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客写作的践行者:‘迎春花开’孙明霞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7 02: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7:25:57 | 只看该作者
孙明霞:梦想有这样一所学校

                        文一
    我梦想着,在一个空旷的山坡上,有一排小房子。房子南面是草地,草地旁边还有个足球场,篮球筐,东面是一条小河流,西面是小山包,北面是一个古老的树林。在树林的外侧,是一条通往城市的柏油路。
  房子有三间。一间是吃饭、做饭的地方,一间是休息的地方,一间是学习、游戏的地方。
  我有20个孩子,当然不见得是我生的。
  晴天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在上坡上做游戏,在草地上看蚂蚁,在树林里捉迷藏,在小河里洗洗手,看水中小鱼小虾。还可以坐在草地上讲故事,数飞鸟;在大地上画山川、画太阳,唱唱歌。
  下雨了,回到第一间小房子里,写写字、看看书,讲个故事,猜谜语;
  饿了,到第二间小房子里,有人给我们做好了饭,喝点水,吃点饭,看看动画片,新闻联播,还有科幻片;
  困了,到第三间小房子去休息。
  周末的时候,坐上汽车去城里转转,看看车水马龙,看看人头攒动。带回点好玩的铅笔,小刀,橡皮,还有布娃娃,布狗熊。
  假如有条件,我希望房子可以再多一点,孩子也可以多一点,老师有十几个,每个人一间办公室,也是教室。
  孩子上语文课的时候,就到语文教室去,教室的四周摆放的是各种读物,有文学的,有科技的,有社会的,有经典的,有现代的,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可以读书,可以交流,可以自己写书,讲故事,多好!
  孩子上数学课的时候可以到数学教室,教室的墙上是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接而成的,还有很多奇妙的公式,有孩子可以随便写写画画的黑板,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工具……
  孩子上生物科的时候就到生物教室,教室周围摆放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拍摄的动物照片,自己培养的各种植物,还有自己设计的各种小实验,种植的不同花草……
  ……
  老师不用离开自己的教室,只是精心的进行着准备,等待着孩子的到来。每上一节课,就休息一节,休息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重新布置教室、重新准备的过程。
  每周,老师和学生可以搞一次大联欢,展示一下自己最拿手的东西,集体唱唱响亮的歌儿;
  每周,在树林里野炊一次,自己做出好吃的东西带上,然后在树林里做个探险的游戏;
  ……
  我梦想着有这样一间学校,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
  这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尘世的庸俗,没有功利和阴谋。但她却拥有现代的文明、大自然的美丽。
  无论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下雨下雪刮风,每个人的脸上都永远青春靓丽。
  这样的学校,你喜欢吗?
                         文二
生活在现今的学校中,时常会为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人生命成长规律的办学行为愤慨,进而无奈——各种各样的迎检教给老师、孩子造假,各种各样的评比逼着老师、孩子追名逐利,各种各样的考试、检测逼着老师加班加点,学生超负荷完成作业……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老师的激情逐渐冷却,变得麻木;学生的天性逐渐被泯灭,变得千篇一律,等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也就预示着从此和书本告别、绝缘。于是,不断有人追问:为什么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什么中国多少年没有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
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无奈,也努力寻求突围之路,哪怕做着小小的改变。但同时,也梦想着一所心中的学校,期待着有一天,学校真的像个学校的样子,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老师的天堂。
所谓天堂,不是只有吃喝享乐无所事事,而是心情的放松和愉悦,是一个生命能获得真正健康、从容生长的地方。
她应该远离喧嚣,生长在安静、洁净的环境中,校园里绿树成荫,大的树木要至少两个孩子拉着手才能环绕过来,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躲藏在大树的后面;还要有藤萝、凌霄花,有石凳,有亭台,课间孩子们可以坐在树下,可以坐在开满紫色、红色的藤萝凌霄下看书、交流;有大的活动区域,可以打篮球、踢足球,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运动;校门外有一座青翠小山坡,还有潺潺溪流,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去辨认各种生物,观察植物的形态,观察小动物的取食,还可以在山坡上唱歌……
她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没有那么多的检查、评比,不用浪费时间去制造各种各样的材料,校长不用忙着天天喝酒、处理各种关系,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上,每天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校内的,而不是校外的;校长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仅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今天,更能考虑到师生的明天,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应该时常走进课堂听课,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给老师以指导,给学生以鼓励;应该多考虑师生的生命成长需要,由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培训活动;应该能认识所有老师,叫得上每个老师的名字,能认识很多学生,老师和学生见了校长不感到害怕,而是很亲切、开心,愿意和校长交流……
她应该有多种尺度来评价老师和学生,而不是只有考试成绩,让老师明确教学不是为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也为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服务;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身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的幸福服务……
她应该有很多的小团队和活动班,每天4点以后就是活动时间,所有学生都在操场上,山坡上,所有学生都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可以是体育活动,可以是手工,可以是唱歌跳舞,可以是画画写生,还可以是表演话剧、游戏等,然后大汗淋漓的回到教室……
她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不是生硬的说教,比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些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劳动,让学生走上街头,走向社会,体验劳动,对社会尽一份责任;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借助知识给学生能力、健康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善良的人……
她应该是老师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地方,在这里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幸福愉悦;应该是所有孩子向往的天堂,在这里学习,开心幸福快乐无边……
多少年之后,说起自己童年的往事,马上想到这所学校,这所学校的风景,校长,老师,课堂,操场,那一棵棵树,那一个个石凳……那是一辈子都感到最美好的地方。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28:03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当个好老师
—— 答一线教师36问

                        孙明霞 著




名家推荐


    教师经验中最有价值的,是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孙明霞老师的这本书体现了教育者的理想、情感与智慧,这些来自她职业生命中的发现,让一名教师的讲台绽放出绚烂的光辉。
——杂文家、特级教师  吴 非
    教师要有自己的模样,在他人看来“像个教师”。明霞老师的答问,给青年教师做到“有模有样”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平坦路。当然,你要活出自己的模样,需要好好修炼,一如明霞老师那样:坦然、执著,从容不迫。
——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促进部副主任、特级教师  黄建初
    这是一位一线教师富有尊严、充满智慧、包含温情的答问;这是一位真正觉醒了的、真正获得了内心自由与快乐的良师的心声。
—— 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  杨瑞清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中的问题都来自一线老师的工作与生活,那些困惑我也曾有过。作者的答问很精彩,如老友对谈般坦诚、实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作者也遭遇过——明霞老师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典范,另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答问中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一如其人!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窦桂梅


关于本书
初为人师,总会遭遇很多迷茫;教学数年,依然还会不断有困惑缠绕;等到驾轻就熟时,职业倦怠又随之袭来……面对一线教师的众多困惑和问题,本书作者孙明霞老师采取答问的形式,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人生感悟和盘托出。
这些答问,部分曾在《中国教师报》和《福建教育》 “明霞答问录” 专栏刊出,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好评,不少教师感言“心灵受到震撼”、“解开了心结”。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评论答问“体现了教育者的理想、情感与智慧”;杨瑞清校长评论答问“富有尊严、充满智慧、包含温情”,“这是一位真正觉醒了的、真正获得了内心自由与快乐的良师的心声”。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阅读与培训。



目  录


自序·努力做个好老师

第一辑远离倦怠,像树一样成长——我们如何提升幸福感?

