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6 08:2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朱清时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洞察力听上去大家觉得陌生,教育界很少有人提,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常听说某某干部有能力,在复杂情况下能抓到问题关键,找出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能驾驭复杂状况等。其实这就是洞察力。

我在麻省理工参加一些教授聚会时,常听人家评论某年轻人说,某某在这个问题很有“feeling”(感觉)。我们讨论篮球运动员时,常说这个运动员现在找到感觉了。这个“感觉”说的就是人对现状、对规律、对未来的洞察力。搞科学和打篮球一样,需要有洞察力,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看到未来。

记忆力和注意力

记忆力是说记性好坏,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注意力值得再讲讲。注意力是说你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注意力越好,思维就越有深度。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5种素养怎么培养?这不是你上几次课,看几本书就可以的。就像鲁迅所说,想成为小说家绝不是看些“小说写法”之类的书就可以的。这要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悟出什么是想象力、洞察力,什么是批判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西方国家100多年前的教育模式,跟中国的现在一模一样,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看到,他回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情况——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3:37 , Processed in 0.0754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