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 07:5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2013年第l0期作者: 杨志成 柏维春
摘要:教育价值分类研究有利于厘清教育价值关系,使教育实践回归教育本真价值。基于教育学分析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与基于人的价值结构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分类间有着本质的联系性与相关性。其中,教育性价值属于教育的元价值,体现了生命发展的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部分价值,如人力资源发展价值属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效益价值、文化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属于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
关键词:教育价值;元价值;工具性价值;消费性价值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有用性。价值是关系范畴和属性范畴的综合体,它是客体功能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1]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客体的需求不同,表现出教育主体的不同教育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实践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在教育实践中影响教育的行为。因此,教育实践所表现出的各种教育现象的本质,是教育实践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是教育价值的类型,每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一种教育价值类型。对教育价值类型的研究有利于厘清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价值关系,从而进一步使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使教育实践回归教育的本真价值。
本文拟从教育学和人的价值哲学角度出发,就教育价值分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尝试建立教育价值的分类系统。
一、基于教育学的教育价值分类
在现代教育学中,教育的主体主要指人及人类社会。教育的价值也就是教育作为客体相对于人及社会的有用性。一般把教育所依赖的社会主体视为广义性社会范畴,其中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内容。[2]本文对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采用狭义的社会范畴,即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含科技)、教育平行的社会关系。其中,教育运行所依赖的狭义社会范畴主要指一般性社会组成群体和一般性社会群体关系,以及相对于教育的一般社会性功能。根据以上基本观点,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政治性主体,如政党、政府或政权机构;经济性主体,如教育投入主体;社会性主体,如一般社会公民和组织;文化性主体,如文化传承者和传统文化观念;教育性主体,如教育组织、研究机构、教育者、被教育者。根据教育的主体不同,教育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政治性价值、教育的经济性价值、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教育的文化性价值和教育的教育性价值。
教育的教育性价值主要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性价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功能。[3]
教育的教育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促进人个体的发展价值。无论何种教育流派、何种教育目的,教育的基本功能都是促进人的个体发展。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是建立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的基础上的。[4]教育促进人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要尊重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实现促进人个体的科学发展的价值。二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价值。三是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价值。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在“知识爆炸”时代,教育的任务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人持续学习的能力。使学习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且将成为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拓展了教育价值,形成了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的教育性价值。
教育的文化性价值是教育对人类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价值。教育和文化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重要领域,究其历史源头和学术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育影响文化发展,文化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对文化的继承和传递价值。人类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它不能通过遗传延续,只能通过继承传递方式发展。教育是继承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既是文化继承的工具,也是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通过选择文化、确定教育内容,把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内容传授给下一代。二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价值。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通过教育的形式,使人类文化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三是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和更新价值。教育通过发展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教育也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培养人才,实现文化创新和更新价值。四是教育的文化价值对教育具有反作用价值。人类发展中形成了教育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教育自身的教育文化观念、教育文化习俗、教育文化价值等,并直接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如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导致形成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高度关注学生成绩,不惜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
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是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从诞生开始就具有社会属性。虽然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教育的社会属性没有本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影响和促进了教育发展,同时教育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发展。
从狭义角度分析,教育的一般社会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价值。教育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社会化往往是通过非常规性的“隐性课程”[5]实现的。二是教育具有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造价值。教育的课程发展模式中形成了“社会本位”[6]的课程组织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体现了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追求,对科学、公正和理想社会秩序的探索和推动。因此有“今天的学校就是明天的社会”的说法。如我国当前教育政策中强调的“教育公平”就是教育社会性价值取向的体现。
