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陆文友刘建成致本站管季超帖文【本站永久保存档案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1 18: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建成回管季超先生的帖子
源地址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092767-fpage-2.html

尊敬的管先生:
您好!
我旳诗歌能得到您的关注,我很是欣慰。特别是看到您发在交流版块的帖子《为讨论刘建成的一首诗  差点打起来》(向花朵飞翔)我很兴奋。对你的评点和交流,我表示欢迎。
首先,对您深厚的古文功底表示仰慕。我要说的只有两点:一是就《向花朵飞翔》这首诗的形成说明一下。起初,这诗的母稿和标题不是这样的,它是一首《蜜蜂》  ,母稿要凝练含蓄些,为了一稿可两投。我又把它改成了《向花朵飞翔》  并换了这标题。您把它改成了《归》的诗。我不否认该后的《归》更浓缩 更含蓄。这点我是偶同的。可我要与您商榷的是现代诗的写法问题。
  您说,网友评论是好诗,给了10分  而您不以为然甚至 认为是编辑看走了眼。很显然,从您的意思看,您不接受我那首《飞翔》的写法,认为它是赝品这点我们不偶同。您不接受这诗的写法,那是你惯用于古体诗、格律诗的思维去阅读它,自然认为很另类,很不合适。
我一直实践和理解现代诗的写法有很多种:有自然明快型、有凝练含蓄型、有朦胧型、有微型、、、、、
具体用哪种写法,那要看受众群体类型和刊物的用稿风格和口味  不可用一种面孔风格的诗去面向读者,这样对读者不很尊重。所以站在你惯用思维方式的角度,我理解你的的质疑。不过你说有些拖沓,这点我认同、缺乏斟酌,作者自己修改即可。不过你在网上指名道姓、大叫大嚷指挥其他诗人为我修改、是否有些让你分心你的本职(教研)工作?。是否别人会应你召之即来?你的热心快肠是否有笼络人脉拍马屁之嫌?您的善举是否有损你儒雅稳成的学者型教师形象?是否想过对别人的成长环境的污染?你的好意是否有对别人心理上的伤害?是否想过你站在别肩膀上看电影,其实是让观众看你  影响别人的视线?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向花朵飞翔》只是我现代诗的五种写法之一。它只占我发表800首诗歌的七分之一。
关于我回复的意见如有不妥处   尚请谅解   期盼成为朋友

此致

敬礼
顺祝管先生.镜子里和所有诗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寒浪
2014年4月1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1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157&extra=page%3D1&_dsign=6e0f75da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6:2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37位青年诗人谈好诗的特征作者:网络诗选
                 
                 37位青年诗人谈好诗的特征
              


A.心灵性、感动、感染力
许多诗人不约而同把诗歌的心灵性、心灵力量看作诗歌的重要特征。白连春认为“每一首诗都应该是心灵的慰藉”,诗“可以写得很小,可以写得很低,可以写得很土,可以写得不像诗。不一定要影响生活,不一定要左右人们的思想,更不一定要向谁指出真理。但是,要能够抵达心灵,哪怕是一个人的心灵,哪怕是给这一个人的心灵一丁点儿慰藉。”郑小琼也提出好的诗歌应“深入人的内心隐密处”,“一首好的诗歌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它穿越语言技术题材这些表面现象,直入人类的内心挖掘处,寻找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一首好诗应该有这种力量,这种来自诗歌的力量,能够挖掘到人类内心的泉水,写诗如同挖井,只有能触及到人类内心的源泉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好的诗歌。”
同时,诗歌能否让人“感动”、是否具有“感染力”也被认为是一首好诗的重要因素。邰筐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坚持一个基本点,那就是要打动人”。吴乙一则说,“喜欢一首诗有许多理由,我最愿意用的词是‘感动’,最期待的是,阅读某一首诗,不自觉就迷失在其中。它在急促或缓慢的呼吸间,成为了你,成为了你的。”熊焱也认为,“好诗是感人的。这样的诗歌应该是道出了大众的普遍经验,能让大众获得精神的相通与情感的共鸣。”尤克利则说,诗歌应“给寻常人以寻常的感动”,“一首好的诗歌就如一颗星星,悬挂在夜空,能够用微光给望星人以瞬间的感动。”林莉则认为“诗歌的感染力决定了诗歌的境界”,“诗言志传情必是魂魄相交,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从而和读者达成‘我在你的爱恨交加中’的共鸣。”与此类似的还有:“诗是心灵的艺术,有真心才有诗”(君儿);“不管以怎样的手法,表达何种主题,一首使读者读而动心的诗即为好诗”(苏浅);“越是感动的,越是诗的”(陈树照);“我越来越坚信,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诗人的心里流出来的”(阿毛)……

