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 骅:谭汝为与津沽文化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9 16:4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 骅:谭汝为与津沽文化研究
时间:2013年7月18日 作者:林骅(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天津地名研究会顾问、天津市语言学会修辞语用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古典诗歌的修辞与语言问题》、《诗歌句法修辞与鉴赏》、《词语修辞与文化》、《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地名文化》、《这是天津话》、《天津地名故事》《天津方言词典》(即将出版)等。

一、学术转向

进入新世纪后,谭汝为的学术研究发生两个明显的转向,第一,把语言应用研究与社科普及结合起来,成果迭现;第二,津沽文化研究异军突起,令人瞩目。其学术转向,主要体现在民俗语言研究、地名语言研究、修辞学研究和天津方言研究等四个领域:(1)民俗语言研究,出版《民俗文化语汇通论》(38万字),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当选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2)地名研究,先后出版《天津地名文化》﹙20万字﹚和《天津地名故事》﹙40万字﹚,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被天津市地名办公室和天津市地名研究会聘为顾问。(3)修辞研究,出版《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20万字),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他是天津市语言学会修辞语用研究会主要创始人和现任会长。(4)关于天津方言研究,出版《这是天津话》(29万字),编纂《天津方言词典》(50万字,即出版),发表相关文章100多篇,成为天津方言研究的领军人物。

2006年在由市社联、市语言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九次理论创新论坛”上,谭汝为教授做《把语言学研究引上常青之路》的主题报告,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在天津市社联和天津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天津历史文化行系列讲座”中,他分别做了《天津地名与地域文化》《从语言学角度论析天津地名》的学术报告。在“渤海名家大讲堂”上先后做了《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天津方言与津味相声》的学术演讲。每次演讲,会场爆满,掌声连绵,笑声不断,上下互动,气氛热烈。近年来,他应邀在有关区县委局和院校先后做津沽文化讲演20多场,主要讲题:“多元而开放的天津城市文化”、“天津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天津地名的文化阐析”、“天津方言与城市性格”、“天津方言与地方戏曲”、“天津人的节日习俗”、“说不尽的杨柳青——西青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等。

2006年,在新浪网开设“天津谭汝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jtrw),将语言修辞研究、津沽文化研究与博客写作结合起来。开博近七年,在博客发表语言修辞研究和天津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文章2500多篇,博客访问265万人次,关注人气近2万人。其博客文章特点有三:内容贴近现实,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形式短小精悍,一事一文,单刀直入,风格清新;语言生动活泼,论述深入浅出,标题吸引眼球,例证取自当代。 2010年新浪网站评出“最有阅读价值的百位教授博客”,谭汝为名列其中,成为天津学界、国内语言修辞学界唯一入选者。

二、方言研究  

2001年,谭汝为教授被市政府任命为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委员,积极参与本市的语言文字工作,对语言文字工作干部和普通话测试员进行培训讲座,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学理论与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相结合,发挥语言文字规范的研究者、宣传员、监督员的作用,为创设和谐的语言文字环境,为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谭先生多次荣获“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特殊贡献奖” “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优秀工作者”等奖励。

2008年,谭先生在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这就是天津话”系列节目,每天讲评一个天津方言词语,解释词义,阐释词源,分析语境和语用特点。这个系列节目连续播出240期,因贴近现实生活,引发浓郁乡情,受到普遍欢迎,重播多次。2010年,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录制播放谭先生关于津沽地名与城市文化的系列谈话节目——“这是天津卫”,播出 150期,同样受热烈欢迎。

2012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台邀请谭汝为教授录制“天津话·天津人”系列谈话节目30讲。每讲25分钟,对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语音、词汇、语法特点,以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发,颇受本地听众欢迎。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组建“天津方言寻根调查组”,主要成员是天津师大谭汝为教授和南开大学马庆株、曾晓渝、杨自翔等教授。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赴安徽专题调研,先后到蚌埠、固镇、凤阳、蒙城、合肥等地进行方言田野调查和民俗文化考察。最后确定了天津母方言——皖北方言区的四界范围,取得了丰厚的调研成果。最终成果将推出学术专著《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