教育的经济性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效益优化的价值。教育的经济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价值,[7]提高经济生产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如我国提出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就是从教育对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价值角度提出的。二是教育的科技生产和再生产价值,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育的科技发展价值也是教育经济性价值的一部分。我国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等,都体现了教育的这种经济性价值。三是教育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教育通过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创新发展管理科学,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四是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提高人在社会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和回报,从而提升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效益。五是教育自身投入产出的效益体现了教育自身运行的经济性价值。学校中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对教育投人与产出的一种基本评价测量形式,这种形式具有经济评价特点,是教育经济性价值的反应。如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经济性价值。
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在有些国家也称教育的意识形态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是伴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极其鲜明的阶级性质,政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政治还指某个国家或者政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包括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对国家监督和管理的机制和过程。[8]
教育在受控于政治、依赖于政治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相对于政权主体的满足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的政治性育人价值。通过教育手段培育具有政权阶层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劳动者[9],培养选拔政权接班人。二是教育的政治宣传价值。通过教育宣传功能,把政权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进行传播。三是教育的政治进化发展价值。教育在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促进政治理论思想的研究和发展。现代教育对推进政治的进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推进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基于其所依赖的主体,形成了教育的教育性价值、文化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政治性价值。其中,教育性价值主要是基于人的个体发展所体现的价值属性;文化性价值是基于教育对人的个体和群体教育的直接结果形成的价值属性;社会性价值是基于教育对人的一般社会化结果形成价值属性;教育的经济性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科技)、社会价值结果的间接性生产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则是通过教育对人的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间接促进社会阶级、阶层、政权与社会制度发展的价值。因此,教育的教育性价值、文化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政治性价值具有递进性关系,其中教育性价值是直接价值,文化性和社会性价值是间接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政治性价值则是更为间接的教育价值。
二、基于人的价值结构的教育价值分类
教育的价值是教育哲学的基础性核心问题,不同的哲学观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论。从最基本的方面而言,教育的价值主要从社会需要或从人的发展来论述教育价值。[10]杜威在他的教育哲学中提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教育价值区分。所谓内在价值主要是指一个事物本身的意义而言;所谓工具价值就是指事物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起的作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比较重视工具性价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则主要强调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教育的价值最终都体现在人的培养上。教育的其他价值都是基于对人的培养这一价值基础上的。因此,讨论价值问题必然要涉及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哲学中基础问题之一。张尚仁在《论人的价值系统》一文中把人的价值分为“元价值”、“工具性价值”、“消费性价值”三个层次。[11]他认为,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元价值,人的社会生产价值是工具性价值,人的社会生活价值是消费性价值。所谓元价值,指的是人的各种价值中最根本、最基础的价值。工具性价值首先指物的价值。物本来无所谓价值,只有其能满足人的需要时才获得价值。而所谓对人来说的工具性价值,正是指它是实现人的元价值的手段、中介、工具。生产劳动就是人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人的工具价值。消费性价值是对主体来说实现了的价值,或者说是事实上存在的价值,具体说就是人的“社会生活实现过程”。
基于人的价值结构的分析,教育对人的价值结构,既包括教育的元价值,或杜威所说的“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包括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教育的消费性价值。
教育的元价值是基于人的元价值而言的教育价值。根据人的价值分类结构,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教育的元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元价值发展的价值,也就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价,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发展就是教育的元价值所在。
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在对人的生产劳动能力的培养上和发展上。根据人的价值分类结构,生产劳动是人的工具性价值,而教育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基础性手段,因此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工具性价值的过程,即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
教育的消费性价值是指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人的消费性价值是指人的社会生活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也要通过教育达到,因此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就是教育的消费性价值。这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等),社会性(政治性、社会组织等)地位,消费性(经济性)水平等方面影响功能和教育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教育价值结构与人的价值结构紧密相连。教育价值的根本价值是教育的元价值,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通过教育元价值的实现而间接实现的,而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也是通过教育的元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实现而实现的。因此,教育的元价值、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紧密相连,具有递进的结构关系。
三、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构建
