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除了“会”爱国,你还能“会”点别的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3 12:2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除了“会”爱国,你还能“会”点别的什么?

挑战命运!
——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一



李娜澳网夺冠的一刹那,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娜的美丽,感受到了网球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力,体验到了生命的壮丽!

今夜,属于李娜!

美联社称李娜是澳网最老的女冠军。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32岁尚属青年,对于一个女性网球运动员来说,32岁无疑要算老将。正是这位年近32岁的网坛老将,在这次澳网比赛中一路夺关斩将,打败一个接一个年轻的挑战者,力挫群雄之后捧起达芙妮杯。赛场上要数她一个人年龄最“老”,赛场上也要数她一个人笑到了最后,你看她捧起冠军奖杯时笑得多么灿烂,笑得多么香甜。

这是李娜第三次打进澳网决赛,前两次都功亏一篑,饮恨而归。尤其是去年那次澳网决赛失败叫人刻骨铭心。她在半决赛时横扫名将莎拉波娃,决赛第一盘她同样顺风顺水,打得卫冕冠军阿扎伦卡心慌意乱,我们每一个观众都看得血脉贲张,每一个人都觉得已经胜利在望。哪知命运女神有意和她捣蛋,到第二盘时她突然摔倒,接着又第二次摔倒,解说员说她肌肉拉伤。她身体的受伤,影响了她的手感,更挫伤了她的士气,球迷们又眼睁睁地看着着她与冠军失之交臂,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感叹嘘唏,有人伤心饮泣。想想李娜那时已经31岁,我估计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以为李娜从此永远与澳网冠军无缘。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成败取决于偶然、机遇、碰巧,毕业三十周年我写的那篇随感就叫《碰巧》,李娜第二次摔倒时更让我相信“天命”。

弱者“认命”,强者“抗命”。

第二次澳网决赛打得如此晦气,但李娜本人却毫不泄气,她在稍后的颁奖仪式上发誓说:“我知道我不年轻了,但还是要说,我期盼着明年再来。”今年,她不仅来了,而且赢了!这次她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事不过三”的成语,创造了网球的历史,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年龄最老的女性澳网冠军,第一个亚洲澳网冠军。她让人想起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在小亚细亚吉拉城大获全胜后的名言:“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连她决赛时的对手斯洛伐克姑娘齐布尔科也输得心服口服:“我真的很喜欢她,我觉得每个人都喜欢她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伟大的球员,一个伟大的冠军。李娜此役总是可以接回我的一发,我全场比赛都处于被动,这不是我的比赛风格,这就是为什么她是更优秀的一方的原因。”她不只是在球技上打败了对手,也在精神上征服了对手。

就像WT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斯黛西·阿拉斯特所说的那样,李娜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家英雄”。李娜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球员,李娜本身就是不朽的传奇,李娜本人就是一首完美的诗篇,她用不着任何人的赞美。
命运从没有眷顾过李娜,她32年的人生跌宕起伏,时而被推到成功的绝顶,时而被抛进失败的深渊。十几年前她出走国家队,甚至决心告别网球,与自己的恋人姜山回到家乡武汉,准备像许许多多的武汉市民那样,一起挣糊口的活命钱,一起吃一辈子热干面。去年法网提前爆冷出局后,她还与媒体和球迷闹出了“三叩九拜”事件,低潮时更萌生退役的打算。

但李娜没有退役。就像她从不来不在上司面前低三下四一样,李娜也从来不向命运“三叩九拜”。她生来就是为了向社会的体制挑战,她生来就是为了与个人的命运抗争!在新教练卡洛斯的调教下,她又鼓起了重夺澳网冠军的勇气,又充满了对胜利的强烈渴望。

通常,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我们普通人容易丧失自信,变得意志消沉,李娜则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却更加坚忍,更加强大,更加自信。

通常,年龄越长便暮气越多,我们往往人还没老心就老了,李娜在网坛上的运动年龄已经老了,但她心理上变得越得越“少”。

通常,在大赛或大考之前,我们往往极度心虚和紧张,李娜过去也是一样不能抗住压力,以致决赛的时候发挥失常,这次整个比赛她真像是脱胎换骨,她自己说“在巡回赛多年征战,我越来越有经验,而且学会始终不要放弃”。你看她决赛前接受采访是那样轻松,决赛第一局即使与对手比分上十分胶着,她自己在精神上也从没有半点焦灼。

老子早就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要想战胜别人,你首先就得战胜自己。作为一名网坛老将,李娜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怯懦,战胜了自己身上的暮气,战胜了自己心中的魔鬼,只有这时,她才真正走进生命的深度,真正成为人生的强者,真正变为网坛上的王者。

