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文新:省悟:休闲拯救文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8: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文新:省悟:休闲拯救文明
2013-11-26 来源:《新诸子论坛》第7期
作者:吴文新
吴文新*:省悟:休闲拯救文明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与休闲研究所,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亟需拯救;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凸显休闲的省悟功能,可以拯救文明。休闲省悟就是人在休闲中的反省和觉悟,反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是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省悟作为休闲的顶级体验,具有闲暇性、心灵性、反身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性及生命意义和价值,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幸福观,促进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转变。休闲及其省悟对于我们拯救文明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扭转物质文明的“物化”趋势,促使社会大众在政治上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走向“去物化”,促使社会文明更加和谐、和睦、和平,促使生态文明成为 “生态人明”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休闲,省悟,文明,拯救,去物化

一、文明何以拯救?
(一)文明需要拯救
现代人类文明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三个具有根本性:一个是资本-利润逻辑支配下的经济运行的不可持续性,第二个是与此紧密相关的科技发展的愈益增强的风险性,第三个是人心的物化和人性的退化。这在目前的文明框架内,以其本身的文明驱动机制难以摆脱。
经济的不可持续性造成了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即生态危机。危机的根源实际上在于私有制主导的资本利润驱动机制和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自由,但付出了不可逆转的生态代价和令人惊惧的人性代价,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性。[1]【1】【2】【3】 (PP.116-187)马克思主义对此给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根除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经济驱动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但学者们、政客们乃至经济大鳄们对此有很多非议乃至深刻的恐惧和拒斥,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还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框架内苟延残喘。从这种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寻求其他的补偿拯救的办法或途径。
科技发展的强风险性表现为科技从单纯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转变成了一些利益集团实现自己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手段,并为帝国霸权主义所利用,其背后深层的东西依然是资本强势逻辑的支配和控制,特别是极少数金融大鳄和资本财团的掌控。【4】(PP.96-153)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抱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亡命徒理念,运用科技的强大力量,从大自然掠夺资源、机械性地创造财富、疯狂地挥霍财富、大规模地破坏环境。科技运用于人类,为某些人带来暂时利益的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带来了不可预测、难以逆转的危害。科技本身已经难以从逻辑和实验观察上预测自身大规模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生态和人性后果。【5】(PP.237-245)在资本逻辑强势难以削弱的前提下,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来应对或者减弱科技的强风险性呢?
第三,人心的物化和人性的退化,或者说是人日益呈现出的返祖性,我们对此也都有日常的观察和痛切的感受。从历史的逻辑看,这依然是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作用于人心和人性的必然表现。浏览各种新媒体,不难发现,人间基本伦常的颠倒和失序,子女(小辈)虐弑父母(长辈)、父母(长辈)戕害子女(小辈),师生、同学相互残害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弥漫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毒”、“害”,特别是“民以为天”的饮食领域,害命以图财的事情竟然连绵不绝,文艺娱乐领域赤裸裸的返祖或禽兽化,等等,都无不让人产生“人将不人”的悲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几近丧失或被蒙蔽,而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引导人们走出文明的泥沼、人性的迷雾而走向“澄明”呢?
(二)文明能够拯救
面对重重困境,确实让很多人悲观至极,及时行乐的末世心态、自毁行为弥漫流行。但稍有良知的人们都会产生悲天悯人的终极情怀,文明之能够被拯救,岂不正在于人性自身的生存渴望?
