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互联网找到你喜欢的那本书
文/王吉陆 关于钱锺书,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和曹禺、吴组缃是同学,都是当时著名的校园才子,有一次在校园咖啡馆,曹禺见吴组缃进来,便偷偷对他说:“你看,钱锺书就坐在那里,还不赶紧叫他给你开几本英文淫书?”吴组缃听罢,便走到钱锺书桌边,请他开三本英文黄书。钱也不推辞,随手拿过桌上一张纸,飞快地写满正反两面,吴组缃接过数了数,竟记录了四十几本英文淫书的名字,还包括作者姓名与内容特征。 如果身边没有一位钱锺书这样博览群书的朋友,当你想找书看时,该怎么办?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Google一下。的确,无微不至的Google能帮助我们找到很多信息,比如在搜索框输入“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或者“金瓶梅”,一定有收获。但如果搜索的是“淫书”或“黄书”,相信就未必还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最近这些年,中国每年有超过30万种图书出版,2012年甚至超过40万种,用连线杂志主编、《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话说:每一种形式的充裕都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图书多了,选择就成为了匮乏,怎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图书中找到自己想看的那一本呢? 来自意见领袖的推荐 过去最常见的方式应该就是逛书店,广受欢迎的那些书店,例如北京的万圣书园、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等等,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在这里能找到比较多的好书,书店帮助读者先做了一次筛选。 还有一种方式是看书评,比如国外的《纽约书评》、《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时报增刊》,国内的《读书》、《书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新京报书评周刊》等书评杂志,会提供很多书评、图书信息推荐,以及发布各种图书榜单,这也是选择图书的一种参考。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电子杂志《独立阅读》,保持了对推荐图书的独立性,选择的图书视野很广,书评见解也很独到。 还有一些作者不需要依托书评杂志,自己就是一个品牌,是图书领域的意见领袖。 比如凤凰卫视有位主持人叫梁文道,主持一档节目《开卷八分钟》已经六七年了,这个节目就是介绍书的,工作日每天8分钟,从政治到美食、从人类学到动物学、从小说到学术著作……似乎什么书到他手里都能侃侃而谈。他还经常会介绍一些奇奇怪怪、却又蛮有趣的书,当然他这个人也蛮有趣。花总丢了金箍棒介绍过他一个小八卦,“咱们都知道凤凰有个牛逼主持人梁文道,人长得敦厚,出过家(南传),平时也朴素。那副黑框眼镜看起来也一般是吧?大错特错,自插双目去!那可是名震江湖的‘八郎谨制’!日本鲭江手工世家山本泰八郎大师的作品。真正的装逼犯和牛逼人,都是用小日本的手工订制的赛璐珞镜架。”用去年流行的话语,这就叫“低调奢华有内涵”,拥有不少粉丝。 去年比较火的一位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自称罗胖,人长得没那么敦厚,声音蛮受欢迎,又颇有点自嘲精神,粉丝积累的速度有可能超过梁文道。“罗辑思维”每天通过微信发布罗胖的一段语音,可以理解为一段60秒的脱口秀,以及一篇或几篇小文章,其中也会推荐一两本书。“罗辑思维”自己的书卖得挺火,而且他推荐的图书,也往往能形成一个阅读小高潮。 上面说的这些方式都能找到一些好书,但读者自己在其中参与的程度是很低的,可以说图书推荐面向的是所有人。怎么样能做到个性化的推荐呢? 推荐算法:与你喜欢的书不期而遇 个性化推荐的一种做法是推荐算法。比如在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买一本书,通常会看到一个“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豆瓣的“猜你喜欢”也是一种推荐算法。 如何找到好书,在知乎也是热门话题,知乎达人张佳玮的回答获得了最多的赞同:顺藤摸瓜。 “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 …… 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再举个当下的例子,如果你是《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那么剧中都敏俊教授的枕边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也会是你的菜。 推荐算法就可以理解为这种“顺藤摸瓜”的智能化,“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你的好友也喜欢”等等,而且不再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只要在网站留下一些信息,机器自动挖掘数据,推送到你的面前。相信不少朋友已经通过算法找到过惊喜。 美国阅读类社交网站Goodreads是这方面的典范,它的slogon就是:“Meet your next favorite book”,去年被亚马逊收购,有报道称收购价在1.5亿至2亿美元,当时用户数量是1000多万。 不过,推荐算法能做到越来越精准,看上去越来越懂你,却也越来越局限于你所感兴趣的领域,难以发现新的精彩。 怎么办呢?机器能做的,不需要人去做,当机器不能做时,人就该出马了。 阅读与社交的结合:你的好友就是钱锺书 让我们先回到现实场景中,哪些场景下比较容易在书的海洋中发现“别样的精彩”?比如跟朋友(老朋友、新朋友各有各的精彩)聊天,偶然说起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心得;比如参观朋友书房,看他书架上摆着什么书;或是回到1930年代的清华图书馆,钱锺书带着你一路介绍各种书架分别摆着什么样的书,能解答你当前疑惑的那本是什么,摆在哪里?…… 这些场景在互联网都可以再现。比如在微信、微博、豆瓣,都能找到一些朋友发布的关于书的信息,而在我所供职的拇指阅读,朋友们发布的消息全是关于书:书评、书摘、笔记、书单等等;我们也开发了借阅功能,可以查看好友的电子书架,看看都摆了一些什么书,有些书的旁边还有个“借阅”按钮,可以很方便地把这本书借到自己的书架上。 这里说的好友有些是现实中的好友,有些就是以书会友:因为对某些书有共鸣,或是觉得某人对书的见解很有趣而成为网上的好友,而这些人有的是现实中很难有交集的,比如我在拇指阅读上的好友,有网络游戏圈的、有在博物馆做事的、有的在NGO做事,还有的我至今也不知道是从事什么行业,有的在新疆、有的在东莞、有的在海外,还有的不知道在哪里。 这些朋友大大拓展我阅读的视野,他们就是带我逛图书馆的“钱锺书”。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人,也许,或者去掉也许吧,都不会像钱锺书那么博览群书,应该也不会像梁文道、罗振宇那样自己读很多书、又有个团队在操办节目,但是当很多来自各个领域、阅读趣味各异的朋友聚在一起时,也许就能众包做一件钱锺书能做的事。 比如说我的新朋友顾远前两天提了个问题:刚在给“立人学堂教育书库”做书籍推荐,目标读者是有志于改革中国教育现状的年轻人,想问问众位拇指读友:关于教育的书,有哪些可以推荐的?(不限于”教育学“本身) 24小时内,收到了如下回答: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 当前教育中最缺的是逻辑和是非观念,所以第一推荐的是殷海光《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很重要,就是袁伟时所讲吐狼奶,茅海健的《天朝的崩溃》 可以作为起点,很希望有人能写一本《教科书里那些谎言》; 冉云飞的《沉疴》,虽然此书成于1999年,但书里所反映的教育问题,10多年过去了,问题至今还存在; 肖雪慧教授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针砭时弊,旁征博引,人文关怀深厚,也很能激发读者思路; …… 这个问题下一共有16位朋友推荐了28本图书,基本上都比较切中主题,而且几乎都带上一两句精炼的推荐语。 所以说,在社交网络时代,你的众多好友就是钱锺书。 罗辑思维的罗胖老师,也在拇指阅读求推荐书单:“最近在读《完美的群体》。哪位高人有这方面其他的书可以推荐?”这个问题收获了12位朋友推荐的16本书。 如果你提出和吴组缃一样的问题,相信一样能有满意的收获,当然,也许就是另外一些朋友来解答了。 (王吉陆 拇指阅读运营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