李娜不仅以她的球艺、力量、强悍征服了全世界,她还以自己的幽默、机智、才情逗笑了全世界!听听李娜刚才的澳网颁奖感言,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幽默。与李娜的自嘲式幽默比起来,我们近些年春晚的所谓幽默小品,那只能算无聊的“贫嘴”。她的幽默来于她对自己才智的自信,她的从容来于她精神上内在的强大。

李娜澳网三进决赛,并最终夺得冠军,既成就了她人生的辉煌,更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如果你不能战胜别人,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战胜自己;如果你自己从不放弃,命运就绝不会把你抛弃。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0050-762287.html




————————————————————————
除了“会”爱国,你还能“会”点别的什么?
——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二
李娜前天在澳网刚一夺冠,我便立即写了一篇《抗命——李娜澳网夺冠杂感》。显然各网站的博客编辑和我一样,对李娜终于夺得澳网冠军十分激动,网易、搜狐等网站很快将拙文推荐首页。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居然还有网友对她夺冠恨恨然,下面是拙文搜狐后面的评论:“屁!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国心、没有感恩心、慈善心,且脾气反复无常、大喊大叫,获再多的冠军也是白搭。”(网名叫“中华护卫剑”)我又看了一下网易、搜狐、新浪、凤凰几个网站网友的跟帖,凤凰网上相关新闻后的一则跟帖,简直就是在对她进行恶毒的咒骂:“李娜为何一再伤害国人感情,就是因为她早把自己看成洋人了,什么狗屁真性情,出成绩之前,拿着国家补助,她怎么不说实话。现在单飞了,有钱了,就开始大放厥词了,什么玩意!……人是要懂得感恩的,否则与畜生何异!”网易广西梧州市网友“非洲牙雕之王”称:“李娜的成就无可争议,可她认为,她的一切与中国无关,所以要讨好要感谢的只有洋人!她从来不会像对待国人那样在洋人面前使脸色,只会在洋人面前讨巧、卖乖!”还有很多漫骂让人耳不忍闻。
昨天李娜回到武汉过春节,湖北省副省长张通到机场迎接她说:“我代表湖北6000万人民向你表示热烈祝贺!你是我们湖北人民的骄傲!”北京一位叫“崔建008”在新华社这条新闻后评论道:“瞧不起自己的同胞,无视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从今天开始,取消你的关注!!!!”另一位山西太原的网友“安静6390”说:“简直是中国人的脸,贴了一个贱人的冷屁股。”
原以为这只是少数无知偏激者的发泄,很快便发现这种发泄代表了某部分人的心声,连中央媒体也对李娜表示遗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 @中国之声:“微博针对李娜澳网夺冠后的感言发起讨论:被部分西方观众评为“史上最棒的澳网获胜演讲”,却在国内再起争议。说不说“感谢祖国”,是否就是真实还是虚伪的标志?获胜后到底该谢谁,是否有人解读过度?”
李娜这次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没有在获奖感言中表达“感谢祖国”,这才招致 @中国之声 官方的不满,这才使得部分网友与她“不共戴天”。
我估计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中国,当然,说不定也会发生在邻居北朝鲜。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很长一段时间,谁要是公开表达对党不满就可能被打成“反革命”,谁要是说自己不爱国同样是“罪大恶极”。我上中小学的时候,假如只知道天天埋头学习,不把“热爱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挂在嘴上,你就可能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走白专道路”对于学者来讲,等于宣判了他学术的死刑,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这会招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眼。直到现在,大学老师年末的考核表中,第一栏的“政治表现”里,大家仍然还要填写“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之类的东西。这几乎像叫床一样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谁要填写相反的内容不仅可能惹来麻烦,甚至会被领导和同事当成“另类”。
长期爱国爱领导的教育,把同胞弄成了像鹦鹉一样的“怪物”,每个人都操作同一种腔调,每个人都表达同样的内容,每个运动员获奖感言都像我们填表一样,首先要说“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领导的关怀”。前些年有个速滑运动员少不懂事,居然先说“感谢父母”,事后还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一个人只要小有名气,都知道要不断重复“爱国爱党感谢领导”,得了冠军都要说自己的宗旨是“为国争光”。爱国原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可在我们这里是一种硬性的政治规定。只有不断声称自己爱党爱国,你才能被组织所重用信任,才能被自己同胞所接纳首肯。
