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建嵘:知识分子的出世与入世
● 时代周报
熟络北京地界的人都知道,在京城以东,有个宋庄。宋庄有名,是因为这里是一个男的梳辫子、女的剃光头的地方—一群画家在宋庄扎堆儿。但是,这些画家中却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的画作对象,大多是上访百姓。
这人便是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混迹”于北京宋庄的于建嵘,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东书房”,里面堆满了全国不同地方访民上访的材料。这里还是上访户的免费旅馆,包吃包住。
如果不在宋庄,于建嵘或奔波于田野乡间,或徜徉于高校讲堂。最近几年,他还在全国各地开讲座,给官员讲政治,动情处,大手一挥:“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
唯一不变的是,无论在哪里,“微博控”于建嵘总喜欢说上几嘴:微博打拐、随手公益、北京雾霾……拥有近两百万粉丝的他不是转发就是评论一番。
于建嵘说,这就是他的工作状态,亦是生活状态。
“一个追求理想,总能弄出点动静耸动天下的‘奇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如此评价友人于建嵘。
上访户的娘家人
“于建嵘成名之初,是以做田野出名的,不管多脏的农舍,他都能倒下就呼呼大睡。这个本事,好些做农村研究的人都没有。于建嵘当过律师,开过公司,还经营得不错。说他是学者吧,人家写过小说,事隔多年,小说再次在网上曝光,还是能引起网民不寻常的激动。”张鸣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当然,这些都是于建嵘定居北京宋庄之前的故事。
在宋庄,于建嵘将自己的“东书房”俨然弄成了“北京第二信访办”。“东书房”其实是于建嵘在宋庄农家院的客厅,这里经常有一拨拨的访民前来“投诉”或者找于建嵘递材料。于建嵘曾立下规定:只要这儿还有闲房空床,就免费住,每人每天还有5元的伙食补助。
上访者带来的材料,都被于建嵘收入“东书房”的一间“黑材料”房,那里满满两排靠墙的书柜里都是按地区归档的群众举报信,覆盖全国2860个县。于建嵘给每个上访户拍照、录像,还选择其中一些人给他们画油画肖像,以各种形式记录他们上访的生活状态。他把影像资料都编辑起来,制作成纪录片《上访者说》,经常和大家一起看,每次都会有人哭得稀里哗啦。
多年后于建嵘回忆,自己选择宋庄纯属巧合。2003年,他在宋庄偶遇一落魄画家模样的千万富翁,后者称来此只为艺术理想——“这里是先锋艺术的前沿阵地,一走进这个村,就像戴上红军八角帽,手握钢枪要冲锋了。”
这种理想主义者的自由生活,不正是我追求、寻找的么?于建嵘激动不已,当即以12万元天价从房东手中购买某画家刚搬出的小院。
善用“微力量”
自从2010年10月9日在新浪注册之后,微博也成了于建嵘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舞台之一。
2011年2月,微博曝出云南红河州垤玛乡大量贫困儿童流浪异乡、乞讨为生的消息,该州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立即就想到了于建嵘。同为微博红人的伍皓,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云南媒体的相关报道,并@了于建嵘。
于建嵘很快作出积极回应,并于当月底专程从北京飞到昆明,辗转赶赴偏远的垤玛乡,进村开展实地调研。随后,“随手公益基金”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项目与壹基金合作,大量爱心款项、物资及项目进入垤玛乡,此后当地贫困儿童外出乞讨的现象基本消除。
如今,在于建嵘的努力下,“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工作室”已落户宋庄,有一百余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家长在此登记孩子丢失的情况。这里,成了来京寻子家长们相互交流寻子经验和志愿者工作的地方。
于建嵘颇为得意自己对“随手”这个概念的发明,这里面有随便、随意的意思,“网络人群就是这样的,他们有善念,乐意去做一些善事,但并不一定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和物质去做。这些力量看似很微弱,但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力量把他们组织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很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微力量’。”
开启官智
最近几年,于建嵘频繁到各地给官员讲课,讲信访制度,讲维稳,讲法治。讲到激动处,他慷慨激昂:“现在中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你们作为执政者,要拿出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品格,真正爱民亲民。只有如此,这个国家当前面临的困难才能被克服,中国才能算得上真正崛起。”
2010年的一次演讲中,于建嵘展示了河南某县一份关于信访中“销号”的正式文件,“做梦都没想到,竟然有地方政府敢正式下文件要求到北京行贿消掉上访号,而且还叫与时俱进。基层政府为何要行贿上级信访官员?”说到此处,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于建嵘认为,中国有些官员的执政理念出了问题,不懂得科学的执政观,潜意识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对立面,这对整个社会而言“非常危险”。而他,实际上是起到了官民之间沟通纽带的作用。“以前我不讲课,尤其不给官方讲课;现在我不厌其烦地去给党政部门和官员们讲,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去扭转官员的观念,促进官民互动。”
在于建嵘看来,自己的这种努力其实是在开启“官智”,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这可能比开启民智更加重要。
对官员,于建嵘有时也会选择嬉笑怒骂的话语方式,同样管用。“就是要用带着玩笑的口气说,‘你们这些家伙,会有报应的’,大家就容易接受了。干嘛总要板着脸呢?要选择利于矛盾解决的方式,这是技巧。”
当然,与官员们打交道并非总是那么愉快。2010年11月,于建嵘应邀给江西万载县700多名党员干部作“社会稳定”、“强拆”和“征地”等主题的演讲。该县一位领导在答谢宴上抛出一句“我不搞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于建嵘被当场激怒,拍案而起,手甚至抓到了旁边一个局长的脸:“去你的,谁吃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