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中学的课程如何“国际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4:4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中学的课程如何“国际化”?
2013-11-22
作者:熊丙奇 来源: 作者博客


  
  
在近日召开的中加国际教育论坛上,一位来自深圳的高中校长问我,为什么现在一提国际化,就想着引进国外课程、教材,却没有想到过我们自己的课程怎样国际化,比如在论坛上看到的由上戏学生演出的木偶剧——该剧改变过去只看到木偶不见演员的传统表演,表演的学生还提着木偶走进会场和与会者互动,如果中学对传统文化加以开发,开设很多有特色的课程,这种课程不仅对我国学生有吸引力,对国外学生也会有吸引力,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啊。
我赞成他的看法,并认为我国目前的国际化已经走偏,把国际化就理解把学生送出去,而在学校的管理、国内课程的设置方面,根本没有国际化的思维,即把学校融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去。
总体看来,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是引进国外师资、教材、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这主要服务于出国留学的需求,我国近年来有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针对的就是旺盛的出国留学需求,说到底,这是出国留学“预科”。
国际化的第二层次,是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办出国“国际班”时,在国内的教育教学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国内课堂教学。这是官方一直鼓励的“国际化”,包括组织大中小学校长、教学骨干到海外进行培训,都是为了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此推动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化的更进一步,应该是双向的互动、交流,即我国有学生出国留学,同时国内的教育,也对国外的学生产生吸引力,到中国来做交换生,或者接受高中、大学学历教育。这是“国际化”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国际化”战略的真实意图。为此必须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需要国内学校,开设的课程、课程的质量,对于国外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
毫无疑问,要做到这样的“国际化”,我国学校就不能把国际化定位在出国留学预科层次,而应该以此为基础,推进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国内特色课程的建设。但遗憾的是,综观我国的国际化,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都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从国际化的进程分析,最初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诸多学校是满足于这一初级阶段的。这就值得警惕了。
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学校对国际化的认识,就定位为引进了多少国际课程、教师,聘了多少国际师资(包括有海外学历的人才),这种“国际化”很容易出“成果”,也易量化,二是要在国内教育教学中推进改革,颇为艰难,从本质上讲,国际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个性化、给学生选择空间、重在发展学生的多元兴趣,但我国当前实行的评价制度,是单一的分数评价,在这一评价体系之下,学校探索个性化教育,往往吃力不讨好——深圳那位中学校长提的国际化,很难在国内教育教学中实现,不要说开设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就连列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美术、体育课,因与升学关系不大,也被学校边缘化。
我一直认为,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引进国外的师资、课程、教材),而是制度的国际化,应将国外运行成熟的高中学分制教学、大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转学制度“拿来”,实施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而有了这一基本的制度,学校究竟开设怎样的课程、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是学校的自主权,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学校有自己的办学个性,也就会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条件开设富有特色的、满足我国手教育者需要的课程,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那种只引进课程,不改革基本管理制度的做法,不但使引进课程的效果无法达到,而且,也遭遇教育脱离国情的质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到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没有提国际化的内容,但高考改革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实行管评办分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建立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成人高校学分互认制度,这些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办学制度,只有实行这些制度,才能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融入国际教育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5:55 , Processed in 0.0618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