1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
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那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

2怎样把“副科”教得有声有色?
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

3难道我们老师就该无私奉献吗?
不做“春蚕”和“蜡烛”,努力像树一样成长

4我越来越讨厌做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倦怠?
在不断创造中品尝工作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5每天生活在烦恼中,怎么才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6怎么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
坚信是种子就会发芽

7写几篇文章,发一点感慨就能成长为名师吗?
只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8有关系的老师调走了,留下的也不稳定,怎么办?
坏事不一定意味着“糟透了”

第二辑改变,从现在开始——我们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9我连见学生该说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当好老师?
转变角色,接受挑战

10面对很恶劣的环境,新手老师该怎么追求进步?
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能改变自己

11三年了,我一点进步都没有,我是当老师的料吗?
暂时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

12您对课题立项怎么看?您怎样做课题研究?
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生命的成长

13怎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听、说、读、写”,贵在坚持

14我是理科老师,应该读些什么书?
老师的阅读视野要开阔

15基层教师该怎样开展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16如何让所学知识与自身成长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第三辑修炼教学基本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更美好?

17该如何对待偏科的学生?
搞清偏科原因,对症下药

18“公开课”我一点经验都没有,怎么办?
把上“公开课”看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19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
切莫饿到只认烧饼

20怎样才能调动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
莫就学习论学习

21目前什么教学模式最好?您的课堂是什么模式?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2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胸有成竹”,才能“驾轻就熟”

23“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吗?
“命题”能力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24减负了,成绩下降了怎么办?老师该怎么做才合适?
从能做的地方做起

25您心目中的课堂是什么颜色的?
课堂应是绿色的

26您刚当上老师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吗?
只想让课堂美好一些

第四辑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怎样才算真爱学生?

27如何做到每堂课都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

28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班级活动、营造班级文化,该怎么办?
抓住学校活动的教育契机

29学生已经习惯了上课时说话、捣乱,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30我对学生很有耐心,但对自己的孩子却一点耐心也没有,该怎么办?
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

31听到学生用很难听的话骂我,该怎么办?
宽容学生的冒犯

32如何对待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
伸出你的手,牵着孩子走一程

33我因“下水文”伤了儿子,怎么办?
尊重孩子的隐私

34大胆放手、大胆放权的班级管理,可行吗?
莫把学生培养成小官僚

35不是班主任,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
仅有“玩”是不够的

36假如学生犯了错该怎么处理?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后记


自序·努力做个好老师


    初为人师时,我曾遇到很多很多问题——被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气哭过,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手足无措只好找班主任告状,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因找不到同学科的老师商讨、求教而郁闷,遇到在我看来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而发牢骚……那时候,我不知该如何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知如何才能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不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烦恼和挫折……这让我无比期待着能遇到有经验的优秀同行,以便能给我一些帮助和指点。可由于自己性格比较内向、腼腆不敢问别人,也不知该向谁请教,校内同学科的老师又是转行的,无奈之下,我只能凭着大学期间教育实习时打下的底子开始了教师生涯,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

    正因为自己曾遇到过无助的情况,在今天遇到年轻教师感到迷茫时,我总是尽量把自己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些许的体会和盘托出,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帮助。不是我有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我的回答有多么完美,只因为我也是一名普通老师,我能深深理解老师们的甘苦,我会站在普通老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谈我的理解,比如, “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怎样把‘副科’教得有声有色?”,“如何上好公开课?”,“学生偏科怎么办?”,“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学生?”,等等问题,我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谈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和老师们分享我过去的经历和经验,让老师们感到真诚、真实、可行,贴近实际,也就容易引起共鸣。有时在一些学校演讲之后老师现场提问我回答,有时是通过博客或邮箱信件回复老师的问题,还有的是通过电话、短信等进行沟通。由于这些问题很具有普遍性,我就整理出来,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分享——或许某位读到我文字的老师能由此产生灵感、冒出智慧的火花,那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事实上,我的文章发布在博客或刊登在报刊上之后,的确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并促进了一些老师的思考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

    比如,有老师读了《荣誉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一文,就以《从今天起,荣誉不再重要》为题抒发自己的感受:“一直以来很是纠结,矛盾的思想几乎把我撕成了两半。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可笑,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荣誉,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闹情绪,纠结,回头想想自己真的尽心了吗?真的努力付出过吗?……从今天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认真对待教学,对待每一个学生,否则,对不起的不止是自己,还有那些学生……”还有老师留言:“今天听说区骨干教师评选出结果了,我又没有评上,心里有些失落。仔细地读了读孙老师的文章,又回味了一下,觉得豁然开朗。想想孙老师说得真对,荣誉的高低和工作能力不一定成正比。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能力在学生、家长、老师们中得到了肯定,这就是对一名老师最高的荣誉。”还有老师写道:“曾经也在一线看到许多仅仅为了评小学高级教师而工作的老师们,写论文、搞评选,或许,在没有评上之前,为了这个目标还是非常努力的,然而,评上之后,我们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难道小小的小学高级教师就成了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最后的奋斗目标了吗?那余下的20年,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又要寻求什么呢?荣誉仅仅是过路的风景,不必刻意地去寻求,让我们铸就一个教育的梦,慢慢闯荡,让更多孩子的人生因为你的梦而变得辉煌!”

    再如,“读到孙明霞老师的《远离职业倦怠》一文,品读着孙老师用心写出来的解答一线教师困惑的文字,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她‘用虔诚的心思索教育,用约会的心情对待每一堂课,用真诚的心对待教育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用生命在场的心态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负责’,以朋友的口吻,侃侃而谈,谈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对人生、对荣誉的态度……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孙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她在引导我们走出倦怠,去关注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这篇不足2000字的文章我足足读了半个多小时。”

    针对《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一文,有老师说:“我也有与这位老师相似的烦恼,这几天我食不下咽,就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现在才知道做父母很不易,做父母是一门学问。”“作为老师可能在学校已经为许多孩子操够了心,回家后有一种疲惫感,从而对自己的孩子失去耐心。就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让自己始终有一个好的心态。”

    ……

    每一篇“答问”文章挂出来,都能得到老师们的呼应和支持,这让我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用我的故事、我的思考,去帮助那些和我以前一样遇到很多困惑的年轻朋友。哪怕有的问题我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甚至仅凭我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但老师们需要的,有时只是希望有人倾听他(她)的诉说,理解他们的处境。有时,我的文字给了老师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进而能慢慢找到化解的措施,也是有意义的。