首先,文明可回归其“人明”本质。我们知道,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功能是“化人”;而文明的本质就是“人明”,功能是“明人”,它是文化(人化)的积极产物,是人对自身认识、把握、改造乃至提升、完善的程度和产物。【6】(PP.207-210)既然如此,文明的危机就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危机,是作为文化之核心和灵魂的价值观的危机、信仰的危机及心灵的危机,甚而演变成“异化”——文明不再是人类文化的积极成分、精髓的结晶,不再是人类自我认识和完善的产物,反而成了人性堕落的途径和形式,成了足以毁人的“文化垃圾”的汇聚体;更为可悲的是,太多的人们不仅对此毫无察觉,反而深深地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文明不再是“澄明”、“人明”,而成了人类被物欲和物化的浓雾遮蔽而愈益深化的“无明”,成了“文暗”或“文盲”[2]。如此看来,拯救文明、克服异化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类返回自身,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反求诸己、克除物欲、节制物化、掀开遮蔽、消除无明,走出“人暗”或“人盲”,进而达到“澄明”之境,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认识、改造和完善自我其实也是人性自身内在的渴望,是人性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其次,休闲作为人性最后的避难所,也是文明回归的催化剂。当本属于人自己内在生命活动的劳动被深度异化了,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的时候,便会选择“享受”吃、喝、性活动等纯粹的动物机能【7】(P.55),或者选择休闲以“成为人”。在这两个极端中,休闲是人的渴望,而“动物化”或“禽兽化”则是“无明”状态在休闲领域的逻辑延伸,是休闲也被异化的显著标志。休闲异化从反面警告人类,人性最后的避难所也惨遭蹂躏,文明的危机已经见底,异化已经在拆掉人性最后的避难所了,下一步只能是“世界末日”了(实际是“人性末日”、“人的末日”),人类必须回头,“欲海无边,回头有岸”。如果说劳动的异化还属于“天作孽犹可违”的范畴,那么休闲的异化就是“自作孽弗可逭”了[3]。尽管如此,休闲依然是人性最后的避难所,因为即使在劳动异化的社会条件还存在时,它依然包含了人性自主和自由的成分,并不断地张扬之,而且在休闲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种内在的心灵体验会促使人自身进行“反求诸己”的省察和觉悟即“省悟”,而休闲的这种心理和意识机制是劳动或工作所不具备的,因而它之作为人性最后的避难所,成为文明回归的催化剂,拯救文明的首选出路,是有内在根据的。简言之,省悟的特点或内在心理机制,使得休闲能够承担起拯救文明的使命。
二、省悟:休闲中的顶级心灵体验
“省悟”,一般认为是一个宗教修炼和心理学的概念,指一种冥想、忏悔的意识状态或反思、体悟的心理体验。“有道词典”这样解释:省悟[wake up to reality] 同“醒悟”,犹醒悟;“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详细解释为:“觉醒明白。在意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英文还有awake to, come to oneself, come to reason, disillusionment等,而在其他词典中,英文解释则有realize,be aware等。总感觉,英文词语与汉语词汇难以在语义、语用上确切地一一对应,所表达含义也无法到位,让懂得中国文化的人难免产生缺憾感。中文“省悟”比对应的英文词汇似乎更加强调“内向”“反求”和自我觉察、体悟的意思,与理性的意识活动或认识有显著区别,有些类似于德国哲学家皮普尔所谓“默观”、“沉默”、“沉思默想”或“沉静默观”【8】(P.24,PP.40-47)。故作为名词可暂时机械地译为“self-examination-awareness”。
顾名思义,省悟即反省和觉悟。反省就是回头、追溯、反思、省察、返观内照、反身内求、反求诸己等,曾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之“省”当是此意,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就是自觉、直觉、清醒、悟解、领悟、体悟、证悟、顿悟等,包含了逻辑性的冷静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非逻辑的直觉、顿悟和灵感等,显然这是创造性的活水源头。这实际表明了省悟的两种形式,即修养和创造,省而修养,悟而创造;前者是哲学和宗教的心灵源泉,后者是科学和艺术的意识渊源;冥思、澄明与彻悟是二者共同的高峰体验,之于修养便是澄澈清明、明心见性、圆融无碍、大彻大悟,之于创造便是豁然贯通、径情直遂、灵感迸发、文思泉涌。【9】(P.121)
“省悟”的这种含义,使之成为休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它不仅是指一种休闲中发生的高层次心理体验,而且是顶级的心灵体验、极高的畅爽境界;因而它不只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实现了很高的人生追求,达到了某种形而上的境界;这最终使哲学转化为现实的人生,也使人“成为哲人”。休闲的哲学意蕴和人性价值就在省悟中得以呈现。由此可见,休闲中的省悟作为一种顶级心灵体验,比畅爽更具有神秘性,因而也可说是宗教或修行体验的本质。如果说畅爽是休闲体验中客观地趋向欢快舒畅的身心协同效应,那么省悟就是带有显著价值意蕴的心灵上的畅爽,一种发生在心灵深层的高峰体验。严格来讲,休闲的内在超越性根源于省悟这种特殊的畅爽体验,省悟就是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那种自我陶醉和自我超越,休闲的内在价值和文明功能也在此基础上逐渐生发。休闲之成为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等文化的基础[4],便是由于休闲省悟的这种畅爽体验。
三、休闲省悟的特征具有积极的文明价值
如上所述,休闲省悟与休闲中的心理体验和畅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是最为宽泛的范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也有灾祸(不幸)、痛苦的体验;休闲体验则是指休闲或类似状态中幸福、快乐或愉悦的体验。畅爽是一种幸福的或健康的体验,是在人的任何活动中都可能获得的幸福、自由、欢畅、怡爽的体验;休闲畅爽是主体处于休闲或类似状态中的畅爽体验。畅爽可以只是一种欢畅怡爽的身心体验,不一定具有创造性,但省悟则是一种通过反省而觉悟的自我创造的畅爽状态,是有着直接的文化创造结果的身心状态。省悟的特点在于【9】(P121):
