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鹄谈“生活中的作文”(一)(转自福建教育杂志论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4 14: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鹄谈“生活中的作文”(一)(转自福建教育杂志论坛]



徐鹄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东方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节目的特邀主讲人,上海市写作学会小学部主任。他曾多次荣获上海市、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
徐老师现任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分册主编,先后参加了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省市小学教材的编写;上海市名校联刊《童心童言》副主编、上海市一师附小等名校导师。2001年起,与徐家良先生共同主持全国重点课题《小学实用性作文训练体系研究》,2005出版了研究成果汇编《生活中的作文》。他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发表过教学经验总结、科研论文100余篇;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了《新语文作文》、《领你走进作文大门》、《教你读和写》等20余本著作。
徐老师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启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实、活、新”的教学风格。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做课、讲学。
今天,徐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空与大家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习表达”,为我们急需引领的作文教学授道解疑,这是我们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对话
主持人:
现在进入今晚对话主题--“在生活中学习表达”
一、山城来客、林瑜(福清市高山西江小学):生活与作文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表达”,而不是“在课堂里学习表达”?

我想用三句话来表述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第一句,“生活是作文之源”。
我们知道,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语言,而动物没有语言。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活动,人才能参与社会,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至于说什么,则完全同一个人的生活相关。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教师的永恒话题是学生,是教育,股民的话题则是股市行情。作文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是作文之源”的理念,应是我们讨论作文教学的基点。  
第二句,“生活需要作文”。
一个人活在世上,谁不需要与人交流?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同外界沟通,要与别人交流,就需要说,需要写。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见,作文绝非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说话,作文,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试想,如果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报刊杂志,没有各种媒体,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  
第三句,“作文要为生活所用”。  
既然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际功能,那么人们说些什么,写些什么,都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都应该是有用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他又说:“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不能把作文变成一种纯技巧训练。作文只有同交际结合,才有社会效益,才能为生活所用。  
我们之所以提出“在生活中学习表达”,就是为了跳出传统作文教学原有的思路和框框,把作文放在“生活”的背景下来考虑,而不是仍然把作文放在“教学”的环境下来讨论。就是为了强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一项课堂作业!这是研究作文教学的前提。如果不把作文与“生活需要”直接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将始终跳不出老框框,始终无法走出困境。

二吴珠玲(霞浦县长春渔洋垾小学):您在《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设计说明中曾说过:“时下,虽然作文教学的花式繁多,但大都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并不能解决作文的根本问题。”请问,你说的“根本问题”、“根本性质”指什么?“生活中的作文”研究能解决作文的“根本问题”吗?
首先感谢你对“生活中的作文”研究的关注,感谢你阅读我的作文教学设计系列文章。我所说的作文的“根本问题”,是指作文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作文,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教作文才有效。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教作文,这些根本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只是花样翻新,不去研究这些根本问题,是很难改变作文的现状的。
我们认为,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课堂作业;作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交际性;学生是为了学会交际而学习表达的;这种学习应该在生活的环境下,在实际的交往中进行,绝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我们主张,对于传统作文教学,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课堂结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作文教学才有望得到突破。
“生活中的作文”研究,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是朝这个目标去的,试图作出我们的回答。当然,我们不敢说这些研究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至少,我们认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它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叶圣陶作文教学理论的支撑,它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相一致,它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受到试点单位师生的欢迎。最终,《生活中的作文》研究,是否能解决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在这里,也诚恳地希望所有关心这项作文研究的专家、同行提出批评和建议。

三、  王育香(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您认为学生为什么害怕作文?怎样才能根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
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他们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困难。
1.内容方面的困难。每到作文课,面对教师的命题,不少学生头脑里一片空白,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尽管学生的生活内容原本是极其丰富的,他们的童心世界更是绚丽多彩,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必要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缺乏分析能力,不能以小见大,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联想,所以,仍然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
2. 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表达不清、词语贫乏和篇章结构单一上。要说的话说不清楚,是因为学生思维混乱,文理不通。有的还有大量的错别字。由于阅读课上不注意语言积累,虽然读过不少好课文,自己肚皮里仍是空空如也,词汇贫乏,作文时只能依葫芦画瓢,说上一大堆套话,空话,毫无实际内容。加上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往往不注意文章内在联系,缺少前后呼应,结构单一,显得死板。语言表达上的困难,加剧了学生怕作文的情绪。
从教的角度分析,传统作文教学教法陈旧,对于作文的内容、要求,以至于形式,都统得太死,强求划一,不敢放手。有些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要他们写的,他们没有内容;他们自己有切身感受的内容,却由于不符合题意而不能写。学生作文往往既无素材,又无表达欲望,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但又不得不写,结果只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如此作文,岂不让学生望而生畏?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就必须从整体着眼,实行综合治理,在整个训练体系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有兴趣。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把它当作是自己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争取成功。哪怕是再“差”的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希望。对于小学生学作文,培养兴趣既是手段,更是目标。千万不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吓跑了!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持久的兴趣呢?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关键在于让作文教学以生活中的活动形式呈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如,交朋友,玩游戏,做小实验,采写校园新闻,为社区做一件事,制作《班级纪念册》等等。这样的作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它满足了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



