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以改革新思维清理过时的教育词汇作者:熊丙奇
“教育战线”、“教师队伍”、 “人才梯队”、 “领军人物”……这些词汇频频出现在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讲话和有关教育文件中,大家已习以为常。殊不知,这些沿用数十年的教育词汇,代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发展思维,有的已与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不吻合。我国要推进教育与人才管理改革,有必要清理这些词汇,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笔者列举的这些词汇,是把学校、教师、人才作为一个“战队”、一名“战士”的。战线、队伍、梯队、领军都源于作战概念,这与新中国教育起步之初,有不少部队领导到学校办学有关,这在当时发挥了整治教育管理秩序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的发展,还继续采取这些概念和思维来发展教育,就无法建立现代学校,培养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学校发展的灵魂是独立、自主办学,前任总理温家宝就曾谈到,学校离开自主办学,将失魂落魄。我国大中小学的共同问题是缺乏办学自主权,千校一面,不是教育家独立自主办学,而是行政统一办学。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推进管评办分离,政府只负责教育投入和依法监管,而不能再对办学发号施令——换言之,不能把学校作为下属部队(机构)、教师作为队员命令他们做什么。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要推进管评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2010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以此分析,“战线”、 “队伍”这样的概念就该转变。
同样,人才梯队、领军人才这类概念,也折射出人才管理和发展的计划思维。甚至可以说,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难道建立人才梯队、培育领军人才有错吗?问题在于,谁进入哪个梯队谁说了算?领军人才是否享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和特权?从人才梯队和领军人才概念出发,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科研机构,推出了诸多人才计划、人才项目,形成了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人才、跨世纪人才、万人计划人才等人才梯队、层次,可结果如何呢?各类人才计划在行政主导下严重功利化,而且这种把人才分层次、分等级的做法,本质上就不利于学者平等竞争,也诱导大家只关注进入哪一梯队,却不关心真实的学术能力,而梯队、计划则成为行政部门管理学者的手段。
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制度,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这要求所有学者、教师在学术面前是平等的。没有人拥有学术特权,哪怕一个年轻的学生也可和著名教授平等对话,甚至质疑其学术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当前缺乏的正是这种学术氛围,各类人才计划制造出“学霸”,普通学者没有学术话语权,生活在学术最低层,等着慢慢熬出头。这就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负效应。
进一步说,这些概念的存在,是没有按教育、学术本身的要求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而是把其他领域的管理方式简单移植到教育,包括军队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唯独没有基于教育和学术本位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育味、学术味淡而官场氛围浓、商业味道浓,自由、平等意识不够,而等级意识、权威意识、服从意识强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不是说取消了这些概念、词汇,学校、科研机构就建立了现代话语体系,要让学校和科研机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按三中全会的决定推进管评办分离、取消行政级别、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的改革。在推进这些改革时,要有改革新思维,不能受到传统思维体系的束缚,分析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做法的不适合改革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