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的意义 ——读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王木春 <此文刊于《当代教育家》2015年第二期>
五六年前我出差到某海滨县城,晚饭后,独自盘桓大街小巷。这是一座颇有文化味的古城。一排排上百年的旧式商铺,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有些街道直通海边。夏夜的商铺,顾客无多,偶尔吹过丝丝海风。
在安静的拐角处,我发现一家旧书店。店门前,一女子坐着分拣茶叶,身边的孩子在做功课。我已多年不遇见正儿八经的旧书店了,好奇地踱进去。女子略抬头,给我一个暖暖的笑,又低头做事。
小店铺四面尽是书。屋中央又立一大书架,更显拥堵。书籍未分类整理,凌乱不堪,且大都是些流行读物。正要出店,在靠门的书架上,瞥见一本薄薄的书,横放着,单纯的封面若隐若现,显得与众不同。我顺手拿下,是《活出意义来》。闻所未闻。但三联出版社的书总不会错。可惜,封面右上角有一小片浓茶浸过的污痕。
“给两块钱吧。”女人扫一眼书道。我吃惊不小:这么便宜!
回来后,略一翻,觉得乏味,就束之高阁。直到三年前,因为别的书上提及,才恍然记起。幸亏它不占什么空间,没被我当作旧书清理掉。我从书架的一隅抽出它,放到窗台,阳光晒过。然后坐在沙发上,一口气读完上半部。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是著名心理学家。二战时期,由于犹太身份,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凭着“求生的意志、在我保护的本能、正派人给予的一些帮助及精明等因素”,极其幸运地生存下来。劫后余生的弗兰克在短短的时间内,记录下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及其思考。
书的上部分,叙述弗兰克在集中营的遭遇、所见所闻所感。下部分,介绍他依据这段经历而总结出的“意义心理学”理论。作者在自序里引用尼采的话表明写作此书之目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这部书,与一般揭露控诉纳粹集中营的作品不同,作者重点不是展示集中营内惨绝人寰的一面,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作者意在告诉世人:“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虽然泛泛而读,作者的一些话语依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记: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集中营是人间地狱,每个犯人都竭尽全力想让自己存活下来,有的人甚至为此变得丧心病狂。但是,即使身处如此极端的环境,只要愿意,每个人仍能够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哪怕走向死亡的方式,“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让人性的烛火擦亮黑夜。
我联想到多年来自己所处的环境,虽难免不时遭遇丑恶之事,但与集中营相比,算得什么?为什么我要一次次受其左右、自我折磨不休呢?无论置身何处,我至少还拥有“内在的自由”,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这想法鼓舞了我。我不止一次把它写进我的文章里。
第二遍读这本书时,是我从网上买来新版的《活出意义来》后。新版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译者不同,书名也更为《追寻生命的意义》。鲜红的封面,醒目的字体。不久,第三家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又出了新译本,书名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封面灰色,粗糙,木纹,手感极佳。三本书并立书架,大小、颜色不一,甚有意思。
2011年,七八年前的老学生L肿瘤做手术。这些年寒暑假,他常来我家聊天,和我妻女都熟悉。我想送三本书中的一本给他,心有犹豫,征求女儿意见。女儿说,送红色封面的那本。此言暗合我意。半年后,学生L康复,愉快上班去了。我们一家都开心。后来,我上网一口气购下5本灰色封面的译本,又在一次促销中再买3本。我想,将来总有需要这书的人。
孰料,最需要这本书的人,首先是我自己。
20年前,初登讲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遥不可及,我很抑郁。一次喝茶,好朋友W警告我:“木春,你将来一定会自杀的,因为你太理想化,又有‘自杀情结’。”我差点没笑死掉。我承认自己浪漫过头,可从未想过‘自杀’二字,况且我还没真正活过,我怎舍得死呢?然而,最近一年多,生活中种种遭遇纷至沓来,令我猝然感到生命的艰难,而人生的风景大已阅览,不过尔尔,再活下去亦是重复,于是朋友W的“自杀”论开始跳动在眼前。一天深夜,因受了委屈,郁闷之极的我关在书房里大叫。妻子劝我无效,叫来女儿。女儿抚摩我的肩膀:“爸爸,我知道,你一直在为我努力……我是感激你的。”一瞬间,泪水喷涌而出。
两天后的周末,我彻底平静下来,取出《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次,我从后半部读起:
◆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够找到生命之意义。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初冬傍晚,咀嚼这一串串文字,我随手在空白处写下:
“这个黄昏,音响里送出萨克斯《回家》,我才真正读懂这本书。真奇妙啊。有一种从深水中刚浮出水面的感觉,空气,阳光,风……”
此时,我无端地忆起多年前的海滨夏夜,旧书店,门口那张笑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