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个体经历、观察和见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08:0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个体经历、观察和见解



来源: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    作者:子禾 等
教育经历、知识背景及视角等各不一样的12个人的教育经历、观察和见解


任星辉:

教育话题的面太广,大家关注的角度又很不一样,但是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我召集大家来,就是在这样一个我们各自的教育经历、知识背景及视角等很不一样的情况下互相交流,看彼此对教育有什么看法,有过什么样的教育经历,诸如此类的,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是10分钟,除了有两个比较特殊的是20分钟,还有一个是15分钟。

子禾(编辑):

教育的话题确实都比较大,尤其说理想中的教育,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大概说一下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有相同的想法,我们后面再交流,我先说一下。
我今天说的主要是一般讲的非常显性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像家庭教育,今天就不说这个。我说的话题是我所理解的理想的教育,我觉得怎么样的教育更好,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教育的根本保证应该是教育家办学,首先是谁办学,当然现在很多不是这个情况,不是教育家办学。当然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应该有一个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家办学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一个自由成长的地方,对其他人来说,学校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只要有了这个根本的保证之后,学校才不会变成一个乱七八糟的地方,谁想干嘛就干嘛,学生也不会整天被强加很多别人的想法,考试什么的,被这些东西所压迫。
新中国建立之后有一段时间老师被称为“臭老九”,虽然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法,但说明老师的价值在传统意义上是被颠覆了。这个过程之后,现在很多老师,许多教授,也都成了“怪胎”。为什么说是“怪胎”呢?他们成为了可耻的“鹦鹉”,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教育、对社会、对很多东西的理解,而是很荒诞的,(政府、一些利益集团)说你要教什么、你要说什么、你怎么发言,他们就会怎么发言,所以我说他们已经成为了可耻的“鹦鹉”。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不自由了。尤其像大学,在大学里学习过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学生有很多社团,基本要做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团委去管着你,先去审核你,看看这个活动合不合他们的要求,如果不合他们的要求,会不给你批准,甚至会设置一些关卡去阻止你。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些活动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据我了解,我们的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老师敢说自己想说的话,有可能被学生告,被学校的管理者检查、监督,甚至是给下放,像杨支柱老师,没出二胎事情之前就被打在图书馆里面工作。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他的价值是应该给学生讲课的,把他打在图书馆里面,相当于剥夺了一个老师作为一个老师的权利。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教育家来办学,学校里面学生想干啥不行,自由权就被剥夺了;而老师,组织学校工作的这些人,神圣的感觉没有了,老师想讲自己的东西讲不出来。学校从而成为一个不神圣的地方,所以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大家都知道。
再有,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讲,在保证教育家办学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应该有几个比较永恒的目的,这样才能保证稳定性。我认为,分三个方面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自由的和社会化的人。
什么叫完整的?我认为完整的就是懂常识,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这就是完整的,如果不懂得文化、历史方面的常识,不算完整的人。为什么说这个话?我上学那会儿跟其他学校的一些朋友有交流,尤其像一些理工科的大学,我们旁边有一个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也是很厉害的学校,但是据说他们学校里面学工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生,是没有人文教育的,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他们学工科的学生,比如要办什么人文性质的活动,是不允许你办的。当时我听到这个事觉得很震惊,这么大的学校竟然会有这样的规定。像这种学生出来,我觉得他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很多常识他不懂,包括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文学的方面,他都不了解。
所谓的自由,我认为就是有主见的,有兴趣的,有独立能力的。社会化的含义应该是指有守公德,有契约精神,有社会意识。
说到自由的人,我是这么理解的,成为一个有自由的人,不至于会随便地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什么就很容易被洗脑。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地发现自己,才能活得有价值,你能认识自己的价值,这个是很重要的。而社会化,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契约意识的话,就不算一个社会化的人。当你非常不起眼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混混,大了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因为没有契约精神的话,心里面就没有别人。
从理想的角度来讲,学校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现在大而化之所讲的培养有用的人,其实什么叫有用呢?人并不是工具,怎么能说有用和没用呢?不能这样去讲。要培养一个按照我前面所讲的,培养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社会化的人,如果培养出有这三个特点的人,我觉得他必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这个“有用”是从广义的方面讲,他是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他就是有用的。其他的,把人当成工具去培养的,可能这个工具很好用,但是他会很愚昧,他会人云亦云,按一个按钮,他就会是一个定时炸弹。说得很可怕,其实有的时候也会这么可怕。从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来讲,应该从最底层贯穿到最高层,也就是说应该贯穿到大学,研究生这种课程中,应该始终有上面所讲的这种精神。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从最低阶段到最高阶段,一直贯穿的思想是培养有用的人。具体表现来讲,从幼儿园就要培养有用的人,幼儿园的“有用”就是为了考上小学,小学就是为了考上中学,中学是为了考上大学,大学出来最根本的是考公务员,或者是找工作。如果上了研究生,有用的就是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可能也不贯穿于基本的学术精神,而是为了评职称。学术精神,我理解其实跟教育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常讲的自由、独立、人性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功用就会显得非常的浅薄,非常可怕。
中国整体的教育跟社会也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上关于“有用”一个极端的案例,听说那句话是邓小平说的,“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其实从反思来看,这个话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翻译成很通俗的说法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然是不对的。如果都不择手段的话,那还要教育干嘛?大家去不择手段就行了。
下面继续说理想的教育,我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学校教育?首先从幼儿园教育说,幼儿园的教育主要应该是玩耍,然后是跟人沟通。小孩子玩的过程中,可能是接触这个世界,认识世界的一个非常直接、最有用的一个手段,沟通是学习语言能力,从小就培养成社会契约意识,人跟人相处的过程。然后小学,从教育的内容来讲,主要还是玩儿,然后是识字,再有是阅读,认一点字就够阅读。中学就是兴趣教育,还是阅读,再有就是一些知识教育。到高中始终贯穿兴趣教育,再增加的是技能教育,然后是阅读,再增加的就是自我教育。大学就是技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研究生阶段就是兴趣和学问研究的教育,可能有点像卢梭推崇的那种教育方式和观念。这个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了是契约教育,也就是社会化的教育,人和人相处的教育。
再说一下我对不同阶段教育的理解。
幼儿园时的玩耍是一个孩子对这个社会最直接的认识,这个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很深刻的痕迹,包括沟通,学会说话、对话,沟通广义来讲是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环境,这也是沟通的过程。小学阶段,玩耍的教育其实和幼儿园差不多,当然多了一点,就是锻炼身体的过程。体质的教育也很重要,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整天念书、念书,营养也不好,现在都长不高,没有体质教育。小学阶段当然要识字,识字的过程是增加和世界沟通的方式,通过文字是和别人沟通的一种方式。识字之后就会阅读,阅读会成为教育过程中贯穿人一生的非常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阅读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辈子。
初中的时候,孩子对世界的认识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很多了,这个时候基本也会建立起兴趣,学校教育这个时候应该比较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因为它将来可能会是你工作的领域,也可能跟你工作没有关系,但是会贯穿人一辈子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兴趣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工作了一辈子,退休之后,衣食无忧的时候会干什么?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兴趣会显得非常重要。不是说很多人工作的时候就工作,退休的时候会忽然觉得非常空虚,没有什么事可干。
到初中的时候,学生还应该加强进一步的阅读和知识教育。必须增加知识。到高中的时候,除了继续初中的教育,应该增加一些技能教育。所谓的技能教育,现在学校也有这种课,他们做得比较花哨,好像孩子什么都会做,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现在的孩子,相对来说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很多事情不需要他去做,不需要你盖房子、修车子。做个家务,做个饭,洗个衣服,洗刷个厕所,其实是很好的劳技教育,不但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其实是对一个人的自立能力、自理意识的培养。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之外,到高中的时候这个孩子能不能自己安排你的生活,能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制订一个计划,这个从某些方面讲也是一种劳技教育,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前我听说过这么一个事,一个妈妈,她的孩子都快高中了,有一天放学之后下雨了,雨很大,妈妈没法开车去接他,结果孩子自己坐公交回家了,给她打电话,说妈妈,我已经到家了。她妈妈高兴得不得了,不得了了,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自己回家了?下这么大的雨,居然知道打着伞回家。她是很高兴,但是从侧面反映出,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长这么大了,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他们看来是天大的发现。
高中阶段还有一方面,就是自我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自我教育应该是一个人贯穿一生的教育方式。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说到70岁还去报班学计算机,应该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非常重要的两种方式,就是阅读和自我反省。
在大学阶段主要是技能教育,和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大学毕业之后要面临着去参加工作,二十左右的人,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这个时候技能教育其实就是工作前的一种工作技能的培训。学校里面可能会组织一些,比如社会上有什么工作的分类,你有什么兴趣,你会选择哪方面的工作,做大概的了解,这是有必要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傻乎乎的,大学四年就知道玩儿,去听课,偶尔看点书,结果大学毕业了一下子出来,不知道要干什么。去找工作的时候,其实对工作都很不了解,不知道要干嘛。觉得干编辑不错,其实是传说中的工作,只有做它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东西可能不适合你,所以大学阶段应该有这样一种教育。
这几个阶段的教育,我就聊这些,我的理解基本上都说了。
最后再说一点,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的这几个阶段从头说到尾,因为我觉得现在教育,这几个阶段都是比较扭曲的。在大学之前教育都非常的死板,可能到大学之后,遇到几个好老师,突然觉得发现了新大陆。也因此,大学教育显得很关键,因为之前是扭曲的,常识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健康自由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应该开始。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之前的常识教育正常了、到位了,它自然就会显得稀松平常。应该让一个人很轻松、很正常地走出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背负巨大的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这样很有压力,很不正常。

任星辉:下一个发言的是曹岩松,他分享的是基督教家庭的儿童教育,发言时间是10分钟。

曹岩松(记者):

讨论教育是个特别大的话题,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从基督信仰和自身经历来谈基督徒家庭的孩童教育。
圣经里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并勉励父母“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教养”这个词在旧约《箴言》书中有“奉献给神”的意思,即在儿女还幼小的时候,就以从神那里来的真理和敬虔来训练他,也就是说一切的工作我们要仰望上帝。
目前我在教会的主日学做服侍(主日学是基督教教会在星期日早上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的宗教式教育),我本人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所以选择在教会服侍五六岁的孩童。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很多观念和习惯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如果施以正确的教导或者引导,就能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影响会持续一生之久,所以我也是非常用心来服侍,希望对孩子们的灵命成长作出努力。
每个礼拜天我们按照主日学课程安排,依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孩子们圣经道理和故事,教导孩子们唱儿童赞美诗,陪伴孩子们玩游戏,组织孩子们开展手工制作,培养孩子的属灵生命,全方位提高孩子的素质。
通过圣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上帝的慈爱和圣洁。如给孩子们分享旧约《士师记》时,在六章十二节里有一句经文:“耶和华与你同在。”老师就会用通俗易懂的图片和贴画为孩子讲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导孩子们朗读、背诵经文“金句”,并启示孩子:上帝爱我们每一个孩子,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甚至受到伤害),慈爱怜悯的上帝都会保守我们、帮助我们,当我们无助害怕时就背诵这句经文——“耶和华与你同在。”
当然,孩子的父母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责任人。在我们教会的基督徒家庭,父母有一个共识就是信仰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如何帮助孩子的信仰和灵性成长呢?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并不能只凭着说、教,而是父母需要真实地活出基督的范式。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责任,父母不能出让给其他人和团体,并且要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属灵生命和品格的堤坝。
现在都市的父母要上班养家,有的家长就忽略了管教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和沟通随之减少。我们也时常为孩子家长和孩子祷告,期望家长带领孩子每日有敬拜、读经和亲子分享,把孩子和父母全都仰望、交托在上帝手中。
我们主日学老师鼓励孩子帮父母亲做端茶倒水这样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为孩子们的善举奖励一块钱,这一块钱孩子们会在主日学的时候带到教会,在奉献的环节主动放到奉献袋里,我们叫“一元奉献”,这个奉献我们会帮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慈善和奉献,我们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处境比我们悲惨的人,有一些孩子上不起学,有一些孩子身体患病残疾,但是我们的爱心要奉献出来,上帝如何爱我们,我们也要用同样的爱来爱他们。这样就让孩子从小有怜悯心和爱心。
同样也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有限性。我们以为教育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能在习惯、认知等层面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影响,而真正的施教者是上帝。那么做父母的就要想到用神的话语来教导孩子。我们必须恳求神在他所赐给我们的孩子身上来工作。但是孩子的人身安全、所处环境和将来发展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比如孩子的安全,很多的意外不是我们能把控的,你不可能时刻把他带在身边,即使带在身边也不能避免很多危险,唯有把他放在上帝手中。
有一个例子,我们牧师的孩子参加北京的小升初考试。大家知道北京小升初考试竞争激烈,好多家庭需要花好多钱才能进人大附中或师大附中这些学校。当时我们牧师的孩子考分非常高,但是电脑派位把他的孩子分到一个比较差的学校了。当时孩子就问妈妈,我的成绩能上好学校,为什么我就没法去呢?妈妈就对孩子说:“这是神的安排,你去了这个学校,通过你的努力、勤奋、善良、友爱,你会带动班里其他的孩子都好起来,大家都学习好了,这个学校也就会进入到北京市的好学校前列。”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去那所学校了,孩子在学校里面的成绩特别好,那个班上的孩子也被他带动起来,孩子们学习积极上进,摆脱了以前人们对他们差校和差生的印象,在这之前,那所学校的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和好学校好学生相比,心里有自卑感。
当孩子大一些可以上幼儿园,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另一方面的挑战随之而来。同伴、学校或者某些教育机构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会很大。尤其是今天我们的文化教育体制有非常明显的党化教育痕迹。我们必须明确告诉孩子,我们绝对不能照着宣传所说的那样去做,而是要对上帝心存敬畏,要遵守和捍卫真理。我们主日学老师会按照《圣经》和信约内容,给孩子讲清楚哪些是从人的信仰和道德上允许去做的,哪些是绝对不允许亵渎和动摇的,让孩子从小心里就种下一颗种子。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入团、入党等一系列带有很强“无神论宗教”性质的信仰危机,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在信仰上面不能搀杂任何不纯洁的东西。
基督教家庭的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爱为教育的法则和动力。平时孩子相信上帝是慈爱的,但和信仰没有产生关系只是停留在头脑里面,孩子相信上帝爱他和孩子体验过上帝爱他是不同的,我们的孩子的信仰需要从头脑转到心里,和心产生关系,当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的信仰就对了,他的价值观也对了,他的行为也会出现一个安全感。
愿神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有从主那里来的智慧和力量来教养出虔诚的后裔。因为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