    有老师问:“为什么孙老师你看问题这么明晰?你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既有深度又科学实用?”“为什么你能尖锐地说出我们基层教师的困惑?”其实,不是我“深刻”或“尖锐”,而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师,将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活,让我逐渐明确了我的责任——今天我怎么样对待工作,我的学生将来也会怎样对待他的工作;今天我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将来也可能会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今天我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将来也会怎样对待和他相遇的人……由此,我希望努力做个好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心观察学生,用心研究我的课堂,用心对待我所从事的这份事业,进而让我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教育的本质,给那些走进我课堂的孩子们一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自然界的能力,形成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现实社会有很多无奈,我们个人的力量也很卑微,但我们还是要教孩子今天、想到他们的明天,少一点功利心、多一份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孩子们的生命因遇到我们而更美好,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孙明霞
                                                         2011年9月1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31:05 | 只看该作者
孙明霞老师的阅读关键词
http://lfmaaiguo.blog.163.com/blog/static/90851101200892111117929/



孙明霞是山东泰安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去年夏天在烟台,张文质先生在报告时谈到读书的话题时,随意问起“在座的老师中,家里藏书过千册的举手”,孙明霞毫不犹豫地把手举了起来。

读书:精神不断丰富的幸福之旅

可以用这样一条线来概括孙明霞的读书经历:不读书——读专业的书(生物学教学类的,关乎教学技巧的)——读教育类的书籍,邮购——推荐(送书)——逛书店——定点邮购。她认为,读书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无功利的阅读,假如读书沾染了功利的色彩,就毫无价值了。她说:“读书是让自己精神不断丰富的幸福之旅,是对灵魂不断净化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孙明霞所读的书主要是教育教学类的著作,读书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与幸福。她不知道买了多少书、读了多少书,但她可以自豪的说:“我个人关于教育类的藏书要远远胜于学校图书室中的相关图书,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图书的质量。可以不夸张地说,凡是当今出版的比较优秀的教育图书,我的书架上基本上都有。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

中学:相伴《人民文学》

孙明霞告诉我们,年幼时因为条件所限没有读过书,直到上高中二年级后,在教语文的胡汝谏老师家里看到《人民文学》,才知道还有这么美的书、这么美好的文字。在即将高考的一年中有《人民文学》相伴,这给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至今一看到《人民文学》这本刊物,她总是感到特别亲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大学:迷恋世界文学名著

上大学以后,学习较为轻松,除了专业课的学习,课余时间她常常会到图书馆借来一些世界名著翻翻,《安娜 卡列尼娜》、《飘》、《苔丝》、《汤姆叔叔的小屋》、《简·爱》等一本本文学书籍走进她的生活。后来她又迷上了莱蒙托夫、雪莱、拜伦、歌德等诗人,这股热情一直持续到参加工作以后的三四年。

当教研员:多读教学杂志类

工作的头十年,孙明霞也没读什么专业书。当教研员要给全区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因绝大多数都是转行教师,对生物知识本身还不过关),重新开始复习了大学的部分教材。而后也多是读教学杂志类,《中学生物学》、《教育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等。

九十年代后:开始专业阅读

孙明霞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才算是开始了真正的专业阅读。”

一次无意中从一位朋友那里看到《魏书生教育文集》,孙明霞翻开看了几页就放不下了,原来当班主任、教语文这么有趣味啊,魏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春天的镜头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原来当老师可以这样细致,还有这么丰富的艺术性!她记下了文集出版的地方——漓江出版社,通过114查询出版社电话,开始了邮购教育图书。

孙明霞和漓江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多的时间,她先后从漓江出版社邮购了十多本魏书生的书籍,凡是新出的魏书生老师的书,她一定要买到手。其中,《班主任工作慢谈》她自己读后还推荐给校领导,给全体班主任邮购人手一册,非班主任老师也感觉不错,说“我们也要学习,说不定明年就当班主任了呢!”最后,学校再一次邮购100多本,全校老师人手一册阅读学习。

1995年前后,连续几年教育学院举办生物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让孙明霞担任主讲教师,连续4天的时间完全由她处置。她借助书籍,购买了一套精装本(四册、16开)的《实用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下卷)等大部头的书籍,一边阅读,一边备课准备,仅备课笔记就写了16开厚厚的3大本。培训非常成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九十年代后期,孙明霞看到《中国教育报》上有个新书介绍——傅东樱的《泛舟诲海》,她当即按照地址向北京春雨教育书店邮购。收到书后她如获至宝地开始了阅读。从这本书中,她知道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美妙的艺术,书中留下了她大量的阅读体会和手记,而她也开始努力扮靓自己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更富有艺术性、感染性。后来,她看到报纸上又有介绍傅东樱新作《圣园之魂》,又邮购回来阅读。

除了购买图书,孙明霞每年还订阅大量报刊杂志。《教育参考》、《教师博览》、《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文摘周报》等都是她每年必订刊物。

2000年后:阅读教育名家著作

进入2000年以后,给孙明霞深刻影响的书,首先是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等书。随着阅读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的著作也摆上了她的案头,家中图书越来越多。2000年秋季她在北京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期间,陆续购买了4000多元的图书资料,使得家中“书满为患”了,书橱不得不一次次增加。

肖川老师的系列书籍是孙明霞案头不可缺少的。从肖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中,她开始感受关注生命的教育迫在眉睫。随着对生命化课堂的探索与思考,张文质老师《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走进了她的视野,并深深的吸引了她的目光。于是,她开始收集所有张文质的书,从他的书中,她开始理解了什么生命化教育的内涵,明白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是生命润泽生命、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也由此,融入了生命化教育团队。

孙明霞说:案头的书太多,难以一一列举,《精神与教育》(王坤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走在行知路上》(杨瑞清)等等,以及叶澜、胡东芳、郑金州、袁振国、李希贵、陈桂生、钟启泉等作者的书籍都给了她很大的启发。除此之外,余秋雨的散文、刘墉的哲理散文也是她的最爱。

将好书送给周围的人

更为可贵的,孙明霞除了自己阅读,还喜欢将好的图书推荐、赠送给周围的人,有时也帮助老师们购买、邮购图书。

比如,最初买到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她不知道多少次邮购这本书送给很多朋友。2007年夏天,她收到大夏书系吴老师送给她的《学会教学》之后,感觉这本书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老教师来说,都是一本很经典的工具书,全面阐述了如何做个好教师。于是,她就推荐给学校生物组全体老师,人手一本。很多老师看到这本书不错,找她帮助购买,连学校两位副校长、党总支书记也让她帮助购买。去年春节期间她到北京,拜访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的几位老师,与李茂老师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在交流中,李老师听说她喜欢读书,当即送拿出他编译出版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多送了她几本,她又把书转送给了爱读书的人。

对于帮助老师购书甚至给老师送书,有些人不理解,有人说:“你费这么大力气给老师们买书,甚至你自己出邮费给大家买书,何苦呢?”而孙明霞则说:“假如我身边的人都喜欢读书的话,我每天就是在和读书人、高素质的人打交道,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是幸福的

