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度散文家”提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09:4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度散文家”提名
日期:[2010年3月7日]  版次:[AT05]  版名:[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稿源:[南方都市报]





    此次提名最让我激动的是,2009年是散文的丰收年。尽管20世纪小说处在主流地位,但散文一直以它优雅的、沉思的品格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样式中,各种文体均有自身的形式特点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散文靠内在的思想光芒照耀全部的阅读旅程。可以说,在文学中散文是最具超越性的文体,它易写而难工。散文剥除面纱,直接敞露写作者。文如其人说的就是散文。
    林贤治的《旷代的忧伤》是一位散文家的典范文本,是人类精神风景的荟萃,是一位思想者与人类思想长河的对话。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对布鲁诺、左拉、葛兰西、卢森堡、薇依、珂勒惠支、爱因斯坦、奥威尔、惠特曼、遇罗克、索尔仁尼琴等涉及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领域的思想家们的钦佩和爱戴之情。文本全面显示了作家的精神资源和情感取向。
    香港著名媒体人士、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去年出版的著作颇多,而且涉猎范围跨度很大,体现了新时代媒体人的视野的开放性。《噪音太多》是一本文化艺术随笔集,虽为独家感悟,亦有专业精神。而《常识》一书涉及政治、民主、教育、新闻以及道德等等方面,书的命名也体现了作者的时代关怀,他解释“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无独有偶,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实质也是一本关于民主的常识普及书,为我们提供了“他山之石”,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事方式恰恰显示了我们对现代民族国家内核的匮乏,尽管20世纪一开始就在呼吁民主,很多仁人志士甚至为这位“德先生”付出生命,但一个世纪过去,我们对民主的内涵和现实制度建设依然非常陌生。刘瑜为普及民主的知识做切身的努力,将这些宏大的理想变为可借鉴的经验加以落实,以读者喜乐的小故事的形式慢慢推到我们面前。作者曾谈到写专栏的目的“让我们不要那么偷懒,不要为了一种道义快感而急着做宏大判断,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面前保持一点谦卑。”我还想特别指出: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学生下课后推荐给我的,他们是90后刚进大学的一代,他们不仅希望影响老师,也开始关心民主的制度建设,这让我欣喜地感觉到时代的进步。
    钟鸣的《涂鸦手记》由片段性的随笔构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作者左手摄影,右手写作。他边走边看,边想边写。他不愿意受既有成规的束缚,自诩本书是“记忆之书”,所以,文本呈现出记忆的特点:跳跃、联想和随意。同时,这也是拆除深度模式之后的后现代艺术特征。还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他对家族记忆的深情书写,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中,书写家族往往是进入历史甬道的可信途径。
    杨显惠先生在《上海文学》上书写甘南的专栏继续了他《夹边沟纪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写作传统。他脱下历史的华服,以实录的方式重现历史内部的沉重、黑暗和荒诞,使我们须臾不敢懈怠、不敢忘却。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消费社会,上述作家以自身默默的书写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承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除了轻快、热闹、躁动这样时尚的写作风格之外,文学依然保留着缓慢、沉着、冷静的滋味。这不仅是文学的传统,也是文学的光荣。提名评委:申霞艳
    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林贤治1942年生于广东阳江,诗人,学者,现供职于花城出版社。早年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上世纪90年代起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评论,如《平民的信使》、《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多部。林贤治是著名的鲁迅研究者,作为出版社编辑,他还主编了多种丛书丛刊,推动新诗和散文的出版。
    林贤治的随笔以富于思想性而著名。这本文集所选的文章,多属篇幅较小的人物素描,以叙述为主,间以议论。和林贤治之前的随笔一样,《旷代的忧伤》关注的是知识分子及其命运,以及他们对于世界的影响力。这本文集不仅为奥威尔、高尔基、索尔仁尼琴、米沃什、凯尔泰斯这样的文学家速写身影,也在陈寅恪、顾准、李慎之、遇罗克等人的身影后写下了深沉的忧思。此外,《酷刑:从肉体到精神》、《盗版与地下印刷》等篇章侧重对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史现象的思索、进而探索其影响。这也构成林贤治随笔写作的一个侧面:融合人与事的叙述,将随笔变做真正自由的文体。
    梁文道(香港)《常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3月版)
    《我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梁文道1970年12月出生于香港,在台湾生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1998年起开始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曾任教师、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董事、主席及顾问。1999年加入凤凰卫视中文台。如今身兼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作家、书评家、时事评论员多职。
