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加《优秀习作选》编务工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 14:5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参加《优秀习作选》编务工作
文/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1990年,我作为当时的县级孝感市初中语文教师的代表,参加了“孝感地区中学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
  这次竞赛是初中、高中教师放在一起评的。孝高万东培获第一名,东道主学校文昌中学赛手第二名,我是第三名。
  在这次赛事上,我认识了中语界的前辈高思平等先生。
  到了1992年秋季,市中语会决定创办一份文学内刊——《优秀习作选》时,高思平先生打电话来,命写稿。于是我把91届春芽文学社社刊《多思的年华》后附的一篇《答问录》作了删节,送到高先生处,后来刊发于该刊92年创刊号上。
  此后,几乎每一期我都受命按高思平先生的要求参与选稿、改稿、校对等工作。到1993年总第4期后,列入该刊编委。除承担一些文字审改工作外,还为该刊设计封面,画插图。
  我在该刊共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应高先生之命以编者口气写的评论文字。
  在参与编刊过程中,我得到高思平先生、董忠华先生等的指点,与各县市中语界的活跃人士接触较多,印象深刻者有:王长斌先生、王新华先生、肖永艾先生、李强先生、夏竞文先生、魏汉清先生以及安棉子校周明华、大悟黄站中学刘继智、应城郎君中学李汉超、安陆德安中学杜念慧、云梦曾店中学袁新明、汉川城关中学邓文辉、汉川县垌塚中学方爱秀、应城一中王槐松、应城龚集中学周维夏、云梦实中王守洪、安陆德安中学王问平、大悟城关中学段尔波、安陆实中杨忠爱等优秀的中语界同行。
  不知这些有过交流的前辈、故交近况如何?希望有知情者跟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1-12-4 00:29:37 | 只看该作者
汉川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健龙
时间:2007-06-25
来源:汉川人才工作网  作者:佚 名  



(图中左下五就是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的王健龙老师)

王健龙,男,1966年5月生,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1987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湖北汉川市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科室副主任。汉川市第一、二、三届骨干教师,孝感市学科带头人(1998年度),孝感市优秀教师(2001年度),汉川市第四届,第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汉川市十佳科技人才(2001年度),孝感市“九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2001年度),孝感市骨干教师(2005年),汉川市劳动模范(2002年度),全国优秀语文教师(2002年、2006年),湖北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孝感市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孝感市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中心、湖北省中语会等十三家学术团体会员、理事。

  王健龙从教近二十年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曾主讲省市单元教学研讨课和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中心优质课(获二等奖),所承担的2项研究课题——《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实验》、《初中综合实践课主体评价研究》均已通过结题验收,部分研究成果在省市推广。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有一百四十篇余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三十二篇论文在各级学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参与了14部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其中两部担任主编。主持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社团6次被评为国家、省、市优秀社团。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近百篇,作为孝感市中小学继续教育讲师团成员,近两年来先后17次到孝感各县市作巡回报告,现致力于语文课程理论探讨和实践。

  2007年12月,王健龙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编辑部联合组织的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活动中,评为了全国中学语文(初中组)“十佳教改新星”。


3#
发表于 2011-12-28 16:53:30 | 只看该作者
王健龙老师点评2010年孝感市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赛课

