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12月18日在三汊镇小进行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调研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0 12:5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12月18日在三汊镇小进行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调研札记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一、调研活动背景介绍
     1、此前,该校曾积极申报习作教学研究的相关课题,并邀请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来校作习作教学专题讲座。学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教师群体对开展习作课题研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但其间较长一段时间对该校习作教学课题研究情况缺少了解,互动较少。

    2、学期之初,由我室下发的《教研活动计划》中明确标明了“到三汊等四个乡镇进行小语教学现状调研”的工作项目。经与学区教研员面商,决定将调研活动的“选样”放在镇小。

    二、调研活动方式
    1、事先不通知,直接到校,收齐该校3-6年级所有学生课堂作文本,逐一浏览,随作读札,形成写实性的质性调研文本。(原件存该校教学档案,携复印件回室,上传公益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教研员工作论坛”子栏中。言责自负,不代表单位和集体。)

   2、与学校部分教师面谈,了解习作教学的实况。

    3、收集相应的习作教学研究实物资料(如校刊)等。

    4、临近期末,老师们都很忙,未打扰老师,也不必学校领导作陪,有一处地方看作业本即可。

   三、三汊中心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观察
    1、浏览了三年级两个班共91位同学《作文本》。

    2、三年级本学期(至12月18日)共写课堂作文7篇,例徐寒同学文题分别为《我的课余生活》、《我的爸爸》、《秋天的图画》、《观察日记一则》、《游解放公园》、《狼的影子》。
丁逸轩同学文题分别为《学骑车》、《我的哥哥》、《多彩的秋天》、《观察日记》、《中秋节吃月饼》、《董永公园的景色》、《兔子和狗》。

    3、三年级作文批改情况:
    ——总体印象:老师的批改细致认真,每一篇习作均有眉批、尾批,错字作订正,病句有修改。
    细节例举:①三(1)班丁逸轩小朋友《学骑车》一文大部分句子后都忘了加标点,老师用红笔一一补上;
    ②胡思敏同学《我和爷爷在公园玩》一文由老师红笔整段修改的字数有40余字,尾批有30字,总书写量几乎等同于学生习作字数。
    ③陈赞同学《聪明的小猫》一文文末似乎有“未完成感”,老师用红笔为其补足。(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往往由老师删补续写的部分占到学生习作总字数的几分之一。)

    ——与三年级教师讨论几个作文批改方式问题:
    ①作为语文教师同行,我非常感佩三汊镇小同行们批改作文时的认真态度。
    明确地讲:这种细致认真的态度与城区某些同行相比,是明显要超出许多的。
    我想到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老师在习作批改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效果最大化”的问题。一是可否每学期由校教导处指定专人从老师的批改中抄录精彩的评点文字,辑印成一份8开小报,分赠学生家长,留存于校内业务档案,或者参加这次市教育局“孝感教育科研网”的“习作评点”征文;二是可以将班内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文交叉发放,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评点指导文字,从而实现评点效果的“最大化”。
    ②习作尾批的针地性,还可以再强些,表述语言可以再童趣化、个性化一些,以增强评点指导效果。
    类似于“内容丰富”、“层次清楚”、“生动、流畅”……之类的“老生常谈”式的评点用语这次作文也这么批,那次作文也这么批,张同学本上这么写,李同学本上又这么批。久之,其传播效果和引动学生“想一想”的作用就“钝化”了。
    能否在“评语该如何写?”上再琢磨琢磨,使这件工作不光有苦累,有枯燥,还生出趣味和兴致,乃至于成为一种化于无形的教师自身的“练笔”,一种不为“应付”“检查”,自寻其趣的一种愉快工作呢?