第一,闲暇性。这是说省悟是在心理闲暇亦即心闲状态才能出现的一种体验,是心灵处于某个空档、闲置或“真空”状态才能出现的,因此,“闲暇包含了人的内省行为”【8】(P.43),闲暇中最易产生省悟,人们也把增加闲暇、促进休闲作为激发省悟体验、转变人生态度和文明模式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在劳作中,由于专注于劳作过程,遇到相关的问题或探索创造性的劳作方法,在劳作之间隙,也会出现短暂的“省悟”,比如对于劳作技巧的把握和领悟,对于某个问题的豁然得解,对于某种新事物的发现或某项革新的发明等,表面看,是在劳作的过程之中发生的,实际上从微观机制看,依然离不开心灵的某种闲暇,哪怕是瞬间的闲暇。
第二,心灵性。“闲暇是一种灵魂的状态”【8】(P.40),因此,省悟不是身体性、感官性或物质性的现象,本质上是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层的意识反应,如果有身体上的反应,那也只是副产物或伴随现象,或某种心身反馈现象。但省悟的对象和结果可以是物质性的。省悟的这种心灵性特征可促进文明的“非物化”或“超物化”转型,是省悟拯救文明的关键。
第三,内隐性。省悟是发生在人的意识内部的活动,是别人所无法察觉的,并不必然具有显著的外在行为表现。这一特征使得省悟难以量化检测和规范监控,因而要实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省悟,全赖休闲主体对于人性修养与文明创造的自觉意识和强烈动机。
第四,莫名性。休闲“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愉悦状态”【8】(P.41),因此,休闲省悟的状态和境界便只可意会,难以名状,它是人的心灵内部的潜意识活动,也是其神秘性的来源。它和内隐性一样能够促进人类从“去魅”的机械文明转型或回归为“复魅”的天人合一的文明。
第五,反身性。省悟中的意识活动对象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方向和途径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是一种内向型意识活动模式,即“和自己成为一体,和自己互相协调一致”【8】(P.40)。这种返归人自身的特征,促使人类更多地反求诸己而非“假于外物”,更多地求助于自身的道德智慧而非总是借助于外在物质力量的强大,这极利于文明的人性化超越。
第六,创造性。“我们对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时。”【8】(P.42)休闲省悟,无论是反身内求的修养,还是思考问题的直觉和顿悟,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或新奇事物的产生,这与联想、想象和创造密切相连;宗教的修行悟道是一种创造,科学艺术的思索想象也是创造;显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休闲,是省悟。
并非任何省悟都是休闲,但省悟是休闲体验的一种最高和典型状态,休闲中更易省悟,发展休闲能够促进省悟,促进人的自我修养和文明创造。
四、休闲省悟的“人明”功能
皮普尔把休闲界定为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同时,休闲也是一种使人类自身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是“人类灵魂的基本能力”【8】(PP.40-47)。其实这说的就是省悟的状态和能力,省悟的功能就在这种状态中得以彰显。休闲中的省悟就是通过休闲活动来发掘人性与生命价值,休闲因而是一种衡量人性境界的标准;扩展开来,休闲省悟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转型的功能,也是人类幸福水平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人性及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发现。在休闲中超越现实生活的羁绊直追生命本质的价值思索便是省悟。“在闲暇之中——惟有在闲暇之中,不是别处——人性才得以拯救并加以保存”【8】(P.47),与此相应,休闲学的核心观点是,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由此,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9】(P.85)畅爽使人获得快乐(享受),省悟使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发展)。反求诸己、澄明觉悟让人发现人性和生命的本质,使人感受人生的价值。勤于省悟、善于省悟,人生才能获得强大持久的动力。
第二,生活方式的调整及幸福观的改善。休闲省悟有助于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他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并以和谐的理念去评估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通过纠正和改善自己的幸福观,来调整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省悟使人自觉到人与世界的深层统一性,使人体察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和喜悦,使人感悟到内在的愉悦和快乐才是真正的享受和幸福。如果没有省悟,就没有生态消费、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理念和行为。
第三,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的转变。休闲的人本特质及其和谐性、生态性,都表明它与目前主导人类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发展休闲,并特别强调深度休闲,以至达到内在的畅爽和省悟的境界,势必使人们更多地体会到物本模式的反生态性和反人性,进一步洞察和领悟到人本模式之于人性和生态的优越性。这有赖于人们的省悟,有赖于人们全新的创造和建构。【10】(PP.121-122)
五、休闲省悟何以拯救文明
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人类文明包含了作为经济建设成就的物质文明、政治发展标志的政治文明(实际也是制度文明)、文化发展结晶的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成果的社会文明(狭义的)以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既然是文明,那就必须追究这些方面的建设或发展成就对人的意义,对人自我认识、改造和完善的价值,是有利于“人性澄明”或“人明”,还是继续促使人走向“物化”和“无明”?笔者以为,强调休闲中的“省悟”,应该可以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利于“人明”的一种“正能量”。