天津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天津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社会文化需求的角度,从方言文化保护还是落实前辈学者殷切嘱托的角度,编撰出版一部高质量的《天津方言词典》,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因为它具有填补空白和抢救遗产的双重意义。谭汝为教授历经三个寒暑精心编纂,经12位天津籍学者分别认真审改,先后5次修订的《天津方言词典》,已交付天津人民出版社,有望在今年出版。

津沽文化巨擘来新夏先生撰写的《序言》指出:“这部词典体现了谭先生研究天津方言的学术特色,第一,他广泛涉猎前人的著述,吸收前人的经验,但不局限于文献圈中,而是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亲赴现场采访记录,使文献与田野相结合,如亲至皖北地区调查天津话的语源,增强了语词的精确性。第二,《天津方言词典》不仅只是词典,而且还包括俗谚和歇后语,又附了天津的文化词语、方言称谓和方言词缀等表,成为一部知识含量丰富,知识结构全面,方便读者使用的工具书。第三,谭先生对每个词语都经过反三复四地考研,做到形、音、义具备的语词,形成天津方言走向完整的语言系统,甚至对有些词语进行艰难地探求和思考,使《天津方言词典》成为一部有创意性的学术著述。第四,也是我最赞赏的一点,就是谭先生治学经历中的与时俱进精神。从《这是天津话》和《天津方言词典》二书的前言比照,就看出谭先生不墨守陈规,而是注重语言与语境变化的重要关系。赋予天津方言以新的生命,加强人们对天津方言的新认识。谭先生编纂和出版《天津方言词典》,是李世瑜先生的嘱托。我既为世瑜学长所托得人鼓呼,又看到谭先生尊重先辈遗愿的品格。不掠美,不自炫,是每个学人应具的品德。”

词典广泛收录天津方言词语(包括俗谚、歇后语等)7000多条,50余万字,包括词条、注音、释义、例句、辨析等几个部分。词典附录包括:天津民俗文化词语、天津方言亲属称谓一览表、天津方言词缀分类一览表、天津方音与普通话发音系列对照表等内容。本词典作为万新平主编的“天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之一,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末出版。

三、地名研究

在天津地名研究领域,谭汝为先后出版了《天津地名文化》﹙20万字﹚和《天津地名故事》﹙与青年学者刘利祥合作,40万字﹚。

著名社会历史学家李世瑜先生为《天津地名文化》所写《序言》指出:“老友谭汝为教授是对天津地名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他淹通地名学所涉及的各科知识,且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田野工作方法,研思覃深,未尝稍懈。他既善于利用古今前人成就,又对前人成就进行拾遗补缺纠谬。既多创为新说,又标举掌故以实其说。近年来,汝为在各报刊频频发表关于地名的各种文章,我每见之辄反复阅读,增长识见颇广,甚佩其博学多识,功力精到。迩来又遴选部分篇章辑为《天津地名文化》一书,是为其阶段性结集。我有幸于该书出版前获读全稿,深感此书是一部好书,不惟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且很有实用价值,不独为检索地名的工具书而已。此书中就已有地名分条析缕,创通体例,于史地政经之外,人物、事件、民俗、国际无所不包。对于已经消失或行将就淹的地名也酌为甄采,用备考证,亦资凭吊。……  地名蕴涵广泛,其兴起、应用、沿革、消亡都莫不有其文化因素。汝为则谓:地名为城市凝固的自传。此语深获我心,故若称此书为一部以天津地名为中心的城市别史,不亦宜哉!我期待着汝为的第二部、第三部……地名学著作能早日陆续面世。”

从2011年开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台(后更名农村台)播出谭先生“天津文化”专题谈话节目,每周五晚直播,约60期。另外,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播出“天津历史文化”专题谈话节目,每周二晚播出,迄今已播出100多期。从2012年至今,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台推出谭汝为主讲的“地名背后有故事”系列谈话节目,共80讲。每讲25分钟,对天津地名的特点、其中隐含的林林总总的历史故事,以及与津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释。关于天津方言和天津地名这两个系列节目,播出总长时间达50小时,对广大市民了解、认识、继承和弘扬天津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天津市地名委员会和天津市地名研究会的顾问,十多年来,谭汝为积极参与天津城市建设新地名的命名,以及各区县、滨海新区地名规划的审议工作。天津师大新校区路名和楼名命名,也凝聚着谭教授和其他专家付出殚精竭虑的心血。

