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亮:读书不是让人获得知识 而是让人进入迷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9 08: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亮:读书不是让人获得知识 而是让人进入迷宫

2014年11月06日 09:22
来源:外滩画报









吴亮有一个书房就在巨鹿路作协的办公室里,那里简直也不能叫书房,而是一间“堆书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除了从各种平面上摞起的书之外,还有一个常年没有人清理的阳台,爬藤植物覆盖了黑色铁栏杆,地面上一年四季都是落叶,从门口走到那个小阳台,要绕过一些书堆叠成的弄堂。时间倒放,视线告别楼下爱神花园的雕塑,从阳台上退步回来,这间丝毫不经整理(以后也不会)的“书房”又收入眼底;退着走下作协这栋老楼的旋转楼梯,一楼食堂的气味再次灌进鼻腔,和门卫扬手打招呼,紧接着身体被巨鹿路上嘈杂的环境吸附回去。吴亮的“书房”的外部叠套的丰富层次,完全符合吴亮自己在谈话录《此时此刻》中对个人阅读世界的内在感受与外部空间关联的描述:“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喜欢上海?我说我喜欢谈不上,我说我习惯,或者我迷恋。但简单的喜欢或爱,谈不上。我脑子是勤快的,身体比较懒惰。这座城市为我身体的懒惰提供了便利。只要我不太多地卷入世俗的事务,只要我有时间,我有一个敞开的空间,但我要能自由进出,那么我觉得就非常愉快,就会不断地想象着事情……小时候有一次我混到一个病假,在家里看小说,看到黄昏时分。当时是一个很匮乏的时代,用电很节约。所以,当天慢慢黑,也没法看书的时候,我眼睛累了,我就出去逛街。等到逛了会儿街之后,天黑了,家里饭也做好了,父母也回家了,一起吃饭。黄昏,薄暮时分,我就喜欢逛街,那时候很奇怪,刚看到过的小说里的建筑、氛围、内心的一种感觉,会影响我当时的心境……阅读就是把身体遗忘,把你所待的房间遗忘,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了。把书一合上,就回来了。就像是乘魔毯出去了一趟。”在接受采访之前,吴亮还让《上海文化》的编辑帮他在网上买书。吴亮是一个很直接的人,比如他爱憎分明,敢想敢说,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松的人,他如今对现代世界的开放性,是其他一些也经历了八五新潮,但至今仍只沉溺在其情怀中的人所不具备的。不断确立反思和往下走的习惯、对阅读始终的热爱、小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吴亮的阅读世界里,维度是不断上升的。
这个房间里除了从各种平面上摞起的书之外,还有一个常年没有人清理的阳台,爬藤植物覆盖了黑色铁栏杆,地面上一年四季都是落叶
吴亮的书房到处都是书,很多书都不在书架上,而在各种能放书的台面和平面上,全被占满了
B=《外滩画报》 W=吴亮
B:最近在读些什么书?
W:那要看我是在什么地方读的。
B:读书还分地方?
W:以前不是说么:在马上,在厕所里,在床上,三个地方看书。两个地方是不变的,一个地方是移动的。
B:怎么说?
W:床边的书是带进梦乡的书。而旅行就是去另一个地方睡觉,所以性质是一样的。但我现在枕头边有很多书,所以我的梦也很乱。除了在旅行途中看书,其他大部分时间还在这里和家里看书。最近在看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B:为什么对布罗代尔感兴趣?
W:其实我很久以前就读过一些他的书,但只知道是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的历史。对他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就是集中在对日常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讨论上,不再把欧洲的历史变成一个精神的历史或一个帝王的历史。布罗代尔在讲十七八世纪的欧洲生活的时候,他强调的是风俗、生活方式、技术,而淡化了那些精英化的东西。
但当时的阅读环境是很孤立的,人家翻译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很多知识的联系还不是很清晰,但是随着以后的乱读书,好像慢慢地添进来一些知识。前几天在朋友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翻了翻目录,你只要光看他的目录,就知道这里面藏着多少信息。看书就这样的,存在一个无穷的追溯,书里面往往有很多注解,有的注解你根本看不到,可能是法文版或德文版的,就算有部分资料国内翻译过,你也是找不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一种办法——完全相信它。即便你就是很认真、不参看注解、似懂非懂地把全书看完,我估计这两厚本书起码也要花上一个月。它的知识都是庞杂跳跃的,比如他一会儿讲到英国,一会儿又讲到荷兰。布罗代尔自己是有那些知识的,在他背后的那个书架上。我没有这个书架,很绝望,但因为我实在太好奇了,尤其是对中世纪那段历史。
B:读百科全书式的书会有压力吗?
W:我一直觉得,读书不是让人获得知识,而是让人进入迷宫。你读一本书,完全被卷入其中,不是说我今天拿到一本书就一定要在里面找什么答案,绝对不是,读一本好书,就像睡觉一样,进入桃花源,不知所终。为什么现在有些知识分子和读书人比较无趣,就是因为他们总要找一个框架钻进去,找到一个东西就大惊小怪,以为自己发现真理了。一个好的读者,总是非常贪婪的,几乎什么都要吃的。比如说,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一个知识的陷阱,如果你老是先看标签,你就不会再观看艺术品本身了,你自卑了,你就纠结在这个标签所代表的知识层面上的东西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似懂非懂地看,你可能就看懂了。
B:你是怎样摆书和分类的?
W:书是怎么摞起来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书如果没有稍微被翻一翻,它是不会“上架”的,“上架”就是束之高阁,你可能不会再去看了。这些书,插回去比拿出来更难。因为拿出来是随机的,插回去原来位置就找不到了,然后就会乱插,下一次要再找它就很难,那么又要重新归类。而且我的每一次归类都是不同的,基本按照不同时期的兴趣归类。我的书房到处都是书,而且很多书都不在书架上了,而在各种能放书的台面和平面上,全被占满了,有时候写东西都没地方,只好拉开一个抽屉,把本子搁在上面写。那些被我塞回去的书通常再找都找不到,所以我家里很多书都有两本,因为我急需看的时候找不到只好再去买了本。
B:你会重复看一本书吗?

W:会有两种可能去重看一本书,一个是我忘记了。一个现在的知识和经验和这本书再次发生关联。比如我会重复看牛顿就是这个道理。我到很后来才知道牛顿在炼金术方面的成就,这我和早年接触到的那个物理学家牛顿完全不一样。这个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了,你想,当时的景观,一个科学家和一帮江湖骗子,当然或许他们不是江湖骗子,因为对于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还是不清楚的。我对炼金术这段历史的兴趣在于不是炼金术本身,而是炼金术所产生出的毒药。十九世纪是英国报业非常活跃的时期,当时报纸上有个非常大的主题就是谋杀案,投毒案,那时也恰是化学特别繁荣的时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大部分都和投毒有关。重读牛顿之后,我就理解了原来柯南道尔是在这样一个背景当中,而且当时也是因为柯南道尔一直是发表在报纸上的,所以喜欢看的读者很多。我也重看了柯南道尔本身,虽然并不觉得故事有多好,现在看逻辑比较单薄了,但围绕着整个十九世纪的氛围,所有的东西就变得有意思了。你发现你的所有阅读经验都被召回了,这种快感是很强烈的,也是很个人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6:17 , Processed in 0.0646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