第一,休闲省悟促使物质文明扭转物欲主导的“物化”趋势,步入由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主导的“人化”正道。物质文明直接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人化)结晶。当人们一味地由自己无限占有、无度消费的物欲来支配自己的生产和经济行为,乃至自己也成为物化过程中的附属物、物质财富的奴隶,从而把大自然作为无尽的资源库和垃圾场,那么这样的“物质文明”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物质文明”反对“生态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体系内部最为深刻的矛盾之一。休闲省悟通过其返观内照的省察和沉思,能够彻悟到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人是自然的灵性部分,是自然的精神实体,而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7】(P.56),人与自然的这种相生共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发展生产和经济、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不能违背这一本质;如果再加上休闲消费的非物质化倾向、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休闲对于物质文明的“去物化”或“非物质化”转型应该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休闲使人摆脱物欲的支配即“去物欲化”,由心灵深层的智慧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能够彰显人性和善、和美、和谐的一面,对待自然像对待人自身,“民胞物与”、“人天一体”不再是一种想象或愿望,在休闲中它成为生活的事实,这样,物质文明就会逐渐摆脱物欲主导的物化困境,从而真正根据人自身的健康享受和自由发展的内在需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物流能复”的和谐循环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休闲就是人的享受和发展,是人的健康幸福的享受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因而,这种真正人性化的需要主导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从物本模式转向人本模式应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第二,休闲省悟促使政治文明走向真正的人民大众的当家作主的政治本质,使绝大多数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活动具有显著的休闲性质,它是只有那些真正摆脱了生存之虞的“闲人”们才能从事的高级活动;以此逻辑可推知,只有实现了大众共富和共享休闲,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民主,即“共享民主”,这在宏观的社会政治制度架构中,在政治必然性的意义上把人民大众的主人翁地位确立了起来。这是其一。其二,在微观上,每个人在休闲中,通过省悟而觉察到自己的内在“主人翁”,从而学会掌控自己,成为自己的智能、欲望和命运的主人;通过省悟创造自己实现个性自由的方式和途径,创造可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物,从而学会做自己的创造物的主人。政治文明不只是宏观的制度架构,也是微观的人性架构;因为制度是要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由这样的人(人民大众)来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性需要和社会规律的制度,政治文明才能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明政治”。
第三,休闲省悟促使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从“物化”走向“去物化”,从物欲牵引转向“去物欲化”的心灵净化和升华。休闲的人文性、文化性决定了它自身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休闲创造文化,休闲承载文化,休闲传播文化,休闲消费文化,休闲享受文化,休闲是文化的摇篮,是文化滋生的滥觞。形而下地说,休闲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自然时间和社会空间,有了闲暇才有时间从事文化活动,有了社会性的闲暇,才有了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休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化”则极有利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去物欲化”,有利于物质文明的“去物化”。微观地看,休闲省悟通过返观内照、反思体察、澄澈觉悟而修养情操、涵养道德、修正意识、克除我执、节制物欲,从而完善人格、提升自我;通过省悟中的直觉、顿悟和灵感创造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内容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形式,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实现真正的“人化”功能和使命。精神文明的“去物化”、价值取向和内驱力的“去物欲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拯救和永续发展而言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休闲必须在文化的意义上、休闲省悟必须在内在的价值取向的层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休闲及其省悟的内在本性也决定了它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第四,休闲省悟促使社会文明更加明晰地确立和谐、和睦、和平的目标和运行机制。狭义的社会文明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一般的交往关系的文明因素,覆盖具有私人性和局部性的人与人的日常生活的交往领域,也包括了政府、准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机构所从事的的公共交往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体现“文明”的核心就是和谐:个体人的身心和谐与健康,家庭的和睦、其乐融融,工作单位的团结顺畅、和谐融洽,社区生活的和善、和美、安闲自在,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平等等。