孙明霞感觉到,人为什么活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何为,遇到难题的时候怎么办……诸多的问题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好的书籍是去除灵魂污垢的洗涤剂。因此她认为:读书,就是和一个个智者对话,惠及终身。浮躁时读书,让心平静;烦恼时读书,快乐自然潜入;无聊时读书,感到充实;迷茫时读书,方向自明。

每个人的起点都相同,而终点却不尽相同。是什么造成了终点的不同呢?孙明霞说:“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不同的人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孙明霞看来:“与优秀的书籍相伴,就等于拥有了快乐和幸福的钥匙。”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3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教育图书的艰难成长
——2010年教师阅读和教育图书出版回眸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1/13/content_40863.htm

优秀的本土原创教育图书让教师受益,也深受学生欢迎。邱海鹰 摄
  教师注重实用性的读书特点,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优秀教育图书的“小众化”,也反映了当前教师读书状况不容乐观的现实。可喜的是,不少优秀教师开始用朴实鲜活的文字,记录着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成为今年教育图书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
  ■本报记者 张贵勇  
  回顾2010年的教育图书市场,许多业界人士不约而同地用了“平淡”一词:教师读书状况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图书出版种类和整体销量与2009年基本持平,也鲜有吸引人眼球的畅销书。零售市场卖得最好的,还是2009年出版的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10年的教育图书没有亮点。事实上,一些一线教师的著作以鲜活的文字和饱满的热情,为教育图书市场注入了勃勃的生机。这类作品在数量上尽管不多,但却彰显出教育图书的发展态势——一线教师的真诚之作注定要在图书市场占居一席之地。
  侧重于实用、可操作的阅读特点没有实质改变,教师整体读书状况不容乐观
  某著名教师曾表示,近年在一些地方和同行交流时,他发现语文教师不读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每次报告结束,留下一点儿时间请教师提问,结果递上来的条子大部分是打听高考试题的。尤其是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进修班的教师,按教龄和资历都是各地的教学中坚,可是除了高考,他们往往就没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了。
  其实,不仅是语文教师,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依然在应试而不是读书上。一位高中教师向记者坦言,他们只在评职称或者上公开课时,才看看书,而且看的基本都是拿来即用的书籍。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0年1月至11月,销量排在前三位的教育图书分别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王金战育才方案:学习哪有那么难》、《哈佛家训大全集》。从中可以看出,最受读者欢迎的教育图书,关键词依然集中在“学习”和“家教”上。
  一直以来,国外引进版教育图书无论在种类和销量上,都没有超出国内本土作品,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类书籍读者更注重实用性的阅读倾向。据了解,我国引进的教育类图书多来自美国和台湾地区,欧洲国家的教育类图书由于语言翻译问题,引进品种和数量均较少。引进版图书以教育理论类书籍为主,每种图书年销售量大约为1000-4000册,基本属于常销书,个别引进版教育图书能卖到两三万册,但总体看并不盈利,出版社更多地靠之打品牌。
  在源创图书出版人吴法源看来,不容乐观的教师读书状况,既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也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在应试的压力下,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很难有时间、精力去读书。而教师不读书,不仅束缚其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除此之外,阅读对于教师群体还有特殊意义,教师的交流圈子相对较小,活动范围基本被束缚在学校和班级之内,更需要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通过读书来提升内在的生活品质。
教师出版教育教学心得,不仅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其行为本身也具有标杆意义
  “教师不读书,是因为没尝到读书的甜头,也因为好书太少。”吴法源说,好书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既有思想积累又有文字功力的作者少。如今,许多“名师”一旦成名,便难以有时间静下心来出精品。而大多数一线教师又因为阅历和积累不够,很难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好书少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教育图书市场存在不鼓励原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一些跟风性、拼凑性的作品往往因为出书周期短、成本低而更有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那些需要积累多年才能完成的优秀著作。
  记者曾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浏览新书,发现时下跟风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家教类图书展架上,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排摆放的就有《好爸爸胜过好妈妈》、《好爸妈胜过好老师》、《好妈妈也是好老师》、《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等数十种封面设计极其相似的“山寨版”图书。更可笑的是,竟然有7家出版社同时用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的书名。这种跟风炒作之风让那些优秀作品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走近读者。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优秀教师始终坚守课堂,踏踏实实进行着可贵的教育实践,并用心血书写出不少优秀作品。例如,“50后”高中教师吴非,曾以《不跪着教书》闻名于教育界,刚刚出版的《致青年教师》再一次受到强烈关注。凭借多年爱读书、勤动笔的生活习惯,他主编了20多种教学用书,成为语文界推广阅读的标杆式人物。他用实际行动表明,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的职业特性,自觉读书,努力提升思想品质和精神高度。
  “60后”教师薛瑞萍也是语文界的标杆式人物。虽然只是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的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专业素养、开阔的人文视野。她主编的《亲近母语·日有所诵》系列读本,销量已突破百万册。她创作的“薛瑞萍班级日志”丛书(6册)、《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等专著,既是一个班级教育生态的生动展示,也是一位一线教师对教育孜孜不倦的反思与总结。
  作为“70后”教师的代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周益民,同样用自己的文字展示着一线教师的喜怒哀乐和所感所想。他先后出版了《步入诗意的丛林》、《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等著作,并主编了《小书虫牵手大作家》、《上读书课啦——班级读书会案例精选》等书籍。这些鲜活有趣的文字反映了他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同时也吸引着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不仅自己多读书,成为一名能教会写的专家型教师,也带动更多的学生亲近经典,走近书籍。
通过读书、写作而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还有一大批,像江苏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常熟市石梅小学沈丽新老师、山东泰山学院附中孙明霞老师、福建东山一中王木春老师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经历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示范意义。  教师博客因为真实、真诚而格外打动人,并成为本土原创教育图书的重要来源
  “2月24日,周三,多云。清晨,走进教室,我发现早来的孩子一些在参与服务,另一些孩子则规规矩矩地坐在位置上读书预习。明显感觉得出来,这些孩子是带着满满的梦而来,期望有一个好的开始。走上讲台,我发现那里放了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芯羽写来的道歉信……行走在课堂之上,我总期望师生能够在敞开的空间里焕发出思考的活力,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命的历险。我虔诚地期待心灵下一次的相遇。”
  这是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师刘成伦的一篇博客。在教育在线的网站上,他的《我的教育手记——守望的快乐》已经写了约两千篇,近40万字。字里行间记录着他看似平凡却充满激情的教育生活,其中既有感人的故事,也有深刻的反思、随性的交流。每篇博客都用优美的诗歌作结束语。这些博客人气颇高,不仅有大量学生、网友的留言,不少家长也纷纷写下读后感想。
  据中国青年出版社“常青藤系列教师图书”负责人赵玉介绍,目前坚持每天写博客的一线教师有很多。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等网站上,就有大批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这些教师忠实地记录着日常的教学生活和反思,可谓当下教师生活和中国教育现状的原生态展示。而其中鲜活的文字资料,因为真实和真诚,格外打动人。其实,像薛瑞萍、周益民等就是通过博客不断为人所知,拥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我现在每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浏览热门的教育网站或教育论坛。”在赵玉看来,越是来自一线的文字越鲜活、越有趣,它反映的是当前中国真实的教育生态,具有很强的发掘价值。那些富有思想的文字如果加以梳理和编辑,积累到一定篇幅,就是很好的本土原创作品。而且,写博客的作者往往都有固定的读者,有一定的交流圈子,博客一旦集辑出版,将影响到一批教师。例如,台湾教师阿伦的博客就有很高的人气,因之编辑出版的《爱·读书》、《爱·上课》在教育图书市场也有不错的销量。赵玉表示,尽管目前总体来说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并保证内容富有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教师博客并不多,但这表明了教育图书的一种发展趋势,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从教师博客中走出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09:40:3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孙明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5965120101h86o.html