任星辉:前面两个都涉及到党化教育,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乔木老师可以在自己的部分回应一下。乔木老师分享的是他的教育经历和观察,15分钟的时间。

乔木(北京外国语大学 副教授):

我是研究新闻传播的,从媒体报道的角度,对教育公平有一些关注。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我自己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爸爸,有一些经历和观察,我先讲一下这个,最后会提出一些比较宏观的。先讲讲我个人的观察。
我是受过完整教育的,除了没有上过幼儿园,剩下所有该上的都上了。从小学直到博士,包括国外做过博士后,当然这不属于教育经验,属于工作经历了。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我们老家是过去非常穷的地方,陕北,当然现在一夜暴富了,从沙漠地区杀出来,千军万马,我是88级的,比你们在座的稍微大一点。代价是我两个姐姐都没有上过大学,一个高中,一个初中。这个代价是非常惨痛的,我一路走来,我老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不断的有人在辍学,这个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家没有花多少,那个时候基本是政府负担的,但是其他的牺牲是很多的,其他人把机会让给你了。
二十多年走过来,中国教育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我后来在国外经常有一些比较,发现问题更多。我原来以为会好一点,因为过去说“穷国办大教育”,中国过去非常穷,办大教育,让大家从脱盲到最后有知识,有文化。但是后来发现,五年前、十年以前,我们国家一夜暴富,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最有钱的政府,我们国家所掌握的财富恐怕比所有国家都要多,而且是不加限制的掌握和分配,非常非常有钱,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每个领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太有钱了。但是教育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反过来我们看欧洲、美国,特别是欧洲,他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经济很不好,没钱,但是教育方面不难看。两个国家对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一样,我们过去的时候读书,科举的时代是少数人的专利,一个读书人可能有无数个农民种地供他一个,所以他需要寒窗苦读。我们现在要做教育的普及,过去认为读书人、文化人,跟种田的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进入现代国家,跟国际上的标准应该是接轨了,至少在教育方面。但是会发现有巨大的误差。从人权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属于非常低的人权。以欧洲为例,英国差一点,因为大量的人去英国留学是要缴费的。如果去法国、德国、奥地利,包括匈牙利这些国家,他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教育就像空气、水、阳光一样,是最基本的人权。一个人跟猪不一样,生下来不仅要活着,应该有教育,有水,有空气,应该获得教育。所以对他们来说,国民教育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九年、十二年,好多欧洲国家连大学都是免费的,研究生即使收费,也是非常少的,让大家尽可能的有这个资源。但是我们国家过去穷的时候是少数人,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花什么钱,有人说你们上小学的时候大学是免费的,你们上大学了,小学又是免费的。我是88级的,我大学、小学都没收过费。现在我们国家有钱了,似乎这个问题解决得仍然不好。
特别是这两年我有了孩子以后,孩子从幼儿园到现在上小学,每个阶段都让你焦头烂额,不仅仅是经济的负担,还有教育的理念、具体的实践中的困惑。
举个例子,这么有钱的国家,居然没有一个校车的政策,或者校车的制度。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我每天六点多就要起床,七点多出来要送孩子,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小学放学很早,两、三点就得接。接完了,我有我的工作,送到他妈妈的单位,有老人还好一点。我去美国的朋友家,他们的校车是门对门,点对点接送的,到那个点开到你们小区,把你接送到门口。实际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说没有这个能力,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都会有专车接送的,为什么到孩子这里就没有了呢?这是我的一些观察。
最后讲一下我对制度上的一些分析。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主要涉及到教育投入的问题;第二,讲一下学与术的问题,我讲的都是学校教育的范畴;第三,讲一下素质教育的问题,现在有很多问题。
第一,教育平等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教育很大的不平等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城乡差别,城市里面总体来说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各方面,教育机会更多一点。农村这些年搞学校撤并,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校车问题没解决,经常会出现交通事故。另外就是地域差别,比如说“北上广”,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从考大学的难易程度来说,肯定比其他地方更容易一些。本来是全民教育,统一由教育部管的全民教育的东西,变成了地方的,而且导致国民的撕裂。表面教育是机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投入问题。
作为政府来说办国民教育的投入,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总量绝对的不够。我们国家在20年前就通过国民教育发展纲要,经常修订,规定说教育的投入不能低于GDP的4%。我做过系统研究,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达到过4%。前年大概3.4%,每年实际上是下降的。只不过因为这两年整个国家GDP在增加,总量在增加,但是这样的比例来说,相比较经费的开支,相比较办公经费,教育投入是非常非常低的。其他国家教育可能占到10%,世界平均是8%,咱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可能到12%。同样的,医疗、养老,都是一回事,就是总量投入严重的不足。所以你看这么多年虽然国家很有钱,对教育的总量投入来说,按比例来说是非常非常低的。
第二,结构又非常的不合理。我们大量的钱投的是高等教育,一个项目动辄就是上亿的,几千万的,大学非常非常有钱。但是基础教育真正需要政府扶持的,而社会又不给捐助的,社会资本不愿意进的中小学教育、婴幼儿教育,投入非常低的。在老师的收入上不一定能反映出来,因为有时候大学老师往往不一定有中小学老师挣得多。因为我们跟大学生没有依附关系,他不会给你送礼,不给你什么好处费。但是咱们的中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要给各种各样明的暗的,因为有依附关系。但是从基本的办学条件、设备,中小学、幼儿园,真的没有办法跟大学比。你看清华,这是我的母校,气派得不得了,各种高楼,而且社会资源的钱大量地进来,中小学是筹不到什么钱的,因为没有什么名望。最近我知道,天大集团的老板,一下就给清华捐了五亿修个楼。其他国外的钱也很多。
其实中小学教育最反映一个国民的素质,因为大量的人只能接触到高中教育,甚至是初中教育。大学更多的是自愿选择的。对于国民来说,你不能指望人人都上大学。即使中小学来说,又有巨大的差别,像人大附小这种,有科技馆,有体育馆,富得不得了,他们的校庆可以在鸟巢办。我们孩子上的万泉小学,非常简单的一个小学,没有多少活动的地方,中午孩子只能在教室趴着睡觉。最近报道河南某个地方,中午要午休是单独收费的,因为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说教育的投入很重要。由于投入的不等,导致教育机会的不等。大量的农村人想留在城市,他也希望在北京接受教育。另外父母在这里工作、纳税,孩子要骨肉分离到老家,很不人道。
表面来看是地域差别,其实是政府的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好。至少从国民教育来说,应该把钱更多的投向基础教育。大学真的不能再投了,我们现在的“211”、“985”,非常非常有钱,天天在盖楼,各种钱多得不得了,国家给的,还有社会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国家有一个现象,越往上的教育,花的钱越少。包括清华这么好的大学,一年学费才五、六千。我的孩子上不了公立幼儿园,上一个最一般的私立幼儿园,一个月就三千,一年就3.6万,简直不可理解。到了博士是免费的,研究生现在有收费,有不收费的,总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生收费水平比起香港、美国,太少太少了。我们学校一年一万,你去香港随便读一个研究生,一年八万,美国更不用说了。但是在中国,明的暗的,越往下收得越高,这是不正常的。
第二点是学与术的问题。我今天上午有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面试,问题再次暴露出来。本来是学术一体,我们的学生,包括家长,轻“学”重“术”,忽视人文教育、价值关怀这些东西。大量的学生都注重术,一看简历,参加过这个活动,那个活动,从小钢琴八级、武术、绘画得奖。可是一问基本的社会知识,一问三不知。比如问刚去世的撒切尔夫人,有什么了解吗?都知道她是个铁娘子,再问其他的,不知道。有的说她跟邓小平谈过香港问题,在1997年。其实1997初邓小平逝世,撒切尔也早不是首相了,那时香港回归的时间。我们好多文科专业的学生,除了看过《哈利波特》,可能没看过狄更斯、雨果的书。我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是这样的。有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信息,但是还有一些批判性思维。大量的学生既没有批判思维,更没有一点知识,就是一些技能。我们学生热衷于学驾照、电脑、各种考证,大学越来越像技工学校了。大量的是术,跟价值在剥离。这个问题好像已经不是政府能单纯管理的,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这个层面的问题。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素质教育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精养”,关起来养。我的孩子就是这样,虽然我非常反感,但是为了家庭和谐,不想与太太吵架,经常妥协。所以每周上很多各种各样的班,游泳、乐器、英语、跳舞、画画。后来我发现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累,是大人累,因为每次上课都得接送、陪学。孩子最终慢慢有些会放弃的,但带来大人不堪重负,社会上普遍有一种焦虑。但是话说回来,又有几个孩子最终能靠这些东西出来呢?大量的孩子还是要进入到“散养”,就是普通的教育序列。正常的上学,课外就看看书,做游戏。但是每一个城市都是英语、奥数热,而且有庞大的产业链。虽然政府有一些规定说这个班不能办了,实际上还在办。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呀?因为过去是一考定终生,后来有点改变,采取其他的东西。但是其他的东西就要量化、就要考级,要去搞这个东西,这是跟教育没有关系的。没有一个学校会考这个学生到底看过多少书,写过什么东西,因为写东西是个常态的,除非像真假难辨的韩寒,大量的孩子写的东西不一定会发表,不一定在社会上有认知。所以只能学这些东西,而且社会上有一种认识,如果取消了奥数,对有些家庭来说更不公平,他家庭没权没势,通过孩子的努力,最起码有个机会,所以很多家长对取消奥数是不干的。其实从我们政府来说,特别是重点中学、公立大学,能不能把所谓的强加的素质教育脱钩,就考孩子基本的写作,或者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我校前不久有自杀的,其实每年都有自杀的。据说有个指标,两万人以上的大学,一年可以自杀一个,我们是不到一万人的大学,两年可以自杀一个,今年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孩子从小就学英语,英语讲得非常好,甚至中小学就有出国的经历。但是第一写不了东西,语言一听非常好,但是没有内容。第二就是好多人心里都有问题,当然不见得会自杀,但是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后一点,由于教育的产业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家庭贫困的人上不起大学。我现在注意到,我们的学生里面很少有来自于三线城市的,农村的几乎就没有,小县城的很少了,都是各地外语中学保送来的。从智商来说,农村人跟城市人一点都没有差别,由于农村人的总量多,智商高的人的总量应该更多一点。过去我上中小学时,班上有很多农村来的,他们解数学、物理题非常好,很聪明,但不见得看过好多书。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收费问题,好多农村孩子可能初中毕业就选择打工了,没有选择再去学习。而我们现在来说,高中是要收费的,尽管收费不多,但还是要投入的,吃住总是要花钱的。大学还好一点,有社会投入,但是高中其实很费钱的,许多家庭的孩子可能初中毕业就打工,就没有能力再去完成高中教育了。中国很怪,农村人口很多,但他们获得教育的资源却很少。像人大代表,表面上农村人多,人大代表的农村人也应该更多,但实际上不是那样,国家有一些制度性的问题。

