok)就怀有这样的疑问。最近她研究了美国人口普查记录,其中详细记录了超过2百万西班牙和华裔移民的语言能力。如果在人幼年时真的存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的话,那么在小时候就来到美国的人和成年之后才来的人之间,势必存在着英语能力上的巨大差异。但真实情况又如何呢?比亚韦斯托克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鸿沟。”事实上她发现,移民的语言能力是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与其单单指责大脑,不如说是环境不同所致。“在跟儿童说话时,人们会使用简单短句,会讲得更慢、更清楚。”她解释说,“而且,儿童所面对的整个社会和教育环境,都在敦促其学习语言。”

  成年人也有学习优势

  比亚韦斯托克的研究显示出成年人大脑拥有我们前所未知的可塑性,但这仍不能打消这样的怀疑:在学习某些特定技能方面,儿童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成年人有时会发现他们很难唱对调子、打出本垒打,或者准确模仿口音。若未经过仔细考量,我们很可能会把这类差异归结到成年人认知和行动能力的退化上。这和单纯的学习知识又有不同,因为我们需要动用眼睛、耳朵和肌肉。

  马库斯就为此拿自己做过实验:他在38岁开始学习吉他,这段经历已被他详细写入《零起步学吉他:新的音乐家和学习的科学》(Guitar Zero: The New Musician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一书。他说:“家人在听说我要学吉他这个事情之后,哄堂大笑。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了我的进步。”在学吉他过程中,他参加了一个面对8至 15岁儿童的音乐夏令营。他说,他能比他的“同学们”更快地掌握乐曲结构,但是那些年轻人则有更好的协调性和乐感。

  还有更有价值的证据:儿童并不是真的能够学得更好。明尼苏达大学学者张扬(Yang Zhang。音译)做过一个关于成人学习陌生口音的研究。研究显示,成年人的学习效果较差,可能只是因为投入不够。研究者让成年人听模仿母亲“咕咕儿语” (baby talk)的录音带,发现被试的学习进展神速。

  在学习音乐和运动所需的复杂运动方面,成年人也不一定处于劣势。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学者维吉尼亚?本胡恩(Virginia Penhune)找来一批实验者,让他们以固定次序、固定次数重复按键——这其实是在模仿弹琴训练。在这个实验里,成年被试的表现甚至优于年轻被试。

  还有另一个更高难度的、需要手眼协调性的实验,有将近1000名各年龄段志愿者参与。被试通过6个阶段训练,学习变戏法。正如你可能设想的那样,60-80年龄组的被试开始时有些迟钝。但是他们很快就追上了30年龄组的被试。而在全部训练结束之后,所有成年组的被试在变戏法时都比5-10年龄组更有自信。

  是什么妨碍了成人学习?

  这么来看,“老狗”的可塑性可比谚语里说的要大得多。就算我们真的遭遇学习障碍,它也并非不可逾越。儿童看似学东西更好更快,其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请见后文“好的身体带来好的头脑”)。

  事实上很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他们学习的最大阻碍。“对于婴儿来说,他们的任务只是学习说话,以及爬来爬去。”赢得过多次记忆竞赛的认知科学家艾德?库克(Ed Cooke)如是说,“如果成年人也有相同的时间专心学习,他们也能学得很好。”(关于库克的更多介绍请继续阅读《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几个小时?》)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尽管如此,我们也能借鉴一些刺激儿童学习的方法,将之加到我们的日常计划里。比方说,老师在指导儿童学习时总是问他们问题,以巩固所学。这个方法非常有道理,因为已经有无数研究证明,测试能增强长期记忆,其效果要大大优于其他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想学新东西的成年人来说,他们往往只能进行自我检测——说实话,这可不常见。

  有鉴于此,库克建立了一个名为Memrise的网站,帮助成年人规划自我测试,而且最重要的是,将测试纳入他们的时间表。Memrise网站会记录你的“学习曲线”,在你马上要忘掉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弹出测试题来,让你能够重温记忆。

  库克说:“Memrise会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你的大脑潜能。”他自己就已经利用这个网站学会了数千个外文词汇。在这里,用户可以自行建立课程,题目五花八门,从艺术到动物学,几乎无所不包。尤其重要的是,你如果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比如午休或者等车的时候),就能轻松登录网站,开始学习。而且,库克还打算要开发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使学习更加快捷方便。

  但是,还有些学习任务要求认知能力或运动技能,比如告别音痴,或者打出一杆完美的高尔夫。要怎么达成这类学习任务呢?科学家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建议,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年轻时代那种什么都一学就会的感觉。