近日,《教育时报》举行了“洛外杯‘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颁奖典礼暨‘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观摩研讨会”,我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聆听了众多“影响力教师”的事迹报告,也引发了我对教师影响力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影响力、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何谓影响力?就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有正影响也有负影响,教师的影响力当然指的是正影响。我以为,任何一个老师不会刻意去思考如何影响其他的同事、同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产生正影响。只有对学生较多的正能量,也才会对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和自己相遇的人产生积极地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只是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没有对教学投入过热情也没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老师能够去影响到身边的同事或者同行,哪怕他(她)拥有省级国家级荣誉,也只是一纸证书而已。

如何对自己的学生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好学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怎么算是教好学了?只是把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考高分吗?假如采取了摧残学生的手段,依靠加重学生负担,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来提高成绩,甚至不惜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逼着学生学习,或许短时间内可以拿高分,但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不是正面的,而是负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把孩子逼得厌学、退学,乃至厌世,这不是危言耸听。由此,教好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影响,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个老师,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甚至经常在学生面前抱怨学校不好,抱怨制度不合理,抱怨领导不公正的话,给学生传递的是消极的情绪,学生也很难对学习充满热情,也就很难投入地学习,更别说爱上学习了。所以,无论多忙碌,该备的课一定要认真准备好,该批改的作业一定要认真批改好,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没备课就来上课,不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敷衍学生。

我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学生瞪着眼睛看着老师,期待着老师上课的生动精彩,期待着老师对学生的友好和关怀。假如老师能如学生所愿,每次都能把课上的很精彩,学生听得入迷,他们一定会对你的每堂课都充满了期待;假如老师的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生搬硬套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硬塞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你的课,甚至恨不得你不来上课而改上别的课。再观察一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每次发下作业本时,学生总是迫不及待的打开,看看老师写了什么评语,给他什么等级。假如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用心的批改,给他(她)一个欣赏、鼓励的评语,或者标出错误的地方,学生会开心一笑,赶紧订正错误,希望下一次的作业能得到更好的评语。假如只有一个“阅”字,甚至连“阅”也没有,只有个日期,学生就会很失望,不知老师是否欣赏自己的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慢慢失却了最初的热情。

为什么我们常说老师要注意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就是因为学生会时刻观察老师、模仿老师,即便今天不模仿,将来工作了,也会无意间继承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大概是我工作了是多年之后才体会到的。由此,我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感觉老师的松懈和对工作的敷衍。教藻类植物时正直春天,我就坐公交车去河边采集水绵等水藻;教学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等知识,我一定会设法采集来实物发给每个学生去观察;讲种子的萌发,就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讲蕨类植物,我就带来我自己培养多年的铁线蕨和肾蕨,并告诉学生来历;无论走到那里,注意留心身边的小植物小动物,拍下照片来,以后就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于是,学生无意中就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并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更精彩。

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如意,老师也不例外。但假如我们常把这些不愉快挂在脸上,不仅自己的苦恼没有消减,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尤其是走进课堂面对众学生时,一个每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的老师,给学生的感觉也是消极、沉重,没有生机与活力。有的老师说,每天工作那么忙,要批作业要备课,家务负担那么重,有时还会遇到不守纪律的学生,考试糟糕的学生,还有评不上优秀,没晋上职称,哪有那么多快乐的事?

其实,困难和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是怎么对待。我曾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她和同事有了矛盾或者有不顺心的时候(有时未必是什么严重的矛盾,只是她对年级排的课表不满意,觉得是欺负她,“为什么我的课排了第四节的?这个时候学生都饿了能好好听课吗?”有时则因职称没晋上,就逐一找领导,“我干的哪儿不好?为什么比我小的、来得晚的都晋上了,我好几年晋不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到课堂上发牢骚,抱怨自己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抱怨别人都欺负她,……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抱怨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抱怨家长不懂教育,抱怨……。总之,课堂上学生所见到的她,就是一个怨妇式的教师,刚开始学生还有点同情她,但久而久之引发了学生的集体不满,联名要求学校换老师。

另有个老师家庭生活很不幸,才步入而立之年从农村转入城市,有美好的家庭,有健康可爱的孩子,丈夫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沉重打击,常以泪洗面。有家长担心这样的老师会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过多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成长,就希望学校更换老师。但经过短时间的调整,一周后,该老师就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工作中她忘记了悲伤痛苦,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她背后还会哭泣,生活有很多困难,但她说“人活着总要向前看,不能向后看。我不能给孩子父爱,但我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母爱和阳光的生活,不能让孩子因为没有了爸爸而变得自卑和消沉,要让他知道,他的妈妈足够强大可以给他安全温暖的家”,同时也说,“不能因自己的悲伤而影响到学生,他们是无辜的。”结果,她的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一方面是她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做些辅导,也常有学生家长或学生来她家陪她说话,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可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有助于自己走出痛苦迈向灿烂,对学生来说,这种生活态度本身就是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一直信奉“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这句话。你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对学生横眉冷对、看着学生就来气的老师,一个不喜欢孩子的老师能真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你也很难想像一个每天居高临下、像警察抓小偷一样对待学生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反过来亦然,你很难想像,学生讨厌某个老师还能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说不定原来还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也会因不喜欢某个老师而逐渐丧失了对这个学科的热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尽管我们也常常会告诫孩子“不要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荒废了这门课的学习,而是拿出更好的成绩证明自己”,但孩子是很难做到如此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包括我们成年人不做不到——你很讨厌的人即便说的是真理你也会不屑一顾。

