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特的文化名人传记文学创作规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5 02: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特的文化名人传记文学创作规律(摘要)
石 梅

       人物传记文学创作,除了自身的普遍规律之外,还有因对象的群体不同而具有“群体类别特殊性”。
      传记文学的本质是真实,形式是文学,这怎么结合呢?就是用文学的方式塑造“这一个”真实的艺术个性。传记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字形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横跨两大范畴:一是历史,二是文学。
      如何塑造不同特点的真实人物性格,是关系到传记成败的关键。千入一面,情节雷同的传记是不成功的传记。没有艺术品位,味同嚼蜡的传记是档案里的履历。
      我以为,在传记文学创作的所有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思维规律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那就是用传主的典型细节,塑造传主的典型形象。   
      这样的细节非常重要而且珍贵。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保证传记的真实性。
      其二,为这个人物所独有,又是典型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就具有强烈的新鲜感,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其三,是传主内心世界、思想的天然流露,能深刻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性格特点。
      同时,它能启发作者的思路,找到文章的切入点,甚至成就一篇文章的新奇的立意。
      但是,要想发现、捕捉这样的细节,却需要作者下很大的功夫。这取决于作者自己的艺术、哲学的素养、修养。
      我采访过的文化名人有:东方学泰斗季羡林,哲学泰斗张岱年,国学大师启功,译坛泰斗杨宪益,一代宗师叶浅予,诗书画大家黄苗子,艺术家郁风、漫画家华君武、丁聪、方成,金石巨匠大康,指挥家李德伦,画家李琦、闻立鹏、袁熙坤、罗中立,演奏家盛中国等十几位。在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创作中,我总结了一些规律:
      一、在作学问上下工夫。
      其一,全面把握文化名人的成就。把握他们的成就,就把握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把握好自己传记写作的构思立意,才能与别人有不同的独特创作。   
      其二,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雄狮搏兔”、“厚积薄发”。在我所写的传记人物中,有哲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书法篆刻家、画家、散文家、音乐家……有的名家本身就涉及多种领域。要都通读他们的成就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攻读他们的主要作品,让自己尽量把握这一领域的最前沿成就,了解其历史沿革,成为所写领域的内行。这是对自己高标准的修养。把自己真的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学习,去汲取知识,日久天长就会融会贯通,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亲炙中获得灵感。
      对于文化名人,能当面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做学问的经历,就等于是当面受到传授、教导,那是一种幸运。这对自己的学问,也是一种质的飞跃,会学习到平时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听他们说话,看他们的动作,环视他们的周围,欣赏他们的环境,你会发现很多细节,会产生非常震撼的灵感。   
      三、个体化的独特视角,抓住传主的典型细节立意文章。
      文章有“文眼’、“文韵”,也有“文气”。好的文章读起来气势贯通,或清丽或雄浑,或洒脱或深沉。写文章一定要先反复酝酿,就像在心池里蓄满了水,然后凝思熟虑,拟个提纲就顺笔流了出来。
      立意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思维,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在与文化名人接触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有特色的细节,很可能就找到触发你立意的东西。   
      四、追求文章风格的优美典雅。
      用什么风格来体现立意,塑造典型形象,也是要精心设计的。
      1、真实性是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生命。
      2、文章要典雅,在下笔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行文思维,创造一种适合传主特点的语言风格。
      如:写哲学家张岱年,我运用的是空灵奥秘的语言风格;季羡林研究佛学,就恰当的掺入佛学的语言行文;启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就用古色古香的语言基调;李德伦是交响乐指挥家,就在平实的语言中讲究扬顿挫抑;杨宪益和英国妻子,因有感人的浪漫爱情,就采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方成是画漫画的,就用幽默的语言……   
      3、创作蕴涵诗意的画面,让传主一直活动在生动的画面之中。
      我以为要符合文化名人的群体特点,应该用写诗歌的意境来写文章,也就是说要写出带有饱满情感的动态画面来。传记的资料中,一般带有画面的并不多,多是叙述性的语言,如果就这样写下去,文章难免枯燥乏味。如果通过作者的酿造,可以把这些枯燥的语言转换成鲜活的画面,而使文章意趣浓厚。   
      4、议论提神,画龙点睛,增加文章的思辨性
      好的议论,是闪光的思想,可以成为“文眼”,使通篇文章提神。描写入物,如把从人物的经历中提炼出的生活哲理穿插进去,能适时地给人以启发,增加文章的思辨性,并能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性格。
      作者在文章什么地方议论,什么时候议论,用什么方法议论,也是大有讲究的。
      如:在《“纵浪大化”季羡林》中,文章一开头就写了这样一段议论:“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为从不中断,二为注入一点。从不间断,就是有恒,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集中一点,就是目标专一,从不旁逸。”这段议论,既是为介绍季羡林打下铺垫,也是讲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基本道理,这正好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可以揭示一个现象议论;
      对一个历史事实发表看法议论;
      反复强调事情的意义议论,增强语言气势;
      阐明事情的哲理内涵议论;
      用中国传统文化标准,衡量文化名人议论;
      运用历史资料,引用古文议论等等。
      传记文学尽管写的是历史,但语言却需要是文学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形象。文章无论如何的思维立意,最终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最后显示文章风格的所在,更是作者艺术综合功力的集中表现。文化名人传记文学的写作,更需要讲究语言。语言丰富,讲究诗的韵律;语言精练,具有思辨性;语言典雅,富有韵味等,这些都是文化名入传记文学所要求的,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48 , Processed in 0.0780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