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来读懂的红楼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0 22:4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后来读懂的红楼梦
文/张丁歌 图/由被访者提供
<<新周刊>>第412期



“可能我们在这儿聊《后来读懂的<红楼梦>》的时候,也是今日所悟,明日必悔。”



    张爱玲写完《红楼梦魇》时,留下过一句话: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陈艳涛比张爱玲幸运,用了七年时间,写出《花非花 梦非梦——后来读懂的<红楼梦>》。书名的副标,是史航取的。

    两人来到新周书房,因为红楼,忆及旧事。 2006年,一个自称“外表很薛宝钗,内心很林黛玉,像宝玉一样爱热闹怕离散”的ID,开始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评点《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每一张面容,都没逃过她的眼:以貌攻心——从外貌点评,剖析进人物的身世和性情。她就是陈艳涛。那时史航也在天涯,吵吵着要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竞争薛蟠的角色。他戏仿陈艳涛,称自己“外表很薛蟠,内心很柳湘莲,像焦大一样爱热闹怕离散”。两人曾隔着网络,像史湘云和香菱一样“没日没夜,高谈阔论”——论红楼。

    时隔七年, 陈艳涛将红楼文字结集成书。她问史航,取个什么书名好?史航脱口而出:后来读懂的红楼梦。

   何为后来读懂?史航说,他重读《红楼梦》,感觉就像是游戏没打过关,一切归零从头打,这一从头,后来,又懂了。“这里面有个时间差、时间跨度,能够契合很多人的心态——这是成长的主题。阅读和成长是一回事。”他说,“后来”是个让人心软的词,骨子里带着懂和原谅。

    在《花非花梦非梦》中,对于那些后来读懂的“红楼梦中人”,陈艳涛用冷静中性的视角,把他们唤醒在当下语境中。她没有在说道理,她假装在说道理,还是在说性情和情感。隔着时间与空间,穿越至今天,呈现了一座不一样的大观园。

    红楼梦又是说不尽的,后来之后还有后来。“《红楼梦》表面上看着是这么一间宅子,但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通道,都可以拍出一个特别长的走廊。”史航说,可能我们在这儿聊《后来读懂的红楼梦》的时候,也是今日所悟,明日必悔。




书房来客

史航
编剧,书评人,策划人。

陈艳涛
《花非花 梦非梦》作者,《新周刊》编务总监。




书房语录



新周书房:这本书的穿越感特别强。像是把景深从大观园拉至当下,用现在的思维去对焦红楼中的每一幕。

陈艳涛: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看人看事不怎么爱轻易下结论,看《红楼梦》也如此。从小时候开始看红楼,到今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因为熟读《红楼梦》,我有一种习惯。在现实中发生的每件事,我似乎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对照。比如以前我和上司在管理模式上产生分歧时,我会想起贾母高明的“老废物式管理之道”。在中国做新闻杂志会遭遇种种掣肘和难题,在那些有职业倦怠的时刻,能想起强悍的凤姐也遇到过同样的职业经理人困境。药家鑫等案子的争议会让我想到同样惹过人命官司的薛蟠,同事谈起他遭遇的婆媳难题时,我就想到了王夫人和宝钗所示范的成功婆媳范例……《红楼梦》实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它的伟大在于那种深刻细致浩如烟海的对生活的对照和描摹,让你无处不在地能从中发现现实生活。

史航:四大名著里,曹雪芹写的这些人是最年轻的,所以他写的是在世界观形成的年纪大家遇到的东西。还有他是让他笔下的每个人过日子,而其他那些名著都是出了很多大事,基本上每个事都是一种亮相定型。但曹雪芹给人机会绕过去看其他几面,而其他书里的人就像扑克牌似的。以前我写《黛玉传》,说太虚幻境是挂满蜘蛛网的三百年之后的大观园,大观园里那群人就在那儿,成了仙子。我们看完《西游记》,会想谁是妖精,看完《红楼梦》,会觉得人生每一处都可以是废墟。


新周书房:史航说“后来读懂”里带着原谅。你们怎么解读这种“原谅”?

