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根溯源话手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14: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根溯源话手工——清末小学手工教育及手工教科书胡知凡 赵军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10日   14 版)
我国最早由民间编写的小学手工科教科书,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印行
《高等小学手工教授书》第二册内文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中小学手工教育兴起
    “手工”顾名思义,是指用手和简单工具以及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的手工艺活动。“手工”这一课程进入初等教育体系,最早是从芬兰开始的。
    早在19世纪中叶,芬兰著名教育家塞格诺斯提出应把专业手工学校的教学与一般初等学校中的手工教育清楚区分开。他认为,初等学校的手工课,不仅应开设折纸、编织、刺绣,以及用沙子、黏土或颜料塑造等手工艺内容,还应引入种植、园艺、金属、木工、编篮子等手工艺。经塞格诺斯的不懈努力,1866年芬兰政府终于正式将手工课列入农村初等学校男童的教育之中。1872年,手工教育的理念传到了瑞典,在纳斯(Nas)设立了手工艺学校,并开始着手培养手工艺教师。之后,手工教育理念犹如星火燎原,从欧洲的挪威、丹麦、法国、英国,传播到美洲的美国、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国。1886年,日本的后藤牧太等赴瑞典访问,考察了手工艺教学体系。随后,日本也开始在中小学中开设手工科。手工教育之所以受到各国重视,其主要原因是,通过手工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好与尊重劳动的精神;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勤勉、忍耐与清洁的习惯,以及发展动手与动脑的能力。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学校教育理念迅速涌入中国,“手工教育”这一新鲜的名词也出现在国人面前。笔者见到1901年由日本樋口勘次郎原著,南洋公学师范院董瑞椿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的《统合教授法》一书中指出:“夫手工者,令强健筋肉,且发长于精密者也,其课以令习于发表萌念也。其强健筋肉之效,等于体操科,精密其筋肉运动之力,不让于习字、图画等。则虽谓手工科教育之效,兼体操习字图画等而有之,非过言也”,这应是我国较早翻译介绍有关手工教育重要性的论述。
    1904年1月,清政府为了使新式学堂的学生通过手工教育“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于是在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都将“手工科”列为随意科目。自此,我国普通学校开始有了手工科。
    译介伊始
    1906年,由上原六四郎、冈山秀吉著,唐人杰、冯国鑫译,上海时中书局出版的《小学校教师用手工教科书》,是目前所见在我国最早翻译出版,供小学教师用的手工教科书。
    上原六四郎和冈山秀吉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手工教育家。其中上原六四郎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东京职工学校、东京商业学校、东京工业学校、东京音乐学校等处任教。1899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手工专修科。1907年起,在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教授手工。冈山秀吉是上原六四郎的学生。1911年至1913年,他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修习手工,随后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瑞典、俄国等处考察手工教育。一生编著、合著手工方面的教科书达30多本。
    1903年,上原六四郎应日本文部省之邀,与冈山秀吉编著这套《小学校教师用手工教科书》,并于1904年在日本东京灿文社出版发行。此套教科书甫一问世,便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一直使用到1941年为止。
    此套教科书与以往职业教育的手工教育理念不同,更趋向于强调一般陶冶的目的,更注重眼和手的训练。编者在《凡例》中指出,手工教授的目的,其效有数端:一以磨练眼及手指,使得确正制造简易品物之技能;一以教其工具之构造使用,及材料之品类、性质等,启其普通之知识。更以关于图画、理科、数学等之事项,令儿童应用于实地制作上,以增进其创造之能力,且养成其节约、利用、忍耐、自治等之习惯为目的。
    此套教科书共设计有108课。所选内容有:(1)排色板,即以各色之纸板,排列换置,使儿童构造种种物体,启发其观念。(2)豆细工,即用柔软之豆,结合竹签,以模造几何形体及器物、家屋等之形也。因制作简便,适于发表儿童之观念,又可练其自思方法,以构成物品之能力。(3)粘土细工,即用黏土造成种种之形体,能练习手指之运用,视官之锐敏,增长其摹拟物体之能力,发达其审美制作之感觉。(4)折纸,即令儿童折白纸或色纸,模造庶物。养成其精密之心思,清洁之习惯。(5)纸捻,即捻纸条,令儿童理解丝、纽、绳等纤维之作用,且养成其操作事物之习惯,使之知节俭利用之法。(6)结纽,即编织纽带,以养成其理解之精心,及构思之能力。
