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物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9 12: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物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思考


王锦明


   来源:《中学生物学》(南京)2010年8期第6~7页
  
  【内容提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两翼。生物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运用适当的策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必将对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生物教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王锦明,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01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8-0006-0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展开,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生物知识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生物教育,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所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
  1 生物教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上,都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理想的极大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毫无疑问,在生物新教材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1.1 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爱心是善的标志,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是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对生命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爱,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原动力。生物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所有学科中,生物学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物,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生存的理由、存在的意义。只有充分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保持地球上生物多样化,维持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平衡。
  1.2 提升审美情趣
  美育是人类自我的完善,是自身美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物学教育中却常被忽视。事实上,生命世界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生命,人类自己也是生命,对生命的赞美早已融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源于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和歌颂。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鱼儿在水草间嬉游让人沉醉于美的意境;雄鹰搏击于长空、骏马奔腾于原野则让人惊叹生命的无限壮美;而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更令人叹为观止,如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美、DNA双螺旋结构的简约、流畅和对称美、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的统一美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情趣。
  1.3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热爱祖国,献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既是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又是具新时代特征的历史需要。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祖国丰富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成就的介绍以及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宣传。
  例如,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米、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是生态工程最早最生动的模式。我国古代科学思想中,“赞天地之化育”含有热爱生命的意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中则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光辉……
  通过教师这样具体而生动的介绍,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将使他们永怀不变的华夏情结。
  1.4 生态伦理教育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酸雨等。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在发展的压力下急功近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尤其严重,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索取的对象,而是把自然当作人类的家园和有机体,教育他们要像爱护人自身那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最高准则。
  1.5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积累、严密的思维训练,对经典的科学实验只是简单的介绍其实验结果,而对实验过程和研究者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及知识背景鲜有介绍,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事实上,生物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类认识的每一点进步,取得的每一点收获,都凝聚着科学家无数的心血、汗水。例如,沃森和克里克通力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体现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精神;孟德尔能发现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是因为孟德尔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有摩尔根尊重事实、勇于自我否定,达尔文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素材,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培养人文精神的策略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为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深入了解生物教材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就能在教学中积极、灵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2.1 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想的影响,中学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独立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竞争和合作心态,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等。也就是既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又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2.2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难以言喻的情感交流和榜样作用,是培养人文精神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教师比较普遍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教学中融合人文素养的培植,呼唤现代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3 提倡民主的教学方式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学生去体验生成,人文精神的培养单凭空洞的说教、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方法,反而会抑制了真正的人性因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需要外在启迪和内在的省悟相结合的有机教育活动,它应该是连续性教育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人文原则,多采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积极营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2.4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一部生物科学史就如一个智慧的宝库,给学生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榜样。生物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料,发挥教材中“科学史话”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的作用,介绍生物学家的优秀事迹和研究历程。他们在艰难而曲折的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百折不挠、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和精神,他们对生命的讴歌和不懈探寻会使学生对人生有透彻的洞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兴趣、动机、志向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远大抱负和责任心,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
  2.5 重视学科有机渗透
  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而进行的。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涵盖着大量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科学知识、方法运用与人文知识的融会,从而使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准确地渗透到生物教学活动中。如讲授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时,渗透生态伦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达到人性呼唤的必要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统一的育人目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17 , Processed in 0.0688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