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浏览到深读
许必华
经过海选,学校有三名学生入选成都站的晋级赛。在成都,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学生很茫然。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你读过顾城的诗,请你说说有关顾城的事?晕!请背出一首顾城的诗?无语。另一个学生读过徐志摩的诗,评委的提问是:请讲一下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懵了!第三个学生喜欢鲁迅,得到的问题是:请说说《朝花夕拾》与《呐喊》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一头雾水。看来我的学生成不了读书小明星了,她们将注定与北京无缘——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能走到成都,已是幸运!在如此大的场面上得到锻炼,也算是人生一次难得的经历!
结果很快下来了,欧蔓琪得了二等奖,苏璠旭三等奖,还有一个折戟而归。
评委的提问,看似平常,其实很深。在学生的报名表中,每个学生要罗列出自己读过的10本书,专家是从她们的书中提问的,并非不靠谱。问题是,我们的课外阅读,要怎样去读,才能收获最大?这一次的“阳光阅读·文轩杯读书小明星”大赛,给了我诸多思索。
第一,专家的提问,实际上是一种引领
学生回来说,评委的提问很刁钻,很变态,让她们猝不及防,甚至闻所未闻。诚然,这几个学生都是我亲自选出来了,她们读过比较多的书,我都考问过,觉得已是佼佼者。但比赛下来,她们很受打击,按照评委的问法,她们的阅读在瞬间变成了空白。我赶紧去查了一下评委名单:陈岳,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资深主持人;马正平,四川师大文学院教授;文迪,《时代教育·教育家》杂志主编、作家;邱易东,儿童文学作家;还有CCTV科教频道《读书》栏目编导。这些评委,都是专家级别的人物。对于这些8-14周岁的少年儿童,他们一出手就很重,难以接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分析专家的提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问书本身的内容,而是拓展延伸发问,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发招,有“面”的问题,更有“点”的问题。提问者的提问是有价值的,富有思辨——有时候,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答案本身更重要——是问题赋予我们启示,而答案往往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我看来,专家的提问,实际上是一种引领,涉及到一个“我们要怎样读书”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有目的的读书——围绕一个专题,既有广采博览,又有精研深钻。也就是要研究性读书。
第二,如果是美国学生,也许就不是问题
想起了上海市储能中学曹秀林老师的文章《美国中学语文想要收获什么》(《语文教学通讯》2013.4B),看到美国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学生参加读书小明星活动就不会再怕专家的提问了。
比如——学习了杰克·伦敦《生火》中主人公在极冷环境下挑战生存而失败的故事以后,设计这样的项目:这个故事里的人是死于低温,或者叫低于正常的体温。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制作一本小册子,在其中提供关于避免低体温或发现它的预警征兆的提示和指导。(健康连线)
这种学习就很专业。学习了一篇课文,便要叫学生制作一本小册子,这内容是关于低体温对生命的危害,这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作业,这作业似乎与语文不相干,若是放在国内,便叫不务正业了,而美国的孩子却做得很认真,查资料,问专业人士,甚至做实验,最后写成一本很专业的小册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整个的状态是主动的,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与今后的生活生存相关,一举多得。
再如——《美国语文》的问题设计相当有气度,让学生将目光离开蝇头小利,将思想带离狭隘的个人人性,而将学生常常带入一个个广阔的天地,纵观千古,横看八荒。国家、社会、城市、生活、战争、历史、现实、哲学、政府、社区等等,都是课堂谈论的话题,学生必做的项目。他们时而扮演政治家,高谈阔论起“美国特征”、“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两三个重要的社会或经济事件”、“富兰克林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事业”……
如果是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学生还怕专家的提问吗?也许这些专家中,就有深谙语文教育的专家,所以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有前瞻性的问题。可惜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只会怨学生读书少,不会读,而拿不出有效的指导方法来。
第三,用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读书
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必读书目,我以前也只是让学生去读,当然是为考试而读,设计的题目也都是考试题;当然学生多半答不出来,于是告诉学生答案,令背之,也是可以应付考试的,但这终究不是读书之法,只是急功近利的短视!
从这一届初一起,我改变了课外文学名著及课文延伸阅读的指导方法,一年下来,颇有收获。
七上要阅读两本课外名著,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是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读的——
1、关于《繁星》《春水》
问题一:冰心的《繁星》《春水》,有三方面的内容,母爱、童真、自然,请依据名著导读的提示,以冰心诗中的母爱,冰心诗中的童真,冰心诗中的自然,任选一个方面为题,写一篇读书札记。
问题二:冰心说,她的这两本小诗集是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成的,请作对比阅读,谈一谈《繁星》《春水》中有哪些“飞鸟”的印迹?
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由学生们自己主持,每月都有一个主题。学生刘依曾写过《最爱冰心体》一文,而且爱上了写小诗,经常给我看,已集了半本,是闻名全班的小诗人。
2、关于《伊索寓言》
导读上说,《伊索寓言》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一谈你的收获。
在今年的教学中,名著导读是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关于《童年》我设计的主问题是:从阿廖沙、万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人物身上,(1)看文学作品的社会性;(2)苦难对于生活的意义。关于《昆虫记》,我的设计是:(1)昆虫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2)从《昆虫记》中看法布尔的文学笔法。从这次期末考试上看,应该是有效果的。
第四,授之以渔——给予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关于课外阅读,当指导学生方法,带着问题读书,只是一种大方法,具体到实际阅读上,便是浏览与深读。
浏览大致可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也就是要求在阅读中一目十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也就是要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如读标题、中心句、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等,以用于查找相关资料。这种方法,是自己的书,当作勾画;不是自己的书,最好是做读书卡片,分类知识,标明页码甚至行数,便于引用查找。对于有重要价值的章节或段落——也就是关涉到主问题的地方,要深读,以提升学识修养与理论思维,丰富头脑和开阔视野,获取智慧及增强学习能力。深读,要思,要慢,要悟,要行——要做读书笔记,要写读书感悟,有时哪怕只读了那么几行,或受到某一句的触动,便文思泉涌,一篇好文章喷薄而出,其乐也无穷!
精心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这种发现式的读法,学生读书的目标明确,目的性强,有成就感,因此也就会读得兴味盎然。
从这一次的读书小明星大赛中,我感到我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思路还不开阔,引导还很拘束,效果也很浅近。有了这一次的大考验,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更大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