四 、王育香:叶老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您平时怎样发现和捕捉学生生活的需求,又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让这些需求显性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倾诉欲、表现欲和创作欲?
作文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得到证明。我想,学生的生活需求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不是靠我们去“发现”和“捕捉”的。老师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站在课堂作文训练这个背景下来思考的。  
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过去的老框框,换一种思维方式,把作文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就会明白,在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范围中,我们确有许多需要说、写,需要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从已经历过的生活中去提炼,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组织生活活动,让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需要,激发作文的动机,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把表达与交际结合起来,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这样一想,我们作文教学的天地真是无比广阔。凡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关的内容,不管是读书,游戏,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等等各种生活内容,都可以组合进作文教学中来。作文只要与交际相联系,就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就有了生命力。



五、  张洪乐(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王育香:人人都有生活经历,却不见得人人都会观察、表达生活。请问,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此基础上,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体验、思考、感悟、提炼、表达生活的能力?



在讨论关于“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时候,首先要把作家写作与小学生习作区分开来。小学生习作与作家写作是两回事。所谓“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这些话是对作家说的,不能套用在小学生身上。小学生的观察生活与作家的要求不一样。
小学生平时的做、看、听、想、说、写,就是所谓的观察生活,表达生活。要研究的是让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想”。即: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开展哪些活动,组织什么实践才更有利于进行观察指导,引发学生思考,以达到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们设计了一项“种豆”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每天做点什么,看到有什么变化,想到些什么,听到别人有什么议论,都记下来,写成系列观察日记。种豆的过程,就是指导观察的过程。“种豆”活动,观察日记,就是小学生的“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小学生的表达生活,就是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生活的感受,是一种生活的交流。我们不能用对作家的要求来要求小学生。
六、张洪乐:怎样在课堂上重现生活情境?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观察、体验生活?

我们认为,创设情境有两种作用:一是由情境提供写作的内容,二是利于在口语交际中扮演角色,进行操练。但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大同小异,并无实用价值。这种口语操练也只能运用于课堂之中,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  
生活中的作文,倡导各种作文都要有应用价值。而创设情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与现代作文的实用价值无法连接。这,正是我们慎用“创设生活情境”的原因。如果必须创设情境,就一定是再现真实的生活,就是把原本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搬到课堂里来,而不是创设虚拟的情境。  
凡是开展的作文活动,都不是纸上谈兵,而要变成实际行动。比如,开展两地学生“手拉手”通信活动,就真的把信寄出去。说了就要做到,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至于说到“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我想,这个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恐怕学生是学不会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去经历,去观察、思考,从而获得体验和感悟。  
比如,介绍小实验,我会在课堂上先演示。但是,我是只做不说,而让学生边看边想,同时练习口述:有哪些实验器材,实验一步步如何操作,结果怎样……我不过是举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了解介绍一项科学小实验的要素。接着,我就要求他们自己挑选一项小实验,在家做成功后到学校介绍给同学听。  
当然,这种小实验应是简便易行,不需要精密仪器,不需要很长时间,又比较安全的。比如,分辨生熟鸡蛋,燃烧需要空气,让小纸片跳舞,烧不坏的纸船等等。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会做好几次,有的甚至全家出动……这些都是学生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会获得一种生活体验。  

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体验生活,靠的是平时,靠的是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走向社会,多观察,勤思考。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4:53:34 | 只看该作者
七、叶刚(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江市小学)、康薇芸(惠安县小岞中心小学):口语与书面语毕竟是不同类型的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转化”和“对接”?
1、我们认为,要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转化”和“对接”,必须确立两个基本观点:1.书面语的学习是以口语为基础的。进入系统的读写训练阶段,仍要重视口语的发展,不能“重写不重说”,变成“一条腿”走路。
2.不能将口语学习和书面语的学习隔立开来。在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书面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可以积累。当学生把这些书面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融化到他的口语中去了,口语质量就会有大幅度提升。而口语质量提高了,其书面表达能力必定会有相应的提升。
其实,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两次“转化”。一次是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第二次才是由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从“想”到“说”,至少要做两件事:一是整理思维;二是选择词语。
我们主张“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把“说”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说”的过程,就是语言水平提升的过程。而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是一次更加严格的语言操练过程。它要求学生更加周密地思考,更要斟字酌句,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了这两次“转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在原有基础上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达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同步发展。


