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 堂 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6 17: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  堂  课
文/郭学萍

                                                                     
周四听了同级部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课题是《美丽的南沙群岛》。上课的老师很年轻,工作一年不久。看到有人听课,很紧张,讲课的语调有些不自然。
真正的散文饱含着诗意,就像苹果饱含着甜蜜的汁液。《美丽的南沙群岛》虽是一篇散文,但我没有感觉到像《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所说的“文质兼美”,只能说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记得余秋雨在一次青年歌手大讲赛做评委时说,写作应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成语和形容词(不是说一个不用),给人以感性的认知,所谓“华丽的词藻”是应该避免的。余的这个观点其实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引用老舍先生的。
我个人以为,写作是一场妥协,是你的表达和你的思想之间的一次妥协罢了。无论素朴还是华丽,无论清浅还是深邃,只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都是好的。
无论如何,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美丽的南沙群岛》这样的文章还是显得词语堆砌得有些严重,这位青年在教学的时候,似乎觉得每个词语都难理解,每个句子都很重要,难免“串讲”。
课后,我问她这节课的落脚点在哪里?难道仅仅是理解词语和内容?那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体现?
她茫茫然地看着我,恭敬而无措。我说,没关系,我上一节随堂课给你看,我们一起来研究。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听了,都有兴趣。
周五上午第一节,呼啦啦来了一群老师,几个校长也都到齐了。我是把这节课当作随堂课来上的,却因为听课老师的众多而变得有些隆重了。再看三(7)班的孩子们,看到后面来了许多听课老师,个个小腰挺得笔直,就连原来有几个上课总要老师不断提醒纪律的孩子,也一个个正襟危坐。我心中偷笑,有人听课真好,从头至尾可以不用维持秩序!(这其实已非常态)
我上课一贯很简单,每一个环节都从努力从儿童出发,从实效出发,出文本出发,努力寻找可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点。
第一个环节:看地图,认识南沙群岛位置。约略了解三沙市和南海局势,知道南海九段线。这个环节时间很短,算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只要让孩子到讲台上在中国地图上指指点点就可以了。苏叔阳有本书叫《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课后可以推荐孩子们去看,在那本书中可以帮孩子们找到更多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二个环节:寻找规律,进行字词教学。教无定法,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皆因文而异。本节课,我的识字教学分为三个版块。

1个版块:结合观察地图,理解南海海域的“辽阔”,辨析结构,指导书写,并在文中找出描写海域辽阔、水势浩大,景象壮观的词语(浩瀚、浩渺、茫茫、蔚为壮观等);
2个版块:强调文中几个易错的字音,多音字“难以计数”的“数”,前鼻音“五彩缤纷”的“缤纷”和“开垦”中的“垦”;
3个版块:根据文本结构和叙述特点,把文中的生字词分成3组,并借助图画理解“星罗棋布”。


因为词语分类时我很用心,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了3列词语的排列规律和特点,即:第1列词语讲的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分布,第2列词语讲的是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第3列词语讲的是南沙群岛的景色优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篇幅不长,要理清文脉并非难事。我在词语教学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对全文的脉络和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三个环节:初读课文第1小节,了解作者写作顺序。三年级是片段训练的起始阶段,句子的结构、句语句之间的连贯过渡,在平时教学中都应该有所渗透。所以,我在教学第1小节时,特地做了4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位置”、“历史”、“赞美”。孩子们在初读第1小节之后,基本上能捕捉到这1小节所提供的信息。但是,这4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前后的顺序可不可以颠倒,还是需要他们关注,并且思考。
1句用传说开头,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便是对南沙群岛位置的介绍,让人对南沙群岛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接着,追溯南沙群岛的历史,了解南沙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最后便是对中华民族祖先的讴歌和赞颂。
我请4个孩子上去,让他们每人拿着一张小卡片,然后打乱顺序,让下面的孩子根据课文中的叙述顺序重排。主要是让孩子学会组句成段,加深段的概念。
第四个环节:再读课文第1小节,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这也是课后习题4中的要求:“课文中有许多生动优美的语句,选几个你喜欢的抄下来,读一读。”
有几个孩子着重谈了第4句,主要从句式的整齐,表达的诗意来谈的。但总的来说,孩子们对“搏击风浪”、“生息繁衍”等词语的理解还比较抽象,还只是停留在字典解释的这个层面,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此处难点的突破,可以利用图片或者影片,在孩子的未知经验和文本之间搭一座桥,可是因为班级新电脑还没有到位,旧电脑暂时放不了影片。其实不看也没关系,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习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化的画面,从而想象另一种可能。毕竟,等孩子们离开教室,自己主动阅读的时候,不可能永远有人用画面帮助他们理解文字。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第2课时的教学重点将落在2、3两个自然段。就像曾经那个年代经久不衰的“样板戏”一样,“总——分”结构段式成了许多老师读写训练的保留项目。因为在上学期的《东方之珠》等课文教学时,已经反复多次做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不想在“总——分”段式上再做过多纠缠,只是想在复习“总——分”结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并在理解的基础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2课时,我还希望落实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能够学会以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以及课前预习时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南沙群岛。
在“理清文脉得意”,“关键词句得言”的基础上,我希望自己能以《美丽的南沙群岛》这样一个“例子”,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掌握学习散文的一般方法。

课后,林校长说,郭学萍你这节课上得和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那些公开课像在天上,一般老师学不来。这节课就很平实,但是凸显了四个“强调”:强调了联系,比如字词和课文的联系,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强调了方法,比如阅读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清顺序,再读批注分享;强调了习惯,比如听课做笔记的习惯,倾听发言的习惯;强调了能力培养,比如理解表达的能力,提问质疑的能力。
我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管理者,我们能听老师的随堂课,老师也应该能听我们的随堂课。毕竟,看人挑担不吃力。通常情况下,说总是比做容易。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呈现问题,以便于研究,而已。
岁月老了,我终于可以不怕“献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27 , Processed in 0.1019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