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问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问卷(提问:杨小滨。回答:安琪)作者:诗人安琪
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问卷
(提问:杨小滨。回答:安琪。时间:2013-1-17。形式:网络)

1.     如果你不是北京人,你在北京工作居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安琪:我曾用如下文字表达过我来北京的原因:曾经有一只生活在一口名叫漳州市芗城区的井里的青蛙,因为刻苦修炼诗歌功而突然神力大展跳得更高,某一天它经由无意间的一跃似乎窥见井外另有一番奥秘,这只青蛙于是想,难道,除了我头上这圆圆的直径三尺的天之外还有更大的天?不行,我要去看看。主意一定,青蛙终于在某个时刻跳出井外,一蹦一跳来到一口名叫北京的井,在这个直径三千米的井里,有无数无数的青蛙,蛤蟆,鱼虾蟹还有龙蛇,青蛙觉得好紧张,原来它生活的直径三尺的井只有它一只青蛙,它一点压力和恐慌都没有,现在,一切难有定论。
我就是这一只从三尺井跳到三千米井的青蛙,诗歌就是帮助我跳出三尺井的那个瞬间力量。因为孜孜以求于先锋诗歌的写作,我在改变诗歌语言的同时也改变了看待世界、处理世界的方式,那时我极端、激进、破坏性极强,越来越不安于体制内清闲安逸、一年等于一生的文化馆工作,抱定无非一死的决心辞去一切,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12月13日那个雪花飘飞的清晨5点21分,火车停驻在西客站,穿着南方乳白色风衣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寒冷,我趴着车窗,默默地在心里念叨:北京,我来了。多年后我读到沈从文自传《无从驯服的斑马》,看到他也这么默默念叨了一句,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如果说最初来北京是怀揣着青春激情与理想梦幻的话,那么当我辞去老家的工作与生活时,在北京就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我已经没有退路了。2007年我写了《极地之境》一诗,它基本上体现了我在北京的心境: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朋友们陆续而来/陆续而去。他们安逸/自足,从未有过/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生活也在别处/现在我还乡,怀揣/人所共知的财富/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你看你看,一个/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它的光芒刺痛。

2. 如果北京不是你的故乡,可否比较一下北京生活(和文化)与故乡生活(和文化)的主要差异(包括习俗、饮食等各种生活方式,甚至气候……)?你是否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差异?如果你还居住过其他地方(或其他国家),也请纳入这个回答。
安琪:我这一生除了故乡漳州和异乡北京,就没有在其他地方生活过一个月以上。从出生开始到读漳州师院到毕业分配工作,我的活动范围都在漳州,这使我对远方极为向往。我经常想,倘使我有过在外地生活的经历,我就不至于在33岁这样一个对女人而言已不年轻的年纪破釜沉舟来到北京。但我终究是来了,后来我又想,女性中既然有秋瑾、丁玲、白薇这一路背井离乡,就得有人来延续她们这一脉,我算一个吧,当然我不能和这些前辈相提并论,但总归走的是她们这一路。故乡和异乡最主要的差异自然是体制内外的差异,在故乡,我可以安稳地过着月月领工资不怕失业的生活,在异乡,则是即使有高收入也要担心哪一天突然没了工作就要饿肚子的焦虑(更何况我到北京后从来没领过高薪)。对现在不分配工作的80后90后而言,我们这些1960年代出生的人今日北漂的,都切身体验到无法为外人道的体制内外的反差对心里的折磨,好在我一直比较认命,既然路是自己选择的,就没什么好说的。我身边有若干辞职北漂的朋友有的抑郁症了,有的在地下室熬着却不敢面对这个现实去谋生……我是一个物质欲望极低的人,差不多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上我都能适应,要调整的就是如上所述的心理落差。至于气候什么的也不是问题,事实上我挺喜欢北京的干燥,我甚至认为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成群的老人到各个景点游玩,在北京,老人们坐公交进出各景点是不收费的,在南方,老人们很少见之于公众场合),当然,这是我的一己之见,未经求证。
以33岁为界,我的一生分为前生和今世,有时我会把我到北京视为重新出生。事实上那个福建时期的我已经很陌生了,那个曾经如此疯狂如此奋不顾身如此歇斯底里写诗谈诗如此嫉钱如仇(呵呵若非嫉钱如仇谁会做出净身出户的勇事?)如此视钱为庸俗的女人,她到底是谁?

