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化语文视角下的文体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4: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化语文视角下的文体教学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散文类课文教学。散文的实质是情文。散是其形表,情是其魂灵。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目的都是表意抒情。正因为如此,散文中的人、事、景、物也就都成了作者表意抒情的介质,都浸透着作者的情与意。为此,教学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先走进作者的生活和生命,听准他的呼吸,切准他的脉搏,接着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生活,深入体察、感受课文的语境、情境和意境等,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唯如此,才有可能真正领悟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原由,真正享受到一篇篇散文独特的艺术美。散文教学长期效果不佳,症结就在于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深读”“细品”得很不够。一些教师总自觉不自觉地架空或绕越这个需“实、深、细”的过程,追求什么“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结果往往难免本末倒置,一相情愿,收效甚微。
小说类课文教学。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说?无外乎要表达自己的认识、观念、意志、理想等,只是没有采用论说或抒情的方式,而是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以及小说中的种种矛盾来表达而已。小说是表现人物命运和社会矛盾的,通常我们都这样认为。其实,严格点儿讲,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矛盾等都该是作者认识、观念、精神、理想等的寄托介质。鉴于此,教读小说时教师就不能不先引导学生深入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准确地把握他的创作意图。唯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的小说世界,即作者意志下的小说环境、情节、情境、语境等。也唯如此,师生才有可能切准作者意志下的小说主人公的脉搏,进而深层次地、准确地逼近乃至把握住作者塑造这个主人公的真意图。当下的小说教学,最致命的弊端就总是试图超越这些,浮躁地在那里分析人物形象。这无疑是害了小说教学,也害了可爱的学生!
诗歌类课文教学。诗歌是诗人心志的结晶。这个心志就是诗人的真情和理想等。教读诗歌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住这真情和理想等,同时也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创作意图,与其同呼吸共悲欢。只有做实做好这一点,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听懂诗人的心跳,解开诗之意象和意境的密码。意象不过就是意之象,即融入了诗人意志和情感等的那个物象。这个物象绝非诗人随意拾取的,而是他依照生活情理精心选择的,必须得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志、情感等具有相似性,如圆月象征着亲人团圆等。意境不过就是意之境,即多种意象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合力而形成的一个类似“场”的表意之境,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合力渲染成一个断肠之境。教学诗歌,长期与生活和作者的心灵等绝缘,就诗讲诗,就概念讲概念,或者动辄搬出“成说”,结果只能是越讲越干巴,越教越死。回归生活,应该就是诗歌教学起死回生的一条好出路。
论说类课文的教学。论说类课文,特指教材里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议论文就是论说道理的。要想论说一个道理,就必须先把道理摆在那里,接着说清楚自己认可这个道理的理由。为此,教议论文就该先引导学生搞清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和理由,而后再探究他到底是怎么全面、深入、辩证地分析论证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论证。探究的时候,绝不能只就文章分析文章,一定要回归生活情理。生活中的“对比”“类比”“假设”“多元思辨”等语言现象,往往是为了有力增强说理力度的,真想品析议论文,不可不回归这些语言现象。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和道理的。事物有什么特性、价值或不足等,事理有什么顺序、特征、功用或缺陷等,这些都需清楚讲明白。说明文不难读懂,关键在于必须理解作者是怎么说明的,又为什么非要这样说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用心想想生活中的那些“分主次”“讲条理”“打比方”“举例子” 等语言现象的好处。议论和说明要陪伴学生一辈子的,语文教师不可不尽心去教好啊。
                      (见《语文教学通讯A》2014年3期 卷首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13 , Processed in 0.0665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