B.真诚、说“人”话、抒情性
诚实、真诚也被诗人们视为优秀诗歌的重要品质。邰筐认为,“情动于衷,莫贵乎真,真诚是一首诗的品质,所以列为第一要素。”老刀则指出,“一首好诗它所呈现的情感必须是诚实的”,“诚实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诗人心灵的绝对自由,不受功利和其他非心灵因素的影响,诗人放下了作为诗人的架子,诗人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行诗句,都是情感和思绪的自然流露。”与此相类,尤克利则提出应进行“真情写作”:“诗歌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颂扬和人们对自然事物悲悯情怀的感知与认同,是美好心灵的倾诉与表白,是作用于对故乡与异乡、天空与大地之间,时空流转所产生的审美过程的真实记录。真情的诗歌由于它的受众面广和亲和能力强而拒绝速朽。”徐俊国则对自己的写作做出了这样的设想:“若干年后,倘若有人说:‘瞧这个人,写得多真诚。’那将是多高的奖赏啊!”
多位诗人谈到了诗歌应以“人”为本、说“人”话的问题。刘川强调诗歌的“人本性”:“诗是人之言。人本,方有诗本。人本中不仅包含着最基本的人性关怀和道德坚守,还应该包含对人的精神、情感及肉体三个方面的深切尊重与深刻挖掘。”孔灏则指出,“诗歌要说‘人’话”。“当前,假冒诗歌的名义不说人话者大有人在,他们或者把诗歌当作行为艺术来表演,或者把诗歌写成不知所云的昏乱呓语,或者在诗歌中尊崇失去人的基本道德底线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话语……这一切,都与诗歌无关!诗歌从来都应该散发出作者灵魂的香气,而绝不是陈腐之气、腥臊之气、恶臭之气。”辰水也认为诗歌“说出的话都应该是‘人话’,不是鬼哭狼嚎,不然尽管声音很大、很怪,但却没有人能听得懂。”蒋林提出,诗人“必须低下头俯下身子,必须眼中有人。”“说‘神’话和说‘鬼’话,都不如说人话。”周鸣则说,“诗歌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看的。诗人要说人话,那些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兽语’与‘物语’,均与好诗无缘。好诗要靠真诚打动别人,要靠美感愉悦人心。一首优秀的诗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人,既能关怀别人,也能得到别人加倍的敬爱。”
真诚、说“人”话、心灵性,其实都与诗歌的“抒情性”有关,有诗人专门谈论了诗歌的“抒情性”。三子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抒情的”,“汉语在抒情中闪耀动人的光泽。虽然也会有叙事,但叙事是一种手段,是另一种抒情。诗歌的抒情,又应该是节制的、准确的,是用简约的文字、炼金式的表达,直指人的内心。”白连春也认为,“抒情是诗的核”。同样,苏浅也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生命和生活是饱满的,无论是痛苦还是悲伤,是爱还是不爱……所以,一首好诗的每一个字都是必要的,有情的,出自写作者内心不可抑止的表达诉求。”