任星辉:乔木老师刚才讲大教育,然后又讲到教育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投入。现在肯定有不同观点,有请夏小芽,10分钟。

夏小芽(网易 编辑):

我刚才说过,我是师范毕业的,我是学数学的,毕业之后我找过关于教师的工作。找工作的时候,因为北京市研究生以下是不能在城八区里面找到工作的,所以我去的是一家私立学校。当时就问我,说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孩子?我说让他们学的开心就行了,就是因为这句话,他们没要我。这个事情就让我对教育进行长期的思考,从此就脱离了这个行业。我今天要说的东西跟你们大家讲的都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我的角度不一样,因为我不是从教育本身出发,不是说应该怎么教育,从幼儿园,从小学,从初中,从高中,应该怎么去教。我不是讲这个,我是从经济的角度讲。
如果要解决教育问题,肯定要先解决投入问题,如果不解决投入问题,那么解决教育问题本身就是一句空话。投入的问题要看现在的制度,从小学到初中,现在叫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投钱,免费,我们就按照4%的比例进行教育投入,虽然没有达到,我们先不管这个。但是正是因为义务教育这个事情存在,才导致了我们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现在要说一说义务教育本身的弊端。
刚才乔木老师已经说了很多关于教育不公平的事情,包括城乡差别,包括地域的差别,这些都是不公平的现象,我就不多重复了。那么我们看到不公平的学校教育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是来自公立教育。公立教育的起点就是义务教育,因为人家会认为我既然提供了义务教育,理所应当的应该由政府来办公立教育来解决教育问题。很显然,肯定是离权力中心越近的地方,越能够得到资源。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要比其他省份的中小城市得到更多的资源,城市肯定比农村得到更多的资源,这是必然的,因为资源就是这么分配的。这样一个结果,它不但造成了城乡的差别、地域的差别,还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打击私人办学。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私立学校,需要不停的投入,交学费,才能维持你的生存,给教师发工资,那么这样的话你是很难跟免费的学校去竞争的。也就是说家长如果投钱的话,宁肯上一个公立学校,让他考好点的分数,争取让他进更好的学校,也不会多花钱让他进一个私立学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会打击私立学校,结果就是好的学校越来越少,越来越高端化、贵族化,而差的学校会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这是在学校资源投入上的问题。
当年提出“普九”,提出“普九”之后,因为要搞这样那样的活动,就造成了很多豆腐渣工程。豆腐渣工程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带来了一个结果,很多塌的都是学校,因为投入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跟当年的“普九”是非常相关的。
其次是教材的问题。如果是办公立教育的话,学校没有资格选择教材的。否则我作为一个选拔考试,我怎么考?没法考,如果各地的教材都不一样。可以在一个省市,整个省用同样的教材,另一个省用不同的教材,但是一个市可以用不同的教材吗?两所学校之间可以用不同的教材吗?这些都带来的问题,就是剥夺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阻碍了教学的创新,教学是需要创新的。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大学里面的,就是教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大学里面还在教pascal,考个二级,这有什么用?在社会上有用吗?拿二级资格证去应聘,傻呀,考这个?就是因为这些,阻碍了教材的更新,乃至教法的更新。社会上这么多行业,哪一个行业能迅速的进入一个大学里面开一个课程来做?没有。包括中小学,能随便自由的选择课程吗?不行,这些都做不到。就是因为对教材的控制,已经控制了你对创新的要求。假如说某个省,别省用旧教材,这个省用新的教材,你对它的评价应该怎么办?假如说高考的时候降低分数,那么对别的省市是不是不公平?你如果不降低分数,假如试点失败,对整个省的人是不是又不公平?这些不公平,使他很难有创新的动力去做这些事了,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同样会出现这些问题。
义务教育还有教师的问题,刚才是教室的问题,现在是教师的问题。因为义务教育造成的公立教育,必然要给教师做一个编制,你没有编制,你是不能进入公立学校的,虽然你可以进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没有编制,没有乱七八糟的限制。你在编制的问题上会有一大堆的问题,比如首先有一个激励的问题,你进了一个公立学校之后,是按照编制的资格来拿钱,而不是按照你的教学水平。虽然有可能也会按照一定的升学率什么的,但是这种本质上的激励跟家长的满意程度是不一样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上级对他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他的要求。这会带来一个激励的问题,带来的结果有两个,第一,补习班现象特别严重。作为一个家长,总归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特别好。因为学校教育就像(乔木)老师说的那样,如果按照公平的角度来讲,必须把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资格进行教育,而不大可能因材施教,否则的话人家会说为什么对这个学生投入那么多,对那个学生投入那么少,这不是不公平吗?所以会催生补习制度,这是因为无激励带来的另外一个效果。
编制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产生职业的神圣化。我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特别神圣,我是权威,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听我的。否则的话如果不把这个职业神圣化的话,不太好用编制这个事情对他进行控制。这导致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变态的措施,学校女生不能留长发,不能修指甲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多。因为教师必须树立权威,就在这些细节上要进行管理。包括让学生打小报告,上课的时候不能有小动作,不能插嘴。桌子必须摆得整整齐齐,不能像我们平时这样的讨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编制带来职业神圣化所导致的。在国外,还有一个工会问题,教师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势力,这是教师的问题。
不仅仅只是在教育、教材、教室方面,在家长方面同样会带来问题。比如现在有一个特别坏的学生,上课调皮捣蛋,让别的学生都学不下去。按照现行的公立教育或者义务教育,我是不能开除他的,如果我开除他,我要冒着我的职业风险,可能会被剔出编制什么的,我是不能开除他的。这样的学生,假如说市面上有很多私立学校,有不同的学校,可能会让他上专门的学校。同样的道理,假如说有一个比较差的老师,我也很难把他弄掉。我甚至因为现在的这种公立教育,要照顾到公平,所以不能选择我想上的学校。如果要换一个学校,可能要交高昂的借读费,或者根本因为学籍转不过去,不能在异地上学,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阻碍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使得坏的学校不能被淘汰,坏的学生不能被淘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因为免费的义务教育带来一个问题,增加了辍学率。增加辍学率主要是针对初中生来说的,我参加了一个公益项目,在贵州那边,我们给他们做,每天中午让学生的午餐多加一个鸡蛋。我们有一个调查的结果,发现很多孩子上完小学,不上初中可能就辍学了。辍学的原因就是他们出去打工了,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呢?就是因为他放弃义务教育,太便宜了,因为他没花过钱。他没花过钱,不对没花过钱的上心,所以他宁可不上学,干脆放羊,或者干脆出去打工。所以说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增加了辍学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对于家长方面来讲,有一种投鼠忌器的情况在里面,假如一个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好的话,我没法去反对他,否则这个老师就会变本加厉地对我的孩子不好,比如有可能对我的孩子不上心,根本不教他有用的东西。假如说我是一家私立学校的话,完全可以向学校的高层报告,让他直接把这种教师开掉,或者我干脆转学,这些都是成立的。
像这种情况下,因为义务教育导致公立教育,就带来大量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公平。什么是最大的公平?最大的公平就是我花多少钱,就应该得到多少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公平。如果花更多的钱,得到更少的教育,那么对多花钱的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去私立学校的人实际上就花了双份的钱只得到一份教育。
我现在把不公平的情况和原因已经大部分都列举出来了,现在就要提出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有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学券制度”,意思是说虽然我们为了教育交了一部分税,或者是像美国那种按学区来的,按学区交税的方式,把那个款专门用于教育。对于这种教育的话,如果我要对它进行市场化改造,提出一种学券制度。就是按照人头,每个学生可以分多少教育券,学校可以安排不同的教育券,学校可以拿教育券去政府部门领工资,得到教育券的学校多,就能多领。好的学校就会要求多的教育券,因为怕人挤爆,差的学校就会要求少的教育券,实际上有一种替代货品的功能。但是这种制度仍然有问题,问题在于有人会建立一些虚假的学校,他们只收集教育券,他们不负责教育学生,收完教育券之后直接去领钱,然后把这些返还给家长。政府部门如果去管理的话,等于要新成立一个机构,来专门负责教育券,这会带来政府机构规模扩大,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所以说不如直接发钱。而直接发钱的话,又不如减税,干脆不收这个税,不收教育方面的税,让市场去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搞教育家治校,或者是教授治校,这些都不对。原因在于你只有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你才能把这个学校继续办下去。教授治校只会让自己满意。
最后说一下我提出来的方法,第一,允许私立学校;第二,自主招生;第三,撤销教育部;第四,允许教会和慈善学校。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任星辉:你提出的这几点都很不错,确实是当下的问题,但是四点在我看来,可能在逻辑上有很多断点,我不占用大家时间,后面讨论。
我们在场有两个大学在校生,由他们两个先做分享。北师大的盘九妹分享自己的个人教育经历,南京工业大学的陈贤忠讲自己的观察,每人10分钟。

盘九妹(北京师范大学 学生):

我现在还是学生,我对社会也没有什么接触,没有你们总结的这么细致和清晰,我主要是从我自己当学生十多年以来从小到大的心理变化,来讲一下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从小学的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是很贫困的,贫困到什么情况呢?我们那个地方到2003年才通电,是广西一个很贫困的少数民族的乡村。我们那边一下雪就跟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那个地方的教育特别落后,对于我来讲,还得感谢我们那个地方很贫困,我小学过得很快乐,学校对我来讲就是一群小孩子聚在一起玩乐的地方,小学六年不管是男生、女生,在一起玩过很多游戏,男生的游戏我也有玩儿,一路以来我特别的开心。我成绩也特别好,这个要补充一下,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那个时候我的心理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很开心,也没有什么顾虑,没有忧虑,一路成绩好,就升到的初中。到了初中之后,还是很闭塞,我们那个乡连一个图书馆都没有,连一个书店也没有,我们基本上不买书,也不买其他的东西,就是用学校发给我们的作业本、练习册、试卷做完就行了,其他阅读都没有。这样又过了三年,这三年心理就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到了初中的时候,学校给我们限制的东西更多了,比如说女生不可以戴耳环,也不可以穿很短的裙子,也不可以涂指甲等等,这些要求很多,也不可以跟男生接触太密切,更加不能谈恋爱。要求了这些之后,我慢慢就做了一个更加听话,更加服从学校安排的学生,又做了少先队员,到了初中马上入团,马上就是团支书,代表学校参加会议,这么一路走过来。这一路我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特别的没有主见,服从学校的安排,没有主见。以现在的角度来讲,就是一条特别红的道路,做了团支书之后,一切跟党走。到了初中的时候,成绩更好了,每个学期都考一等奖,每一年都会得十多张奖状,我觉得特别无聊。这么一路,成绩又很好,就上了高中。因为到县城了,县城里面接触的东西更多、更广泛了,对于我们这些从贫困的地方去读书的人里说,心理上的反差是很大的。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东西不多,我们接触的就是一些基本满足生存需求的东西,吃和穿,还有玩儿,就是这三样,其他都没有。一到了县城里面之后,发现人群多了,人种也多了,进入视野的东西也多了,各种店,乱七八糟的人都有,给人一种很陌生的感觉。在这个环境下生存的时候,感觉个人在县城里面很渺小,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以前没有这种意识,感觉少数民族比别人低了一等。我一进学校,有一些县城的人给我买一本英语字典,还请我去他们家吃饭,那个时候我觉得还有人这么关注我,我还以为对我特别好才会这么做。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我是少数民族过来的,而且还是很贫困的地方考到重点的高中里面的实验班,他们以一种很善意的方式来帮助我。进了高中之后,有一些同一个初中考上来的同学,他们感觉心理上比较自卑,觉得在这个地方成绩很好的人很多,自己很渺小,也比不上别人等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慢慢的也受影响了,觉得自己也很自卑,什么都不如别人,慢慢也不爱讲话。在高中,我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可能也是青春期,叛逆又叛逆不上来,因为学校管得特别严。想出去多接触一下这个城市里面另外一种环境也不能,因为学校是有门禁的,进出都是有管理的。基本上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苦闷的过着,我的心理上就很排斥学习,也不喜欢跟别人讲话,而且心里面有很多阴影,也不愿意让别人帮助,就想自己一个人独处,就胡思乱想。
慢慢过了三年,这三年虽然自己的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成绩也不是很差,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之后的高考,那个时候心理影响特别大,也没有考上好学校,第一年高考没有考上北师大,我就复读了一年。那个时候我觉得对于一个从小一直读书成绩好的人来说,除了读书没有什么事可干了,二话不说,我就想到去复读,因为我对自己的基础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把心收回来,我觉得还是可以考出好成绩。然后就复读了一年,这一年的心理变化,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不再是一心只想着读书考好成绩的人了,我觉得这个学校对于我们学生来讲,管理得太多,管得太死了,以至于我们除了做题,考试,就没有其他的接触了。复读了一年,让我有一个很大的想法,我特别想赶快脱离考试的生活,赶紧到另外一个地方做其他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其他的情趣,来摆脱这样的心理。后来我考上北师大之后,我就很叛逆,我都不怎么去上课,当然也不爱考试,对于大学里面的考试模式,考试之前,如果是文科的话,发一个范围,或者发一些题,让你背一下,去考就行了。这种学习模式,使我更讨厌这种学习方式,所以我在大学里面70%的时间都没有认真做过好学生,我就搞社团去了。我在北师大的“农民之子”社团干了三年多,而在里面我觉得学到的东西更多,因为它是一个特别自由的平台,感觉把高中那段时间的压抑一下子释放出来,我就可以在这个地方想干嘛就干嘛,可以自由飞翔,就这样一直混到现在。混到现在才发现,读书读了十六、七年,现在才开始迷茫从小一路读书读到现在,居然对这个社会一无所知,追求的都是一些狭隘的名利,成绩、奖状、排名,到了大学之后就是有没有入党,有没有担任什么干部,得什么奖学金。我就发现很多时间都是在关注这些,特别狭隘的一些目标,到了我们快毕业的时候,并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只有自己去找工作碰壁的时候才发现。我跟同学说,我觉得我们读书这条路对我们来讲成本太大了,我们把青春都花在这上面,结果青春快过完之后才开始迷盲。
我感觉当了十多年的学生,对我来讲有几个很遗憾了事情,一个就是小学跟中学这段时间并没有读过书,一直都是在读课本,看教辅书,做作业,一直都在做那样的事情。另外一个是那段时间也没有跟异性有什么接触,因为学校规定不能有恋爱关系这种事情发生,自然而然男女同学分开得特别明显,以至于情窦初开的感觉都没有,我觉得特别遗憾,人生缺少这种感动,缺乏这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太遗憾了。还有就是我们这一路当学生以来,我们的目的性既很强,又狭隘,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读书出来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往好的学校考,往好的城市去发展,以至于我们的目光很狭隘。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制度,所有都管得太死了,没有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是一群没有主见的人,沿着国家给我们安排的路慢慢的走。直到反省过来说,我已经不是我了,我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很多人都不会反省,发现自己还是一个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代价太大,我现在的感觉,到了十六、七年之后开始对人生开始迷盲,这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也是很失败的教育。