八、林丽容(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王育香:能否结合教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由“准确表达”到“生动表达”,再到“个性化表达”逐层递进地提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

1. “准确表达”、“生动表达”与“个性化表达”之间是没有等级关系的。任何时候都要“个性化表达”,这是作文的要求。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说自己想说的话”,作文要“表述自己的意思”。  关键是语言的积累问题。

叶老说:“写通了文章而仅能像鹦鹉学舌一般说些什么,这尤其是毫无意义的事。”既然说话、作文都是为了与人交流,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那么,如果说别人的话,或是都说同样的话,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吗?那些话还有用吗?至于如何实现个性表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即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范围去解决。这种“多向思维”越是活跃,学生的表达就越丰富,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例如,我们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记录本”取名字,我就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懂得可以根据自己的生肖、属相、性格特点来考虑,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思考;可以从所买的本子出发引起思考,也可以从古诗中得到启发;还可以同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总之,对学生的每次作文我们都要求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才会与众不同,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2. 对于小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的要求,国家课标的规定是“具体清楚、文从字顺”,并没有什么“准确”、“生动”的要求。小学生写作文,只是一种习作,不是创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要求不能提得过高。小学生只要能够把话说清楚,句子写通顺,让人能够听清楚、看明白,就行了。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要求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至于有些学生程度较高,能够说得精彩,写得生动,我们当然欢迎。这叫“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但是,绝不能用上线的要求来要求每一个学生。那简直是自找麻烦。我想,准确与生动,能做到准确足矣!如果花五年时间,能做到准确,已经不容易了。  这里,不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叶老的教导:“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

九、徐开星(福安市溪柄中心小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如何进行统一指导,把这些不同的生活活动、生活经历、生活体验都转化为作文内容?

这涉及到对作文指导的理解问题。我想,进行作文指导的任务,决不是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后选择自己的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思想上,是“求异”,而不是“求同”,不是用同一种模式,同一个要求去把学生统死。例如:《名字的故事》,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了解。可以问问父母:名字是谁起的,名字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取名字的过程怎样,名字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使用名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故事,还有没有小名……思路一打开,表达就丰富了。个性化的表述,关键就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倡“多向思维”。千万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学生,把他们统死。在“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我每次都至少出示两篇实例,目的就在于打开思路,而不是去限制他们的思维。这里的实例,不同于以往的例文,不是要学生去模仿它,而只是提供一种经历,一种思路。用上两篇,甚至于三篇实例,就是给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思路,告诉他可以这样写,还可以那样写。而要求学生的是你要能写出不同于他们的第三种、第四种……总之,就是要求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十、叶刚:注重“在生活中学会表达”,如何看待“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理念?即“生活”和“阅读”哪一个更算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武器?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用功读书,有了大量的积累,作文就容易了。这个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读书与作文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生活与阅读的关系。我以为,问“生活”和“阅读”哪一个是更有力的武器,似乎有所不妥。因为,生活是作文之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阅读的基础,当然也写不好作文。两者缺一不可,你能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换个角度说,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谈不上谁比谁更“有力”。

十一、王育香:丰富的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语言、写作等方面的积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的积累。我们主张把作文的基础训练放在阅读课解决。这就涉及到阅读教学的改革。阅读教学不应仅停留在理解内容这个层面上,还要研究表达。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本篇语言有什么特色?通过朗读、背诵和适当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包括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各种句式、段式等。这样,他们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不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类积累描写丹顶鹤外形的和姿态的词语,还要求他们把平时学到其他同类词语一起写上,做成卡片。再引导他们注意描写它的姿态时所用的句式:“无论……还是……都……”“站着的时候,……高兴的时候,……”然后让学生选用书上的词语、句式,加上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丹顶鹤,做到在运用中积累.又如,我发现几篇课文中都有表示高兴和喜爱的句子,但是写法却不相同,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摘录下来,再补上几句自己别的地方学到的类似句子。然后,要求他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写法,也来写一句表示“高兴”的句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如,学生在写总分关系的句子的时候,往往只会用“有的……有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始终这样的句式,没有变化和提高。当教学《家乡的桥》时,我们发现课文在描写家乡桥的“造型千姿百态”,用的是举出典型事例的方法,抓两头,带中间--“最简单的过户桥……”“最漂亮、最气派要数单拱桥……”其他的,则任你想象。于是,特别着重引导学生与一般的总分句式进行比较,背诵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


十二、吴珠玲:怎样进行批改作文和讲评作文,才对学生更有效?

