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孝感市艺术教学年会交流论文)
孝南区车站中学 余东平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我国,教师一直被称为“教育工作者”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最充分的形态。
近几年我在使用湘版的美术教材中发现:在内容的组织方面,关注了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描述了视觉审美的丰富含义,注重了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不同类别、不同层面的知识综合,通过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效应扩充知识的交融性和通识性,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也做了一些控制,专业要求降低了,综合能力则相对具体。其中大部分课程对于我们一般学校来说基本可以做到,但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则无法按教材内容进行。因为学校条件有限,场地不足,教具没有,连电教设备的应用也只能上公开课才可以用。学生家庭条件也一般,要求准备的用具除铅笔、橡皮外,再针对某节课准备的用具大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带齐。所以,尤其对我们基层教师来说积极寻找 补充 开发新的教材成为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也有关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原则”教师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地方课程内容或综合教材内容融入本地可利用的资源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还可开发校本课程,自编乡土教材。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在充分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教材更新方面的探索,把部分教材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绘画创作类的题材可把本地人文故事进行开发,搬进课堂,或把经典的故事进行改画,及诗配画的创作等等。如我把“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作为补充内容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创作九头鸟的形象。具体过程是先让学生自己说出这句话的来历及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心目中的九头鸟形象,再根据老师查找的资料帮助他们完善其形象。具体资料有:一、九头鸟之别称;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若干。最后启发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能力,试着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九头鸟是什么样子,有困难的同学试着说出自己的难点,让其他同学帮着解决,再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出九头鸟的形象。结果本课结束时大家基本上都能完成自己的作品《九头鸟》,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第二手工、雕塑类的可寻找本地丰富而又独特的美术媒材,这些东西可在本地的某个季节很容易找到,教师不妨把这些有特色的品种进行仔细筛选、琢磨,选出合适的材料,设计出一至二节有意义、有特色的工艺课。如当地的秸杆、芦苇或稻草的编织工艺,甚至是石头的工艺画、泥塑、沙子染色后的粘贴画等都是可选的题材。这样教师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趣又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第三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技术优势,把自己卓有成就的、独特的或最擅长的某项技术充分展示或融入课程。比如你偏爱国画或擅长木刻,要是课程中有此一项,你可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在时间上可考虑适当延长一两个课时,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其精髓。要是教材中没有,可考虑在合适的时段,融入或穿插进入教程。例如,我本人由于工作需要在艺术字上做了些研究,且字与画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就选取了现在应用最广泛的黑体字,宋体字及变体字分时段地融入初中整个教程,由于此项课程是我亲手设计,之前也做过多次练习,因此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很不错,我相信每位同行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技术优势,不妨拿出来在课堂上亮一亮,让学生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的补充和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些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的主动性调整,部分则因条件所限被迫调整。不管是哪种调整或补充都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尽量选取容易实施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也就是教育部所说的适应性原则,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逐个解决,尽可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计划。
2008 04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