“爱”一旦成了硬性规定,自己原先的“不得不爱”,就变成了自己“不敢不爱”。这样,“爱”就由一种高尚无私的情感,变成了一种口头上的虛情假意;由一种被激发被感动的温暖情怀,变成了一种不得不承受的精神负担。
这六十多年来,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一种感恩教育,极端历史时期还吃“忆苦思甜”饭。雷锋就是这种感恩文化的典范,《雷锋日记》就是感恩教育的标本:“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不如毛主席。”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唱“党呵,亲爱的妈妈”,这个月韦唯还在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被严重地政治化——我们爱的就是“社会主义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官方总是将“爱祖国”和“爱国家”捆绑在一起,我们老百姓更很少去辨析“国家”“祖国”的内涵与外延。在《道德楷模与政治教化——雷锋日反思》一文中(《瞭望中国》2012年第9期),我曾指出这种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其中后果之一便是导致全社会的道德虚伪和精神沉沦。今天,裸官讲爱国最为动听,贪官谈廉政最为感人,刘志军在法庭上还在说“中国梦”,很多外逃贪官都会唱“我的中国心”……连年轻的大学生也成了“阴阳脸”,上午政治课上还在批判美国腐朽的资本主义,下午便上新东方考托福准备留学移民。
去年十一国庆节前后,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处缠着别人问:“你爱国吗?”“你幸福吗?”那些镜头让人全身起鸡皮疙瘩。要是太太天天缠着自己男人问“你爱我吗”,她老公可以逃避,也可以离婚;要是国家天天缠着百姓问“你爱国吗?”,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除非你能凭成绩留学,能非法偷渡,能合法移民。不知道自己的枕边人爱不爱自己,不知道自己国家的臣民幸不幸福,不是太过愚蠢,就是太不自信。大官、大款、大学教授的儿女,纷纷向西方留学和移民,大量贪官都纷纷变成裸官,百姓是不是“幸福”,是不是“爱国”,还用得着到处问人吗?
爱国主义教育通常都是失败的,在我国大、中、小学,没有任何老师进行过“爱美国教育”,但北大、清华每年毕业生,高官、大款和知识精英子弟,都把美国作为他们留学和移民的首选——国家和个人一样:只有你可爱,人家才爱你!
从小在一个地方快乐地生活,他长大了对哪个地方就有温暖的回忆;成人后在一个地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他对那个地方就有强烈的依恋。发几句牢骚不挨骂,批评几句政府不挨整,人们的食品比较安全,周边的环境不太污染,大家的机会比较平等,这样的地方还愁没有人爱吗?
爱国、爱党、爱领袖,不是一个公民“天经地义”的义务,只要他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只要他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只要他在社会上诚实地做人,只要他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劳动,他就是一个优秀公民。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强迫一个人必须爱这个爱那个。如果他父亲是个流氓,他也必须无条件地爱流氓吗?
还是说到李娜。她已经多次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出生地武汉的自豪,她在墨尔本幽默地告诉外国记者:“我的家乡在武汉,中国很小的一个小城镇,人口一千多万而已。”其实,李娜不欠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情。为下一代提供优质的教育,这是每一个国家应尽的责任,事实上,我们社会并没有为李娜造就良好的成长环境。她十四岁就失去了父亲,组织上为了不影响她的比赛成绩,还刻意对她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这成了她一辈子的“心灵创痛”。进入国家队后又一直被当做“问题队员”,使她不得不离开国家队,一度还打算放弃心爱的网球事业。是她挣脱了国家队的束缚,个人单飞后才有“海阔天高”的空间,才成就了她今天一个又一个大满贯冠军的辉煌。
即使她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爱国爱乡的情意,只是在获奖感言中没有再多重复一次,人们和组织就要对她不依不饶,声讨声一波接着一波,骂她“忘恩”,骂她“贱人”,骂她“奴才”,骂她“自私”,骂她“畜生”…… 2012年参加印第安纳维尔斯比赛时,李娜回答主持人提问时说:“I think for me I'm only a tennis athlete. I'm not here for thecountry. I just play my tennis. I am just doing my job to try the best.”,这句话成了她“不爱国”的口实,成了她“不愿为国家而战”的“罪过”。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她说自己打球只代表自己而不代表国家,这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吗?可这偏偏引来许多同胞一片谴责。我们一出生就“被代表”惯了,这次不被一个球员代表也感到不自在,不知是李娜“贱”还是骂她的人“贱”。李娜一个女孩“千里走单骑”独闯世界,自己聘教练、聘医生,自己租场地,自己联系比赛,样样都需要她自己掏钱,她声称出来比赛是为了奖金,不正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吗?为什么要逼着她说“为国家争光”呢?古代作家也说“著书都为稻粱谋”,我们这些升斗小民上班干活,谁不是为了给自己挣活命钱呢?有几个上班族天天想着“为国争光”?打网球是李娜的事业,更是李娜的职业,她靠赢球来谋生计,宣称自己是为了奖金打球有什么错呢?我们为什么要强迫一个姑娘说假话?