陈贤忠(南京工业大学 学生):

我分享的主题是我对教育的一些观察,我的观察主要是以我自己的学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关于教育的话题,教育问题不能单单从教育的角度来谈,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可能是额外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文化上的因素,对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面的同学讲的话题,还有刚才讲的辍学的方面,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文化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南北文化差异,包括各个地方的习俗,对教育的观念,可能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域的人,他觉得读书没有必要读那么多,只要读到初中毕业,读到高中毕业,基本的汉字能认得,能基本的沟通就足够了,我不需要读大学。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读大学耽误这么多的时间,家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考虑,不如读一个专业技术学校,就可以出去,他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我们国家对教育要有一个想法,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干嘛?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干嘛?这个问题是需要去回答的。当然,这个回答也不能是泛泛而谈的,比如我们教育的目的,以目前大学的教育,比如说我们学校,我自身的感觉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的校长,他对我们的定位就是出去之后,在一个工厂或者一个公司里,把这个机器做好,把这个零部件做好,相当于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我觉得职业化的教育,就我们学校而言,应该是基本合格的,就是职业化。不是说在校就很职业化了,走出学校之后,通过工厂的培训,这是没有问题了。但是问题在于什么?这只是教育的一个层面而已,问题是另外一个层面,我们的教育应该塑造什么,至少有一种最基础的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接受一种教育,就是公民教育。这个东西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中小学,都是很欠缺的,尤其是在工科性的学校,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很少关注的。这个东西一旦没有的话,人出来之后,虽然你有生存的技能,生存的技能根本不是问题,但问题在于什么?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甚至人文关怀,道德情感,一旦出来之后你可以生存,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是这个人可能也有爱心,也有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只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域里面。你可能认识一些人,你的亲朋好友,你可能有这个爱心,有这个情感,但是如果他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那种情感,那种爱心,可能就淡化了。这就涉及到所谓的通识教育也好,所谓的公民教育也好,所谓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公民教育。这个东西应该是在初中和高中就应该打下的,但是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是有问题的,因为都在写作业。
这个问题还不能一概而论,刚才那位女同学讲了,因为我是处在城乡接合部这块,我也可以看到农村,也可以看到城市。我个人体会是这样的,包括刚刚讲的报班,其实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基本是没有报班这回事。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接触的面比较少,更多的是写作业,然后就是看教材,看辅助性的书,就是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单一。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发展,但是可以玩一些很民间的游戏,但是报班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很小。但是在城市里所面对的问题,就是这种报班,还有钢琴考绩,所谓的素质教育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多差异的。这些问题当我们去解决的时候,可能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问题。
我刚才讲的公民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以我们学校为例,关于学生自己想去做什么事情,我主要是谈这一块,我的重点是社团。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觉得一个是学生会,一个是科协,或者包括广播台、团支部下面的一些组织,包括学生社团,我个人认为最有自主活力的是学生社团这一块。因为在学生会,学生会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团委下面的办事机构,基本上没有哪个学生会自发的为学生的共同体跟学校反映一些事情,争取我们的权利,或者说提出我们的要求,基本都是上面的团支部或者团委给他下达一个什么任务,然后让他们来执行,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学生社团这块,因为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学生,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大学里面可以充分的发展,就是在课余之外你想做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样的兴趣是可以得到发展的。但问题在于很多的同学从高中上来之后,他是用高中的思维来读大学的,为什么呢?他会抱着每天把作业写好,写完作业之后就没事情了。就是写作业,上课,做完了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但是剩下了时间他干嘛呢?这段时间怎么利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所谓的成功学进到大学里了,很有激情的宣讲,到我这儿培训就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一种。另外一种,有的同学参加社团活动,同学们自主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现在的问题,很多的同学受高中或者受初中的影响太大了,进来之后自主性不强,不太乐意自发的,比如有兴趣的人一起做什么事情,其实这个事情不一定很大。比如我们有一个小的聚会,聊聊天,即便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不太乐意去做,我个人认为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的因素。
学生的自主性不强,或者说他们不太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即便做了一些事情,纯粹是按照之前的一些形式,带有模板性质的。比如说我们学校,各个学院都会做迎新晚会,一个礼拜可能有十多场晚会,我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一定做迎新晚会,而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呢?比如说读书会,还是没有反思的精神。这个东西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是初中跟高中受到的影响。
我大概就说这么多。

任星辉:你们两个谈过之后,刘海主动提出自己有话要说。

刘海(商务人士):

刚才除了盘小妹之外,基本上大家谈的都是城里人的教育,或者镇上人的教育。我想,现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的比例应该是符合二八原则的,城里人占二,农村人占八。可能农村人都是上学少,或者话语权很小很小的人,所以说到教育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城里人的思维。我接下来想接着小妹讲的经历,讲一讲我的成长的经历,一个土包子进城的经历,以及我对农村教育的观察和看法。
我的成长经历在农村里面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估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重复我的经历。我先介绍一下家乡的背景,我们那是湘西北的农村,经过两三百年按姓氏自然形成的村落,70年代才修了第一条乡公路。为全乡主干道,大部分村落都坐落在群山之间。
我们那里有乡中心小学,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每个村小学的学生上到三年级,或者上到五年级,然后转到中心小学来上学。每个村小有一、两个老师,而且大部分为代课教师。
我自己是1988年上的中心小学。正好赶上了学校开始收费。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非常差,有多差呢?那时候还吃不饱饭,得大米加其他杂粮。我人生第一个愿望就是吃上白米饭。那个时候上学,要拿着学费换课本。学校也不是一定要交完学费才发书,也可以找人担保,有人担保的话就发书。可是因为家里没钱,人情淡泊,找不到担保人。所以,我初二之前从来没有按时拿到过课本,都是上学一个月以后才拿到课本,这一个月之间都是借同学的书,蹭别人的书,所以我自学能力比别人强。其实这也挺好的,这个经历至少锻炼了我的一个学习技能。拿了书,也不是就能安心读书了,老师为了逼着大家交学费,会不停地让我们回家去赶学费。所以那时候隔三差五的被赶回家赶学费, 我们也就趁机打乒乓球,去玩去了。
那个时候上学的学费比较高,交不起不发书,让回家追要学费,对学生来说是很不人道的。让我们很小就感受到人情冷暖,家里穷,跟别人不一样。好在我一直成绩好,老受表扬,所以内心很坚强,并没有因此觉得委屈,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大家在座的有经常去参加公益,或者帮一些偏远的农村孩子的活动,你们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穿破烂衣服的孩子,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我。
第二个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搞奥赛的经历。刚才大家说的竞赛,各种竞赛,我都参加过,什么珠算、数学、作文、生物、物理、化学的。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竞赛,是在我大概十岁的时候,区一级的算盘竞赛。那时候是县、区、乡,参赛的地方在20公里之外的小镇。那时候没有车,得走路去。十岁左右得小孩,要从早上走到晚上,翻过一座很高的山,才能到那个镇上。刚才九妹说她第一次进城以后的感觉。我也说一下我当时的切身感受。我当时住在我小姨宿舍,她在这个镇上的医院上班。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日光灯。我们村那个时候刚刚通电,用的是白炽灯,5瓦的白炽灯,当时还觉得白炽灯好亮。现在看到日光灯,才发现原来真的可以跟白天一样亮,原来可以这么白。看到她宿舍的白墙,觉得墙原来可以这么白。那个小镇就一条街道,医院临街,宿舍离街还有一个房间。晚上九点多了还车在啪啪啪的经过,都是那种小货车或者三轮车。我就在想在这这样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怎么办?怎么睡得了觉?简直吵死了。当时就是这种心态,第一次走出村子的心态,没有想到我现在跑到北京,这么多车,还没有被吵死,还能睡得很香。那个时候我们搞各种各样的竞赛,小学到初中各种各样的竞赛。也是因为竞赛去了县城,发现县城像个迷宫似的,怎么也走不出来。
第三,我们那个时候上学是有勤工俭学的。刚才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会,我们那个时候有勤工俭学,每年都要去学校的茶园摘茶,给学校交柴火,交茶籽。现在好像都不让搞了。当然,除了这个,大部分家庭也会要求你去干活。我小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都想学,所以6岁开始,什么都学着干,做饭、砍柴、插秧,都学着干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9岁就开始做生意,每天把米泡背到学校,放在教室的后面,下课了在校门口摆个摊子卖,5分钱一根。11岁卖过辣椒,12、13岁的时候又卖了两年冰棍。老要算钱,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哈。那时候只要能赚钱的活儿,比如捡废品、废铁,打草籽,挑茶叶杆杆,织凉席、织竹地板,我都干过。可能从农村出来的人,很多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这是小学、初中的跟教育环境相关的一些事情。接下来中考,我运气比较好,刚好中专不包分配的事情,在我们那里得到了确认,其实是早一年就开始不包分配了。以前成绩最好的都读中专,出来当老师,或者当医生,赚个铁饭碗就算有出息了。到我们那级开始成绩最好的就都改考高中了,所以我读了高中。也在那个时候,高中搞实验班,实验班抢生源太厉害了,因为我老搞各种竞赛,所以一个县重点给我发了个免试通知。全县发了好多免试的通知,后来因为教育局觉得这样抢生源不合理,就把所有的免试通知作废掉了,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太偏了,全县就我一个人没有通知作废。我没去参加实验班招生考试,所以就读了这个学校的普通班。这下人生从巅峰跌到低谷,其他人不会管你这个的,反正觉得你考不上实验班,读普通班,成绩肯定不行,原来因为成绩好的所有赞誉都不翼而飞了。经历了这次事件,我高一第一学期开始放纵,什么玩意儿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也比较好奇,因为刚刚进城。不过我运气挺好的,期末一考,考了个普通班理科第一,就又给把调到实验班去了。不过这跟考进去的不一样了。作为插班生,总是是被人排斥,包括从老师到同学,都会排斥你,那些走后门交钱进去的,也一样的排斥你,觉得你不行,普通班的。所以我高中的三年是纠结的三年,除了理科成绩之外,别的成绩都不咋地。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变得比较偏激,或者逆反一点。到了高三的时候更加消极,考大学是考上一本就去,考不上也没关系,正好出去打工,给家里减轻负担。当然后来考上了一个一本,所以今天才能走出来,要不然就去工地搬砖,或者去砍人去了。
不过我运气又不好,因为那时候正好赶上大学扩展,大学教育市场化,学费猛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家里没钱。当时国家说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因为学费的问题辍学,我就是抱着这个希望,带着东拼西凑的几千块钱,去学校的。到了学校,我找指导员求助,说我的钱不够,怎么办。指导员回复我:“你问我,我问谁去?”,我觉得很悲摧,我这么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第一次跑到离家几千公里之外的人生地不熟悉的地方,该怎么办。认识的人,就只有刚认识的同寝室的同学,也只是知道名字,其他一无所知。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回我们寝室,看我们寝室人最多的时候,就开始打包收拾东西,嘴里嘀咕:不上了,回家了。有同学听到了,很好奇,问我为什么要回去,我说带的钱不够,不够学费,只能回去了。其中有两个同学家里条件应该还不错,听说这个原因,就很慷慨,问我还差多少,我说差一千一,于是凑了一千块一百元钱,借给我,我就交了学费开始上大学。
大学的第一学期中秋,学校把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集合到一个会议室,一人发一个月饼,说是过节,同时说各人的家庭情况。我当时的第一方应就是,这是个“比惨大会”。学校把大家搞到一起比惨,谁说得最惨评一等,其次评二等,只有证明不说的评三等。我特别讨厌这种搞法。

任星辉:你是一等吗?

