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之韵:论“爱”作为教师的信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 15:5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之韵:论“爱”作为教师的信仰


     

  

教师要有爱的信仰,这个观点并不新鲜,而这里的爱,通常都指向于教育对象即学生。假如举行一场关于教师信仰的演讲,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提到自己对学生的爱: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日常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后进生的不放弃、不畏辛苦坚持家访、甚至收留孤儿,待如己出……关于“爱学生”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如果在网上做一下关键词搜索,十有八九是上述的理解,总之是通通围绕如何体贴、如何耐心、如何博大、如何无私。这些理解由来已久,课改以来,随着人本主义理念兴起且被广为宣扬,爱学生更是被强调到无以复加。



如果“爱’是在狭义上使用的,爱学生在我看来还是一个很高调的倡导。狭义的爱是一种很热烈的感情,是否爱一个人,不是受理性规约的事情,具有情感的自在性。而那些说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孩子的说法,实际上是在罔顾最基本的事实。试想,一个母亲爱她的孩子,那需要要多大的能量、多大的付出?而且从数量讲也顶多是几个。要求教师像母亲一样爱学生,而且是所有的学生,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能个别老师有此大爱,但不能拿特例当一般。这太圣化教师,也是对教师的精神绑架,这样高超的爱是对教师的强人所难,所以它们只能停留在口号、宣传或者教师的自我标榜里。

  

如果爱是在宽泛意义上使用的,那么将其作为教师信仰的内容是正当的。这里“爱”这个词,可以置换为“温情”和“仁慈”,教育是直面人的工作,很难相信,一个不喜欢和人接触,甚至憎恨同类的人,一个心里狠毒的人,会做好教育。必须有温情的投入,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恰当的协助者、积极的回应者,用心的讨论者。它意味着教师对教育具有情感的悦纳,这也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之一。

   

但我最想论的是,给学生温情的爱对于做好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教师更应该爱真理、爱世界。这正是我们当下谈到教育爱时最稀缺的内容。而没有这些,爱学生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依托。



教育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教育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为生存在世寻找坚实的价值根基,教育是个体心智成长和精神站立的过程。毫无疑问,要担负起这样的教育,教师本人必须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教师因此必须成为真理的探求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有充分的理性生活。它由三种相互关联的要点组成,知识的获取、批判性的思考以及主体间的对话。求知是求真的基础,对真理的探索不能建立在反知识之上,广博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帮助教师打开心智,使思维朝向开放;批判性的思考指向于一切看似自明性的思想观念和学说、同时也包含了自我批评,它是一个包括分析、推理、阐释、判断、怀疑、验证等环节在内的思维过程。对话是两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之间思想的分享和理智的辩难,在对话中,双方共同面向事理本身,相互激发、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在这样的理性生活中,教师以对真理饱满的热情,在不断地推进自身精神进程的同时,召唤学生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究中,在师生共同的探寻中,去伪存真,真理得以显现。

   

教师本人若不是求知若渴,若不是有对真理的虔敬和热诚,若不是以这样的精神面相邀请和带动学生一起加入知识获取和真理探究的活动,即便日常教育生活中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也是枉然。我们需要的不是姆妈式的教育,而是能够关照心灵、启迪智慧、激活思维,帮助是个体从心智到灵魂走向独立的教育,缺少这一定位,教育即使做得再用心,最终在学生身上累积的,无非是以下两样:一是愚蠢。无论是对自我人生事务还是社会事务,理解力都十分低下,停留于童稚状态。这个后果是严重的。王小波就说:“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职能,乃是一种极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人所不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二是平庸。随波逐流,缺乏对自我的省察,没有独立的想法,凡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头脑死寂,灵界封闭,趣味空乏,感觉迟钝,精神世界窄狭。

   

如果在教育信仰中抽掉真理追求的向度,仅仅强调教师日常对学生关爱,那么在教育价值选择上,我们就是以平庸的标准替代卓越的标准。不管出现多少打动人心的故事,都不足以说明,这就是好教育。



在当下,强调教师求知求真的精神,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教师群体也是这套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这套教育体系的特点,是对独立思考的忽视甚至压制,这种具有规训色彩的教育剥夺了我们多少啊,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语中,就展露着它的印痕。我们的思维囿于太多的“政治正确”,我们常被道德关怀压倒慎思明辨,我们缺失想象的能力,把熟知当做真知。如果不去增进新知,去获得新的,靠什么来突破既往教育的钳制和规塑? 教师只有在真理信念导引下,自觉地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大胆地动用自己的理智,才能去除自身的蒙昧。而教师只有先摆脱蒙昧,才不至于让学生陷入愚蒙。我这些年教书的过程中,总是发现学生被各种错误的结论、名词和概念束缚着,脑袋被塞得满满的。少得可怜的真知,在头脑又是七零八零,碎片化存在。匮乏常识感,缺少哲学素养,抽象思辨能力极差,更谈不上方法论,几乎丧失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状态,与中小学时代教他们的老师的素质肯定有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入世者。这个芸芸众生在其中奔波劳碌的世界,并不完美,有邪恶、有残暴、有荒唐。一个入世者置身于不完美中始终会保持着对美好仰望的姿态,他热爱世界,积极生活,且行且思。他绝不当世界的局外人,而是投入地奔赴其中,在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建设性的行动中,表现无畏的勇气,享受生命的苦乐悲欣,创造自身生活丰盈的意义。避世者和恨世者都不会成为好教师,前者在丑恶面前,来一个轻盈的转身,洁身自好的选择虽也值得尊敬,但是若放在一个教师身上,就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和教育的真意相违背。教育不能失去理想的维度,这个理想的维度,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是和灾难之间的赛跑,教育天然地负有对世界改造的使命,教育必须有未来意识。而后者仇恨、哀伤、怨毒、责天尤人、愤愤不平,严重者丧心病狂,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永远是将自己摘出,将目光盯在自身之外,他们惯于情绪的宣泄,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亏欠他,却从不想自己为世界的改变做点什么,他们是破坏者。没有比一名老师精神上的怯懦无能和行动上的不负其责,更能败坏学生心灵的了,恨世者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应远离教育。




教师不能没有爱的信仰,但只有在其中贯注热爱真理、热爱世界这一丰实的内涵时,它才是成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6:11 , Processed in 0.0618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