     2010年孝感市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于11月23日至25日在云梦实验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忝列评委之席,三天下来,颇有感触。下面结合十七节竞赛课谈一点粗浅的观感。
总的看来,参赛的十七堂课,每位选手都倾注心血,精心准备。在文本的挖掘、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上都下足了功夫,上出了精彩,上出了个性。与会者普遍认为现场的课堂教学有看头,有欣赏、借鉴与品评的必要。
  一、本次竞赛的亮点:
(一)、 呈现了一种格局。
本次大赛,乡镇选手授课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短,呈现出一种齐头并进的全新格局。这突出表现在涌现了一批颇有潜质的乡镇语文教学新秀。他们普通话标准流利,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教态自然大方,展示了个人风采,教学资料准备充分,文本挖掘深,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讲究教学艺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郭爱军、陈梅、刘辉、黎玉萍等。
(二)、彰显了一个特色。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孝感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孝感市中语会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形成了特色,打上了“孝派语文”的烙印。“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语言品析”“作品感受”“拓展延伸”这些中考阅读的考点,被很多参赛选手用作教学设计的依据,成为教学的主要环节。这既是对中考“考试说明”的一种认同,也从侧面这些考点和教学环节是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
(三)、实现了一个走向
一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它力求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创设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力避弄虚作假。比如说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临时调整预习班级。更多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
(四)抓住了两个基本点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拓展思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参赛选手都非常重视诵读品析在教学中的作用。十七堂课,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老师们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在诵读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推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在《再塑生命》《记承天寺夜游》《好嘴杨巴》《我的第一本书》《说“屏”》《与朱元思书》等课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培养语感的同时,选手们还不失时机的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思维,或内引外联,或放飞想象,或与文本对话……《与朱元思书》中的听读悟景、《生物入侵者》关于“对策”的探讨、《喂——出来》续写结尾均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体现了三个关注
(1)关注了学习情景的创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教师都注意了学习情景的创设。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运用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这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关注了语文知识的落实。
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础。在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观摩的到的课大都重视了语文知识,特别是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有些课是通过语言的积累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前者如几节导学课,后者如《喂——出来》一课。
(3)关注了师生情感的融洽。
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于是乎,就有了众多教师精彩的激励性评价,就有了师生的合作共读(《与朱元思书》),就有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意见的征求(《记承天寺夜游》《春酒》),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十七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教学民主的特点。
(六)增强了四种意识。
(1)增强了探索意识。
本次大赛,选手们大胆探索,领异标新。“导学案”第一次在市级优质课竞赛中登堂入室;文本细读初现端倪,教材处理恰到好处,创新设计层出不穷。刘莉霞开掘文本、处理教材的功力,胡乔敏“一词经纬”的精妙构思和丁雯巧选突破口(通过小序提挈全文)的智慧,刘辉化难为易,长文短教的大气,丁俊、沈菲菲等对背景资料按需选择,适时展示的策略,无不使人“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增强了主体意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教学的首要。基于这一点,十七位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展现个性的空间。组织学生交流时,能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回答,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增强了方法意识。
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本次大赛最突出的一大亮点。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满足于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苦心孤诣,精心总结,將学习的“金手指” ——高效阅读的方法、品读的方法、赏析的方法、积累运用的方法交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4)增强了生活意识。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内引外联,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有鉴如此,授课老师都注重了与文本有关的古诗文和助读材料的链接,几乎无一例外的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遵循“生活—文本—生活”的思路设计教学,推进教学。《生物入侵者》《羚羊飞渡》等课,结合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两方面进行拓展,内容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显示自身的文化底蕴,极大的唤起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本次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的力度有待加强。
优质课竞赛,如同体育中的体操、跳水等项目的竞技,光有稳定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难度系数,否则难以取得好成绩。综观十七位选手的参赛课题,老篇目、短篇目、低难度的占了绝大多数,篇幅长,难度大,别人没上过或者别人上过自己上得有新意的篇目微乎其微,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完全没有涉猎,这也使得本次大赛在课型上比较单一。其次,本次大赛的教学流程几乎是“孝感模式”一统天下,形式比较单一,具有新意的设计少之又少。此外,对文本的开掘不深。除极少数教师(刘莉霞、张伟等)能对文本精确把握,深度解读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成为教参的传声筒。高度决定视野,尺度改变课堂。语文教学如何创新,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导学课有待完善。
导学课是一中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夯实基础,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综观本次大赛的五个导学课例,“导”与“学”结合得并不好,有的有名无实,有的有学无导,有的虽有导,但效率低下。突出表现在:导学稿中的内容过于琐碎,需要整合;交流展示环节过于繁琐,效率低下;“导”与“学”不能很好的结合,以至“导”“学”脱节;导学中极易出现简单的问答式和机械练习的倾向,积累、涵咏、品味难以落实,语文味缺失;导学的技术性容易使教学的艺术性退化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导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有力武器,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引用拓展有待纠偏。
许多选手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的引用背景资料,有的运用音乐、图片,有的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显示语文走出文本,与生活联系,与生活打通的观念,这无可厚非。但有些老师有点走过了,运用时出现了一些偏差,滥、泛、偏的现象比较明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开篇播放九寨沟的音乐和图片,结尾播放云梦实中、云梦大桥、洪湖的画面,均与文本缺乏关联。《沁园春雪》探讨文章情感时展示毛泽东书法手迹,《斑羚飞渡》设计停电的环节来培养安全意识,均游离于文本之外,冲淡了课堂的节奏和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细节有待关注。
细节确定成败,然而一些“通俗”的教学手法有时也习惯性的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不少教师在学生思考时播放音乐,学生读课文或沉思时在一旁不时的叮嘱、唠叨,齐读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有些课牵引的痕迹很重,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那个词,感悟老师的感悟。如果学生答不出,就频频发问,有的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了;不少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断催促学生加快进度,粗暴打断学生的朗读与思考;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单一,缺少针对性,总是千篇一律的用“好”“很好”来赞赏;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意见,对学生的看法不大能够深化、优化和细化,一切按自己设定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板书,以至预设的多,生成的少;有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环节的优化和课堂的调控,下课时间到了,还在习惯性的拖堂讲解;有些教师人为地要求学生整齐地有节奏的鼓掌,给学生发放纪念品来刺激学生发言,课尾组织学生进行表态式的迁移拓展活动等等。这样一些“教学细节”,与其说是不太雅致的教学手法的运用,倒不如说是教师教学素养不高,缺少教学智慧。