    对读者来说,2009年的散文界称得上“梁文道年”,他一连出版了三本文集:《常识》从社会细微之处入手,凡其所批评,无不是司空见惯之怪现象,唯其以常识娓娓讲来,颇有令人茅塞顿开之感。《噪音太多》、《我执》同样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我执》以日记的形式,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部分书写了出来。那里有欲望、冲突,往事。这种坦诚,在当代文坛几无可寻。
    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梁文道的思考往往横跨多个领域,并且从不摆出一副“你听不懂因你笨”的架子。从音乐理论或者时事评论,常做精妙之语、睿智之言,简单明了,可让读者轻易领会。
    因其风趣幽默又不摆架子,梁文道被粉丝亲切唤为“道长”。其文一出,往往便被读者在网络上四处转载,其语也被记录、整理为语录。
    钟鸣《涂鸦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钟鸣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更是当代少有的文体家。他可能是当代最不在乎文体的散文家,故而也可能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家。
    如果说《旁观者》是钟鸣在散文领域的开拓之作,那么《涂鸦手记》则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这是钟氏文体的成熟果实。
    顾名思义,《涂鸦手记》乃是钟鸣对“涂鸦”行为的文化考察。对于涂鸦的文化意义,很少有人深加讨论,因为这需要惊人的知识、独特的洞见、奔放的热情和强烈的爱憎,而这些钟鸣恰好全部具备。
    在《涂鸦手记》中,钟鸣巧妙结合细微的个人行为和宏大的文化视野,将随笔、摄影、诗歌以及观念艺术融冶一炉,集行走、观察、思辨、缅怀、愤怒与激情于一书,用最无羁的文字书写最恣肆的思想,创造出了这样一部浑然无缺的作品。
    在书中,作者文笔随心所欲,思维却如水银泻地——时间与空间的隔离被打破,历史与未来的距离被拉近,哲学与艺术的空隙被填平。全书虽分章节,但内容高度统一,质地格外紧密,几乎无始无终,俨如一段长江水,读者可从中取一瓠饮,却看不到首尾,也难以穷尽。当然,读者也不必在乎首尾:《涂鸦手记》具有罕见的开放性,从任何一页进入,你都能畅游其间,毫无阻滞。当然,《涂鸦手记》的独创意义不尽于此。钟鸣所思所感所写,其博杂浩繁,超乎想象。但我认为,读者可以借助作者的热情穿透书写的幽暗丛林——而这种炽热之情,当代的作家里,钟鸣无人可比。西闪
    刘瑜(英国)《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
    刘瑜1975年12月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
    与梁文道相似,刘瑜也拥有一大批固定的粉丝,是刘瑜博客“醉钢琴”的忠实订阅者,并亲切地称她为“具有文青特色的愤青”。究其原因,可能亦与梁文道类似:非职业文人,非职业时评人,亦不摆这种架子,而只是悠然讲述生活中的细节,由小见大。其学术功底亦为其书写、议论所用,并不怎的显山露水、炫耀知识,只在平静叙述之中,时有惊见思想之锋利。
    《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近年发表文字的集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一概念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来描述,这也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采用的形式,深入浅出,喜闻乐见。有意思的是,作为前辈的林达直言“喜欢读刘瑜的文字”,说她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思想者”。这未必尽是客套。刘瑜有专业学养的内涵,有风趣生动的文笔,驾御“美国的民主”这个大词显得轻松自如,如话家常。其实,民主本来就应切乎“人伦日用”,而不该当作神明供奉。也惟有民主之光普照,以至身在民主之中而不知民主,才算是真民主。
    杨显惠“甘南纪事”系列散文(《上海文学》2009年第1-12期)
    杨显惠1946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5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历任兰州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小宛农场农工、服务社营业员、酒泉农垦中学教师、轻工部塘沽《盐场报》编辑等,现居天津。杨显惠在甘肃生活了30多年,1960年大饥荒时他正在兰州上中学。五年后高中毕业,杨显惠参加“上山下乡”,来到酒泉地区农场。调到甘肃生产建设兵团之后,在那里杨显惠陆续听到关于夹边沟地区右派被饿死的传闻,于是亲往记录。夹边沟是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开始关押近3000人,至1960年底,幸存者数量已不足三分之一。多数人被饿死。1997年,杨显惠决定写作《夹边沟纪事》。在之后的五年里,他大海捞针般搜寻采访了近百名当事人。
    现代中国遭遇的历次灾难,常被抽象成数字、形容词及辩解词。在杨显惠的记录下,这些事件变成真实可感、细节充分的故事,让读者了解灾难的真实面目,逼迫人们持续反思。《夹边沟纪事》、《告别夹边沟》、《定西孤儿院纪事》所记录的残酷,足以震撼人心。
    《甘南纪事》为作者在《上海文学》从2009年1月起陆续开始发表的一系列散文。作者在其中详细描写了藏民生活,如《小妹的婚事》,即描绘了藏族青年情感成长的历程;《措美峰》,描写了主人公个人的命运,又从中透视时代;《娘乃节》则反映了甘南藏民家庭生活的冲突与妥协。
    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王晶
    实习生廖方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42 , Processed in 0.0618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