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精神”异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8 16:3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东精神”异议
                   鄢烈山
   有个想法我在广州二沙岛上对着树洞说了好几回,现在还是忍不住要把它公之于众。
  
   就是那个叫“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教我看着太别扭,太难受了。说“太别扭”,是因为我躲不开它,只要上街,到处碰到它比孙猴子毫毛还多的化身;说“太难受”,是我自认新岭南人,不愿广东人出乖露丑,被人家鄙视说广东无文化。
     有这么严重吗?我真心以为有这么严重。《孟子·滕文公》说:“予(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也是于心不忍。我知道这个这个是2011年5月广东省里的党代会上通过的,我从“度娘”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这条,知道广东省社科联的学者和中山大学的教授都说这个“广东精神”表述好得很。尽管肯定有该省的大秀才掺和过意见,不过我还是觉得不妥,大大地不妥。
     至于说其权威性不可质疑,那我就不敢认同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写过几遍了;1982年颁布的现行宪法,也经历了反复质疑辩论,并于1993年、1999年、2004年做了三次修订……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神圣?所谓“广东精神”,不过是一个口号、一个表述、一个LOGO而已,当然可以随时更换更恰当的。
     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所学校等等,它们的“精神”(在学校为校训,在企业为企业文化的口号)表述,应该庄重大气,又精炼易懂,便于记忆和传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信”,采用的显然是《三字经》的句式,固然便于念诵,却太“小儿科”了,一点都不庄重。我知道广东省推广过《新三字经》,但那只是特定教育对象的读物,本来就是蒙学版本。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信”,文白夹杂,生生地在“厚德(载物)”和“诚信”两词之间,嵌入古汉语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中的一个,比先秦古文还佶屈聱牙。太对不起广东先贤梁启超了,他100年前、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之前写的文章,也比这段文字雅训、通俗!
  
    “百度百科”为这个“广东精神”建的词条,专家学者解读说了一大篇,我却从中感觉不出一丁点广东文化的地方特色。正如词条讲出处的一段所说,“厚于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诚于信,出自《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敏于行,出自《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分明全部来自儒学经典,全世界汉文化圈都通用嘛!
    “敏于行”抄自古人,没问题。但是“诚于信”这是什么话?根本不合语法!“诚”与“信”是近义词,且词性相同,可以并列关系组成双音节词,意义叠加。然而却不可用“诚”来修饰“信”,那就叠床架屋,“棉条打鼓——不通不通不通”。简单地说,“信”(守信用,讲信誉)就包括了“诚”;什么“诚于信”,难道还有不“诚”的“信”吗?
      从逻辑上讲,“厚于德”(厚德)与“诚于信”(诚信)并非并列关系。诚信只是厚德的表现之一。换言之,道德深厚的人必是有诚信的,而讲诚信只是有道德的一个方面,就好比有契约精神只是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一。大概念与小概念并列,违反了起码的形式逻辑。
      以上只是就语言逻辑等基本方面而言。至于更高的层面,说地方精神表现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一地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地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等等,这些东西怎样表述倒是可以见仁见智的。
      有人说你只会批判,却没有建设性意见。我就会“做减法”也没错。建设性意见靠集中大家智慧,我从网上知“广东精神”原来的表述是:http://baike.baidu.com/view/1373428.htm“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虽然罗嗦了点,总比现用的文理不通要好。
     近日读长期客居广州的江西籍著名作家陈世旭,为柳忠秧的诗集《岭南歌》(广州出版社)所作的序,谈岭南文化。他说:“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特点。中华民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至近代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的画卷……”我看陈世旭所概括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特点“务实、开放、兼容、创新”4个词,就可以作为“广东精神”的提法,至少强过半通不通、文白夹杂的现行3句“三字经”!
     如果考虑成本,要换新的“广东精神”宣传牌会花费很多公款,不换新的也行;但拜托卸下现有的牌牌,别让这种语句不通的文化残次品惹人心烦。

中国到处在喊建设文化强省(市)的口号,这样的东东居然可以招摇于市,真是教人想不通。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岳昕,在近期的《南方周末》上发表短评《北京街头的一字之差》说:为了刹住“中国式过马路”的不正之风,北京街头打出标语:“不从众,我的文明准则。”(相关图片见infzm.com网站)只可惜,下面的英文翻译把“从众”译成了follow,整句话连起来就是Never follow my principle of civilization(永不遵循我的文明准则),令人啼笑皆非。

    为何一个高三学生能发现的英语错误,却堂而皇之立上了首都的街面?你不能不承认承包商就是牛,文化高低并不是承包文化工程的重要因素。这是什么“文化”、什么“精神”?
      2013/12/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23 , Processed in 0.0678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