(五)提问的技巧有待提高。
提问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常规教法,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拎起教学的主线,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对提问的设计。从本次大赛来看,有创意的主问题的设计,简洁而有力度、有启发性的追问鲜见。出现得最多的问题是设问过多和碎问碎答,有时读完一个片段,就一次性的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过多的提问和碎问碎答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静不下来,疲于简单问题的应付。由于教师独霸问坛,学生们主动提问也就成了空话,质疑批判的精神也就无从培养了。
(六)教学目标有待准确定位。
许多节课都能围绕文章的主旨,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还存在明显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它与检查教师做与没做的教学要求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是检查学生会与不会,能与不能,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而且陈述应是具体明晰的,可观察,可检测的,而不是抽象的、含糊的,因此做到此点应避免“理解”“ 领会” “培养”“分析”“使”“让”等词汇。从课堂展示的几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主体的确立出现了偏差,因而其表述是不准确的。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决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教学的内容也就无效,教学内容无效,整个课堂也无效。因此,教师要先认真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初步构思,再扩读一些材料,加深认识,深化目标,进一步完善设计。真正做到先画图中,后施工。那种先设计,后根据设计确定目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
三、几点建议
1、切实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要围绕这些活生生的人来展开,将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活动要充分,课堂积累要丰富,这是对新课标精神最简洁的表述,前者表现的是你的教学艺术,后者表现的是你的教学理念。切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2、博采众长,提升自身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继续教育,坚持阅读专业报刊,始终关注学术前沿,从中承受无数智者的学术智慧和教学智慧的滋养。
3、深钻教材,突出语文特色。
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要读出课文的味道,认真深入的钻研文本,别出心裁读课文。如果对文本的解读不深不透,甚至出现偏差,那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语文的文本学习过于强调人文性,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探究如何用文字形式表现(即“如何写”的问题),不光要分析内容,而且要品味语言。语文应该上出语文味,得意而不忘言,买椟不还珠。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味语言,拓展思维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主要任务。
4、立足本色,稳步创新
    请不要把你的语文课打扮得那样花哨。把你的课做的平实一些,做得实在一些,甚至做得传统一点,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课要好得多。创新不是心血来潮,它是需要基础,需要分寸感,需要恰切得体的,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立足于本色,夯实基础,才有创新的可能。
     四、结语。
评奖不重要,确定今后的目标才是重要的。老师们应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世上并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与对她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做努力开花的百合,将种子撒遍山谷,让更多的百合因你的坚持而形成百合谷地;做高傲的海燕,去勇敢的搏击风浪。莫作“闲人”,不要大赛过后,就“泯然众人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1:43 , Processed in 0.0652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