C.眼泪、疼痛、爱、担当
诗歌应该写出人的眼泪、疼痛,这既是“个人”的、“身体”的,同时也是“现实”的、“生活”的,与人的现实遭遇和心路历程都密切相关。马行指出,“诗是有眼泪的。”白连春也指出,“要有温度和气息在诗中。”蒋林说,“生活的疼痛,诗人必须说出来。说出来,就会有共鸣。”李寒也说,“好诗应该传达出来自灵魂深处的疼痛,让承载它的白纸也颤抖起来,让读到它的人如同遭遇电击。”阿华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有诗人的个人风格。诗歌,它是我们个人的呼吸和泪水,它是我们个人的平原和大海,它应该带着我们个人的体温和心跳。”吴乙一则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尖锐”的:“像一根针,透着光。你一靠近那光芒,你的眼睛、血液突然变得滚烫;或是它深深扎在你的心头,让你莫名地疼痛,手足无措地悲伤。”
同时,诗人们认为,诗歌应该包含人类的爱、悲悯、责任与担当。阿毛指出,诗歌应该“心怀大爱与悲悯。包含朴素与圣洁的情感、理想”,应该有着“对时代、现实及其相关事物关系的揭示。”郁笛所“希望的诗歌”是这样的:“疼痛,爱和悲悯,明朗、健康,持续的感动。”徐俊国认为“一首好诗应该是让人看到诗人的良心。不能很好地改善人类心灵质量的诗不是好诗。”林莉也认为“承担或重建”是“一首诗歌的责任”。郭晓琦如此论说诗歌中的“承担”:“一首优秀的诗歌必需要有所承担,承担起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广阔,承担起现时精神的高度与深度,要能体现出写作者对广阔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从容和坚守。那些空洞的、无关生存痛痒的诗是无根的。”风子心目中的好诗则具有“命运的质感”:“好的诗歌绝不会源于苍白的想象,它必须扎根大地,直面生存。诗人的指责就是敢于将生存的不屈、精神的执著、命运的苦痛担当……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决定了一首诗歌的精神质地。”

D.母语、民族文化特征、想象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许多诗人谈到了现代汉语诗歌中的语言问题,尤其是对其中的“母语”、“汉语”、现代性等特征进行了强调与论述。孔灏指出,“诗歌要说‘汉’话。”“现代汉语诗歌永远是有源流的诗歌……他的诗歌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并最终以其对于华夏文化和汉民族思想情感的传承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孟醒石也强调,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真正的母语”,“如家常话般慈祥善良的母语,如太史公般简洁恢弘的母语。这种母语就是自己从小到大说的话,经过抽象落到白纸上。往前上溯是红楼、三国、水浒、三言二拍中的白话,再往前上溯是唐诗宋词、诸子百家的文言。不搞怪,很干净,没有任何脓包暗疮的语言。”三子则强调了“现代汉语诗歌”中的“汉语性”与“现代性”:“现代汉语诗歌都毫无例外地秉承了东方中国的个性‘口音’,且与时代共生,形成了新的‘发声’方式。”
关于现代汉语诗歌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根脉,诗人们更多是倾向于在传统的、民族的维度上做出强调。周鸣着重指出,诗歌“要有民族特色。作为一个汉语诗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已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他写出的每一首优秀诗作,都应该给世人带来纯粹的母语气息和清醇的民族血汁。”与此相类,黄金明也认为,“一首好诗,它必须接续东方文化的精神根脉和本土经验,它是从传统中来的,但它总能突破狭隘的地域性或传统的羁绊,汇入新的传统中去,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部分。”
还有诗人谈论了诗歌中想象力的问题,如果说“民族文化特征”代表了诗歌的“根”与“归属”,那么“想象力”则代表了诗歌“自由”的一面,是诗歌的“翅膀”与“灵魂”。沙戈认为,诗歌应该“想象人们想象之外的”。苏浅则引用了艾吕雅的话“这是一种有翼的语言,它在某种天空中飞来飞去”来讨论诗歌的想象力。吴海滨则指出,“想象力在任何领域都是迸发出来的火花,它远不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把锁的那些齿痕所能代替的,它在诗歌中体现一个诗人的质素,是正确的意外,是意外的正确,不是比喻,不是修辞,是一种能力,是发动机转动的心脏。”