记得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对所有的老师都抱着敌视的态度,老师提问他,他觉得老师是为了出他的丑,就当堂扔课本撕书;老师找他在办公室谈话,好言劝说他课堂遵守纪律好好听课,他会跟老师顶嘴说“我没说话!”然后摔门而去;班主任给他把座位调到前面希望他课堂更专心些,他会气愤的把桌子拉回后面,跟老师说“我不用你照顾,你把那个好座位被别人吧”……他的学习自然很差,在老师眼里也是很头疼的学生。经常多次沟通了解,和他妈妈交流,我了解到他对老师的这种敌视源于小学期间曾经遭遇过一次老师的当众挖苦批评,从此在自己和老师之间竖起来一道厚厚的屏障,直到初中毕业上了高中,这种敌视还会出现。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来说多么重要,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心智的发育、心理的健康。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哪里来?当然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学生要公正、公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偏爱某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要由衷的欣赏、鼓励,有错误的地方也真诚帮助,冒犯了老师要宽容他们,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成长,对“晚开的花朵”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期待和信任,像呵护一朵花一样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唯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发生真正的教育。

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当然是课堂,无论你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还是师生关系,都会在你的课堂上体现出来。比如,你是不是充满热情的对待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是不是一个热爱生活、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你是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你是否用心准备了每一堂课,你的课是否生动精彩让学生留恋,进而向往着你下一次的课堂?那么,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给学生正能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你无法想象,一个自身修养不够高、专业能力较差的老师能给学生正能量,说不定给学生的都是负能量了。

较高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并能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懂教育”,知道教育是什么,按教育规律办事,选择正确的教育之路走下去,而不是在“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把握“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能力;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策略传递给学生,那就是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生动活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灌输、搬运,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增长能力;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能读懂孩子,走进学生心里,按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教学,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不仅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懂得学科之外的,尤其是人文类的知识,因为老师是教学生,不是教知识,就要懂得关于“人”的知识,这是做老师必备的;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工作。假如不热爱教师工作,缺乏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就难做好教师工作。

那么,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旺盛的生长能力

生长力,说到底是学习力。学习力强的老师,生长力必然强。虽然老师都具备了教育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具备了足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但我们面对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迅速让我们目不暇接,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广泛,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时代抛弃。并且,我们的学生(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每每上课提到某新兴事物,可能就会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我知道!”这就逼着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学习,始终把自己置于学习者的状态中,随时接收、吸纳,保持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适应今天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她的父母有很稳定的工作,并且是在别人都羡慕的高校工作,但学生的父母却双双读博。原本只是爸爸读博,后来妈妈也考了博士。她告诉我,不是非看重博士的学位,而是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爸妈妈都快40了还这么努力学习,孩子受影响也会努力学习。由此我想到老师,假如老师不学习,始终抱着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学到的那些知识来教现在的学生,不仅老师自身会变得越来越枯竭,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我看到,有的老师教语文时,就抱着一本教参(捎勤快一点的可能会上网查找别人的分析)看教参上怎么分析,自己也到课堂上怎么分析,甚至要求学生根据教参去背诵一二三个要点,为了考试,自己却不曾去看过这篇文章的全文,自身缺乏对作者和文章的解读,原本很美的、富有情感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了感情;也看到有的数学老师上课就是几十年前的方法:引入新课后,先讲例题,学生根据例题做题,一旦出现另外的解题方法,可能会被个别狭隘的老师骂(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就你逞能啊?”为什么出现这类情况?就是老师不学习带来的。为什么社会上都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因为老医生对各种疾病见得多了,看病看得准,下药下的准,能药到病除,自然老医生比年轻医生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赖。但在学校教师队伍中,似乎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更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就是老师缺乏学习力的表现。一个即将耗尽油的灯,连自己都不能照亮,谈何照亮别人?一堆陈芝麻烂谷子,不仅开不出美丽的花朵,恐怕发芽都难了。

开学初,我校的校长在开学典礼讲话时全文背诵了《弟子规》,并且一边背诵一边解读,学生深受鼓舞,有的还给校长写信,表达自己的感受:“校长已经50岁的人了还能全文背诵《弟子规》,我们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怕困难……”“校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校长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每次给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会告诉学生我写了很多文章,也出了几本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告诉学生:“孙老师还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人,不仅会认真上好课做好该做的事,业余时间还会看看书写写文章,反思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老师都要不断进步,你们呢?”

……

总之,一个老师能否给学生正能量,不取决于荣誉的多少与高低,而是老师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像一个有着持久动力的发光体一样,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给给学生光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巨大的正能量。也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获得他一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对自然、对生命始终怀有敬畏、悲悯之心,对社会、对父母、对他人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你不用刻意的想去影响谁,很多人也会不知不觉被你影响,影响力也就显而易见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17:03 | 只看该作者
安身立命的选择
——写给渴望成长的教师朋友


  
孙明霞
  孙明霞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近年来着力探索生命课堂的构建。出版专著《用生命润泽生命生命》《心与心的约会》《怎样当个好老师》等。
    ★我不曾刻意地想去影响谁,更不会把自己包装得几近完美,然后呈现给大家,我就是我,一个真实的我,无论是文字还是文字背后的人。
    ★我很少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任何用处,我只想着,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让人生少一点遗憾。
    ★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工作的场所或者说我们的舞台是讲台,我们成功与否,应该看我们是否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
□ 孙明霞   
  
    总觉得自己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时常被你牵挂着、关注着,尤其是被你欣赏和夸赞,常常让我在感动的同时,内心惴惴不安。关于成长,我想轻轻地告诉你——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我只是尽心尽力而已
  
    你认为我出了几本书,被很多地方邀请开讲座,也有很多老师喜欢我、欣赏我,所以认定我成功,是一名很优秀的老师。听了这话,我很羞愧。我不仅不成功,反而有很多很多失败。我也在思考你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对于运动员来说,获得金牌似乎是成功的。但一次获得金牌未必表示每次比赛都能获得金牌,只能说是“这一次”他成功了,但老师却很难这样简单地定位是否成功。
  有的人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也的确有些教师因其教学成绩好而成为“优秀”。我并不否认考试成绩的重要,而是想:今天学生的成绩好是否就预示着他将来一定是成功的?假如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成功与否的话,我想我一定不算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因为我在教学中从没把成绩看得很重,也从不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怎样的成绩。我更多地希望学生能对我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能爱上学习,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学生即将踏上考场的最后一课,我告诉学生“无论你考得好不好,我都爱你;无论你考得好不好,脚下的路都会向前延伸”。结果,我的教学成绩既没有多出类拔萃,也没有一团糟,我自然算不上成功的老师。
  有人认为荣誉高低是成功的标志,所以才会在各种表格中、总结中如数家珍细数自己获得过的荣誉,还有证明其学术水平的优质课奖项等。听说现在很多地方开始评选教授级中小学教师了。我不是说这些称号没有价值,因为的确有很多真正优秀的、能力强的老师获得了这些荣誉或者称号,名副其实,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用这条标准来看,我是绝对不成功的,因为我是个有很少荣誉称号的人,既不是“国优”“省优”,也不是“特级”,所谓的“中学高级”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龄顺理成章地被评定下来。
  那作为教师,成绩算不上成功,荣誉算不上成功,著书立说也算不上成功,究竟什么算是成功?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工作的场所或者说我们的舞台是讲台,我们成功与否,更应该看我们是否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当下来说,能不能真正把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给学生,能不能在教学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文明、文化,是不是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诚对待那些走进我们教室的学生,是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是不是在教学的同时关注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成长;从长远来看,学生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了,他能记得我给他过什么呢?他是否也像我一样用心对待工作,真诚对待他人?是否也像我一样热爱生活、感恩自然,富有悲悯情怀,善良、有同情心?……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成功了。正如吴非老师所言,“今天的教育要由未来做评价”。现时的评价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也是功利的。所以,我不敢轻言自己做得多好,因为我教过的学生中究竟有多少能够达到上述的标准,我不知道。或许有少数学生因为我而热爱了学习,爱上了研究,学会了观察生活,那只能说我还做对了一些事,没在错误的路上走太远。
  所以,我距离成功很遥远、很遥远,甚至一生都未必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但是,不成功也不优秀,并不代表我拒绝成功和优秀,更不鄙视成功和优秀。我不会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成功,只是希望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教好书,教好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足矣。
  