陈艳涛:这种“原谅”,放在《红楼梦》上,我感觉特别强烈。和“这是个什么人”相比,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会成为这个人”。《红楼梦》里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喜欢和讨厌的地方。比如喜欢黛玉的俏皮真挚,就要忍受她的敏感和尖刻。喜欢探春的大气和智慧,但不一定会接受她在赵姨娘问题上的敏感和无情。我采访的很多人都推翻过我采访前对这个人的预设和判断。人性是如此丰富复杂,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一个清晰有力的判断。比如赵姨娘和贾环、贾瑞这样的人,众人只看到了他们“委琐”的结果,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个结果的由来。这需要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去观察去寻找,去追根溯源。这不仅仅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简单,越是在他们身上,你越能看到万事万物堆积到一个人身上的无限可能性,会惊异于造物弄人的神奇。

史航:我想起前一段看孙犁,他谈《红楼梦》,说以前看跟现在看不一样。其实,“后来读懂的《红楼梦》”是从他的话里出来的。他说以前对贾母、贾政没有一丝好感,后来看他们在一起说话,却要感动得哭。凤姐跟平儿在贾琏出远门的时候在一起说着他今天应该到哪儿了,天气怎么样,孙犁说这是伦理,一个妻子和一个妾,两个人在这儿谈着亲人在远方,这就叫伦理。伦理不是一个枷锁、一个礼教,伦理是每天过日子必然有的情绪、惯性。我看《花非花 梦非梦》,很欣慰的一点是没有学到太多道理。我只是看到了迷茫、忧郁和半途而废,我们从古人那里想学到道理,不过是一个奢望。《红楼梦》是一本讲失败的书。有一个非常好的作家、电影人徐浩锋说最好的电影是认输的电影。不过,我们很多电影不肯认输,变得嘴硬,最后一败涂地。《西游记》也认输,师徒四人折腾那么久,经历八十一难取回来的是白纸,所有对西天美好的想象都破灭了。《三国》、《水浒》就更不用说了,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红楼梦》也是认输的。说到这些人物的时候,我觉得命运感是一字一字最后感觉到的东西,


新周书房:谈《红楼梦》的书这么多,这本书为什么不是多余的一本?可能跟陈艳涛的身份有关。你是一个女
性,也是新闻媒体人。你把红楼梦中人跟当下大量社会事件、新闻热点做了微妙的对接点评。

陈艳涛:前段时间有一阵大家都追着看薄熙来的庭审。历史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其实千百年来没有太大分别。早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已为我们写下了类似的一幕。薄的庭审从政治转到了家庭剧,本来预期是一个深水区的政治问题,最后却变成了很八卦的一个东西。我写王熙凤的时候,没想到会出现这么戏剧化的场面,无论如何,再厉害的编剧恐怕都写不过庭审中的精彩。相似之处在于,王熙凤当初玩弄司法有一个很完整的过程,整个过程反反复复,她像玩一个木偶一样操纵司法,但最后,这出戏从政治、司法和深层次的东西,却转成了家庭的八卦,这和今天的那个庭审可能有相似的东西。贾府败落的原因,像我之前说的,得势时有多猖狂,势败时就多悲凉。得势时你通过贿赂和各种手段搞定的人,日后要花很大的精力与财力维护;如果有一天维护不当,他可能就会成为落井下石的石头,而且这个石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有一天你终究会抵抗不过命运。当然这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那一章名字叫“玩火者”。

史航:我小时候看《红楼梦》,首先面对的是护官符,所有的阶级斗争都是在讲权力,你只能选择作为权力的主语还是宾语。当初读红楼,我一直怀着逆反心理,避开所有关于阶级的篇章,只看感情,我为了我的心,我就看我的心。这么多年才发现,现实还是会把你堵回到这些命案和事情上,这也是无可奈何。


新周书房: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说《红楼梦》被庸俗化,反而影响它的主流和阅读趣味。我觉得你这本书的解读,反而让每个人接受它,这是你当初写这本书的意图吗?