四、研究“接地气”

近十年来,谭汝为教授在《今晚报》《中老年时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等媒体先后推出“词义探幽”“天津方言”“天津俏皮话”“天津地名漫话”“天津卫老胡同”和“天津地名考”等专栏,发表以津沽文化为主题的文稿累积400多篇。这些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地域性熔为一炉的系列文章,龙虫并雕、雅俗共赏,颇受欢迎。

谭汝为积极参与天津历史文化研讨的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在津沽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虚心向师友请教,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交谊深厚,互相学习交流,对中青年学者多有奖掖和扶植。他为天津学者出版的多部著述写序,如:穆森、朱起鹏的《西沽:一个运河村落的前世今生》、赵永强的《这是天津味儿》、王和平的《天津吆喝》、郭文杰的《陈家沟记忆》、邢凯的《卫嘴子嚼字儿》、李中立的《杨柳青古诗萃》等等。另外,谭汝为教授在天津城市性格、饮食文化、教育名人、民俗事像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研讨,其成果反映在多篇专题文章里。在此不拟详述。

对津沽文化历经十几年的深入研讨,谭先生深刻体会到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开展津沽文化研究,首先出于与生俱来的乡梓情结,另外应有眼光、有胆识、有底蕴、有担当,置身于地域文化姹紫嫣红的原野,看到有无数的奇花硕果等你采摘,那种兴奋心情真是难于言表。只要沉下心来拓荒垦种、苦心经营,丰腴的民俗文化沃土必然会呈献丰收果实以回报。对于津沽文化研究,他切身体会是三句话:一、“好汉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 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三、“学术研究与社科普及相济互补”。就是说:从事社科普及工作很不寻常,很不容易,二二巴巴的“赖汉子”还真干不了,干不好。传统的皓首穷经学院派、象牙塔内孤芳自赏之类弊病,都应摒弃。在从事津沽文化研究过程中,社科普及的方式和渠道林林总总,如书籍丛书、系列读物、讲坛讲座、影视广播、报刊传媒、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等,都是绝好的研究平台——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社科工作者,尤其是老年学者,应以反哺民众为主旨,把专精深奥的学术理论化为通俗的、简明的知识,这就是普及。所谓老年学者的学术“反哺”,就是把社会和人民多年哺育自身而获得的系统的学术理论,用社科普及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

谭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从事津沽文化研究十几年,以来新夏、李世瑜和张仲三位前辈学者为楷模。来老“晚年变法”的学术转向,对我颇有启发;李世瑜先生的社会历史学田野考察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很有助益;张仲先生的民俗研究实践促使我深入基层,不管论题多细微,只要善于打通,积沙成塔,厚积薄发,坚持不懈,定有所成。以前我撰写语言修辞学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但只是学术圈子里同行阅读,影响毕竟有限;但致力于津沽文化研究,在天津父老中产生的反响却很强烈。多年来,结识了许多草根学者,他们虽不在高校或研究部门工作,但在津沽文化研究上却昭示出挚爱之情和雄厚的实力。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扎实的成果和学风都令我赞叹!我们逐渐形成一支民间学术团队,彼此策应,团结合作,携手攻关,对自身的地域文化研究有很大的鞭策和帮助。

地域文化研究,必须“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摒弃学府气和学者派儿,虚下心来,俯身向下,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课题;在志书史料中挖掘,在民间学者中汲取,在前贤基础上升华,在田野调查中检验,只要坚持不懈地扎实挺近,必然能够取得开拓性成果。在为桑梓文化深入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会感到很充实,很惬意,在顺风顺水,左右逢源的研讨中,逐渐达到得心应手的至境。当然,这和学者自身的理论修养、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学术底蕴有关,绝不是凭小聪明就一蹴而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1:58 , Processed in 0.0594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