根据前述基于教育学分析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与基于人的价值结构形成的教育价值分类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分类间有着本质的联系性与相关性。其中,教育性价值属于教育的元价值,体现了生命发展的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部分价值,如人力资源发展价值属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教育的政治性价值、经济性价值中的效益价值、文化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属于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因此,可以用下表将基于教育学和人的价值结构分析的教育价值类型汇总,构建形成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见下表)
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使教育价值在教育学原理和人的价值哲学层面得到统一,建立了相关联的教育价值分类系统。这一分类系统体现了以下特点。
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
价值结构的层次
元价值(内在价值)
工具性价值
消费性价值
人的价值分类层次
生命的价值
社会生产的价值
社会生活的价值
教育价值分类(基于人的价值结构)
生命发展的价值
培养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的价值
人的社会生活价值的实现价值
教育价值分类
(基于教育学)
教育性价值
经济性价值中的工具性价值(人力资源价值)
政治性价值(或意识形态价值)、经济性价值(效益价值)、社会性价值、文化性价值
价值结构关系
根本性价值、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
一是教育价值分类与人的价值结构紧密相连,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和生命性价值的本源。由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可知,无论是人的价值结构还是教育的价值结构其原点都是人的元价值,人通过教育实现了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体现在教育的教育性价值、经济性价值、政治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文化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教育的所有价值的实现都基于对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这一根本价值。因此,教育的元价值,即教育的生命发展价值是教育价值分类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和生命性价值。我们可以把教育的这一根本价值看作教育的本源,是所有教育价值和教育实践都必须回归的教育本真。
二是教育价值分类与人的价值分类都具有结构性,体现了价值结构的递进关联性。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还体现了各种价值间的递进结构关系。人和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人和教育的元价值基础上的,而人和教育的消费性价值也是建立在人和教育的元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基础上的。所以说,人和教育的元价值是根本性、基础性、直接价值,而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则是间接价值。教育价值的这种结构关系意味着人和教育的各种价值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具有不可分割性。
三是教育价值分类系统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复杂性和融合性。教育价值分类关系表也体现了教育价值分类的复杂和多元性,既有从人的价值结构层面衍生的教育价值类型,也有从教育实践本身归纳的教育价值类型,还有从教育价值结构分析的教育价值类型。这些教育价值分类的多元性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复杂性。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教育价值之间又具有关联性,因此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表现为融合性。在融合多元教育价值的教育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某一种教育价值为主导,其他教育价值为辅助的形式。最终实现教育价值多元融合统筹协调的教育实践效果。
四、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应用及意义
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构建对教育价值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价值跨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有利于教育价值问题的学术研究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分析和描述语境。近些年来教育价值问题的学术研究越来越丰富。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相关研究在相对统一的分类语境内讨论价值问题,从而使教育价值研究具有可比较的分类系统,使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参照性。
二是有利于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采用相对系统的价值类型分析教育政策价值问题。价值问题引入教育政策制定和分析也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教育政策制定者从价值分类系统角度全面思考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选择,从而有利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是有利于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考虑到各种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价值需求,从而统筹考虑教育的实践问题,提高教育的实践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对象对教育价值的基本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取向。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更多的是享受教育的过程,追求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提升和影响,因此被教育者学生更加看重教育的元价值。从家长角度看,他们在关注教育元价值以外,还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学校和教师从基本理论上说,是应该把教育元价值,即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生存能力的提高作为所关注的第一教育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和教师也会脱离这个基础,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及其效果方面。教育价值分类系统帮助我们客观系统的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内在价值原因,从而可以采取实践措施,统筹各种价值需求,实现各方价值利益的有效平衡,有效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提高教育的实践效果。
四是有利于在相同教育价值分类系统中进行教育价值和实践问题的国际比较。教育的国际比较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不同,关于教育价值、教育政策以及部分教育实践问题好像无法在同一语境中进行国际比较。而教育价值分类系统的建立跳出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束缚,是基于教育学和价值哲学的价值系统。因此,这一教育价值分类系统将有利于进行教育价值问题国际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28.   
[2][8]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96:2-36,27.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5.
[4][10]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402,414.
[5]杨志成.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6]杨志成.综合课程:多元分类系统与实践模式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3(1).
[7]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
[9]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1.
[11]张尚仁.论人的价值系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04 , Processed in 0.0865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