陈艳涛:我平时在跟人说话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说到《红楼梦》里有一段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确在《红楼梦》里找到相对应的东西。比如说到薛蟠,我在这里举的例子是捅死人的药家鑫和打死警察的那个大学生,我当时看媒体采访他们的同学、师友,他们的话让我不知道他们是以《非诚勿扰》的亲友团的身份描述这个人,还是在描述一个杀人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是恶人、好人,他都会多面地表现他。凤姐也是,我当时很不喜欢的一个电影版本是刘晓庆演的,因为她永远演的是凤姐强硬的一面,凤姐如果只有这一面,那她跟夏金桂是一样的,只剩下心机、狠毒和强悍。但为什么我们不讨厌凤姐?因为凤姐有另外一面,比如她对着秦可卿有温柔的感伤,对于宝玉是很慈爱的,对于林黛玉是很风趣的,曹雪芹写出了人身上很多面的东西。莎士比亚戏剧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麦克白,作者写了他的很多心理独白,他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你突然觉得体谅了他,一切是情非得已。这是一个作家很伟大的地方,他写出人性即使很丑恶,也有令人心软的一面,没有一个人身上全是让人恶心的地方。

史航:我今天带了一本《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的。这里有几处我觉得是有才华的,一处是探春远嫁,提到宝玉看探春时,探春拿着一厚沓的纸,就是她带走的诗稿。《红楼梦》里没有什么好诗,但那些诗是岁月唯一的结晶,像琥珀一样。探春把这些诗带走,这等于是她的私人纪念馆。别人问我最喜欢《红楼梦》里哪个女人?如果贾母不算在这帮妙龄女人中的话,我这几年说的是紫鹃。因为我说,护花使者天下有很多,护花的花我却没见过,紫鹃就非常了不起。我当时写主仆之间第一次相见,黛玉难过没有人看见,只有紫鹃看见了,可能宝玉在这儿都没有看见。林如海死了,紫鹃说,林姑娘,咱们府里省亲是喜事,你别穿孝服了,要不然不好。你尽孝别人不会说什么,但是你刚来这儿没必要。紫鹃那种提醒,说明她其实人情很练达,但后来为了黛玉她又放弃了这些。



[回声]


女青年:陈艳涛刚说到不认同高鹗的结局,你们觉得再往下,宝玉和黛玉的结局是怎样的?

陈艳涛:林黛玉肯定是死。但宝玉为什么会接受宝钗?所有前面的情节都在说金玉良缘,无数次暗示过这个结论。但是宝玉数次说过,你死了我就去做和尚或者我们一起化灰化烟,他不是随便发这个誓言,他也说过“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他为什么最后接受了宝钗和金玉良缘,我想这是因为成长。长大之后我们发现爱情可能在一个人生命中只占了很小的一块,在爱情之外有责任,这个责任可能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甚至是职业的。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人,但还有日子要过,而且还有家族人的期望,我必须去完成,娶了宝钗也未尝不可。我朋友设想的结局,是黛玉死前把宝玉托付给宝钗,你们俩要在一起,这也是圆满了黛玉和宝钗友情的走向。宝钗的强大可以看得见,她内心的柔韧是任何环境都打不倒的。但是宝玉是无事忙,对家族没有什么现实的用处,所以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

史航:我其实最感兴趣的是抄家,我希望所有人都活到抄家,像一个全景游戏,我关心在抄家那一刻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改变什么。在电视剧《黛玉传》里,最后贾府一切都被典卖,只剩最后一块保留地,那个里面住了两个人,紫鹃和宝钗,最后是她们了结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她们俩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有趣。世道沧桑,能把她们俩拧成主仆才是正常的。




闲话闲说


富得像个人样

《新周刊》做过一个封面叫《富得像个人样》。到底什么叫富得像个人样?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贾母,我觉得她是富得最像个人样的人。一个贵族应该是什么样?贵族这个词,是中性化的,不是褒,也不是贬,你从贾母身上可以看到真正的教养和她所有行为的来源。贾母对人有深深的温柔和体谅,但她也有冷漠无情的一面,有她作为富人的等级或说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个词是中性的。
——陈艳涛

中国人只有除夕那天很“红楼梦”

都说贾母是红楼中最不愿意散去的人,《红楼梦》里,我现在喜欢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不愿意散去的感觉。我们中国人现在每一年过日子,可能只有一天过的是《红楼梦》的日子,就是除夕。好像我们别的时候都得按部就班,只有这一夜是有弹性的,这一夜是张爱玲讲的“中国的日夜”,那时候有仪式感,可以说我们在364天里互相疏远的感情,都在这一天想尽量地保温,尽量地融合在一起,那一天晚上我觉得很“红楼梦”。
——史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01 , Processed in 0.1360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