3.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对你的生活和写作有什么影响?
安琪:在北京,我最烦福建时期的同学朋友问我“在干嘛?”,每有人这么问我就答“在活”。北京是一个不确定的城市,往往今天你住海淀,明天你就住朝阳。今天你做编辑,明天你就卖羊肉串了。所谓“日日新”大抵可以称之为北漂中人的常态。对我而言,北京的政治中心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国庆大典我们也没票去看,奥运会公司索性放假让我们回故乡“避孕(运)”——那个阶段的北京各个行业基本都停滞了。我曾经有五六年没看电视的经历,好在有网络让我与世界的关系不至于恢复到原始人状态。在北京,生存的第一要义让我的眼光保持与生活平行,必须盯住脚下的大地才能在人流滚滚的北京不会跌倒,我的诗写因此回到生活——在福建,我曾有凌空蹈虚的抱负;在北京,生活太具体了,烦恼具体,纠结具体,无根之漂泊具体,我心力交瘁,已无能再做长呼吸,我的诗写因此变得短促——在福建,我曾以百余首长诗令诗界同行称叹。北京给我的,是一批代替日记抒发心境的短诗,恰恰是这些诗作,伴我度过了北京时期艰难波折的动荡生活。
这几日我已整理完毕北京时期短诗选,拟拿到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题为《极地之境》的短诗选基本记录了北漂十年的心路历程,接下来怎么写我有点茫然。北京,你又要以什么方式进入我的诗歌?

4. 你如何看待北京的都市(商业、娱乐……)文化?它对你的生活和写作有什么影响?
安琪:北京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城市,这里生活着各色各样的人,达官显贵有之,平头百姓有之,跟其他城市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有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他们怀揣着各种手艺因着各种理由奔赴此地,心中都藏有不平凡的大梦。无论实现还是破灭,这个群体共有的人生轨迹诠释了“吾道不孤”的老话。随着国家对毕业生的不包分配,这个群体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既然在老家同样得自谋生路,何不到京城一试身手?这是我的理解。对文化人而言,北京颇为丰富的文化聚会提供给无名者当场见识有名者的便利契机,这种见面的最大好处是,打破了有名与无名的界限,使曾经的仰视者暗暗把仰视对象拉到自己可以平视的角度,有时竟也萌生“彼可取而代之”的勇气。在北京,与高手交流的方便犹如没有堤坝的水,众水之间的混杂和搅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能够在北京存活的大都有几把刷子(这是一个常识),谁也没有必然优于其他人之处。这就是北京。如果说在福建我曾经觉得水已满的话,在北京我则永远两手空空,无论生活还是写作,焦虑一直在。
  
5. 北京的传统文化(紫禁城、天坛、京剧、相声、遛鸟、冰糖葫芦……)对你的写作重要吗?
安琪: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和一切初次进城的小地方人一样满怀好奇,采取地毯式搜索的方式尽可能逛逛北京每个景点并为每个景点赋诗一首或撰文一篇。我到北京时正是冬天,灰蒙蒙的北京和传统中国意境真的很吻合,而鼓楼西和苇子坑都使我联想起《红楼梦》中同样地名,如果没记错的话,鼓楼西是薛宝钗家开当铺的地方,苇子坑是贾宝玉曾经策马驻足所在。在北京读明清话本小说似乎是很相宜的,而论及对我写作的影响则谈不上多少,我的写作资源更多来自个人的人生际遇和感受,在北京,除了传统文化,还有同样强大的秉持异端的艺术家群体,他们,也构成了一种文化。今后,我应该有意识地吸取这两种文化的精华。

6. 你从事什么职业?你目前的职业跟写诗有什么关联吗?你最认同的身份是诗人还是你从事的职业?你如何分配职业的时间和写诗的时间?
安琪:2002年底我到北京后就一直在诗人们开办的文化公司辗转,从事的无非图书编辑、杂志编辑,都跟诗文有关。十年北漂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诗人老巢的中视经典供职,公司对我比较宽松,本职工作做完后写诗上网看书都可以。我的职业和诗人身份基本没有冲突,诗歌创作是瞬间灵感的事,似乎也占不了多少职业时间。

7. 你在北京和哪些诗人交往比较密切?你喜欢和兴趣相投的诗友经常扎堆吗?诗人间的交往对写作有什么(正面或负面)影响?
安琪:我曾经当过两年半《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因为工作关系和一干诗人、批评家交流较多。刊物停办后继续来往的就是沉淀下来的诗人、批评家朋友了,这里面有一部分居住在北京,有活动时大家见面会很亲切,没活动不见面也就相忘于江湖。北京太大了,见面都得依托活动。2012年我定居通州后,居然发现这一带诗人很多,几乎八通线每一站地都有一个诗人居住,我和八通线上的诗人渐渐地有了走动。志趣相投的好友相聚自然不亦乐乎,谈谈最近写些什么,谈谈阅读的感受,对一些诗人诗作的评判,都是一种互相触动的方式。迄今尚未感到诗人间的交往对写作有何负面影响。

8. 你写诗时内心的语言是普通话还是其他方言?在北京居住对你写作的语言形态有什么影响吗?
安琪:我老家的闽南话距离普通话很远,我们要和外界沟通就非得普通话不可,思维的普通话从小就确定了。2012年5月在我母校漳州师院举办的漳州诗歌节上,我听到台湾诗人白灵先生当场朗诵他用闽南语写的现代诗,觉得很有趣,也打开了诗歌写作的一个向度,可惜我写不来,也许今后可以试试?北京是一个大杂烩城市,书面语,口头语,方言写作,都存在着,或多或少应该对我的写作产生过影响吧,我没有深究过。