这是一个倍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因为现实的情况是,老师花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作文,结果有的学生看也不看,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实验中,对于讲评和批改,都作了一些改变。主要采取“作文分享”的方法。即,学生作文写好以后,就挂在教室里,供老师和学生翻阅。大家都可以看,作文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也就有了社会效应。要求每个同学至少看五本。认为好的,可以在旁边批注,提出表扬;发现问题,应当热情指出,善意地帮助。意见可以写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不下的还可以另附一封信。这时,老师也每天抽几本看看,既看他本人的作文,又看同学的点评、批注。看完了,再挂上。一周以后,大家都看完了,上讲评课。老师统计汇总全班同学阅读别人作文的情况。然后,要求上来推荐,在你读到的这些作文当中,你认为谁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上来推荐的人,除了说清某某同学的作文好在哪里(认为全篇好的,读全篇;一段好的,读一段;哪怕是某一句特别精彩,也可以推荐),还要讲出理由,说说你为什么推荐他(她)的文章。然后,再针对本次习作中全班共同存在的问题组织讲评,帮助他改好。最后,留出时间让每人自己修改。我们把它叫做“作文分享”。有兴趣的老师,不妨一试。其实,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组织同学的实例和进行大面积操练以后,都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讲评环节。指导中有讲评,讲评中再指导。把两者自然地揉和在一起。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见效。
十三、吴珠玲:“生活中的作文”指导侧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再现生活,这样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是,作文指导只要解决素材问题就可以了吗?“生活中的作文”如何指导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还能写生动呢?
无论是从帮助学生解决作文难题出发,还是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出发,作文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打开思路,首先解决作文的内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等于别的都不管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当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把自己想要说的意思说清楚。我们主张“做、说、写”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实现“两次转化”,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我们主张“先想好再说”,“先说好再写”,就是为了实现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我们都在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教师的示范,实例的讲评,作文分享等等环节,都有助于学生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特别要指出的是,作文指导不应是一般化的,概念化的笼统指导。作文指导课上,要关注本次作文表达上的特殊要求,针对这些特殊要求作个性化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才有实效。例如,指导学生写“日记”,就要让学生明白,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必须是第一人称,一般都不用对话形式。另外,就是注意日记的格式。如果指导写“班级日志”,要求就不一样。除了日记的格式不变,因为写班级日志是写给全班同学看的,就要用第三人称来写。另外,写日记时可以把事情写得很简单,接着是大量的感想,而记班级日志,别人不一定了解那件事,所以先得把事情叙述清楚,然后再写自己的感想和建议。而这一部分,又该用第一人称。当然,还想重申一下:真正要解决语言问题,关键还在阅读课的基础,在于阅读中的大量积累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4:54:03 | 只看该作者
十四、林清(闽侯县实验小学):时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堆砌好词好句,无病呻吟尽量拉长的现象。请问,该如何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呢?
我想,这可能同我们作文评价的标准有关。有的老师认为文章越华丽越好,总要追求什么立意新颖,构思精巧,什么生动、优美。有的以为文章越长越好,还硬性规定字数,不满字数要扣分。这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即练习写作,不是创作。我们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不要求他们像作家一样去描写事物,描述生活。小学生只是在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语言工具进行生活的交流。只要把话说通顺,把意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就可以了。所以,叶老说,小学生作文要“先求平实,后求文采”。所以课程标准里只提“具体清楚,文从字顺”。咱们干吗一定要拔高要求呢?
至于文章的字数规定,我一向持保留态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什么要到规定的字数才算达标?这不是仅仅把作文当作一份作业吗?既然为交流所用,我已经把话说完了,不就行了吗?浙江一位小朋友的107个字作文,获得了“冰心作文奖”一等奖,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问题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是不是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是不是表达真情实感。如果硬要规定字数,就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边写,一边数字数。一看不够,明明两句话已经说清楚的,硬是把它拉长成三四句。如果还不够,就用标点凑。试问,这样的文章怎么写得好?
其实,随着知识增长,阅历丰富,思维深刻,学生文章自然会长起来。如果字数规定是针对那些有困难的同学的,我看,你规定了,他也达不到,还是无济于事。
十五、王育香:请问,如何有效增强自能作文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自能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王老师提到的“作文意识”,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在1934年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如何,就在看这些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是否能“从现实生活中建立他们的意识”,“写通足以表达他们的意识的文章”。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写好一篇篇文章,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所谓“作文意识”,即一旦当他感到有需要,就会自觉拿起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同别人进行交流。有了这种意识,说话、作文就真正成了他的生活需要,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前面提到我有个学生叫范小露,离开我以后,在一个学期里,给我写了24封信,什么事都对我说,有时向我倾诉,有时给报喜,有时就拿我当“出气筒”,把受到的委屈在我面前发泄一通,她把我当作了真正的“笔友”。这时,作文对于她来说,完全是她自己愿意干的一件事,作为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而绝不是一份老师强加给她的作业。她把我当作了真正的“笔友”。这种意识,只能在一次次的作文活动中培养,尤其是,要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他写的作文是有用的。长此以往,这种作文意识就有望建立起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14:54:27 | 只看该作者
1、网友“春风化雨”提交的问题:
请问:在生活中学会表达与在课堂上学会表达有什么不同?
老师:
在生活中学会表达与在课堂上学会表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把作文看作学生生活的需要,后者只是把作文当作一项作业,作为一种技巧来加以训练。
观念不同,做法自然不同,从生活需要出发,学生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变成作文的内容,作文的天地就无比广阔。以课堂为中心,往往局限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离开鲜活的生活、离开生活的需要,光有方法和技巧能解决问题吗?
春风化雨
困惑:课堂上如果创设生活情境,是算在课堂上学习表达,还是在在生活中学习表达呢?老师
关于创设生活情境的问题,前面我已阐述。
春风化雨:
学生的生活的空间和时间是十分广阔的,作为教师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表达?
和萍之旅:
生活中的作文和生活作文有什么不同
老师:
生活作文只是一种作文的样式、品种,而生活中的作文,就包含着生活和作文的关系、作文的本质、作文的教学目标等根本问题。
2、网友"苟宝"提的问题:

