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专稿中国好书反映世道人心
本报记者 张黎姣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22日 05 版)
“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好舞蹈”、“中国好商机”……当以“中国好××”命名的各类节目带动眼球经济时,谁来告诉大家“中国好书”的标准?4月23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这天,“2013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将给出答案。据悉,“2013中国好书”颁奖盛典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合作推出,旨在“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发现好书”。
对于“中国好书”的标准,评委会给出答案:能够反映当今社会历史和时代进程中的重要发展变化、促进人们思想观念重要变革的、反映世道人心的图书;反映大众社会文化心理、切合读者工作和生活阅读需求的、人文社科类精品图书;积极向上、感人至深、传达正能量、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图书;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图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特点和习惯的、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少儿图书;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精品畅销图书。
“2013中国好书”是30多位评委、历时3个多月、从2013年出版的40多万册图书中挑选出的25部年度优秀图书。
“2013中国好书”包括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繁花》;以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的故事,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在时代转型中复杂而尴尬处境的小说《带灯》;由经济学泰斗厉以宁教授创作的,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讲述3D打印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等。
201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数达到126万种。要在如此庞大的选择范围中,找到几本“好书”,对于读者来讲并不容易。因此,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说:“打通好书与读者之间的通道是极为重要的。”“传播正能量、接地气,可读、有益,能给读者实际的帮助。”杨平认为,这就是“中国好书”的标准。
目前,各式荐书榜无疑是读者购书的挑选参照之一。然而,“图书榜存在一些问题,‘买榜’等商业化行为破坏了其公正性、权威性。此外,一些推荐者自己没读过或只读了一些,就为读者荐书,也不够负责。”杨平表示,之所以要推出“2013中国好书”,就是希望能让专家、学者在读过作品后,认真负责地为读者做出“阅读导航”。
该“阅读导航”榜单中,不仅可见畅销书,也有“冷门”书。杨平认为:“所谓的市场畅销书分两类,‘快’畅销和‘慢’畅销。‘快’畅销是指一段时间热卖的图书,‘慢’畅销则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无论哪个年代,它都有大批读者。因此,销量小的书未必不是好书。”杨平希望,通过对“2013中国好书”推荐,让更多书成为“慢畅销”图书。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3年,新书品种数首次出现下降,由2012年的20.5万种降为20.2万种。报告称,这表明上游出版环节理性加强,更多出版机构开始精耕细作。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说:“现在读者对新书作者和出版社的态度如果用一部名著的名字概括,就是‘傲慢与偏见’。傲慢是因为读者认为作家写不出好东西,出版社的新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偏见。”黎波认为,在传播渠道比较单一的时代,大家接收有关文学的信息较少,所以评判的标准相对较低。可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阅读,欣赏水平就越来越高,相反,作者的写作水平却没有相应地提高。
这印证了“无论是读者、作者还是出版社,面对庞大的图书市场,都在慢慢站稳脚跟,找寻‘中国好书’”。
记者注意到,目前,纸质阅读面临数字化阅读的冲击较为严重。“手机阅读占用了许多人大量的阅读时间,让更多人的阅读变成‘盲人摸象’。”黎波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会破坏我们的系统化阅读。
杨平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表示,碎片化并不能归咎于数字化阅读,只是大家的阅读不够全,如果想在某一领域收获比较全面的知识,必将是用纸质阅读的方式。
“当然,从积极方面去看,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普及也印证了阅读不死的观点,它与纸质书阅读并不矛盾,反而成为阅读的两个阶段。读者从手机或网络上获得信息,当他们认为对某一主题、某一领域的相关内容有阅读需要时,一定还是会阅读纸质书的。”杨平相信,阅读热潮还会再起。
就像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所写:“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