刘海:我是三等,我压根就没说话。我记得有一个评一等的,说他爸为了省一元钱,从学校走路走到码头,走了一二十公里路,就给他评了一等。在我看来,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我哥送我去上的学,我们为了省两块钱,送我哥去码头的时候,准备走路去一个中间换乘站,结果走错方向了,我们走了两三个小时,最后赶上大阵雨,又绕回了学校。我哥送完我回家,几千公里,只带了200多元钱路费,从学校到湖南,要换轮船、火车、汽车,这点钱只能走到半路,还要不吃不喝,没办法,只能逃票。可能因为我比较好强,不愿意跟人家比惨,比惨评级,这个跟要饭差不多。我不知道现在的高校是不是还有这种方式,还让大家比惨。这种方式,我看并不能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而是在打压、扭曲人性的。
不过大学比惨,这个事情让我也有很多的收获,如果我当时拿一等特困生的话,那我不用交学费,也不用愁吃喝,什么都不用愁,那我可能跟别人一样去玩了,或者就是只是上课学习了。但是我是三等,我就要愁,要愁交学费,要愁没有饭吃。所以为了生存,我在大学干了十几种的勤工俭学,而且也清晰的知道,自己大学应该去学什么,知道自己毕业之后要工作,要养活自己,要改善家里情况。
这是我的成长经历,基本上赶上了中国教育的各个关键变化。这些关键事件,也成为了我成长经历里的关键事件。说完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再说一下这些年我对后续农村一些教育变化的观察。
要说的第一个事情,20多年前的农村孩子和现在农村孩子的对比。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失落的,特别是88年前后出生到现在的孩子。我上学的时候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刚刚影响到农村,大部分家庭都还没有南下打工,即使出去,也只是爸爸外出,妈妈还在家里带着我们。另外,那时候物质条件不好,比较小的孩子就要开始做砍柴、做饭、喂猪之类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则几乎全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此外,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也不用干活,父母为了弥补不能带孩子的愧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爷爷奶奶也是如此。等于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的物质条件,却享受不到精神待遇。等于是完全放养。而现在的社会又比以前更加充满诱惑,从出生开始,看到的就是赌博,长大一点看电视,各种暴力节目。所以他们很小就开始打牌赌博,去网吧打游戏;或者几个人搞结拜,然后一起偷鸡摸狗,打架,打架还动不动就是拿刀子砍或者捅,在学校甚至还砍老师。所以我老家当老师的那些朋友,说现在的孩子是真的要不得了,彻底废掉了。老师也完全没法管,比如初中住校的学生,半夜起来用被子把窗户一遮,然后开始赌博,钱输了就去偷,老师完全没法看。
第二,就是现在的“上学无用论”非常非常的严重。我们小时候,老人还比较多,传统的影响力还在,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我小时候,很多老人管我叫秀才。另外,在我们之前中专大学都包分配,上完就是国家干部了,是公家人,吃皇粮,是铁饭碗。现在一说上学,就觉得没用,上完大学一样得自己找工作,还可能找不到。找到了工资也可能还不如工厂上班的,或者工地上干活的。上学的费用又那么高,农村集一家之力,都没法供得起一个大学生。所以,觉得上学不合算,上学没有用。
第三,新农民不会种地了。小时候在家,爷爷奶奶带着,什么都不用干。初中或者高中完了,又都出去打工了。基本上是不上山,不下水,手不提,肩不挑。都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新青年了。这个恐怕再过一二十年,就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些事情,可能还有些我准备了没有讲到。接下来,再说一下我为什么会搞成这样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教育资源的两极分化。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上学的那个时候,相对来说大家都很差,没有什么特别好的。那时候,农村教育和城里教育差别不是很大,中心小学和村小差别不大。城乡资源差别不是特别大,更多的是靠天赋,那个时候不兴培训班,不兴小班,我们搞了那么多竞赛,从来没有人培训过,都是自己拿本书看一看,偶尔有个老师给你辅导一下。我老家我们那一级读大学的,包括本科和专科一共有十个人,四个本科、六个专科。其中我们中心小学有一个本科,四个专科,村小出来的也有三个本科,两个专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乡村的教育完全没有多少进步,老师还是我们那个时候的那些老师。以前成绩好的都读中专,读完中专继续回老家服务了。现在则是成绩好的上大学,上完大学就在城里安家,为城里人服务了。所以城里的教育,现在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所以现在只说师资一项,城镇上随便一个小学老师可能都是大专,或者是本科以上的学历,而农村则还是那些以前的老爷子、老太太,都五、六十岁了。以我读书的那个中心小学为例,我专门去调研过,我们中心小学14个老师,有7、8个是50岁以上的,二十多岁的只有一个。其他硬件条件就更加夸张了。再比如信息化,城里面已经到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了,而农村却还是传统时代。虽然可能买了几个电脑,有个小机房,但是没有人会用。这是个问题,Windows98都是宝贝,学生不能随便动,不能乱用,用坏了怎么办?那个玩意儿都是宝贝。
国家每年投的教育经费,在目前的体制下,往往是离权力中心越近的地方,叫得越响的地方,建设得越好的地方,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刚才我们说,生源来看,可能是个二八定律,城里二,农村八,但是从资源分配来看,恐怕就是反的了。农村怕是连20%的资源都没有拿到。
怎么让这些教育资源真正的按人的方式去匹配,而不是说按某个学校去匹配,现在农村教育真的是非常非常差。这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看不到希望,导致教育无用论。我是2004年大学毕业的。比我早几年的得到了社会发展的红利,比如买了房子的,现在房价涨了很多倍。再就是城里的家庭条件好的,跟我同时毕业的,或者比我晚一两年毕业的,也基本上赶上了个末班车。而85、86或者90后,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完全看不到希望,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怎么让他的孩子去上学?我上大学,学费那么高,生活成本那么高,加上高中,至少得10万元钱。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个工作一个月一两千,两三千,租房子都不够。怎么融入得了城里?要是早几年出来打工,在家修个房子,结婚生孩子,也许过得还要滋润很多。上大学则会彻底完蛋,回不去乡下,在城里却又什么都没有,什么也得不到,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特别大,让人完全绝望掉。我在底层,我就永远只能在底层,完全没有办法往上走,所以国家投再多的钱到教育里面也没有用。
第三个问题,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我以前跟朋友讨论的时候,说过一个观点,当下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暴发户,怎么理解暴发户呢?会因为我比别人聪明点,看不起别人;因为比别人读的书多一点,看不起别人,因为工作比别人顺一点,看不起别人。或者说骨子里面有一种优越感,就像我是中心小学的,看到村小的有一种优越感,我是北京人,看到别的地方有优越感。总之,自己因为某些原因,脱离了原有状态后,开始有优越感,不再能理解甚至看不起处在原有状态的人,都是暴发户。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暴发户。所以在这个社会是人人都是暴发户的时代,其根本原因就是整个社会环境,整个教育过程,都太过功利化。读书就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当官也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除此之外,再无所求。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是我对校车安全的看法。经常有网上的照片,一个小破三轮车坐了很多很多人。一个摩托车带了三四个人。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之前说过,走20多公里去参加竞赛的事情。当时回来就是坐的一个货车,坐在装满了辣椒的货车车厢里。货车驾驶室,就只能坐那么几个人,老师,老师的孩子坐里面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坐车厢里。我现在看,这太危险了,太没有安全意识了。但是让我再翻山越岭走回来,而不坐这个车?肯定不行,我不信我运气这么不好。肯定愿意坐。后来睡着了,睡在辣椒堆里,卸辣椒的时候,估计忘了叫我,结果散发出来的辣椒灰,辣椒气味直接把我给呛醒了。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
现在说要统一搞校车,在我们那种山区,每个村在都在不同的山里,有些地方都还没有公路。而且好多都离中心小学十几里,二三十里路。且不说维护,光说接送,校车能跑得了那么多地方?如果每个地方都送到的话,一台车恐怕一天都跑不完。但是如果没有校车,现在来了个便车,比如一个三轮车,然后让我考虑安全问题,别坐。我想,昨天没出事,前天没出事,最近都没有听说过谁出事,今天碰巧我就会出事?我不相信。所以大家都是只要能挤上去,半悬空都可以。
所以说没有安全意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他们没有选择,也不是说城里面的或者某个大脑壳能拍个脑子就能完全一刀切搞定的,应该因地制宜。校车可能对城里来说是很好的,在农村不一定。
我说得比较乱,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的教育的方向,或者理想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关注孩子的内心。其次是平等受教育权,包括教育硬件资源的平等,,师资力量的平等。再次是要想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缩短两极分化,改变暴发户的心态。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

任星辉:我接着说几句,你说到农村教育经历、“比惨大会”等。我是甘肃农村的,但是情况跟你说的很不一样。我是在一个村小里上的,我们当时也有很多交不起学费的,当时像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家长跟校长说一声,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在一些情况下,实在交不起的也没关系,因为就一、两个人。就是实在交不起,一年下来还欠着学费,或者两、三年还欠着的,学校也想办法给免掉了。当时那些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可能就是七、八十块钱的工资……

张女士:我们是跟老师的工资有关系,我小姨是小学老师,有一年她担保了好几个学生,她有一、两个月工资都发不下来。没有校领导给你担保,那就班主任了,学生欠着,工资就得欠着,我小姨有几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还得我们家给她寄钱,真的挺惨的,我们农村的老师也很惨。

任星辉:是不是条件相比之下更恶劣什么的,反正我们那边的经历,家里有上不起学的,没有办法,让孩子先来。

刘海:我是因为成绩好,要不然我早就辍学了。

任星辉:成绩好不好无所谓。我经历的那个时候是93、94年。

刘海:我比你早,你们那个时候好一点很正常,我们到了后来就好了。   

张女士:而且我们湖南的学费特别高,我到六年级的时候,一个学期是两百多。

任星辉: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学校?

张女士:我是中心小学。

任星辉:哪一年?

张女士:1998年,二百多。

任星辉:那挺高的,我们小学一年级是四十块钱,五年级是六七十块钱的样子吧。

张女士:我们南方学费特别高,高中的时候,我一年的学费比大学还高。

任星辉:是重点高中?

张女士:对,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也是一样的,都很高,一个学期得两千左右,学费特别高。现在也是那样的,因为我当老师,我知道北京的高中学费真的很便宜,才四百多。在我那个年代,四百也只能上个小学。真的是很不公平,北京的资源很多,也很富裕,反而学费还低。到我们那儿,穷山沟里面,学费还那么高。还有是校车,因为我在北京农村也待过,北京是那样做,我觉得可借鉴,每个村的村委会有一辆车,专门送村里的学生,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样的话家长就不用接送了,以村为单位。

任星辉:学校太远的话,还是会产生交通问题,比如路况不好怎么办,像湖南、甘肃好多地方都是山区,车都走不了,就一两个学生在山里面,怎么办?