    4、三点建议:
    其一,据闻学校近年着力推动汉字书写教育,且已开展过相应的一些活动。但从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来看,实效尚不明显。(这也就是我不认同《教师之友网》“信息速递”栏版主称“三汊镇小书法教育已成学校特色”表达的依据。)
    此处仍重复一年前在该校一次《书法教育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汉字书写教育要取得实效,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校长的重视和推动;二是语文教师乃至各科教师汉字书写水平都过关,最好还有一二位教师长于书写指导工作;三是有机地融入日常书写(作业等等),且从低年级起步,作连续不断的数年的努力,才有可能见实效。”
    时隔一年,我的基本观点没有变化,且已被实践和时间证明是言之得当、中肯切要的。

    其二,可否将下列几位同学的作文再作筛选,优中拔萃,略作修改润饰,附上新的点评,尽快上传《教师之友网》“习作评点”子栏。
    ——3(2)班  刘武峰《观察日记一则》(猫)。
    ——3(2)班  徐  寒《我的爸爸》。
    ——3(2)班  张  娟《网上过年》。(询问一下作者)
    ——3(2)班  张丁雄《捕蝉》。
    ——3(1)班  万静威《金鱼》。
    ——3(1)班  周  阳《放鞭炮》。
    ——3(1)班  邓  雨《中秋节》。
   
    其三,从三年级这91本学生《作文本》看,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差距较大,既有像3(2)班章敏同学这样字写得极为工整美观的同学,也有直到三年级,字的基本结构仍站不稳,字迹潦乱的。
    建议在进行汉字书写教育时,重点培养像章敏这样的同学,使其成为“书写能手”,起“示范带动”作用。作为《语文报》的编委,我建议将章敏同学的这本《作文本》挂号寄给山西《语文报/书法版》责编梁朱杏先生,荐其为该报抄文。也应该重点个别帮扶训练,类似于章警智、祝世康、胡思敏、毛洋这样的同学,给些个别指导和训练。

    四、三汊中心小学4-6年级习作教学调研札记
    1、四年级两个班习作批改的细致程度逊于三年级;
    这是一种直感的印象,请两位老师谅解我出于善意、忠于现场真实感受而写下的“直话”。
    我的调研,是纯业务性的,与行政管理方式的“检查”是不同的。

    2、建议经老师作必要的修改润饰后上传《教师之友网》“习作评点”栏目的文章有:
    ——四年级周雨《小狗》。4(1)班宋冰玉《小狗》。
    ——五年级邹家琪《被批评》。刘青《爸爸我想对您说》。
        胡源《父亲的爱》(很有生活气息的感性习作)。王静《葱》。
    ——五年级有几位同学的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挺好。例如徐强波《按摩器》、屠浩《变形金钢》、陈佳雨、黄燕的《文具盒》。周秋玉《电饭锅》。中小学作文教学是前后相续的,各类文体的起步(包括议论文、诗歌……)都在小学阶段,老师的衡文眼光,“指导意识”、“指导方法”都有再提升一步的必要。
——六年级黄岸然《吃蜂蛋》,李瑶《20年后的房子》。陈宏坤《20年后聚会》。程淑琴《童年趣事》。李班《20年后的学校》。张榜《20年后的机器》。李莹《20年后的新型教室》。寇瑶《教师节》。李娜《爱“偷吃”的小妹》。刘娟《我的小妹》。刘梦欣《我的“老同桌”》。
    老师们可在此篇目中再作筛选。上传数量不必多,要有“示范”和“交流”的价值才好。

    3、就若干细节性问题与指导教师同行的研讨。
     ----4(1)班老师在为黄万里同学《洛阳龙门石窟》一文作尾批时写:“作文目的明确,表达清楚。但文章没分段,望改正。”
    ●研讨:从文章内容看,显系由现成材料改成的“导游词”,超越了一般九岁儿童的认知水平,没能分段并不奇怪。
    可否直接由老师用划双竖线“‖”的方式代其切分小段。甚而至于再用简要的文字说一说为何要如此分段,方为“搔到痒处”。