休闲省悟首先使人的身心处于和谐欢畅的状态,进而觉察到他人的同样需要,以心换心可以延伸至善待他人、引导他人也追求这种内在的身心和谐。社会文明之“人明”最初的发轫点正在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身心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了人的身体生命的内在和谐即健康、人的心灵内部的和谐(比如欲望与能力的和谐、智能与需要的和谐、情感与理智的和谐、德性与才能的和谐等)【8】(P.88)、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比如自我澄明之“心”能够支配和控制肉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以此为高起点,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邻里社区、组织与组织之间等会逐渐走上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享文明的正轨。
最后,休闲省悟促使生态文明成为真正的“生态人明”——人彻悟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行为上的“天人合一”。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单纯的人对自然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净化;“中义”的生态文明应该是指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其实生态文明并不单独存在,它是一种渗透性或弥漫性的文明因素,特别是体现在物质文明之中,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的文明,人们从自然中索取财富求得生存、享受和发展,同时又回报于自然,保持自然固有“物流能复”的循环规律和对资源、垃圾的承载力,保持其自我净化和复生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等同于“后现代”的物质文明即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物质文明;广义而言,生态文明与过去的工业机械文明相对照,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的人类文明。显然,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休闲省悟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危机的情势下,文明的生态化既需要人性自身的修养,也需要制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人性修养与社会制度体制和技术方式的变革,两者不可偏废。必须纠正目前过于强调个人环保行为而忽视制度和技术的生态化创新的偏颇,将人性内在的生态道德和智慧的修养与社会性的制度和技术手段的生态化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有意识地推动休闲的大众化发展,大力倡导休闲的省悟体验,使省悟的成果进一步见之行动、创新制度和技术,切实推进文明的“人明化”历史转型和提升。
                 
* 作者简介:吴文新(1966-),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休闲哲学与休闲文化。
[1]不仅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严谨的论证逻辑,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世人这一点,而且西方当代一些学者,可能本身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通过翔实的研究和论证也做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文末所列文献[1][2][3]虽然为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其逻辑依然强有力且并未过时。.
[2] 此为笔者生造之词,意欲表达这样的意思:人在文化或文明方面成为瞎子或盲人,陷入一片黑暗,灵魂上看不到前途,行为上瞎摸乱撞,这样的“文明”亦可称为“人暗”或“人盲”。
[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出自《尚书》,常见说法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面对自然灾害或必然规律造成的曲折,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或安然度过的,但如果是人自己作恶为祸又不察觉或不知羞耻、无意悔改,那就难免灭顶之灾或不可救药了。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现代德国哲学家皮普尔都论证过类似的观点,即休闲是文化的基础。综合起来可以推知:休闲不仅为文化的创造、欣赏和传播提供了个体时间和社会空间,而且也为文化的创造、欣赏和传播提供了个体内在的心灵空间、心理机制和身心状态,省悟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林季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下):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M].钱敏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美]J.K.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批判[M].陈冬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唐袅.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吴文新.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吴文新.人性与人生:新人生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德]约瑟夫·皮普尔.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吴文新,张雅静等.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4 13:33 , Processed in 0.0765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