在决赛前李娜还披着五星红旗照像,更对着外国记者表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和武汉人的自豪,我不明白有些媒体和同胞,为什么要一个姑娘天天把爱国挂在嘴上。在澳网夺冠获奖感言中,她首先说感谢自己的经纪人让她更加富有,感谢体能师让她更加健康,感谢教练让人她更加成熟,感谢老公为自己的无私奉献,调侃老公娶到自己的“好运气”。她的获奖感言被西方媒体奉为世界获奖感言中的“幽默经典”,它在我们某些同胞眼中却是“离经叛道”——到底是我们有病,还是李娜有病?
俗话说“大恩不言谢”,李娜显然爱她的父母亲,可她并没有在获奖感言中表达感激。一个组织有什么权利要求一个百姓天天感谢自己?《新京报》本月26号发表的那篇文章标题太好了:《李娜拒绝被体制包养,她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国家培养一个奥运会冠军要化钱无数,娜姐反过来每年给国家交税成百上千,她给国家带来了荣誉,还给国家挣来了银子,你说到底谁应该感谢谁?一个运动员夺冠了,不敢说这是自己汗水的回报,更不敢说这是自己才能的见证,却要恭恭敬敬地向组织磕头谢恩,不谢恩就会被骂为忘恩,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条令”。不管你是真心还是违心,你都必须表达“爱心”。
李娜澳网夺冠后,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也成了挑刺的理由。她在英语世界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有什么不正常呢?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都在美国用英语发表过演说,他们就因此就而不爱国吗?“入乡随俗”是我们的古训,“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我们的民谚,你听到过李娜在家乡用英语发表感言吗?大家来见识一下中国篮协@CBA官网 在李娜夺冠后发的一条微博:“娜姐的英文真棒,甚至忘记了说中文。亿万国人在电视前守候!这也是李娜和姚明的差距,话不多说,恭喜李娜。”人类还见过比这更酸更恶心的两足动物吗?
别拿李娜比姚明,李娜就是李娜!我同意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麦卡在《李娜的幽默在体制内无法复制》一文中的说法:“姚明身处在中国职业化更早的篮球界,而且从未染指顶级荣誉,这使得他所承担的舆论压力,客观上较之李娜要轻松得多。”姚明虽然是一位杰出的篮球明星,但他在体育生涯中“从未染指顶级荣誉”,从没有像李娜这样“独领风骚”。国家乒乓球队总教头刘国梁也坦言:“李娜确实是中国体育界这么多年来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珍惜姚明,可为什么一定要贬斥李娜?
李娜是“大中华”和“大武汉”养育的“大女人”。楚国在司马迁笔下还是“荆蛮之地”,你从屈原《离骚》《九歌》中就能感受到楚人没有被中原文化驯服的血性和野性。李娜身上的强悍,她的暴烈,她的坚韧,她的任性,她的敏捷,她的机智,她的幽默,她的爆发力和创造力,都是楚人独一无二的“特产”。她十六岁就主动追求姜山,不到二十岁就在记者会上炮轰国家队,在国家队受到打压就与心爱的人一起离开北京,回到自己家乡“武汉那个小镇”吃热干面。她敢爱敢恨,她有勇有谋,她不屈不挠,且不说女同胞们,我们这些七尺男儿中,谁还有她这种胆量?谁还有她这份霸气?据说她的母系还有湖南的血统,湖南湖北其实都是楚人。鸡肠小肚的男人娶到了武汉长沙姑娘就要“倒霉”,大度宽厚的男人娶到了武汉长沙姑娘就会“走运”。李娜在获奖感言中说老公“娶到她多么幸运”,是调侃之语,也是属实之言。当今之世,华夏不管是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谁的内心有李娜那么强大?谁还有李娜那种幽默才华?
李娜说自己不是为了国家而战,但她在墨尔本成了“中国的符号”;那些咒骂李娜不爱国的“爱国者”,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尊姓大名”。
“爱”是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怀,不是某些组织某些个人的“政治规定”,千万别把我们心中的“不得不爱”,变成了我们口头的“不敢不爱”;千万别把“爱”从一种内心的“自发”,变成了每一个人的“无奈”。
那些逼着球员获奖时必须感恩的媒体,你们到底做过什么事情让球员感动?许多骂李娜不该在获奖感言中讲英语的网友,他们的中文句子也写不通顺,不知道他们是否曾经扪心自问:自己除了“会”爱国,还能“会”点别的什么?
                                       2014、1、27深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0050-762974.html


