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07: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


  
  “现在我们的书评多半是捧场,没有权威, 英美等国有的书评非常有权威,像《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的书评很有权威。我们不行, 今后要解决这个问题。 ”已故德高望众的老一辈理论家胡乔木10年之前的这些警世之言,至今依然不失其大度与智慧,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先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厚厚两巨册、重达7.5公斤的《语言大典》,现已被公认为“荒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光远语)的伪劣之作, 但在前几年,却被不少以“书评”身份登场的文章加以爆炒和吹捧, 称该《大典》系“20世纪90年代的换代性新产品”、 “当代中国的辞书之最”, 其“主编”王同亿被宣扬为“著作等身”的“奇人”、“超人”、 “超韦伯斯特”、“没有军衔的将领”、“辞书大王”,不一而足。可是, 这些白纸黑字很快就成为“铁证如山”的笑料了; 此类“书评”其实是书评名誉的十足的败坏者。   
  可惜的是,眼下相当多的书评仍然令人寒心。 撇开一般报刊的吹吹打打的“书评”文字不算, 即便是严肃的学术刊物登载的一些书评也照样让人失望,其中随心所欲地说“大话”、 下“结论”就是常见的通病之一。 以在我国国际问题研究界享有盛誉的《美国研究》为例, 该杂志近期发表了这样两篇书评:一是1995年第4期发表的《新方法、新内容、 新观点》, 称所评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一书为“我国学术界拥有的第一部独立成篇的美拉关系史专著”、“我国首部美拉关系史专著”, 其实 “第一部”、“首部”之谓都是很不准确的, 因为该书出版于1995年4月;而在此之前半年即1994年10月,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即已出版了篇幅比之大近8万字的《冲突与合作--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历史考察》(洪国起等著)。 二是1996年第2期发表的《从“新政”研究到美国现代经济制度研究》, 称《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一书“对新政的全面阐述和研究, 可以说达到了国内著作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又说该书“达到了这一领域研究高峰”。在这里, “最高水平”、“高峰”之类,显然不是严谨的学术语言; 因为至少本世纪30年代中期起,我国学人对新政的研究不绝如缕,硕果累累, 特别是80年代以来, 这方面研究已有的深、广度更是人所皆知的;即使单以著作而论,该书之前已有《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陈宝森著)、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刘绪贻等著)等,这些书的主题无不以新政研究为中心,且均自圆其说,独树一帜。   
  在学术界,书评的名声欠佳、地位不高,简言之,书评“没有权威”。原因可以举出很多,但从主观上来诊断,如今写书评的人缺乏学术的自尊、自信和良知,应是不能回避的源头。书评之没有权威, 首先就在于它自身缺乏学术的尊严。“书评的根本功能在于鉴别作品的高低、优劣、 真伪,向读者作出公正、客观的鉴定”, 《世界历史》评论员最近著文呼吁说,“为向读者负责起见,书评应当讲真话,讲实话,好则讲出好的理由, 不 足要说出不足在何处。提倡书评的争鸣和讨论性。 应当唤回真诚与良知,停止庸俗的捧场和廉价的叫卖,书评不是广告,书评也应当打假。”   
  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认为,书评应当实事求是、敢于褒贬, 但现在的情形远不能尽如人意,“以褒而论,往往流于过份吹捧。至于贬, 一般不敢问津,或者轻描淡写,难以认真。”如何提高书评的信誉和质量, 应当引起学界的充分关心和重视。辽宁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刘雪枫指出, 书评在新闻出版界业已享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在人文社科界尚不被看重, 不少人对书评还存在一些误会,好像写书评不是做学问。“事实上, 写出好书评难度很大。按我的看法,真正能胜任书评的人, 必须有相当的思维敏感、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力,同时还须有公正无私、与人为善的气度, 德、才、学、识兼备,谈何容易!现在的许多书评之所以写得不地道、 看着不 舒服,正在于缺乏这些品质。”在人际关系照样错综复杂的学术界, 刘雪枫认为,尽管书评之旅艰难困苦,但仍应全力扶植、倡导真正的书评, “为了学术环境的净化、学术风气的匡正,总得有人敢于站出来, 总得有人敢于说出来,江湖公道,总得有人主持。 ”书评事业的前景可以说是天宽地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本身即是一位颇富成就的书评作者, 其现身说法是,“谁都知道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但寻找辩理的地方却难于攀蜀道。这自然主要不是因为缺乏认真写评论者,有人愿意奉承, 有人害怕得罪人,但总有人愿作董狐、南史的继承者, 关键在于社会和学术界的导向和报刊编者的勇气。”据赵氏观察, 许多有成就的美国学者都以发表书评为荣,其履历表上总把一大串书评文章放在重要位置上; 而中国学者在申报职称时往往将书评弃而不列,原因在于评委们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这一 正一反,的确值得玩味和反思。   
  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呼唤严肃的学术书评, 而且尤其需要唤回书评的良知与尊严;唯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才有可能逐渐建树起书评应有的权威。这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有权利、也有义务为之添砖加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27 , Processed in 0.0619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