E.独特性、创造性、自由
一首好诗应该是独特的、唯一的、有创造性的,许多诗人对此有明确的自觉。刘川如此强调诗歌的“创造性”:“严格意义上讲,每一首诗的完成都应如一次发明,文本得以成立也在于诗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与唯一性。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只有对诗的可能的一次次接近。张扬个体气质、生命前瞻状态与创造活力的诗,毫无疑问是好诗。”白连春指出诗歌应该“有独特的对生活的感受”,“有独特的表现:真诚,简单,干净,直接,深刻。”孙方杰也提出,“诗要抒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老刀认为,“一首好诗必须要有属于它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一首好诗应该呈现出异质性的审美来”。周鸣则强调,诗歌“要有创造意识。一首诗歌的优秀之处就是创新,从形式到内涵,无一例外。”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诗歌是对“自由”的一种表达,是“灵魂的艺术”。如邓诗鸿所讲,“诗歌本质上是灵魂的艺术,于诗歌而言,灵魂显示出至高无上的自由价值。”李寒则指出,“好诗让灵魂获得自由的空间,成为可以与命运抗衡的工具”。熊焱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能“给人警示和启发”的“先锋意识”,并指出它具有“两种向度”:“一种是向后的重塑与建构,另一种是向前的探索与奔跑。”叶晔强调了诗歌作为艺术品的“难度”与“高度”:“对诗歌而言,只有成品和非成品,这与工艺品不同,不可能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次品’,我坚决反对‘次品’写作。”黄金明则指出,“一首好诗是开放性的,触及源头的,境界开阔的。它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及足够的解读空间。”
……
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好诗特征的讨论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也是各有侧重、互有差异的,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有不少都是当今诗歌界所谈论的重要问题与前沿问题,此外,或许还有另外的一些问题,比如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技艺”与“难度”、写作伦理、诗歌与大众文化、诗歌艺术自律等等,诗人们似乎关注与阐释得还并不多,在现有的格局之外是否还有值得诗人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地方?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40:3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3:16:44 | 只看该作者
【本站永久保存档案帖】
             安陆文友刘建成致本站管季超帖文
5#
发表于 2014-4-14 00:02:2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诗歌,越来越走入小巷,越来越小众,与创作者群体自身的封闭性,与他们气度的偏狭,不无关系。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077316.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738462-fpage-16.html
6#
发表于 2014-4-14 00:02:2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诗歌,越来越走入小巷,越来越小众,与创作者群体自身的封闭性,与他们气度的偏狭,不无关系。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065730.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065730.html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986&extra=page%3D1&_dsign=5251a43f
7#
发表于 2014-4-14 00:03:23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1:37:58 | 只看该作者
161 位创作天才的日常作息表
编译:吴佳霖