————————————————————————————————————————————————
假如李娜没有夺冠……
——李娜澳网夺冠杂感之三

“誉之所至,谤亦随之”,古人这句出名后的甘苦之言,像是专门为李娜预留的。近年来这位中国网坛一姐,她在网球场上赢得了多少荣誉,在社会上就会招来多少骂声。这不,刚在墨尔本澳网上光彩照人,一回到家乡武汉就被骂得灰头土脸。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对她的接待规格不可谓不高,对她的奖励不可谓不重,省市的头面人物简直是在把她当女皇“供奉”——刚下飞机副省长张通亲自为她接驾,一天后省委书记刘鸿忠亲自给她颁奖80万。鬼才会料到,她对接机者不理不睬,对颁奖者无拒无迎,看她接受刘鸿忠书记80万支票的那张苦脸,谁能相信那是领导在给运动员授奖,倒活像是负债者在向债主还钱。
于是,舆论哗然,连那些前天向她抛鲜花的粉丝,也有的转而向她吐唾沫,连她家乡《武汉晚报》体育部为她唱过赞歌的钱刚,也在自己的微博中痛心疾首:“说到底,你就是被宠坏了的女生,你就是自我无限膨胀,你就是不懂得以善意回报善意,你就是缺乏起码人间温情。几天前,我还曾为你写过一些热情洋溢的文字,今天,看到你这样摆臭脸耍大牌,我很后悔。幸亏,我还来得及改正我的错误,那就是:从今天立誓,我不再看你的任何比赛。你不值得我们追捧!”
很多人认为省里奖给她80万元事出无名,骂湖北省领导是在滥用百姓的税钱,好让自己上全国新闻的头版。
我觉得这些批评失之刻薄。
李娜的表现虽出意料之外,但省里的奖励倒在“情理”之中——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哪个体育明星的风头能盖过李娜?哪个明星可以笃定进职业体育名人堂?李娜在澳网接受采访时那句“我出生在中国一个小镇武汉,不大,只有一千多万人”俏皮话,是武汉最优美的广告辞,李娜本人更是湖北最吸引人的名信片。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做广告撒钱无数,还没有李娜那句幽默介绍的广告效果。从经济和效益的角度看,省里奖她80万真不算多,哪届奥运金牌得主不是在国家、省、市获奖上百万?很多得主外国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而李娜在地球上则是地地道道的万人迷,外国媒体也喜欢称她为“国际娜”。无论是赢球还是输球,她的每场记者招待会,不是让你笑死,就是把你气死。
放在任何一个省,放在任何一个市,都会给她重奖。
湖北省领导给李娜的奖金,不过是我国官场上的“常规动作”,怪只怪李娜太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与领导“配合演出”,这才活活地把一曲“喜剧”演成了“悲剧”,把“皆大欢喜”的好事弄成了“两败俱伤”的残局。
我们无法走进李娜的内心世界,因而不知道她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从这两天新闻报道和新闻图片中,我才零零碎碎地了解到一点她过去的遭遇。从小在体育教练眼中,她一直就不是“五好学生”,在国家和省体育队里,她一直就是“问题队员”。据网上视频的图像显示,即使她在获奖时好像还挨了省相关领导的耳光,即使她的知音并让放单飞的孙晋芳,过去对她的评价也非常负面。由于我们长期评价青年的传统观念,也由于她本人刚烈甚至暴烈的个性,李娜从小就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就没有感受到多少温暖。这使她常常对人保持警觉,她说话办事全身“带刺”,不是用来在刺人而主要是为了防身。从以往人们对她的冷漠贬斥,到现在大家对她的赞誉追捧,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反差太大,就像一个人从南极的冰天雪地,突然闯进赤道的烈日炎炎,这一方面让她还不太适应,另一方面让她充满了鄙夷。
从李娜冷对领导重奖,我想到了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学者和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约翰逊独立编成的《英语辞典》,又名《约翰逊英语辞典》,至今还是一部英语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辞典,被后世学者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之一,是有史以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极其漫长的时间中,由一个人努力完成的伟大杰作”。约翰逊这位老兄,既富于学问,又极有才华,可他要钱无钱,要貌没貌。他的长相最多也只能与我打个平手——身上有瘰疠,脸上有巴痕,左边一眼全瞎,右边一耳全聋,是个不折不扣的五等残废。可正是这个五等残废,散文、诗歌、传记无一不精,笔力雄深雅健,语言典雅机智。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让他的智力太高,必然要让他的形象很丑,这使他才比天高而命比纸薄。幸好他生活在十八世纪英国,那时的女子还不知道“宁可坐在奔驰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最后娶到了一位比自己年长21岁的寡妇,据他朋友介绍,他那位尊夫人“身材基础牢靠,胸脯宽阔伟岸,脸上脂粉结实深厚”。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没有打一辈子光棍。