    我从来不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反而很懒惰、贪玩
  
    你说看了我家的书橱很震撼,无比钦佩我读的书多,夸赞我的勤奋。
  说到读书,我真的算不上一个读书人,对比那些真正读书的人来说,自惭形秽。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所谓的读书,也仅仅是看看本专业领域教学技法方面的,真正教育类的书基本没看,文史哲类的书更是少之又少。近十几年读了一些教育类的书,开始思考教育、研究教育,也努力将读书所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听到有很优秀的老师说从不看教育类的书,言下之意是这类书都太肤浅,不值一读,我感到自己很落伍,因为我似乎读的书基本还是以教育类居多,使得我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别人看小花小草乃至路边的石子土坷垃都是诗,我却看到的还是小花小草土坷垃,连我自己也满身泥土味。
  我不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从来也没奢望成为一个多么优秀的或者伟大的老师。当老师对我来说,就是一份职业,并且是我不讨厌的职业。我自认天性愚钝,懂得太少,怕误人子弟,就希望通过读书获得一些智慧,让我的教学不至于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我的工作每天就是上课、备课,和学生打交道,教育教学自然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我经常谈论的内容。有人说,下班之后从不谈教学,工作之外从不谈教育,我钦佩这样的人,他们是超凡脱俗的。而我是一个俗人,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存的手段,我的工作也是我生命的表现形式。就目前来说,我改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可能了,将来老态龙钟时,恐怕留在我记忆中最多的也是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我希望记忆中多一些美好,少一些遗憾,将来学生长大后不至于说我害了他们,就知足了。
  没事时我会翻翻书,比如睡前躺在床上等着入睡时,搭乘火车飞机时,闲得无聊就拿出书来看看。看书总比瞪着眼看地板或者天花板要好些,也不能总盯着行人看,所以,我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本好看的书。
  我还是一个很贪玩的人。写文章我从没给自己定什么任务,都是高兴写就写,不想写绝不勉强自己。有时连想也不愿想,就让自己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甚至,我经常还会玩一些小游戏,时常被儿子笑话的小儿科游戏,比如“开心水族箱”“愤怒的小鸟”“鳄鱼小顽皮爱洗澡”等。相比那些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勤奋的人来,我只有无地自容的份了。有时有朋友电话或信息,问我假期是不是很忙很辛苦,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说“还好,还好”。
  所以,千万别以为我真的很勤奋、很好学,也不要说我多么有教育理想,我只是做着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而已。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我很少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任何用处,我只想着,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少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让人生少一点遗憾。
  
   我从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反而是渺小与卑微的
  
    你问我假期为什么没有参加活动,说真的,整个假期我只想让自己放松、再放松。关上电脑,远离网络,也拒绝了很多邀请,就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陪陪家人,看看老人,然后就是吃饭睡觉,偶尔翻翻书,当宅女。
  这不是逃避。我一直清楚,我就是一名极其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也明白我究竟该做什么、能做些什么。我总是试图远离喧嚣与嘈杂,远离浮躁与功利,就像野生植物那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尽管这很困难。没想到,你却在喧嚣中寻找我的身影,你希望能看到我,一起说说话。当我听到你这番话时,很感动、很温暖,才突然惊觉,我并没有远离,我也不曾被你遗忘。尽管我力图寻找一片清静,然而我的目光却还是注视着那片喧嚣,因为那里有你,亦或是有我的影子?
  你说我影响带动了很多人,或许是因为我的普通,或许是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工作在一线,不擅长理论、不擅长说教,只是实事求是谈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的是很纯粹的我。而这一切,真的很简单,不需要无私奉献,也不需要牺牲什么,自然不够伟大、也不惊天动地,于是能产生很多共鸣。我不曾刻意地想去影响谁,更不会把自己包装得几近完美,然后呈现给大家,我就是我,一个真实的我,无论是文字还是文字背后的人。但我依然希望我给大家的不是消极颓废的,不是怨声载道的,不是庸俗琐碎的——所以,我活得很轻松,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伪装自己,而是尽量朝着有阳光、有清风的地方走,一路收集着阳光、收集着微风,随时吹跑偶尔出现在前面的阴霾。脚下的路并不平坦,不断有沟壑、有泥泞,但因为有阳光、有清风在,跌倒了爬起来,满身泥浆也没关系。
  谢谢你的寻找和惦念,让我知道,我一直是有同行者的。尽管我依然并不重要、依然卑微,但至少,对于你来说,我是重要的;对于我自己,我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路边的一朵小小野花,无论是否有人关注,也无论花朵的大小、花期的长短,自然的开放与凋零,至少对她自己来说,很重要。

  (照片摄影:吴非老师,2012年春摄于哈尔滨)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18:2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博客写作的认识