  一个观点是,成年人往往囿于自己对完美的过分追求。儿童会急于完成任务,但是成年人却常常为每一步费尽心思,试图与要求的做到一模一样——这可能就是我们面对的最大困难之一。“成年人在做事的时候想得太多,”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学者加布里埃莱?沃尔夫(Gabriele Wulf)如是说,“儿童却是看到什么就照做不误。”

  沃尔夫过去十年的研究证明,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行为的效果,而不是复杂的动作步骤上。她将这个理论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她本人是一个出色的高尔夫球手,她发现,与不断注意双手的位置相比,想着挥杆的感觉的话,就能打出更好的成绩。她说:“我在挥杆时,一直在找最佳关注点。”同理,要学唱歌,你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到音效上,而不是舌头的位置或者喉咙。很多研究证明,只要你稍稍改变关注点,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其中原因可能在于,如果你将关注点放到动作的整体感觉而不是细节上,可以让你的动作在下意识里变得更纯熟。

  关注点如果放错了地方,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细节,从而阻碍了整体的学习。成年人不畏艰难、孜孜不倦、追求卓越,但这似乎并不总能带来优势。大多数人喜欢将任务分成小步骤去完成。以学篮球为例,成年人在投每个球时都分外讲究,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有投好每个球的渴望。在开始的时候,这个方法或许能显著提高球技,但是大量研究发现,这样获得的技能很快就会被忘到脑后。

  与之相反,你可以采用“回转传送带”法,反复训练多个技能,而不是在其中一个上下死功夫。来回练习多项技能,似乎能让你的大脑在学以致用上做得更好,并让你保有长期的记忆,虽然其中原因还不清楚。这个方法已经帮助人们在网球、皮划艇和手枪射击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但也许很多人不喜欢这么做。你可能会觉得,如果不走踏实每一步,怎么可能会有进步?但就算你还要坚持原来的学习策略,你仍然可以通过不时地在陌生环境中训练,来获得提升。比如在打网球时,与其一直守着一个位置,你可以换到别的位置打几回合;又比如在弹音阶时,你可以偶尔换换手。德国多特蒙德莱布尼茨研究中心(the Leibniz Research Centre)的学者阿尔诺?柏廷(Arnaud Boutin)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工作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这个研究证明,偶尔离开自己熟悉的区域,而不是将全部精神陷入手头唯一工作,可以帮助你提升整体表现。柏廷说:“执迷于一件事情越久,你就越难将学得的技能应用到其他方面。”

  如果上面这些方法都对你无效,你还可以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大胆。 沃尔夫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失去自信,而自信与否会对我们的表现产生很大影响。”最近她找来一小群人,做了一个投球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她让其中一半被试参加了一个伪测试,让他们以为自己的投球能力胜于常人;而另一半被试就没这么“幸运”了。实验结果是,自信心大增的前一组人,在训练之后投球的精准度要远远高于另一组人。

  但你的学习热情能不能比得上西蒙考特对外语的挚爱呢?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西蒙考特说:“我的外语学习,就好像是极限运动。你并不用像我这么夸张。”最近他又把热情投向中文,且还不打算收手。 “我就像个语言浪子,总在寻找下一个情人。”

  但是来试着接受这个观点吧:其实你的大脑和西蒙考特的没什么不同。一旦爱上极限学习,小心收不住!

  好的身体带来好的头脑

  就算年纪老大,也能拥有敏捷的头脑。其中诀窍,或许就是去公园散个步这么简单。

  过去几年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差体质(比如肥胖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对我们大脑的危害,就和它对于我们个人魅力的危害一样巨大。它会削弱长距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导致海马体的萎缩——而海马体在学习和记忆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变糟的健康状况,也会对影响我们的大脑,降低我们的学习能力。所以人们才会说:“老狗学不会新戏法。”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变化其实是可逆的——这是阿瑟?克雷诺(Arthur Kramer)的观点,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进行关于老年人的研究。他的研究项目一般要求被试进行少量锻炼,比如每周至少有三天要散步40分钟,如此坚持一年。他说:“我并不是说,他们能赢得跑步比赛什么的,但在坚持一年之后,他们确实能走得更远更快。”

  在对比训练前后的大脑扫描图时,他发现被试的海马体变大了——可能是因为长出了新的脑细胞,或者神经元间的突触连接增多了。而且,大脑中很多长距离神经联系恢复了往昔的活力。他说:“这些老年人的神经网就和30岁的人一样有活力。”其结果是,被试的一般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其中就包括了注意力的增强,而注意力又对学习很有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54 , Processed in 0.0679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