Info We Trust 将创作者的日程安排以时钟图表的形式展现。
从贝多芬到康德、从福楼拜到巴尔扎克,这些如雷贯耳的创作天才们,工作起来是否不眠不休呢?看起来并不是。
Mason Currey 的新书《每日惯例:艺术家们如何工作》(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展示了 161 位创作者的日常作息,信息图像制作网站 Info We Trust 将其中的一些以时钟图表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每日惯例:艺术家们如何工作》(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为了直观体现一天安排,设计者将圆圈顶端刻度划为午夜 12 点,而底部刻度则为中午 12 点,每一格都代表一个小时。不同颜色区分也显示出每日的各方面活动:白色为睡眠,绿色为主要工作,土黄色为社交及用餐,湖蓝色代表运动,灰色代表从事其他赚钱方式。
福楼拜的日程表
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写作时间都集中在深夜,直至凌晨三点,在睡 7 个小时后,早上10点起床,读报、收信件、抽烟斗、洗热水澡,以及和母亲聊天。下午则是固定的 5 小时阅读时间。用完晚餐后的写作前,他还需要 1 个半小时继续和母亲交谈。
巴尔扎克的日程表
睡眠时间同为7个小时的巴尔扎克,相比起来则是十足的工作狂。他凌晨 1 点起床连 续写作 7 个小时,早晨 8 点午睡一个半小时,在每天 50 杯黑咖啡的刺激下继续写 作 6 个半小时,社交和运动的时间则被压缩在两个小时之内。傍晚 6 点,巴尔扎克准时上床。
康德的日程表
严格遵循时间表的康德,也是早睡早起的模范,晚上 10 点入睡,早上 5 点起床。 写作仅占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上午的重头戏则是教授四个小时的授课,40 年来雷打不动。午间康德去酒吧享用全天唯一的正餐,而下午 4 点到 7 点和挚友约瑟夫·格林 (Joseph Green)的密谈交流,准时得足以让邻居来校准调表。
贝多芬的日程表
贝多芬 6 点起床后,早餐是精心准备的咖啡——每一杯都为 60 颗咖啡豆,他通常会亲自数出来。整个上午直至下午 2 点,他都在工作谱曲,剩余时间则属于社交、进餐和运动,不过就算在散步时,他也会随身携带乐谱和铅笔记录灵感。
狄更斯的日程表
狄更斯与贝多芬的习惯也较为类似,8 个小时的睡眠后,他每日早上 9 点到下午 2 点都在写作,并且要求周围环境绝对安静。接着他会在伦敦或者是乡间散上三个小时的步,散步回来时,脑中充斥着新的想法与点子。
达尔文的日程表
达尔文的每日安排则显得丰富多彩。8 点醒来散步,独自一人吃早餐,专注工作偶尔嗅嗅鼻烟,读私人信件,并倾听夫人艾玛大声阅读家庭信件,在一个半小时的工作后遛狗,吃午饭,阅读报纸,午睡,进行每日第三次散步,继续工作,独处,听妻子朗读小说,吃鸡蛋,和妻子玩双陆棋,阅读科学书籍,躺在床上两个小时清醒着思索问题,再入睡。
W.H. 奥登的日程表
大诗人 W.H. 奥登也非常推崇固定的日程表,坚持在早上 7 点至 11 点半工作。他曾说,“ 只有希特勒们才在晚上工作,诚实的艺术家们都不会这么做。”早起喝咖啡,工作时他需要服用苯丙胺来集中注意力,晚间喝烈伏特加马丁尼,靠速可眠入睡。奥登将这些药物当做“在精神厨房中减轻劳力的工具,尽管这些工具非常粗糙,很容易伤害到厨师本人,也经常出故障。”
除上述提到的例子,以下的图示还包括了莫扎特、雨果等人的作息图表(查看大图)。也许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看过了这些千差万别的作息表后,你是否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呢?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1:42:49 | 只看该作者

社交平台上的焦虑、资本和压力
点赞交际学
文/钟瑜婷
<<新周刊>>第408期










在Facebook、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点赞早已脱离设计者初衷,衍生出各种暧昧意味,还引发了焦虑、嫉妒,以及隐私暴露。



    Sheldon一本正经,告诉Penny一个他打算带进棺材的秘密:“不久前,YouTube更改了用户界面,本来是用星级来评价视频,改成了点赞,我告诉人们我无所谓,但其实我很介意。”《生活大爆炸》第七季第一集的这个段子顺手把YouTube黑了一把。

    YouTube的官方解释是,在评星机制下,大多数人会点击1分或5分, 2、3、4分遭受极大冷落。大多数人只需要情绪,而非理性、客观、逻辑的分析。

    点赞跟理智无关。这个符号早已脱离设计者最初的想象,“喜欢”的本义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朕已阅”、“嗨,你好”、“支持”、“调侃悲伤”等各类暧昧意味。


嘿, 我正关注你


    2009年,Facebook引入点赞。数据显示,超过52%的iGeneration(90后青少年)点击了一次以上的赞。微信朋友圈兴起后,赞也大行其道。

    “蜻蜓点水式的赞,意思是——嘿,我正关注你。”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Sherry Turkle的研究证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

