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何止“三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7 17:3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4B)
语文何止“三傻”
——兼与王延军老师商榷
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陕西省甘泉初中的王延军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2013.9B上发了一篇《改造“语文三傻”》的文章,颇有见地地介绍了一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消极现象:师生很认真地探究“傻问题”,培养出来不会思维的“傻瓜”,遇到实际问题“傻眼”。这就是所谓的“语文三傻”。是的,当今语文教学是存在这些问题,是让我们语文教师有些汗颜。实际上,王老师还可以拓展一下,不止是语文,大约中国所开设的所有学科都有这些问题;也不止“三傻”,还可以翻倍甚至更多的“傻”。面对如此多的“傻”,我们颇有些无所适从。以前,我们有历史虚无主义,现在,我们又有了现实虚无主义。批评多而建设少,是很容易走向现实虚无主义的。
王老师有关“傻问题”的第一、第二、第三傻,就观点而言,都是对的。但其支撑观点的案例,却颇值得商榷。
王老师说:“所谓‘傻问题’第一傻是没有思维值,学生不需费脑筋;只要在书本上画画,‘循章摘句’,只是让学生成为‘书橱子’。……我们所说的‘傻问题’是指教学的最后目标就是停止在这种简单的整理、寻摘地步。”支撑这个观点的是两个案例:一是《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练习的提问,“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二是《好嘴杨巴》中课后练习的提问,“杨巴‘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这两个案例中的提问作为第一傻的“傻问题”,而且矛头直指教科书,是很有分量的。不过稍作分析,却又失之偏颇,理由有三:
第一,我们的教师教书,就只是为了课后的几道练习题“帮”学生解决掉,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吗?如果这样,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失业了,因为教参已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得一清二楚,只须一个哪怕是一条狼狗,把学生管在教室里边,给他们一人发一本教参,照着教参把课后的习题做好,而且是完美的100分,多省事呀,还花那么多钱请教师讲这样的“傻问题”干吗?
第二,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探究,必然会抽丝剥茧般走进文本深处;同时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简单起步,借用学生的已有认知走进学生的就近发展区,一步一步走向文本认知的高度。而“在书本上画画,‘循章摘句’”正是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和起步阶段,不同的老师,必然会引向学生走到不同的深度,达到各自的高度,但绝不会“停止在这种简单的整理、寻摘地步。”
第三,正是因为有这种认识——认为语文老师的本事就只是解决几道课后练习,才有了社会上认为的语文谁都能教——不过就是拿一本教参上课而已——的可笑认知。语文的深度、广度、温度,语文的情味、韵味、品味,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是感觉不到的。比如《陋室铭》中的一个“馨”字,只要会拼音的人都会认得;只要能识字的都可以照课下注释讲:“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但专业老师一定会这样讲:《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告诉我们,君子的美名会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远播,越远越显得清香。这个“馨”字,也就写出了室主人因品德高尚而美名像香气一样随风飘远,这样也就和前面的“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人教社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186)对应了。没有专业的水准,是永远无法这样解读一个“馨”字的。我常说,语文教学的专业水平决定着语文教师的地位,因专业而无法替代,才是语文老师的价值之所在。
王老师说的“傻问题”第二傻,“是对文本内容不分辨其是非,凡是选进教材的都信其为真,不质疑,不反思,居然把问题文本能讲得似乎头头是道。”支撑这一观点的案例是《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在靠后的第9段中说:“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王老师认为这一段作为说明文本讲本身就有问题。理由是:“其一,‘我国的石拱桥……’,这个表示比较的话语是置于与其他国的比较之下进行的。问题就来了,这段说明文字把‘我国石拱桥’发达、有成就之原因归之于‘我国劳动人民’如何如何是不能说明最值得比较的原因的……作者关于这段原因的表述从说明文的角度看,太突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而没有从客观性上分析。”
首先,我不同意王老师的“比较”说。第一,茅以升先生在本文中并没有说到外国的石拱桥。就本文的语言系统来看,是没有这方面的比较的。本文的题目叫《中国石拱桥》,说“我国的石拱桥”完全扣题。至于说是在与外国进行比较,完全是王老师的想当然。如果说“是”就想到“非”,说“黑”就想到“白”,那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文本中的比较,必然要在文本的语言系统中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第二,说明文中的“作比较”,或就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的写作手法,也必然有比较点,要通过比较来突出什么。如果说拿外国人民的不勤劳不智慧作比较,来“突出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尊重”尚可,问题是茅以升先生提都没提别的什么国,何来比较?第三,茅以升先生之所以要把“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放在首位,是有时代特色的,本文发表于1962年的《人民日报》。说明文也要知人论世,还用多解说吗?
其次,我不同意王老师的“问题”说。就说明文而言,这个文本一点问题也没有,是很标准的说明文,用来作为教学文本,是有很大的教学价值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承前文的“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而来的,正是因为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这些杰出的桥梁。“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也是承前文而言的,赵州桥及李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事实,毋庸置疑。
第三,我不同意王老师的“次序”说。“光辉的成就”的三点原因,是有主有次,有逻辑顺序的,首先肯定了人的价值,其次肯定了文化的传承,最次的是材料的客观因素,综合这些,才有了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不可颠倒。
王老师关于“傻问题”的第三傻,“是自以为很聪明,钻牛角尖,与前边的表现相反,自以为是。”支撑这一观点的案例是《愚公移山》,这一案例确实很典型,有力地证明了“傻问题”的危害。不过王老师在立论“要教好书就必须读好书”时,很自得地说到了前边《中国石拱桥》中的“傻问题”,“如果不懂哲学思维中的比较知识,就不能点击到问题的关键。”顺着这一笔锋,又开始挑战鲁迅,“如果不懂基本的逻辑知识,同样,也不会辨析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批评‘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错误的,‘简直是诬蔑’,但鲁迅自己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同样也在犯同样的错误,用他自己的话也是——‘简直是诬蔑’。”王老师很自信地说:“不读书,自己没底气,就不敢置疑各家。”
我很佩服王老师的勇气,这一段话,使我想起了《狗·猫·鼠》中徐志摩的“不好惹”,他对鲁迅说:“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以此推断,鲁迅说,“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所谓无知者无畏,这里大约算是一个案例。
鲁迅先生在他的那个时代,因为探索、抗争、呐喊、战斗、痛苦、彷徨、思索,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语言系统,我私下以为,中学教师要想教懂鲁迅,不读若干本鲁迅的著作及研究鲁迅的专著,是不能胜任的。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提到的“中国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人教社九上语文教科书P125练习二已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引用如下:
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回答是: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这些回答,并非唯教参之马首是瞻,而是完全可以从文本的语境中分析出来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静不下心,下不了深功夫,因此读不懂鲁迅,进而盲目地否定鲁迅。
王老师的这篇文章,确实有思辨的勇气和力量,能给我们语文教师很多的思考。王老师有关“傻问题”的论述,就观点而言,都是对的。中国何其之大,随便一竿子都可以打出几个“傻问题”来,我们不必悲观,我们依然有许多热爱语文的老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语文教育,这将是一个永远在矛盾中发展的问题。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古至今并至于将来,都会有“傻问题”“傻瓜”“傻眼”出现,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青山依旧在,我们大可不必因有“傻”而就“傻”,借用鲁迅先生的话,“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2:39 , Processed in 0.2485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