他立志独立编一部英语辞典,还特地将自己编纂辞典的详细计划,送呈当时的英国国务大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Lord Chesterfield),希望得到他的赞许和资助,没想到一登门就吃了闭门羹,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让他在门外坐了很长时间冷板凳。约翰逊原本就生性敏感,又从来不喜欢求人,这次冷遇极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他带着几个助手,花了八年多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承受着贫穷的困扰,还遭受了丧妻的悲痛,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这部巨著。巨著完成后伦敦一时洛阳纸贵,他本人更是一时声誉雀起。这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又转而向他抛媚眼,在英国一家大报《世界》上连发两篇文章,把约翰逊本人和他的辞典捧上了天,称约翰逊以后一定是英语学界的“独裁者”,他的《英语辞典》一定会被奉为金科玉律。他想让知识界误以为自己是这部辞典的赞助人,是约翰逊的提携者。约翰逊看到这两篇文章后,立即给他写那封著名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Letterto Lord Chesterfield)。在这一后来被誉为文人“独立宣言”的信中,约翰逊对伯爵大人说,自己从没有什么赞助人和提携者:“溺水者在水中挣扎时,他却在岸上冷眼旁观,溺水者已经上岸之后,他又慷慨地实施救援,谁希罕这样的赞助人呢?”他还轻蔑地对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说:在编写辞典的过程中,自己特别需要别人的赞许和帮助时,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一文之助,一句之奖,一笑之温”(without one act of assisttanec , one wordof encouragement , one smile of favour ),如今在自己编纂的《英语辞典》大功告成之日,对你送来的这些“美意”和“关怀”,“我已经无动于衷,无法领情;我已经孑然一身,无法分享;我已经功成名就,毫不需要”(till I am indifferent ,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 and cannot impart it ; till I am known , and do not wantit )!他连续用几个排比句,信写得像大江决岸波涛汹涌,一吐胸中积压多年的闷气。开始是约翰逊用热脸去贴切斯特菲尔德的冷面,后来是切斯特菲尔德用热脸贴约翰逊的冷屁股。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背诵的英文名篇之一,现在朗读起来还是叫人回肠荡气。每次背诵这篇文章,我都能感受到约翰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凛然风骨!等稍事空闲,我一定要把这封尺牍杰作译成中文,好让更多的人来阅读和传诵。
由李娜接受领导奖金时的苦脸,由约翰逊后来蔑视权贵的“好意”,我想到了我们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人才:到底应该在他们困难时给予资助,在他们灰心时给予鼓励,还是应该到他们成功之后再来赞美,等他们取得成绩时再给予奖励?
试想一下,如果在李娜青少年时期,在她家里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哪怕有人赠她十元钱,她一定会终生感激;如果在她父亲刚刚离世的时候,哪怕有人给她送去一丝微笑,她一定会感到人间温暖得像天堂;如果在她事业处于低潮的时期,哪怕有人给她半句鼓励,她一定会更快地鼓起拼搏的勇气。同样,约翰逊在最为困顿的时候,在最需要别人激励和帮助的时候,他却看不到一张笑脸,听不到一句鼓励,他信中说没有领受过别人的“一文之助,一句之奖,一笑之温”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在困境中无疑感到了世态的炎凉。
钱钢先生指责李娜“缺乏起码人间温情”,我倒想知道李娜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到底在她的师长和领导那里领略到了多少“人间温情”?李娜一辈子都学不会八面玲珑,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那种人见人爱的乖乖女。她一生下来就头顶长角,身上带刺,腰间有骨。像李娜这样敏感而又自尊的女孩,像她这样刚烈而又从不低头的才女,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中,她得到更多的是惩罚和打击,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冷漠和敌意。报道称,她与自己的启蒙老师余丽桥相处得也并不特别和谐,还不断遭到余老师的打骂。余丽桥另一位弟子、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李婷回忆说:“李娜和余教练性格很像,非常要强。”两个要强的女性碰在一起,结局必定是“硬碰硬”的对抗,在师生矛盾中学生一方总是弱者,李娜承受到多少委屈和痛苦,只有她一个人才清楚。我不怀疑老师打学生有任何恶意,但我更不怀疑老师打学生留下的心灵创伤。我父亲是一位深信“棍棒底下出天才”的严父,他教育我和弟弟的唯一方法就是拳头。父亲是我儿时最大的敌人,我小时对他痛恨的程度远远超过美帝国主义反动派,我在美国工作的弟弟至今仍对父亲没有美好的回忆。严父痛打儿子的结果尚且如此,更何况老师经常打骂学生呢?恐怕余丽桥教练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最不听话的倔强弟子,日后会成为世界网球明星,大概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对头上长角的李娜笑脸相迎。余丽桥老师是个好教练,但好教练不一定会给每个学生都留下好印象,人和人之间还有一种“人缘”。