张女士:村里面有资质的,开车好的。

任星辉:也要两三个小时,八点上课,孩子六点起来,五点下学,七点才回去。

刘海:可以住校。

任星辉:我们一会儿再讨论。下面接着来,你们三个还没有发言,先来,每人十分钟。

张女士(教师):

我简单说一说。因为我是当老师的,如果说教育的话,很多很杂,所以我问你,让你给我一个点。我今天来感觉学到了好多东西,我感觉都挺有才的,说的这些东西都值得我借鉴,我就简单的谈一谈我在当老师的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一些感受。首先,我刚当老师的时候,觉得现在的老师地位特别低,说句不好听的,老师自己说自己是孙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刚开始是在市里的一个小学,其实那个小学是打算要我的,先让我在那儿当半年的实习代理班主任,因为刚好有个班主任怀孕了,那个班主任也是因为累,老怀不上孕,都33岁了,老流产,习惯性流产,就是因为工作压力特别大。然后学校就批准她休息一年,我就有这个机会去代理这个班。
在当班主任的过程当中,跟我想象当中的老师特别不一样。我上小学的时候特别尊敬老师,不止我尊敬老师,就连班上特别捣乱的学生也特别尊敬老师,家长也是特别尊敬老师。但是到了北京,不管是学生也好,家长也好,对老师的要求特别多,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多。举个例子,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会儿校园里的卫生要打扫,教室里的卫生也要打扫。但是在市里的那个学校,到了三年级,还是每天放学之后老师去打扫卫生,我就感觉特别累。每天放学的时候还得一个一个孩子送到家长的手中,这个可能跟社会大环境有关,因为现在不太安全,怕孩子走丢,而且城里面更乱。你想一个一个送完孩子,四点钟放学,送完孩子就已经四点半,甚至是四点四十了。之后还得打扫卫生,这个卫生不是一般的卫生,每天教室的窗户,凡是跟走廊有关的全部是透明的玻璃,方便校长及时监察课堂情况,所以那个玻璃要求很高,每天都得擦玻璃,而且每天桌面也得用84消毒水去擦,地也让老师去拖,干这个活也挺累的。一天上课判作业特别累,还得干这个活。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娇气?老师不光是心里面累,因为要备课,判作业,身体上也挺累的,有一点受不了。城里是六、七月份才开始考试,正式编制没法一下子给我,当时另一个区那边说只要我过去,马上编制就给我,因为我这个人还是比较传统的,就答应了。我答应也是经过思想的一种煎熬,有一件事让我痛下决心决定要走,因为我觉得在这儿当老师太没有地位,真的跟孙子一样。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特别文静。但是她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玩阴的,老爱欺负男生,因为她个儿比较高,打男同学,威胁同学,让其他同学给她钱买东西什么的。因为我作为老师,我不能信一面之词,我得问这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就死活不张嘴,她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特别特别好,就不说话。她不说话,我就只能把学生给我反映的情况告诉她的家长,我们有一个记事本,家长们都知道,老师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表现不好,老师会把一些问题写在上面。第二天她的家长就找上我了,说我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了,说我的措词有点严重。我只是把另外一个孩子说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反映在上面,就是孩子威胁另外一个孩子,让他给她钱,不给钱就要揍他。我就把这个事这么写了,我说孩子不肯跟我说话,不张嘴,可能跟家长更好沟通一些。但是家长说我“威胁”这两个字用错了,深深的伤害了他孩子的自尊心,问我怎么解决,说他孩子想转班,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觉得孩子的问题,家长自己首先得了解清楚了,别动不动去找老师的麻烦,什么问题都怪到老师的头上。现在北京的一些家长,孩子一出现问题马上就找老师,就找班主任,从来不从孩子的自身去找问题,不问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后来我就决定去了那边,我谈谈我的感受,因为我现在当老师也当了将近两年,就是两个字:“缺氧”。你们可能不知道缺氧是什么感受,就是一下子都呼吸不了,为什么?就是特别累。第一是教学任务重,第二是班里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因为作为老师,肯定都希望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好,都能按时完成作业,都不打架,不出现危险。说实话,我作为班主任,最希望的就是学生们每天平平安安的来上学,平平安安的放学回家。在学校按时完成作业,学到多少东西我都不强求,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但是孩子就不听话,自觉性特别差。像打架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都特别娇气,脆弱,不小心站队的时候,可能后面的同学碰到了,是不小心碰到的,马上就报告,受不了一点的委屈。我觉得这可能跟家庭教育有点关系,跟现在一个孩子也有关系。这种事情天天烦得我都不行了,刚开始我还耐心的说他不是故意的,咱们要原谅他。后来我直接说男孩子一定要大度一些,再跟我说,我就不理了,我说自己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自己解决,但是还是有。
因为我现在是在农村,在城里的时候这种问题很少,就是作业写得很工整,在城里面家长们的素质都很高,其实跟家庭教育很有关系。家长的素质很高,像我以前在城里带的,爸爸妈妈都是北大博士毕业的,要不然就是研究生,有的孩子出现问题,上课小动作又多,我跟家长反映问题,她就说我跟他爸爸都是大学老师,都是博士,我觉得我们家孩子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这样的。在关心孩子学习方面,城里面要比农村要好得多,北京的郊区现在遇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北京郊区基本都是拆迁户,比较有钱,不太重视教育。人家就想学习好赖,考不考上大学都没无所谓,反正现在家里好几套房呢,家里多的是钱,基本上不管孩子的学习。我们班有的孩子,期中考试考倒数第一,我头天晚上跟他的爸爸说。第二天他背着新书包,新的文具盒,什么都是新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压根都不提学习这回事。在农村,现在的郊区,可能跟“读书无用论”也有关系,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就像我们学校,一半是外地的学生,一半是本地的学生,许多本地的学生赶不上外地的,前五名都是外地的。每次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其实也是老师最纠结的时候。在咱们北京市不公开出来,就是说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尽量考虑本地学生,这是我们最纠结的。相比本地孩子,许多外地孩子确实学习、习惯都更好,听话,又老实、懂礼貌。你说“三好学生”给谁呢?要是给外地的,学校要说我,我给本地的,我怎么跟那个孩子交代?就是遇到这个问题。
再说到孩子的自觉性,我是想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我们午餐之后有一个40分钟的午自习。不少老教师觉得孩子自觉性差,尽量布置很多很多的作业。我的作业特别少,我希望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看一些课外书,我们班有一个图书角。然后我发现实现不了,不待在教室里面,他根本不学习,就说话。我们班还好,我们年级有些班,调皮捣蛋的特别多,没有老师,干什么的都有,爬窗户的,扔石子的,没事干就捡石子玩儿,什么都有,现在的孩子挺看管的。你说想给他自由,怎么给他自由?
我主要是说一说自己在教育上面的困惑,其实还有好多,我就简单说说这些。


徐金喜(编辑):

我今天主要想通过我个人成长的案例,探讨一下我理解的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我4岁开始上幼儿园,一直到23岁大学毕业,相当于上了将近20年的学。20年上完学之后出来工作,工作过程当中,跟社会交往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自身在性格上存在很多问题。后来我就开始反思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是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呢?还是因为教育?带给我的这样一些影响。后来,每当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些往事,今天我就分享一下三件小往事。虽然这些小事看起来特别的微不足道,但是我觉得对我一生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情就是念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只有七、八岁,正好赶上撤点并校,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了,全都并到中心小学去了,我就属于那种被边缘化的。那个镇的中心小学说我不属于他们学校的,另外一个也说我不属于他们学校的,我就无学可上了。其他孩子都背着书包去上学了,我两个月之后才去,学习进度就落后了。有一次单元考试,我做数学题,算错一道题,然后那个班主任老师就对我说了一句话,说我很白痴,这个题怎么会做错?我们班有一个留级生,可能智力上有点问题,就没升级,留级了,老师竟然说我跟那个孩子是一样的。我觉得是老师对我的侮辱。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无辜,我觉得我不是不理解,而且这种错误也不是常犯,就因为在考试上做错了一个小题目,就受到老师这样的侮辱。
这个事情之后,因为老师这样对待我,其他学生也听到了老师对我的评价。本来我跟孩子之间,其他的孩子已经在这个学校上学了,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我又是突然被插班插进去的,本来已经是很边缘,被排斥,经历这样一个事情之后,其他的小孩子就更加觉得看不起你。这个事情之后,我自己特别的发奋,因为我觉得这个老师看不起我,我一定要自己争气,学习成绩就变得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管你学习成绩好与坏,在这位老师的心里这个印象很难扭转。自从这件事之后,我性格上有一种特别闭塞的东西,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很少会主动去跟别人交往,害怕跟别人交往,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这是一件。
第二件小事,还是这个老师,因为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小时候爸爸身体很不好,没有人送我上学,我只能自己步行去上学,大约步行半个小时,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有时候偶然会忘戴红领巾,因为出发太仓促了。本来忘戴红领巾我就感觉非常紧张,因为那个时候有少先队监督岗,迟到的学生,忘戴红领巾的学生是要站在校门口,不让你进去的,就是要受到惩罚,还会给班级扣分。其实,作为一个孩子,我心想这样做错了,下一次不能这样了,于是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原谅。但是那个老师把我拎进去,拎到学校门口,把我狠狠的训斥一顿,还是侮辱性的训斥。这是第二件小事。
第三件小事,后来我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已经变得很好了,但是那个老师始终看不起我。小孩子也会有一些表现欲,比如我想当个小组长,想当个语文课代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赢得其他孩子的关注。比如老师要在班级里举行竞选班干部,其他孩子都举手说我当什么,其他孩子基本上都如愿了。但是我只是想当一个小小的小组长,老师也没有满足我。到了期末考试时会有一个奖励,比如评三好学生,比如孩子考了“双百”,就可以奖一个本子。我在乎的不是那样一个本子,我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去获得老师的认可,跟其他同学能够走到一起,可以融合进去。但是即便我考了班里的第一名,他不理我,对我什么奖励都没有,反而把这个奖励给了其他的学生。我就感觉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跟童话中的巫婆一样,我甚至有点恨他。这些事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以至于后来我念中学念高中,只要写作文,写一件难忘的事情,我就会写这些事。
上了大学之后有一天我回家,我妈妈说她在镇上看到那个老师了,她跟我妹妹一起去逛街,那位老师把我妹妹错看成我了,就觉得我没有跟他打招呼,还说我心里是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这是那位老师跟我妈妈说的。我跟妈妈说,我对这个老师没有什么意见,他当时可能不一定是故意伤害我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讲,一个儿童当他有困难的时候,其实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的帮助,老师公平的对待。其实是一种爱。但那个时候,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可能因为他当时心情不好吧,就那样对我了。
对老师来说,可能是无意间的一句话,但是对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却会很大。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都会起到引导作用,当一个老师这样对我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会这样对我。反过来,当同学们远离我,看不起我的时候,我就疏远他们。我觉得如果不是三年级的时候遇上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那种几乎快要变成自闭症的性格,我的人生可能就要毁掉了。
我也参加了好几期任星辉组织的教育沙龙,很多是在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我就在想什么才是教育公平?一个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对我自己来讲,我更希望的是一种爱的教育,如果我小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关心,还有鼓励,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价值观上得到好的引导,我想我的人生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可能?虽然说现在我的性格上存在这样一种缺陷,但是还不至于病态——如果那样的话,我现在的性格可能会变得更好一些,可能我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一个理想的教育,硬件的条件能够达到一般就OK了,没有好的房子没有关系,没有太多的玩具没有关系,没有电脑也都没有关系,因为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作为一个孩子,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爱的教育。前不久也有一些了解,现在很多老师一个是因为工作压力的问题,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有些可能就是把教育看成工作,就是赚钱的工具,很少有老师把教育当做一个事业来做,甚至糊弄工作,修养比较低,玩弄伤害孩子。只能说,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很不幸的。


李女士(公务员):