9. 你曾经以北京(包括景物、人物、历史……)或北京发生的事件(比如最近的洪灾)或你自己在北京的任何经验为题材写作过诗吗?如有,可否附上?也可提供网址或具体的发表信息(标题、刊名、发表日期等)。
安琪:好的挑几个:
《永定河》(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9t.html
《卢沟桥》(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c6.html
《昆玉河》(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bs.html
《雍和宫》(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bs.html
《康西草原》(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9s.html
《大觉寺》(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9p.html
《龙潭湖庙会》(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be.html
《京东大峡谷》(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bd.html
《水长城》(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f1.html
北京诗作一组:《在北京,在终点》《曹雪芹故居》《在潭柘寺》《颐和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2o7.html
北京景点随笔六题:《北京东岳庙》《北京植物园》《柏林寺》《潭柘寺》《香山》《玲珑塔和玲珑公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9ab5.html
随笔《大觉寺》《二进大觉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03xj.html

10.你的诗歌写作有没有在任何方面内在地回应了北京的文化、社会或生活?如果有,是如何体现的?如果没有,为什么?
安琪:上述诗文每一篇的产生都是作者对景点的寻觅、游览与内心呼应,同一景点在不同作者笔下呈现出的不同样貌本身就是作者不同回应的体现,通过写与北京有关的文字,我传递出了一个异乡人置身北京现场的点滴感受,孤独、惶恐、自信、快乐,皆有。我不喜欢单纯写景状物,我所有的地理诗都是我当时当情的表述,同一个我在不同时刻写同一个景点,表现出的文本会截然不同。撇开写作本身,与北京有关的一些诗歌创意我也曾参与其中,例如北京地铁四号线长期持续的诗歌展厅我就曾有作品参与其中,例如圆明园诗歌邀请赛我也曾应约参与。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曾经编辑出版过一本东城景点诗集,我也曾有诗作若干入选。这些,应属于外在的回应吧?

11.你认同自己是北京人吗?或者,如果未来你居住得足够久,你将会认同自己是北京人吗?你通常被视为(称为)北京诗人还是……?
安琪:2012年《江南时报》中国诗歌地理专刊上主持人雷默要我在福建与北京之间选一个身份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福建,1969年出生的我诗歌写作起步于福建,成长于福建,影响力建立于福建,我理所当然是福建诗人。虽然现在有些刊物会把我归为北京诗人,但我自己定位自己永远是福建诗人。况且按照中国可恶的户籍制度,我迄今的户口依旧在福建漳州,这就更加注定了我的福建诗人身份。在北京,往往一坐下来,一桌都是外地人。有时我也纳闷,北京人都到哪里了?可能都到纽约了。

12.作为一个诗人,你觉得自己在北京这个现代都市有另类或边缘的感觉吗?为什么?
安琪:我在故乡会比在北京另类。北京像我这样的人很多,置身其中,我觉得呼吸通畅。而每次我回故乡,在老同学老同事面前,我反而有种手足无措的尴尬,自己的背井离乡在故乡语境里突然显得可笑。沈从文有言,战士要么战死战场,要么回到故乡。而文人呢?似乎异乡不是你的,故乡也不是你的,也只能活到哪算到哪了吧。好在我现在已结婚定居北京,好歹有一个自己的窝了。

13.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北京的是什么方面?为什么?
安琪: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大大小小的文化讲座文化活动只要你想,你每周都可以参加,这完全免费的午餐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你的精神佳肴?喜欢北京有一群志同道合为了理想聚居此地的诗人;喜欢北京春夏秋冬树叶不断换装的神奇;喜欢北京恢弘壮观的高楼大厦……不喜欢北京漫无边际的大,这么大的北京如果你单身一人你就不能生病,否则连个端茶送水的都没有,你不能突然死去否则会像张爱玲一样只能凭借臭味传递死讯……北京啊北京,我在刚来北京的2002年的最后一天写到“空间在无限繁殖,中心亦即外围/我越来越安于一个人对抗一个人的自由!”,如果你在北京还在为温饱而奋斗,北京的所有好对你就是不存在。个中辛酸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14.你有没有写过有关北京生活或写作的文章?如有,可否附上?也可提供网址或具体的发表信息(篇名、刊名、发表日期等)。
安琪:好的找几个:
《在北京》(诗/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0ex0w.html
《平安夜》(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gm.html



【个人资料】

发表时常用(笔)名:安琪
原籍(省市):福建省漳州市
民族:汉族
母语(方言):闽南语
出生年月:1969年2月
单位和职务:中视经典工作室
学历:大专
邮箱:anqi69@163.com
本名:黄江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42 , Processed in 0.0637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