    此套教科书在《凡例》中还介绍了手工教授的方法:(1)准备。指示目的之后,提出实物、模型、图画等,或设为问答,以明确关于制作物之形状、构造、用法等之观念。然后,教师试作之,使儿童明使用工具之法,及制作之顺序、方法,且令其整顿工具。(2)实习。依前段所授之顺序,使儿童实习。教师时宜在旁指示,如有工作之错谬,及姿势之不正者,使之注意。至关于全体事项者,则就一般而指导之。(3)成绩之处理。儿童制作之物品,或批评之,或订正之,或令修其一部,或令改其全体,必使得完全之制造而后已。盖手工教授,不仅以了解制作之顺序、方法为已足,务使敏熟其术,达于制作完全之域。
    此套教科书的翻译出版,对当时新式学堂手工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为我国自行编写手工教科书产生了很大影响。
    官方统编
    1905年12月,清政府模仿日本文部省制度,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1906年7月,学部设立了编译图书局,着手编译图书和教科书。1907年编译图书局第一次编纂《初等小学手工教授书》四册;1909年又编纂《高等小学手工教授书》四册。
    此套教科书是参照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文部省编写的手工教科书增删、修改而成。《初等小学手工教授书》是供初等小学四学年之用,在其第一册总论中开宗明义“手工为普通教育中之一科”,手工教育“但谋视觉触觉之发达而养成普通之技能。盖欲达普通教育之指归而以是为一借径,不问其将来执何业也。”提出手工教学的主要目的“专在磨炼目力及指力,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精确无误授以工具之造法、用法及材料之品类、性质等,俾略得日用普通之知识、又以其得自图画、理科、数学等者,应用之于实地。”其书中学习内容有:排色板、刺豆、抟土、折纸、捻纸、结纽、凿纸、糊纸、钉书、竹工、木工、金工、铸工等。
    《高等小学手工教授书》是供高等小学四学年之用,其中学习内容有:抟土、凿纸、糊纸、钉书、竹工、木工、金工、铸工等。
    由于这套手工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由学部统编的“国定本”教科书,因此在我国中小学手工教育史上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民间编写
    1907年至1910年,由徐傅霖编辑,沈恩孚、夏日琖校订,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初等小学手工教授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由民间编辑出版,供初等小学校教师使用的手工教科书。
    此书共有四册,分配初等小学四学年,每学年三十六课,每星期一课。在内容选择上,男女生无甚差异,惟三四学年内,另附专课女生之绣纸细工,以期适于生活上之实用。
    第一册以排物为主,包括排色板、排箸(筷子)、排环、排贝、排绳等。其目的:了解色之名称及配合;形之名称;与画图之关系;养成思索力;练习目及手;养成整顿之习惯;练习发表之方法。
    第二册以豆细工为主,兼及纸细工(折纸细工、剪纸细工)。其中豆细工之目的:习练手指;与图画之关连;立体与平面之关系;使知物体之轻重平均;练习发表法;涵养思索力、创造力;使知几何学上之名称。纸细工之目的:练习手与眼;养成思索力、养成理解力;养成利用之习惯;与图画联络;养成色之观念;养成注意力;养成绵密之习惯;养成实用之念;养成发明心;精密修炼筋肉;使知材料之性质。
    第三册以各种纸细工(纸织细工、绣纸细工)为主,兼及黏土细工。其中纸织细工之目的:使知清洁;养成致密精确之习惯;使知配色法;养成意匠力、思索力;与图画科、算术科联络;练习目及手;使知尺度及定规之用法。绣纸细工之目的:练习手眼;注入美术思想;增长绵密之习惯;使知运针法,以为裁缝科之准备;与图画科联络。黏土细工之目的:练习手指;使意志与筋肉一致;使知雕刻法、陶器制作法、铸物法之一斑;与几何学、算术科、理科、图画科密接联络;养成清洁之习惯;利用儿童之摹仿心。
    第四册以黏土细工为主,兼及贴纸细工、绣纸细工、结绳细工、订书细工等,以为高等小学之预备。其中结绳细工之目的:练习手及眼;使起美感;养成绵密之习惯。订书细工之目的:使儿童知书籍之应爱护;练习手指及目;使知针线之使用法;以旧纸装成习字本等,使知废物利用,及养成节俭之习惯;使儿童有制造自己消耗品之能。
    手工教育虽然在清末已被列入普通学校的随意科目之中,但由于受到当时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和材料来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当时的新式学堂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35年3月,画家傅抱石在日本东京撰写的《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一文中指出:“关于工艺教育,我国自有学校以来,初叫做‘手工’,继改‘工艺’,现在又包括在‘劳作’之中。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虽不能说是毫无遗憾,而实际上,恐怕能够按照着标准遵行不懈的,是极少数。”“学生毕了业,晓得什么是工艺?动手做得成什么?”傅抱石认为:正是由于教育当局对于工艺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因此使“整个的中国工艺美术,已是陷于不振之途。” 可见,手工教育自引入我国,国人对于其重要性的认知,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本文作者系“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55 , Processed in 0.0886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