现在人们一提到名人的老师就称为某人的“恩师”,老师属既成事实,恩师则要学生认可,也就是说,“老师”并不必然就是“恩师”,我们谁没有背后穷损过自己的老师呢?有些老师不仅不是恩师,而且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像我这样的老师就是如此;有些老师为人非常俗气,只对父母是大官或大款的学生很有热情,而对出生寒门的学生则只有冷淡。文化大革命中,我父亲是所谓历史反革命,有一个老师长期欺视我,甚至唆使同学向我动手,到七七年我考取大学时,他又对别人说自己一向看好我,我弟弟到美国念书后,他更说很早就发现我弟弟不是“等闲之辈”。我对所有在文革中打压我的老师都能谅解,只对他这种小人我至今不能释怀。但我比李娜要世故得多,除了对极少数的小人以外,年长以后我对所有老师都能礼貌周全,一方面我自己是个教师,另一方面我不像李娜那样刚烈。
我们社会上的有些官僚,或者过于愚蠢,或者过于冷酷,或者又愚蠢又冷酷,他们只知道给别人锦上添花,从来不懂得要给别人雪中送炭。伦敦奥运会那段日子,在北京机场即使弱智也看不过眼,冠军有中央领导接机,铜牌得主只有家人拥抱,名落孙山的人更低眉落眼。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能参加奥运会多么不易,能得个铜牌更是多么了不起,可在我们这个奇葩社会里,得了铜牌还觉得十分“丢人”,空手而归更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我还记得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举重健儿吴景彪“失败”时那凄惨的一幕,最后一次未能抓起,这位强壮的小伙子突然情绪失控,当场连连三番五次地鞠躬“谢罪”:“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真奇怪,他夺得了银牌还抬不头起来。奥运会上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的场面更是难堪,比赛一结束,中国记者便将首金得主易思玲围得水泄不通,季军得主喻丹满面羞惭,赶快摘下自己的铜牌暗然离场,那次新闻发布会更像是专门对她进行冷落羞辱,她本人也很快便在微博中表达了愧意:“对不起,我尽力了。”首金得主易思玲夺冠后马上收到国务院的贺信,对同时获得铜牌的喻丹却只字不提。易思玲摘得金牌家中被挤暴,县政府足足为她放了一个小时鞭炮;另一个湘妹子四百混合泳铜牌得主李玄旭家却门庭冷落,回到北京也只有家人为她接机。人到中年以后,我很喜欢打乒乓球,自认为现在球艺不错,在单位里和任何一个选手对阵,我都能稳居第二名。这样,我能深深感受到世界竞技体育的残酷艰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挤进我们文学院教工的第20名。老兄,如果你要我争夺华中师范大学乒乓球第10名,老头子不是和你拼命就是我自己跳楼,要强迫实现这么远大的目标,反正我是不想活了。在世界其他地方,得一个世界季军多么荣耀,可在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里,得了世界季军还要向社会说“对不起”!话说到这儿,今天要不是大年三十,我一定要破口骂人!我们的社会太残忍,我们的领导太势利,我们的体制太缺乏人性。比赛失利后选手心情沮丧,本应得到更多的鲜花和关心,可我们把所有鲜花和掌声送给了幸运儿,把埋怨和冷脸全留给了那些倒霉鬼。
不妨做点假设:假如李娜没有获得澳网大满贯冠军,假如李娜次次都是首轮出局,还有多少领导给她送去安慰?还有多少朋友给她送去鼓励?还有多少“恩师”肯认她这个不成品的学生?她还能体验到多少钱钢先生所说的“人间温情”?
我们社会中最需要“人间温情”的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关怀的那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最用得着颁给李娜那80元奖金的是大量的辍学孩子,最需要温暖的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人,而李娜本人此时此刻并不缺“人间温情”,更用不着这80万元奖金,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对那些急需的人偏偏不给,对那些无需的人偏偏要送。上星期看到一则消息说,安徽一个农村小孩听说妈妈不能回家过春节上吊自杀,在这个小孩上吊之前谁给他送过什么“人间温情”?上个月从一则新闻图片上看到,西北一个乡村小学比猪圈还要破烂,去年我的家乡湖北麻城一个小学,孩子们上学还要自带桌椅板凳,在这些新闻见报之前我们社会有谁给他们送去“人间温情”?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西安这些特大城市,就像农村病人缺医少药一样,农村小孩上学条件甚至还比不上非洲儿童。
夺得法网大满贯冠军后,省里给李娜重奖60万,这次获得澳网冠军后又重奖80万。这两笔钱对于一个农民工子弟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对于如今的李娜来说是九牛一毛,对这点小钱她还真不太在乎。副省长接机,省委书记接见,对于一个比赛失利的运动员来说,肯定是最最温暖的“人间温情”,对于正在世界聚光灯下的李娜来说,的确有点多余甚至累赘。