山东 泰安 孙明霞
 


 博客是个新生事物,有人赞赏有人反对,有人接纳有人拒绝,但博客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正越来越显示其无穷的魅力,而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与我们所说的中小学生上网成瘾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中小学生上网成瘾完全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对身心健康和生命成长无一利而有百害;但博客的正面作用更大些,它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反思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交流,只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时间写博,不仅没有危害,反而是促进人成长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搞清楚写博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把它当作额外的负担去做,那就是被动的去完成任务的话,短时间内还可以,时间一长就容易疲惫,进而产生厌倦;假如把它当作自己反思提高的工具,每天思考我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明天如何改进,并逐步形成习惯的话,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了,正如肖川教授所言“优秀是一种习惯”。有人说每天花在写博的时间太多会影响其他事情的完成,我想,这是因为他没有调整好写博与其他事情之间的关系。写博与工作并不矛盾,假如说影响工作的话,那是为了写而写,毫无价值。但写的目的要搞清楚,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写了多少字,而是心灵的路程。写的过程本身,应该是反思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智慧生成的过程、心灵呼应的过程,当你享受到这些时,就不会把写博当作一项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二,人是一种典型的群居动物,不能孤立的在世界上行走,必须要结成团队而行,这样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写博克也一样。当自己孤立一人在家里写作的时候,有个好的想法,有个不解的问题,好想与他人分享,也好想得到他人的点拨,而博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与他人交流,并且交流的面极其广泛,可以是天南地北的同行,可以是声名显赫的教授,可以是普通的一线老师;可以是城市的也可以是农村的,可以是大学的,也可以是小学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也就是说,交流面之广、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在众多的交流中,大家彼此鼓励、互相帮助,既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智慧,还发展了友情,心与心之间没有了距离。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得到老教师或者高水平的教授、自己敬仰的学者的点评和鼓励时,将会产生更大的动力。
  其三,写博如做人。在健康的思想导向下经营自己的博客,既是自我释放、自我表达的需要,也是对外的一种心灵展示。不必在乎自己的语言不够华丽,不必在乎自己的认识还很肤浅,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只要是真诚的表达,不仅可以愉悦自己,还能愉悦他人。我反对那种纯粹的华丽词藻堆砌的文字,那是没有生命的,仅仅是为哗众取宠、引起别人注意罢了。所以,当有的老师说自己不会写的时候,或者刚刚建立起博客而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我会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只要是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最美的文字。当然,在写的过程中,写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用词会越来越准确,会更加注意观察生活、反思自己,也会主动学习他人。记得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写得精彩了也会促进做得更精彩。
  其四,写博也是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张文质老师问“怎样把生命化教育实践、研究与博客结合起来,在写作上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特色和方向?”我感觉我们所做的正是有着这样一个重要目的——研究。我每天坚持写下自己教学的感悟和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所进行的生命课堂研究打基础。可以说数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属于理科的生物课充满生命的色彩、人性的光辉,因为生物课本身就是面对着大自然的生命,但我们现实中的生物课堂却仅仅成为生物知识传播愤的地方,缺乏生命意识。但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只能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进而形成清晰的思路,那我在博客上的记录与思考就为我的生命课堂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有时,我也会思考课堂以外的教育问题甚至生活中的问题,但这并没有背离我的探索之路,而是一个补充与完善,因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了教育的内涵,也就是学科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离开了教育谈教学,就容易把人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体力劳动。
  正确认识了博客,写博就成为一种生命的必须(但绝不是全部),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写我快乐。每当晚间坐在电脑前回想一天的工作与生活的时候,每当我把自己心灵的声音用指尖敲击出来的时候,谁说我的心灵不是在唱歌?谁说我不是人间最富有的人?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6 17:26:28 | 只看该作者
我心中的语文课堂什么样
——在语文教研活动上的发言
孙明霞
面对语文教学,似乎全社会的人只要会说汉语的,都可以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指责一番、指导一番,似乎人人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这实在是对语文课的误读。我相信,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智慧,需要教师对该学科的真正理解,才能对所教学科拥有话语权。
作为一个外行,尤其是我自身学理科,对语文教学是没什么话语权的,只因为我是学校教科所的主任,受教研组的邀请参加教研活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说几句。那就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谈谈我心中的语文课堂(或者说,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语文课什么样?)。
对于语文教学,讨论最多的还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从新课改以来,专家强调最多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统一起来,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本身的属性。但日常却常常听到一些包括语文名师或者某些专家在内的对语文课的别样理解——有的人认为,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它只是个工具,我们只要掌握这个工具了,我们就会说话、能表达,这就够了,并且有人用西方一些国家专门开设语言类课程而另外开设文学课来佐证这一观点,批判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比如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环保课,于是就提出 “切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该你干的好好干,不该你干的莫干,只把属于语文的语言和文字给学生就可以了,因为考试更容易考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语文不只是语言文字,还有人文、文化,尤其强调人文的重要,要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课堂必须要上的泪水连连、痛哭流涕才叫打动人心;课堂必上的慷慨激昂、满腔悲愤才叫培养了爱国热情……
个人觉得,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点走极端。有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什么是语文工具性?一篇文章中,是不是字词句就是工具,感情就是人文?我过去也跟语文老师说过,要重视语文的双重属性,既不要只重知识忽视人文,也不要只为了人文忽视其工具性,现在我突然觉得貌似没那么简单——就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你怎么分离开其中那些属于工具的那些属于人文的?“情动而辞发”,没有情,作家哪来的好文章?那我们读文、学文,读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有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无需推荐人们也会主动读?那一定这篇文章表达好,任何字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这些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文化、生活、理想等等能为我们所接受。而有的文章你无论怎么“塞”给学生,他们也不接受,所以,我希望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课堂。周二早晨,我去听了一节本校孟敏老师的课,讲的是《诗经》里的一首爱情诗“蒹葭”,我唯一的感觉就一个字——美,无论从那个角度,都美。不是因为孟老师长的美,即便我们闭上眼睛去听这样的课,同样也是美的。那美在哪里?就在于她能把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带入到文字所表达的美中去了,那是没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美,很丰富、很深厚。既有文字本身的美,还有文字表达的那种情感的美。假如所有的语文课都能那么美,一定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美的熏陶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不是讲诗歌才要有诗意,而是语文本身就是诗。我总感觉,走进语文课堂,必定不同于其他的课堂,那就是她的诗情画意。因为语文必定包含着文学,所教授的所有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当然应该是诗情画意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化的课堂。因为文字本身承载着文化,从古到今,不同历史年代的文字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怎么能抛开这些文化的因素只剩下字词句?“千江有水千江月”,难道只是写的一种景象——那里有水那里就能映照出月亮?“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也不是只为表达在高处不怕浮云遮住了眼睛,而是作者的一种信念。所以,不能抛开文化学文章,不能忽略文化讲字词,所有的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表达。
语文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因为语文本身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言,有语言就有交流,就有对话。没有对话的课堂,那是老师在一言堂、满堂灌,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没有智慧的分享与碰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空话。所以,语文课堂,一定是对话的课堂,有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有生生之间的对话,这是所有课堂都应具备的特征,对语文课来说,还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等。只有真正发生了对话,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有血有肉的,假如你抽掉了其中的血和肉,剩下的什么?骷髅。所以,我们讲一篇一篇的课文,一定不是给学生一个个骷髅,而是给他一个个鲜活的、灿烂的生命。而语文课堂的生命,既体现在文字中、文章中,也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动、生成中,同时,也能将这种学习、阅读很自然的延伸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空间中。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假如说,学生学了10年的语文不会写情书,甚至连一张请假条也写不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那语文教学必定是脱离生活的语文。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既如此,那就要让语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用语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语文的方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无论怎么形容如何比喻,语文课堂不是别的,她就是语文课堂,而语文课堂呈现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和能力,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多元的东西,她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她不是只靠老师教才能获得的,那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唤醒学生心中的语文生命,让学生自己走进语文,感受语文,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进而,爱生命,爱生活。
2013年11月21日发言,22日整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2:19:41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请明霞姐自取照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30 , Processed in 0.1255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