    知乎一个关于“点赞党心态”的问题,答案有以下几种:1.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视而不见,表示下“朕已阅”;2.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3.确实说得不错。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的看法更加乐观。他在《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道: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一小口一小口,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Turkle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的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数据分析专家Moira Burke也有类似的发现。他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写道:利用Facebook的点赞按钮去跟朋友沟通,能够有效地增加社交资本。但这种满足感不如组合式的沟通方式:点赞加评论。擅长用组合沟通的人,能有效地减少孤独感。相反,只喜欢点赞的人,孤独感并无减少。

    朋友圈的社交资本甚至会转化成社交压力,点赞的按钮成了证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证。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点赞,你也忍不住点了——提醒大家你也是这个圈子的活跃分子。

    你发现自己不得不点赞。一位用户在知乎上问:“如何减少微信朋友圈带来的焦虑?” 她发现,一旦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这个小圈子让她崩溃。


点赞引发嫉妒


    假期出游,你往朋友圈里发照片,然后每隔五分钟,你会去刷刷点赞数。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证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恋者每天在Facebook上逗留1小时以上。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指出,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也不能怪朋友发的都是炫耀帖,因为真正的悲伤太难跟人分享。你能回想起在朋友圈看过真正的黑暗心理吗?朋友圈里的“悲伤”,离生老病死远着呢,既微小又自我调侃,诸如“我的手机第三次掉马桶了”、“胖到被误会成怀孕,阿姨给让座了”、“编辑催稿了,一个字没动”……

    就算是真正的“悲惨事故”,比如王菲的离婚宣言——“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多数粉丝支持的也是女神的淡定气场。

    有评论者称,Facebook永远都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墙内外都一样,在最大众的社交平台上,舆论导向一定积极向上。


点赞曝露个人特征


    点赞还有一个忧虑:手指轻轻一按,你便可能曝露了个人特征,将隐私透露给不怀好意的商业公司、政府或身边人。

    车祸夺走了女主角玛莎男友艾什的生命,玛莎偶遇根据艾什的网络社交痕迹塑造的一个机器人。英剧《黑镜》第二季第一集的剧情如今有可能变为现实。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验学中心的Michal Kosinski和他的两位同事的最新研究证实,人们的许多个人特征,诸如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和性倾向,都可以通过他在Facebook上的“赞”进行预测。

    Kosinski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依据5.8万位美国Facebook用户的“赞”记录来预测他们的各项特征和偏好。之后,他们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这些志愿者的Facebook档案信息以及通过在线测试得出的智力、人格和生活满意度等信息进行比对。

    结果,这个模型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参与者的性别、种族出身和性倾向。其性别预测正确率高达93%,95%的概率能准确识别黑人和白人,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识别率达88%。同时,该模型对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进行识别的概率高达80%。但是,这个模型在预测恋爱状态、药物滥用以及父母离异状况等方面的准确度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离异状态的预测率为60%。与“父母离异”关系最大的几个“赞”的内容是:“对不起,我爱你”、“如果我和你在一起,那么我就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不要其他任何人”。在Kosinski看来,此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像父母离异这样的生活事件,会给人们留下永久性的行为痕迹,而这种痕迹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被检测到”。

    Kosinski暂时也无法解释,为何一些特殊的关键词恰好能预测用户的个人特征。比如,“暴风雨”、“《科尔伯特报告》(一个脱口秀节目)”、“科学”、“薯条”这几个关键词最能有效地预测人的高智商,而另一端,“丝芙兰”、“我喜欢成为一个母亲”、“哈雷·戴维森摩托车”、“Antebellum(一个乡村音乐组合)”则有效预测出一个人的低智商。

    就算你没有在Facebook上留下“支持同性婚姻”的痕迹,一些更隐晦的爱好譬如喜欢布兰妮·斯皮尔或者《绝望主妇》,都一定程度上曝露了你的同性倾向。

    总而言之,点赞到手软眼疲的用户们得小心了,你们的个人隐私已经越来越受到威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44 , Processed in 0.1146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