如果谈理想中的教育,我是这样想的: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我们的家庭和老师帮助每一个孩子,让他自己能够有自己的选择,并且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最高的心理需求就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我现在的理解,就是能够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但是现在的教育有一个魔力,千篇一律地打造一个孩子,十年寒窗苦读,最终的目标是考上公务员,我很不幸考上公务员了。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成为的,最可悲的是我现在已经不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这也是教育的魔力。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标准是非常的单一,就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好,这是唯一的标准。我们不会去看他在其他方面有没有过人的长处,对这些方面稍加培养。现在家长们每个周末带孩子去上各种班,可能也是辅助他,能够考上重点的中学、高中,而不是说把这些课外班当成让孩子试误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今天上了这个班,我发现孩子不适合这个东西,那就不要学了。可能在试误的过程当中,会让孩子发现他的兴趣点。比如说他喜欢钢琴,真的很喜欢钢琴,那我们就着重培养他这一方面,有可能有一天他就会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我们现在好像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个孩子生下来,我们都应该相信他,有自己渴望进步那样一个心理。
我刚才在公交车看见一个小孩,挺小的,戴着一个帽子,坐在后面,他爸爸在前面带着他。因为今天有点风,孩子的帽子差点被吹掉了。我当时心里想,这个孩子的帽子被吹掉了,会不会告诉爸爸帽子掉了,要捡一下,因为我当时想他可能不太会说这种话。但是这个帽子没掉,他抓在手里了,在前面快拐弯,我快看不见的时候,他试图自己把帽子戴上。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他生下来都是希望我能干什么,能怎么怎么样。但是并不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给了每一个孩子这种机会,刚才也说到爱的教育,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爱,是因为我们得到的爱,很多情况下都是有附加条件的爱。比如说家长会说儿子,你这次考试如果怎么怎么样的话,爸爸给你买什么。老师也会说这次考试考好了,怎么怎么样。你是爱这个孩子呢,还是说爱他学习成绩好呢?我们有的时候分不清楚这一点。但是现在大的环境下,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把学习成绩好和坏当成评价孩子的标准。
我希望理想中的教育,就是我们相信孩子,自己有向前、向上的心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比如说自己去学习的习惯,不要像刚才老师说的那样,给他们自己去阅读的空间,但是孩子们却不知道怎样珍惜这个机会。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发现孩子出的问题,他不珍惜自己阅读的机会,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愿意负责任,自己只知道从父母那儿索取爱,不知道付出爱。很多时候其实是跟家庭,跟学校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去年还是前年在上海的机场,那个儿子把母亲给扎伤了,就是因为他去日本留学,跟母亲要学费。这次母亲实在是拿不出来了,他就拿刀子扎了自己的母亲,好像是八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那个报道,这个母亲在法庭的时候,她已经瘦成那样了,但是她从来没跟儿子说过条件已经非常拮据了,没有办法再这么高昂的费用了,她不让孩子知道。她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全能母亲的样子,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也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就是全能的爸爸妈妈,不让孩子知道我们也很不容易,从小没让孩子培养出责任感来,就像张老师刚才说的。
再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说培养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觉得榜样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说教的教育,要做给孩子看,有的时候你说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样。昨天在公交车上,有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其实她知道自己要下车了,但是可能觉得有一个小孩子,可以当作磨蹭一下的借口。就等了很长时间,当时司机师傅有点不耐烦了,就说了一句“你怎么不早点往外换?”她开始的时候没说什么,但是下去的时候,司机师傅可能又说了,然后她就特别大声的吼,她说我能出得来吗?你要死呀?孩子就跟她在一起,你可能每天跟孩子说要爱护公物,对小朋友要非常好,尊敬老师,怎么怎么样,但是在真实的情景下又是这样的表现,孩子以后肯定会学的。
还有责任的问题。有一个同事的姐姐,他们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这个学校有一个特点,留的作业都是通过短信发到家长的手机上面,或者是发到邮箱里,让家长跟孩子说作业是怎么怎么样的,做完了没有,然后让家长签字。我觉得这是学校没有培养一个孩子从小要对自己负责任,比如说我今天的作业没有做好,完全可以说我爸爸没有告诉我,或者我妈妈没有告诉我。这个问题我也跟张老师聊过,她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把每天留的作业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记下来今天留的是什么作业,孩子对自己负责任。
我要说的主题,就是说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他们自己能够健康的向上发展,向前发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去帮助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做好榜样,就是这样。

张女士:家长和老师都管得太多了,我们老师发现,其实孩子的行为跟家长很有关系。像我们班级,比较讨厌的,爱说脏话的,他的家长也是那样的人。教育不能光靠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学校就在做家、校合作方面的尝试。另外我想纠正一下你们对学校教育的一些偏见,在我们小学,我们校长就说爱的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因为小学不追求你非得学到多少知识,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都是这么做的。可能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整个教育制度的问题,做着做着就到关注学习方面了。因为得期中、期末考试,像我们老师的工资还有奖金,跟考试都有关系,跟考试脱离不了。高考不取消,这些没法不去关注。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开例会,开例会的时候校长都会跟我们讲爱的故事,就是在熏陶我们。

任星辉:能熏陶得了你们吗?

张女士:还行,我觉得老师都挺有爱心的。比如说我们班有的孩子,学习成绩真的特别不好,行为习惯特别不好,但是他特别有爱心,特别尊敬老师,也特别会为人处事。别看他才小学二年级,但是用北京话来说,他特别会来事。我没有因为他学习不好,就不重视他,我就让他到学校的大队部里面,锻炼他的工作能力。现在改观很多了,不像以前纯粹追求考试成绩。像我们班有个孩子,学习成绩是挺好,但是特别没有爱心,特别自私,我就在培养他,特别是作为一个男孩子,一定要大度一些,一定要有爱心,不要太自私,也不会因为他学习好,什么都给他,我不是那样的,别的老师也不是那样的,关键是看这个孩子本身这个人怎么样。我们现在很重视培养一个孩子怎么样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因为你有考试,高考没取消,可能外面人看起来老师就是一刀切,就以成绩为主,不是那样的,我想纠正一下偏见。

任星辉:后面还有两位发言。高喜军先生,10分钟。

高喜军(餐饮从业者):

大家好,很荣幸见到各位,我是第一次来参加教育探讨的话题,内心有点紧张,底气不足。3月31号听了(乔木)老师的传知行以后,才知道有好多人在关注底层的孤单和无助。我跟辉哥(任星辉)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把自己做个简要介绍。
我是出生于西北的崆峒山下,属一个四线小地级市。18岁高考差7分,之后复读期间,选择当兵。运气好,到了乌鲁木齐,赶上了当时天天战备的时期。当兵期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想通过考军校实现,也喜欢新闻,就报名了《解放军报》社的一个新闻函授,也写一些小稿件。可能当时因为自己视野窄,文笔差,新闻敏感性不强,文章都一一没有见报。由于个性使然,喜欢和别人打交道,这也慢慢改变着我后来的人生,几乎各行各业的人我都有过交往。比较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不管是年龄大的,年龄小的,还是有各种经历的人。发现跟别人沟通的过程中,能得到好多不知道的信息和经验。我认为人是文化传播最好的载体。
一次探家经历,我最终放弃了考军校,复员回来以后做邮票钱币生意,慢慢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到外经贸大上大学,英语专业,一年以后又去新东方去学英语,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主要是以写论文为主,上课很沉闷。后来又去开公司,又售楼,又去卖保险,在车站站台也做过街头问卷调查。我一直没有断过大学梦,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当兵以后再去读大学,但是人生的机遇巧合,没有办法,错过了好多很好的机会。今天来讲就是命,你生命中该有这个槛。2007年在信主3年后受洗成为基督徒,慢慢的把自己的内心平复下来,知道了忍耐,知道了盼望,知道了内心的喜乐和平安,懂得了和别人分享。然后跟印度的老师学习一年的瑜伽,知道内心平静的美妙,学了一年的国标舞。关注自己将来走的路,以及我以前走过的一些路。
从2011年9月街头卖炒饭,被派出所警察抓进拘留所四次,被城管抄了四辆车。因为顾客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我经常跟他们边炒边聊,我有微博@幸福炒饭2013,愿意和顾客及时沟通。在公司门口摆摊,那边很少有门脸,不容易找,还有租金也高。所以老是被抓。上次听乔木老师讲课之前,那天中午差一点被便衣警察抓走,差点就听不到传知行的讲座了。
我干过不少行业,也对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看法,所有我们看到教育的乱象,包括食品安全的乱象我个人认为是政府控制的太死太全面,他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但他又没有特别专业和敬业的领导者和团队来做,没有畅通的底层到顶层的沟通管道,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壁垒重重、城府很深利益纠结,涉及大众的突出案例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判决,或者一推再推,推、拖、拉,造成受委屈的人怨气不小。社会缺少共识。但是在台面上大家又保持一片和谐,我希望能自食其力,出国再接受教育,也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做一个热爱生活,真诚与人相处的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然后谈一下我的现状。我现在卖炒饭,其实我卖得挺开心的,大家听我被抄了车子,又被拘留,我在拘留所过得其实非常开心,可以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又不担心手机网络的干扰。没有谁不待见你。还遇到很多的老兵很多大学生很多底层的自食其力者,谈他们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一些经历。我们跟人接触觉得非常开心,因为时间比较短,大家聊得非常透彻,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
因为我是第一次来,我也很紧张,唯恐哪句话说得大家不爱听,我在这里学历是最低的,如果大家还给我下次见面的机会,可能会聊得更深一些,非常感谢传知行。感谢大家听我在这里瞎说得瑟。


吕晓萌(编导):