有些地方方言很浓厚,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书面语言总是不能运用于生活中,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方言与书面语的关系?
下面请.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小学 魏田 来提问题
3、网友苏湖先生提的问题:

农村孩子读书少,语言积累也少,如何培养其“生活中的作文”能力?
老师
农村孩子读书少、积累少,这并不影响他们生活的表达,因为农村孩子有农村孩子自己的生活内容,有他们自己表达的需要,问题是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生活的需要来安排作文内容、组织作文教学。当然,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语言积累。
踏雪无痕.福建

农村的教育和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他们的生活可能是很丰富的。
地平线

关键还是老师的导
苏湖先生:
我开始也这样想,农村孩子生活很丰富,可是不像我想得那样
春风化雨:

但农村的教育资源其实也很丰富的,问题是,很多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像城市边缘化
老师:

农村老师条件比城市差,你们的工作更艰苦,你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我衷心向你们致意!
苏湖先生:
他们生活还没有城里孩子丰富,被束缚在学习上我选取身边的事情让他们写,写得也比较枯燥
林竹舞

前面徐老师说过,阅读是基础,是否应夯实基础?既知如此,多引导学生阅读应该。
老师:

那可以组织他们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苏湖先生

看来解决阅读是很关键
4、网友.小溪提交的问题:

学生的日记应当属生活中作文吧?但是仍然有学生觉得没有素材落手,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师:

要让孩子明白,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他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或者烦恼的事都可以写进日记,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怎么会没有素材呢?但是,如果把日记当作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只是在完成老师的任务,那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春风化雨
我觉得这还是老师指导的问题
豪情壮志

关键是很多学生将写日记当成负担了
5、苏湖先生
如何对待教材中出现的脱离农村孩子生活的习作要求,是按要求写呢,还是重新命题让学生写?
老师:
对于教材中脱离实际的作文要求,我的想法是这类作文最好不写,因为如果学生既无生活的内容,又无表达的欲望,却硬要学生写,岂不十分痛苦?他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那样的作文又有什么意义?建议老师们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原有命题进行改造,把它变成有趣的活动,赋予它实用的价值,这样学生不就有内容可写了吗?作文的本意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的核心是人的思想,认识,态度,感情。语言只是外壳。因此,作文教学有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说、写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在学习表达的同时,能在思维,精神和人格方面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开发和提升,就是人的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学作文和学做人就能和协的统一起来,作文教学就能达到通过“立言”来“立人”的根本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29 , Processed in 0.1069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