    ——4(1)班老师将姚婉晴同学的一篇习作标题《我喜欢外婆家的小花猫》中的定语部分全部圈去,只留下了《小花猫》仨字儿。
    ●研讨:管季超以为,这处修改是大可不必的。“我喜欢外婆家的”这几个字完全可以不删,“喜欢”言其情感,“外婆家的”言小狗在哪里。未尝不可!
    文章标题当然一般都强调要“简洁”,字数少则易简洁,但并非不能“反其道而行”,以长而适度、饶有趣味的文题体现文章个性。
    我十一年来一直呼吁从抓教师自身读写能力提高入手来改进语文教学,连续策划组织了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赛》,就是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急功”用“慢火”。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姚婉晴同学此文并无依傍的话,老师的思路完全可以“调个频道”,只夸赞,不挑“问题”,鼓舞孩子们习作的热情。

    ——在年级班李梦蝶同学的作文本上,我发现老师的批语全都是一个“模子”刻的,头一、二句都是“你的作文(以下用一二句话简述学生作文内容),有进步,希望×××××!”一连数篇都如此。猛一看,篇篇皆附朱批;细一审,实如弃之可矣的套语。
    这样的批语,老师写来乏味,学生看到会有多少启发呢?无功即过呵。
    我很理解一线教师工作压力之重,事务之纷繁琐细。但,说一说“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似也有益。
“虽不能至”,向往一下也好呵!
    如果在开展纯业务活动时,只能夸赞,不能商榷,“教研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功能又在哪里呢?!

    ——在刘佳立、周沪军等同学的作文本上,老师都批上了“你的××××,(或肯定或批评),望多看课外书,××××(或‘使作文有更大进步’,或‘提高语文素养’”。
    ●研讨:“多看课外书”一语肯定是正确的导向,是内行的指点。但试问,学生常用字写错,汉字书写东倒西歪,语句不顺,并非完全是读少了课外书的缘故啊。
    咱们老师,可否在完成“课本”教授任务,在最最基本的“双基”训练上再多下些工夫?可否在作文批改的针对性上再多花些心思来研究?在老师自身的读写经验积累上再“恶补”一下。

    ——恕我直言,看完了3-6年级学生作文之后,我有这样一个印象: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书写习惯(乃至于极少数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并未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反倒觉得四、五、六年级学生作文中字迹清爽的并不太多,有些意料之外。
    如果我的这个印象大体没有失误的话,请老师们思考一下原因何在。
    仍如三年级一样,建议老师们在汉字书写习惯上,给学生一些“因人制宜”的“个别性指导”。例如五年级一班胡边威、二班周祥、周钱等同学,就很需要老师们给以“手把手”的汉字书写规范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书写习惯。“养成教育”是由无数个细节性的习惯(规范)组成的,而且需要分门别类落实到实处,久久为功,才有可能大面积见到实效,不流于空泛的口号或“群众运动”式的一场热闹。

    ——发现一个细节:6(1)班老师的作文尾批差不多全为3到4排红字,是力求言简意明吗?是行文习惯而造成的巧合?还是为了“受检”时聊备一格,聊胜于无吗?难以判断。(并非批评,只是作为一个“发现”、一种不一定准确的推测告诉给批改者本人)
    作为同行,我觉得,对评语字数该写多少是不能、也无法作出具体的量(字数)的规定的。总的原则是否可为“当长则长,可短即短。长可如跳板,短则如寸丁。偶而一篇划出佳词妙句,打上一个高分,不硬凑评语,也无妨。”一切从“实战”出发,怀着悉心指导之诚心,抱着老师辛苦一点点,学生受惠一辈子的责任感,个性化地完成好应尽之职分。
    当然,真如此实行,对“上级”“检查者”的眼光和判断力也是一种考验。

    ——6(2)班老师的眉批(腰批)给我较深的印象。
    眉批(腰批)和文末总批各有分工,配合使用,效果当然会好些。
   
    ——六年级的汉字书写仍有细致指导的必要。“教小学的人要想着教中学的人。”记不得是谁说的这句话了,我觉得这才是干教育的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为孩子的今天,也想着孩子的明天,从每一个细节上,尽力指点他们臻于完善。
    例如沈如佳、李德全、杨博林、余佳伦、丁子豪等小朋友的汉字书写很有必要在老师指导下个别“补功”。