我觉得大家都在谈教育的问题,就我的经历我可说的不多。因为我本身就是这个体制教育的反叛者,从来没有遵守过这些规矩。当然,我的职业决定了我也要观察这个社会,我认为我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所以对教育的问题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其实教育的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而且是很多年前就出问题了,所以才会在方方面面这些年逐步显现出各种问题出来。当然,我也是读了大学的,不过很惭愧的,大学四年我跳了四年的舞,没干别的。从小到大我也没怎么学习过,有没有问题我以前也没想过,我只是去全心全意的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很多书,爬树翻墙无所不能。所以我觉得我对教育没什么可讲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学过那些东西,高三下死劲学了一年考上了大学,然后很快就把书本知识给忘掉了。大学每年考试前不睡觉地学一个月,也都混过去了。大学毕业我做了公务员,辞职之后半年我就忘光了那些专业知识。所以我完全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觉得上学辛苦的心情,我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虽然都是被人安排的人生,被逼着学习的东西不是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但是都是没花多大力气在学习上也最终都混到了文凭的人。对我来说真正学习的东西还是凭兴趣,能记得的也是凭兴趣学习到的知识。我是一个完全为电影神魂颠倒的人,学习那些知识,去欣赏那些美的东西,这种快乐是没有办法形容的。所以我对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是完全不理解的状态,譬如说功利的心态。我自己的生活费就挺低的,我觉得我过得也很好,因为实际上我一直处于一种很忙碌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消费,去物质享受。很多人说为了生存如何如何,其实未必如此。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为什么去做那个事情,完全可以不做那个事情,也未必会活的非常贫困。而且我觉得现在社会经济状况比20年前要好很多,毕竟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一个人混的再惨也不可能会饿死,谁家家里都有亲戚朋友,也会管你。像过去那样会被饿死的情形还是不太可能大面积出现,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这样,但是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会有人因为各种个人问题陷于困境,并非是社会的责任。
总之我们毕竟比过去经济富强了很多,大规模的饿死人的情形不太可能发生。可能我比较幸运,我家还是有点基础的,让我可以不用为金钱忧心。我原来也是这种概念,比较在意金钱,我在税务机关工作了六年,攒了钱来北京上学,也是因为把钱看得比较重,总觉得既要追求梦想,也要自力更生。现在倒没那么执着了,家里人也能理解并支持。艺术是需要养的,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层面都是这个问题,有些是需要时间慢慢发展的,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考量。现在中国就是在发展上走得太快,太过于重视金钱,心都丢在后面去了。其实没有必要那么快,大家能够吃得起饭,慢慢再往前发展,不需要太快,但是发展的要全面,要讲科学和智慧,要激发创造力,要有创新,基础才会牢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我觉得社会大众其实都很明白这个道理。拿我自己说我就是觉得创作的过程就是需要时间,我不可能两、三年拿一个作品出来,就大言不惭地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很服我,我的作品很好。那些世界级的大导演都是平均五六年能出一部作品就不错了,那么天才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呢?但是要仅仅从经济角度讲,我嫂子曾经说过很经典的评价我的现状的话:我基本上已经是城市最底层了,比农民工都惨。我的生活费也确实挺低的,如果完全拿经济考量的话我就是个失败者,但是这些对我没有什么困扰,因为我没有那个时间去享受金钱带来的满足。要知道花钱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我有很多生活技能,我自认我的生存能力不错。前一段家里边马桶水箱烂了,我都能给粘起来。我觉得一个人要是有旺盛的好奇心,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兴趣,掌握这些技巧其实很容易,只要愿意去琢磨。后来我看梭罗的《瓦尔登湖》,我觉得他阐述的观点证实了我的想法:其实人需要的物质非常的少,太多人不满足是因为欲望太大。我现在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快乐,就像我很多同学也奇怪我那么穷,为什么会这么开心?我觉得我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就处在这种互相奇怪的状态中。而且我觉得我比很多上班的人都忙,我们拍戏的时候基本上不睡觉,一个星期下来可能每天就睡了几个小时,但是也会非常快乐。我觉得我不需要吸毒,我们圈好多人吸毒,我觉得很不理解,我根本不需要去吸毒,我在拍戏的时候非常high,做那些非常枯燥但是很必要的工作,不会感觉厌倦而是感觉非常兴奋。我每次拍戏都会碰到很多年轻人,不专心干活,一直在抱怨,不停的说话,搞得录音师没办法好好录音,也不知道该站在哪里,弄的镜头经常穿帮,我完全理解不了他们,他们根本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的,也没有意识要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却把自己的东西看的跟珍宝似的,觉得自己的观点精彩绝伦,自己不该干基础的活,完全意识不到他的那些东西在别人看来很肤浅,而每一个技术成熟的电影工作者都是从最基层做起,做最基础的活,熟悉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没有这些经历,再美丽的幻想也不可能在电影上实现。任何事情都是成于细节也败于细节的。但是我没有时间去跟别人辩论,或者试图教育年轻人明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我经常两三天睡几个小时,电影是高技术精密的活,我必须很用功学习大量的各种知识才可能有一天能拍自己的作品的机会来了而我不会把它搞砸。就像我回家乡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很生气,因为会被打扰。我妈有时候叫我一声,我会被吓的哆嗦一下,因为我正处在高度集中精神的状态中,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我觉得针对现在中国的现状首先要去宣扬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介绍大家看国外的著作,看真正好的作品。现在的社会还是按传统的习俗自动运行的,没有人去宣扬更好的规则,比较公平的社会规范。我觉得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真的面对基层民众,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阶层,譬如说:那些收废品的,服务员,工地的工人,等等这些最底层的人,让他们明白一件事情:我们不是一定要忍受现在这种状况,我们的社会原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尊重,更高的收入,而不是让他们活得那么辛苦,收入却那么少。就像我为什么要去做现在的工作,不仅仅是在这个过程我能够得到很多的乐趣,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作品告诉别人,现在的生活方式不是必然的,社会规则是既不合理又没有道理的,没有什么样的理由让你那么敬业,任何东西都可以不服从,可以去想这个东西不对,我就不合作,我可以采取别的方式。我想现在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我们的传统社会的很多规则和价值观都是不对的,畸形的,维持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的状态。但是很多人只会抱怨,却不去用别的方式不去参与其中,所以会觉得很辛苦,很不快乐,但是又非要忍受着。比如那个大哥,我觉得挺了不起的,我卖饭怎么了?我很快乐,只要是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不偷不抢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光明正大的,有尊严的。但会有很多人觉得要是这样生活了,就很丢人,宁可维持畸形的竞争方式,幻想着付出少获得多的生活,一种懒人的思维,光想少干活多得到。所以太多人去参与投机。如果大家都不这样想,房子不可能那么高的价,这个价格不合理,我们都不买,开发商怎么样搞阴谋也搞不下去。我觉得这个社会的问题是太多的人去参与了,如果拐着弯跑别的地儿,不往这条道上走,就像美国人觉得房价不合理我就不买,把时间用在过好自己的生活上,不去背很多的债到最后弄得自己生活质量低下,一辈子为银行打工,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房价怎么可能这么高?现在大家都在抱怨,都在问这个为什么涨价?要知道人性本恶,开发商人很黑心这也不稀奇,但是如果民众是这种心态:你太黑了我们都不理你,不搭你这个茬,让你卖不出去破产,谁还敢这么肆无忌惮?因为这样我对现在高房价之类的新闻基本上都不关心,我更关心的是那些基层的劳动阶级的生活。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收废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叫这种人为:收破烂的,长大了觉得挺不尊重人的,所以现在称呼他们为收废品的。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很尊重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环保这个范畴的。前几天我找人把我家前室友留下的东西给拿走,我会让她进我家里面,但是她会觉得很自卑,我就很奇怪:你为什么自卑,凭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是很光荣的事情。我觉得很底层的人都知道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不劳动,钱是抢来的,那种人才应该觉得丢人。堂堂正正去工作的人,都应该觉得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是一种自信心。因为我很信任她,也不嫌她脏,东西也没有要钱就让她拿走了,她还跟我说谢谢。我只能跟她说:你为什么要感谢我?我应该谢谢你才对!要知道这要是在日本,让你拿走家里的多余物资我需要付钱给你,因为你为此付出了劳动。而且你的工作属于环保的范围,让这个社会可循环利用物资,而不是无节制的浪费原材料,对自然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从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这些东西,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而不是总是空谈很多,但是在生活细节上却很漠视。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想想,我可能有些理想主义,但是我真的觉得我们的社会不能让这些基层的人活的这么累,报酬这么少,而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羞耻。蓝领阶层应该是一个很有尊严的阶层,就像国外他们的收入都不低。因为这些活很累,而且如果都没人干这些活,城市很快就会混乱不堪,又脏又烂。外国的方式是提高这些工种的收入,我们国家就欺负那些农村人,让他们来干。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掠夺和剥削,但是这个社会默许这种剥削,因为太多人还是有很根深蒂固“阶级”观念,默认人分三六九等。非常可笑的观念!五六十年前谁不是农村人?按我妈说的就是:腿上的泥还没洗净呢。就因为有些地方发展成了城市,就歧视那些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欺负那些人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没有知识从事更为体面的工作?现代社会首先是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否则大家谈民主自由都是空谈,因为我们连最基本的人人拥有公平的人权都没有做到。我觉得虽然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科技是按照西方来,但是社会属性仍然跟清朝没有区别,不管说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胡说八道。而且经济要健康的发展起来,现代科技的应用和普及都会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城市需要更多地劳动力,需要把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要给他们普及教育,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的一切知识,适应城市生活,而不是直接把他们变成城市贫民,掠夺和剥削他们,就因为自己的祖先来到一个地方定居对了,这个地方先发展起来了,然后就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别人理当伺候自己。我对所谓贵族概念的理解是就像王焱教授谈的那样:一些人因为自己的能力学养,从事着管理社会的工作,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重,那么给他们高报酬让他们有钱买服务去照顾自己—因为太忙没时间打理自己的生活,这样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付出没有那么多,没有人有权利得到跟自己劳动不相称的报酬。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该被革除的就是“阶级”的观念,如果社会公平了,很多问题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我个人是比较期待一个理想的中国,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社会,人人都能够拿到跟自己付出相称的报酬。
当然,这也是我个人很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对具体的社会事务,因为我并非从事社会学研究,就说不了什么有用的建议了。就像教育,我觉得我不好谈教育,因为我基本上是属于从小就是现行教育制度的逃跑者,而且我脸皮非常厚,老师把我拽到教室外头去,因为上课说话或者什么的,我都没什么感觉。从小到大就是挨训,或者老师会歧视你,可这些东西根本不可能伤害我,因为我经常走神走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来没有花精力关注这些。我家人说我天生是野孩子,如果把我老老实实按在教室里,我也是脑子走神的状态。曾经有一位老师跟我家里人告状,说觉得我奇怪,让老师感觉很瘆的慌,因为我上课直盯着老师眼睛眨都不眨,直勾勾的。这位老师不知道其实我的思绪已经飞走了。从小到大老师不喜欢我,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一个困扰,从来没有困扰。因为不学习挨打,我可能当时伤心一会儿,哭两嗓子,然后就忘了。我从小就是一个不乖的让我父亲大为头痛的“问题儿童”。可能以前不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总有人说觉得我很怪,也多多少少有一点伤心,觉得没有人去理解自己。不过来北京以后,因为大量的学习,很快就意识到我其实很正常。而且,因为我不听话,自己感兴趣做什么就做什么,反而没有被这个教育体制给毒害,反而现在很爱学习,因为我学习一直都是凭兴趣,所以自从大学混毕业以后,我反而越来越爱读书,从来没有什么倦怠感。这些年我大量的阅读,什么都看,对很多社会现象都慢慢开始意识到我以前怀疑这些东西不对的观念是正确的。我唯一觉得奇怪的是:这些错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在持续。我们中国人就那么没有反思精神?对皇帝的新衣就是要装作看不见?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家的孩子,我们对他的教育就是:不是说鼓励他不去学习,但是我们会鼓励他发展别的东西,不要把学校的那些东西看得太重,因为本身不是一个很正确的东西,为什么要看得很重?我嫂子也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我个人认为她很有智慧。我们对我侄子的要求是:成绩别太差,但是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但是我们会给他讲很多我们的看法和心得。譬如:我会跟他讲,如果有什么人拿什么主义啊、理想啊、事业啥的概念忽悠你拥护、忠心、献身,千万别信,除非你自己愿意主动地付出,没有什么值得你为之牺牲什么。更因为我的专业,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对我们家来说很容易。如果要孩子学习音乐绘画什么的,我完全能胜任。我侄子的游泳和溜冰都是我教的,我嫂子会陪他去打跆拳道。我朋友的孩子溜冰也是我教的,主要是我会溜冰,能够对她进行指导,告诉她怎么平衡怎么发力。我很难相信家长不懂靠报班能让孩子真的学会什么技能。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亲自去做。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希望他们不要满足于被安排,要主动的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参与,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就像小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对做菜感兴趣,那么家长应该鼓励,而不是灌输孩子:干活是辛苦的,是受罪,而他应该受宠,不该去干。我们家小孩儿要切黄瓜,我们就让他去切,担心会受伤就在旁边看着好了。现在我大侄子就开始自己做饭。我们没有人觉得这样对孩子是不好,因为我和我哥哥就是很小的时候就做饭,看菜谱学做菜,还互相比着谁做的好吃,做的好吃就觉得很得意。中国人对劳动的观念是不对的,劳动是一个人对这个自然世界的探索,而不应该是被认为是一种责任和付出。为什么现在城市的孩子很娇气?就是从小被这么灌输,吃的不好穿得不好不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就会觉得很遭罪。但是这种观念是很狭窄的。在我看来,考古学和地质学都是非常性感的职业,从事这类型工作的人都是非常优秀出色的人。还有,背包徒步旅游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休闲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真的接触到不同城市的生活—最基层最本质最有特色的生活。我很难想象那些一定要住三星级宾馆的人怎么出去旅游,我是坚决不和这样的人结伴出去玩。尤其是要跟旅行团的人,在我看来就完全是怪胎,而且一个人要无趣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如此刻板呢?我侄子很小就被家里人带着出去玩,我朋友家也是,这样经历出来的小孩我感觉都很稳重,不怯生,也不娇气。对现在的年轻人我也是这么建议:要多经历。不仅要多阅读,凭兴趣读,多看非专业书,还要多经历。谈恋爱,参加社团,旅游等等。很多人自闭是因为接触少,接触多的人就会比较外向开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跟陌生人说话也是会紧张,然后跳了四年舞以后就成了话唠,跟谁都能谈得来。有一位作家说的好:你只有经历过一条有一条的小溪,你才能真正成为河流。
虽然我离开税务局很久了,但我的大学同学都在税务系统工作,做公务员。但生活方式仍然不同。有的人就要么好色、要么好酒、要么赌博;另外一些人虽然也对刻板的工作反感,不过自己生活却过得很有意思:读书,旅游,养花种草什么,培养了很多兴趣,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孩子也教育的很好。所以如何生活的快乐是个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沉溺于感官刺激的人都是生活太过于空虚导致的,精神生活丰富的人通常都没有那么纵欲。后来看心理学也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也不太谴责很多现在的社会现象,无论是保守派,还是纵欲派,都没有必要互相谴责。心理学上认为色欲狂、瘾君子都是一种精神病态,对那些生病的人有什么可谴责的?他们已经很可怜了,可能很多人终生都没办法感受到真正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只能通过一次次更强烈的刺激来驱赶那种空虚感,所以不必去谴责他们。
很多人都谈幸福,我认为幸福的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生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年轻人要多去尝试,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足,而不是被人安排,认为什么的生活是正常的什么是非正常的。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其实我的生活方式也不能让别人效仿,因为这是让我自己快乐的,并不一定适合别人。所以年轻人不要那么急着去按常规生活,要多尝试,感受生活的乐趣。最后我用王小波那句著名的话做总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任星辉:已经三个小时了,主题发言结束。下面是讨论阶段,大家有问题现在都可以提出来。



本文稿已经发言者审阅;交流部分由于录音质量所限,未做整理。转载敬请注明来自传知行“教育平权”计划。
Search Keywords: 教育经历 问题 见解
321 Readers, 5 Comment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59 , Processed in 0.1015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