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将旧体诗词纳入新文学史研究范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23:5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将旧体诗词纳入新文学史研究范畴
记者 郝日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8日  

  【核心提示】如果将旧体诗词纳入新文学史研究范畴,将对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家研究形成有益补充。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旧体诗词在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未曾缺席,绵延着中国文学的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旧体诗词创作及相关研究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正逐步得到主流文学话语圈的认可。

  旧体诗词创作及研究现状如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旧体诗词健康发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创作的繁荣与研究的“边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表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现代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将这种繁荣发展至今,但旧体诗词创作始终并不曾因为新诗的蓬勃生气而间断。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旧体诗词创作凭借其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被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当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向旧体诗词敞开大门,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管的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等,都是推动旧体诗词创作与发展的积极信号。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从中央到地方的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创作队伍扩展至上百万,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每年发表的诗词作品共计数百万首。

  “旧体诗词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关键是由汉语言本身独特的音节美、韵律美决定的。从汉语言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旧体诗词,只要汉语言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取向依旧,就一定会继续存在下去。”蔡世平说。

  然而,与创作的活跃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对于旧体诗词研究则相对沉默。“20世纪以来的旧体诗词目前尚未被纳入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范围,并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李遇春说,“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五四’以来所流行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论’已然成为惯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者对当前旧体诗词创作不甚满意,继而导致对整个20世纪旧体诗词关注较少。”

  文学性的回归与学术理性的坚守

  蔡世平认为,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当前的旧体诗词创作热值得肯定,这不仅彰显了一种文化自信,而且丰富了文化生态。从文学视角出发,旧体诗词创作则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新世纪以来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例,文学性的缺失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人们对当代旧体诗词不甚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众创作群体文学素养的良莠不齐,使得创作出来的旧体诗词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平仄格律,但却与古典诗词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品格存在较大差距。当前,若要树立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不仅要注重传达当代人的精神意向和人文情怀,更要强调文学性的回归。”蔡世平说。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表示,许多旧体诗词作者并没有“诗言志”的意识,讲求形似时,却忽略了对内在真实情感的表达,加之一些摹写日常生活的卑琐或故作高深的卖弄,都大大折损了旧体诗词的意趣。

  被访学者表示,不能因为旧体诗词创作的“鱼龙混杂”局面,便放弃了对其文学史价值的挖掘。李遇春认为,旧体诗词应同小说、散文、戏剧、新诗一样,纳入新文学史研究范畴。“以鲁迅先生为例,学界对他的关注大都集中于其小说、散文和杂文上,而对其‘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为世人熟知的旧体诗句品评却显得微弱许多。因此,如果将旧体诗词纳入新文学史研究范畴,将对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家研究形成有益补充。”

  “在将旧体诗词整合进新文学史序列过程中,应注重考察旧体诗词创作与新文学浪潮的内在关联,并理性审视新诗与旧诗之间的关系。”李遇春强调。马大勇对此表示认同:“强调新诗蕴含着旧体诗词传统是基于学术层面的探讨,并非意欲为新诗的‘古诗化’张目。正视旧体诗词创作存在不足之处,不虚美,不隐恶,方才是研究者坚守的学术立场。”

  融合时代精神 促进旧体诗词创作健康发展

  引导旧体诗词创作在当代健康发展,应当注重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提出,“将时代心声、现代语汇与传统旧体诗词规范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不仅可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学的审美需求,还能够获得读者群体的情感共鸣,这不失为引导旧体诗词创作健康发展的有益尝试”。

  蔡世平也认为旧体诗词表达当代人的感情信息是时代使然。此外,他还强调,“呼吁学界重视旧体诗词的创作及研究,并不意味着要让其与今天的主流文学并驾齐驱。之所以推动其发展,是因为直到今天,旧体诗词仍有它的表现空间。从宏观角度来说,文学样式不存在谁优谁劣。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新诗、体诗都应受到尊重。良好的文化生态对于各种文体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马大勇更为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他关于推动旧体诗词研究的思考。“创作与研究所需的文献储备薄弱,是制约相关研究开展的首要因素。对旧体诗词进行可靠的、全面的编目是当务之急。此外,划定一些时间的、人物的、群体的基本坐标,以及发掘个案的研究潜力和价值,同样需要研究者的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1:58 , Processed in 0.0739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