人们这些天一直在谈论,中国网球后继乏人,可我坚信神州大地上多的是李娜,只是我们没有长好发现李娜的眼睛,没有培养未来李娜的爱心。“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的确,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即使千里马处在眼前,我们要么是不能辨识,要么是辨识后把它们饿死。对于那些真正的栋梁之才,没有出名之前,把他们扼杀;已经出名之后,把他们捧杀或者骂杀。
李娜冷对省里领导的接机和接见,冷对奖给她的80万元,使她由万人追捧,一下子变成了万人唾骂。她在场面上还是一副苦脸,个中原因我不得而知,或是不愿在人前有意“装欢”,或是不愿意与达官贵人敷衍,或是想到了不顺心的往事,或是对这种过分夸张的热情不太适应,我想她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脸色看。
我做了近三十年教师,用时下的套话来说算是“桃李满天”,可不管是到什么地方开会和讲学,我很少告知自己的学生。一是怕给他们添麻烦,特别是怕学生们破费,二是我自己觉得对他们帮助太少。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人的“恩师”,我这一生既无才华又无资源,无论世俗好处还是学术提升,我对他们的帮助都非常有限。另外,自己也有点臭架子,研究生毕业回母校工作近三十年,我从不给领导打电话拜年,多数情况是他们给我打电话送来温暖。我认为领导给我们百姓打电话是亲民,我们百姓给领导打电话是拍马。领导下台那年我才会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当然,长期相处的兄弟例外,由于一直是好哥儿,升官后人家也没有变脸,这种情况下不好意思分什么高低贵贱。对官员尚且如此,对学生更很少无事打扰他们,除非学生们回来看我,或者他们实在遇到了困难,我才会打个电话或者托人关心,通常情况下我们师生之间“相忘于江湖”。我们这个社会里,学生一出名就突然冒出一大堆“恩师”,学生默默无闻就找不到老师。那些名人的所谓“恩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点自尊,学生要是认可你是他的恩师,他们会主动登门感激,最好自己别跟着领导跑去“拜见”学生,倒不是说老师应该“端着”摆谱,我觉得那样做让双方都很尴尬——自己以“恩师”自居,不是明摆着要别人感恩?
我也奉劝中央和地方官员,人家出名了不希罕你们接见,把你们的眼光投向那些正在“溺水”中挣扎的青年,把雨具送给那些正在淋雨的弱者,不要等他们上岸才去给他们救援,等他们到家了才给他们“送伞”。
李娜谈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愤怒比悲伤好,因为愤怒不会让一个人垮掉。”在我们这种极度冷酷世故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李娜那份强悍,不是被别人卡死,就可能被自己憋死,在冲到法国的红土地之前她就可能早已倒下。正因为让她悲伤的事情太多了,她才害怕内心的悲伤,独自悲伤会致人于死地,而愤怒则是对环境的反抗,她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的人生,因此,她将自传名为《独自上场》。她十六岁就主动追求姜山,这一方面说明她十分勇敢,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渴望“人间温情”。
还有人说,李娜既然已经成名,就应该随和、宽容、大度,要学会在社会上随方就圆,这样大家都“面子上好看”。但愿李娜不至于按这些人的意见来重塑自我,让自己在任何场合都笑脸相迎,把自己每一句话都说得周全得体,她要是掌握了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真是我们这社会的不幸。神州大地上,公开场合“笑脸迎人”的女孩很多,敢用冷脸面向权贵的女孩只有李娜一个。多一份乖巧就少一份率真,如果取前者,她以后就善于逢迎讨好;如果取后者,她还会像现在这样棱角分明,你认为哪种李娜更加可贵呢?我但愿而且也相信,李娜永远“本性难移”。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她与这个世界也许会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让达官贵人如此难堪。不过,求仁慈的上帝行行好,让李娜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色,痛苦的时候绝不会对人欢笑,讨厌的时候绝不会装作“喜欢”,让大家从她的“脸上的颜色”就能“看到”她“内心的情感”。鲁迅直到临终前不是还在说“一个也不宽恕”吗?李娜从来没有主动伤害过别人,她没有义务要去给别人陪笑脸。
还是让大红大紫的李娜安安静静过个好年吧,她现在无需什么奖金,她现在不在乎要人接见,而乡下还有许多破旧的校舍,还有许多破烂的校车,还有许多辍学的少年……
                                           2014、1、30 除夕草就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0050-76350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3:08 , Processed in 0.0892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