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起跑线”上的焦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4 08:5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起跑线”上的焦虑

放眼望去,在教育资源缺失、社会竞争激烈且不公的大环境下,有多少对子女未来充满忧虑的家长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绑架”?   
这是一个有些离奇的故事。



女孩程程在小学四年级时得到消息:亲生母亲去世了。说出这个消息的,正是一直被她当作亲妈妈的申女士。“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我只供你读书,供你上大学,以后别想指望我!”这是程程得到的答案。

没有母亲、没有依靠、没有退路……自此之后,程程变得格外独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娇惯之气消失一空。中考前填报志愿,程程选择了20中学,原因只有一个:这里可以住校,能独立生活;高考前赶上非典,但她一天课也没耽误,考上了大连铁道学院;因为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立即被一家软件公司聘用。

然而,当她已经习惯坚强独立地撑起生活时,却得知一个更为震惊的消息。十几年前,宣布母亲死讯的申女士告诉她:“其实你妈妈没有死,就是我!”

这个离奇的故事让众人不解。事发沈阳。被媒体曝光后,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为什么要在十几年间向亲生骨肉撒这样残忍的谎言?这是很多人会抛出的问题。申女士的回答惹来了不少争议:良苦用心是为了激励女儿好好学习,改掉缺点。女儿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幸福一生。面对媒体,申女士甚至丝毫不掩自豪之情。在她的逻辑里,女儿年轻漂亮,事业有成,月薪丰厚,又嫁了个好老公,要多幸福有多幸福。显然,她坚信,比起抓在手中实实在在的东西,那被丢弃的十几年母女亲情,并不遗憾。在她的脑海里,这场交换是值得的。

这番论调引得争议四起。一位女大学生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观点:“站在程程的角度,母爱是无法替代的。虽然她表面风光,但这十几年一定会在她的心里留下疤痕。”

心理咨询师黄宇也表示,让孩子独立是好,但这样激进的方式绝不适合所有人。除了学习,家长应当更关注孩子的内心。甚至连申女士也承认:一定有人不认同这种方式。但她更坚信,如果不这样激励女儿,她不会得到现在“满意”的生活,一定会没出息。作为一名普通家长,因为对女儿的未来充满担忧,申女士的母爱被焦虑牢牢“绑架”了十几年。

这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个案。可是,放眼望去,在教育资源缺失、社会竞争激烈且不公的大环境下,有多少对子女未来充满忧虑的家长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绑架”?

事实上,一些发生在不同地区、时间,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故事,具备惊人相似的内核。

在山东有一所名气颇高的中学:桓台一中。在这所学校的简介中,处处彰显其向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输送”学生的实力。不过,最近这所名校和“丑闻”挂钩了:因为违规办学被举报了。

事实上,在山东省,类似狠抓应试教育违规之举、限制补课、强调素质教育的文件早已出台了多次。然而,无论多么严厉的措施,都无法阻止顶风而上的补课热潮。

桓台一中为何明知故犯?知情人的话道出了个中原由。2008年以前,桓台一中的教学质量一直排在淄博市前列。然而此后,该校的高考成绩却逐渐下滑至中游水平。于是,焦虑情绪很快在家长中蔓延。学校排名下降,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孩子的前程受到影响怎么办?在各方压力驱使下,学校不得不公然违规补课。

相似的一幕也在上海上演。

2013年暑假伊始,教育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控制课外作业总量。不过,这丝毫没影响补课市场的热火朝天。不少家长表示:暑期补课花费一两万元不稀奇,口碑好的补课班花钱都挤不进去。

每天,在各色培训机构里,挤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他们脸上交织着期望、着急和抹不去的焦虑。宣传广告也很懂得迎合父母的需求:初中物理提前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今天的付出明日的收获……。

“上不了好小学,就考不上好中学,上不了好大学,然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孩子这辈子就给耽误了。”这是不少家长的逻辑。

不知不觉中,教育已经演变为一场全民战争:父母和孩子都是迎头而上的战士。虽然结果未知,但人人坚信:拼搏未必会赢,不拼搏却一定会输。

其实,不少人明白应试教育、学习负担过重的负作用。比如,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曾直斥:“像在经济中只抓GDP而不顾其他一样来抓教育,是非常片面的做法。”但更多人认为,如果升学压力不减,教育资源紧缺并与受教育者的前程紧密捆绑,谁也不甘心让孩子早早掉队。

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每一次的起跑线上,一个个看似荒诞、畸形、令人费解的故事以真实的姿态,呈现在中国社会。于是,也便有了文章开头,为激励女儿,不惜“假死”的母亲。

很多学者对现状表示了忧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可认为,升学竞争压力过大、家长望子成龙期望孩子学得更“多”、学校教育单一化等等,都是诱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如果评价体系不变,即使出台了学生减负的文件,家长们也只能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不但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教育焦虑。“这样的减负是‘鸵鸟政策’,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他认为。

的确,当对教育资源紧缺、社会不公、竞争激烈的焦虑情绪四处弥散,每一个普通人,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不被“绑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33 , Processed in 0.0612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