    ——与学区董老师聊天时,获得一个灵感,记下来,供老师参考
    一线小语教师工作繁忙,女同志回家还要操持家务,似乎有心无力、无暇去思考“研究性”的课题。一提“教研”,似乎是教学之外,额外“搭(增加)”的一桩事儿。
    董老师和我的共识是:日常教学工作与微观性的研究性工作是如硬币之两面,如盐溶于水,不可分,不必分、可不分、最好不分的。

    今天在三汊镇小调研工作中,获得许多启发,试列如下题目,供老师们思考、讨论(不一定都有精力去作研究,但略略想想、谈谈,总不至于无益):
    ①汉字书写教育如何与学生日常性书写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以“写一手好字”为乐、为荣?
    目前我校书法教育虽有成效,但尚未获得质的习跃的原因何在?
    ②怎样既遵《标》据本,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又结合到三汊本地的民风乡情和老师的教学个性与业务特长,让咱们的习作教学有一点点“一娘生九子,人人各有其面”的个性化发挥?
    ③学生习作(实物)是一种宝贵(!)的研究材料,我们可以从多方位、多学科视野切入,放入审视、分析的眼光,从中生发出连高校的专业教授也可能难以发现的研究话题。
    譬如:为什么在孩子们的想像图景中,“未来”的社会生活只有(!)游乐场,酒吧,高楼……
    这是否折射出孩子们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幼稚的向往?还是当今社会图景的一种写实性的“伪想像”?
    为什么孩子们文章中缺少特别有生活情趣的细节性的述写(其实日常生活的常态是庸常、芜杂和变动不居的)?
    为什么相对而言,六年级孩子在写想象性文章时,似乎兴致更高,写得长又写得好些?
    我校写字教学时间如何真正收到实效?15分钟的写字课如何上好?外地有哪些经验可移植?
    等等,等等。
    其实,略一思考,便会有发现;有了发现,就有一种发现的乐趣,一种再深入一步探究的动力,一种寻找新的发现的向往。
    这样,平凡琐碎的日常教学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心在远方、日日探险”的不再庸常的生活了。

    五、管季超三汊镇小调研期间想到过但思而不深、思而不明的若干问题,也不揣浅陋,罗列于后,请一线教师朋友帮我一起思考:
    ——关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确实重要。“养成教育”的概念如何表述?有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分步分层因地因校因班制宜切实推进?如何既有“教管”力量的推动又有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共识之下的齐心齐力参与?如何防止“一阵风”、“形式主义”!能否将“养成教育”纳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注入更多的学术内涵?

    ——关于各类“检查”:
    无“检查”,管理似乎缺少抓手。多“检查”,基层学校是否疲于应付?检查什么?如何检查?检查之后是否有基于学理的后续分析和指导?

    ——关于校园的标语:
    每至一校,必见横七竖八扯的都是标语。文字内容不可谓不精要,不可谓理念新、方向明。但是否“标语一扯,面貌大变”,大可考量。标语是给上级领导看的吗?花那个冤枉钱干什么?领导比咱水平高,这些话都是领导常讲的,给学生看的么?不信你问一下,有几个孩子真看过,看懂了,记住了。

    ——关于校长的价值观:
    校长是“长”,这不错。但首先得有一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维和价值观。“不唯上,不唯书,只求实。”(陈云同志语)亲近专业教研人员(不管是有“主任衔”的,还是一般“老师衔”),与之真诚地结成学术合作共同体。
    十一年来,管季超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样的好校长。真诚地期待借助“学区教研员”和“学校校长”这个桥梁,与老师们进行平等的、基于共同目标的、具体而微的合作,做一线教师的益友、诤友、挚友。
    对三汊学区新任教研员和年轻有为的周雄校长有这样的热切期待。
    一切,将由时间来回答!
2#
发表于 2011-10-20 17:57:0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37 , Processed in 0.0835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