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非: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 22:4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非: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
作者:吴非  来源:吴非的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2/6/7
[url=][/url]

有老师来信:“……每次教毕业班总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上课迟到,学习无丝毫兴趣,故意破坏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混日子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而对这些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做了大量工作,但常常感到收效甚微。莫非真的有‘教不好’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做呢?”(山东)



虽然我知道这位老师指的可能是哪一类学生,但因为这个“教不好”在时下定义含糊,所以不能不说几句。特别在毕业班,很多老师面对这样混日子的学生已经够烦心的了,偏偏总有管理者不停地在一旁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教不好”的学生,“教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把学习有困难,升学无望(或升名校无望)的学生称为“教不好”的学生,那就要犯大错误。常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科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教不好”,于是就不断地有伤害学生的言行。我曾问一名当年的学生为什么不回母校看看,学生说,老师当年认为他是“教不好”的,每见到总少不了教诲几句,上大学时想起班主任的脸色,仍心有余悸;现在人到中年,学有所成,经济上也富有,但仍然忧馋畏讥,不想回母校,担心当年的老师认为他“衣锦还乡”,说他“时来运转”,“抖狠”。其实,当年老师判断有误,上高中那几年,他只不过是有些懈怠,不想做被高考鞭子抽了转的陀螺而已。他没有妨碍别人,他厌恶被教师私下里称作“差生”,然而即使教师当众羞辱他,他也只是沉默。所以我经常想,如果按考试成绩来评论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追求是不是太狭隘,我们是不是会变得低俗,而那样的教育将伤害多少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工作又将失去多少幸福感!

但是,不能否认,的确有“难教好”的学生。特别是教师已经用尽了心力,学生仍然没能培养起应有的学习习惯,甚至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这样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实在“难教好”。这个“难教好”,未必是教师 “不会教”,而是这种学生需要“特别会教的老师”。我也曾苦恼过,担心因为自己的“不会教”,而导致出现“教不好”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想到,学生“教不好”,不一定是教师的原因;即使教师努力了,学生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教不好”。学生的“教不好”,也有家庭或社会原因。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班上有个学生比我大三岁,——留级两次,他不想读书,家里对他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殴打。他的父亲冲进教室用铁锤打他的样子,五十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后来又留级,遇上名师,改好了,当了小队长,成了典型,据说还上了报纸。文革中看“判刑布告”,他因盗窃伤人判了十多年,而且父子几个一同判刑。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学生就是“教不好”,遇上了赫赫有名的老师,仍然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家庭缺乏教育能力,社会教育的观念落后,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令教师的努力付诸东流。同样,目前盛行的应试教育,令一些原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弃学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管理严酷,教师焦虑,方法不得当,也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对抗。这是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的问题,教师也应当看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同走一段路,有的人想停下来看一下风景,有的人想停下来歇一会儿,有的人则是不想走了,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至于认为这些就是“教不好”的人,我们或许应当宽容他们。有些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走上社会多年后,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些虽然平常,却是优秀的劳动者,通情达理的父亲母亲;倒是学校看好的“尖子”,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评价标准不一定正确。学生厌学不一定是品格问题。天赋不够,一时懈怠,遭遇挫折,缺少支撑,有些则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观念方面的问题。
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我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我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 “加速成长”,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助长”。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少年,应当纯真率真,——我甚至认为他也可以犯点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很有道理。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努力地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他并不认为正确的事,没有自由的思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么?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

也有方法问题。比如,我总是听到班主任或教师说对“问题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大量”呢?“适量”最好。学生心有郁结,有情绪,他或许想独处一阵,他认为自己没有妨碍他人,他希望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班主任每天找他谈一次,而且是当众把他请出教室站在走廊上谈话,同学隔着窗户也能看到老师的“苦口婆心”或“喋喋不休”,这能有什么效果?你把他力图保持的一点点自尊心全扫荡一空,背后还说他“教不好”,他非但不会有什么悔悟,说不定更加逆反,走向极端。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不好”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品格有缺陷,而仅仅是“青春病”,——有些是对教育教学的厌倦,有的则是家庭的不幸,让他对一切失去热情,而不止是学习。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家里两代都有知名科学家,和学者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什么人物都见识过了,这时候教师再在他耳边聒噪“成名成家”,对他能有什么用?他统统看不上眼。很多人认为他是典型的“教不好”,我为他也耗费很多精力,总是好上三天,便故态复萌,他自己也很苦恼。20年过去,这位并没上过大学的学生人到中年,他见多识广,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仍然生活在文化圈中,他自己感到愉快,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学校评价教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不仅“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规格统一”,那种教育必然也是失败的。

我觉得,教师应当有更丰富的智慧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有宽广的胸襟对待特殊学生,而不要怨天尤人。我在一些学校看到教师“挑班”上课,甚至挑选学生,甚至利用职权挑选学生,只敢上“好班”,不敢面对所谓的“差生”,这不仅关涉师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很不利的。
“慢”是教育的特征之一。同一时间,一把播下的种子,萌芽也有先后,长成的苗也可能高矮不一,有什么可急的呢?我们许多同行总是忘记教育像农业林业,总是把教育当作生产线,以为可以铸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这可能也该算是“不会教”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16 , Processed in 0.0796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