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背后的大学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6 23: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作文背后的大学教育
作者:曹颖新 来源: 《学习时报》2015年6月15日

  
  高考结束了,撕书只是考生狂欢的开始。而在社会上,对高考作文的各种吐槽则开启了另一场狂欢。不仅各省市高考作文成为大家的谈资,国外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类考题也纷纷进入大家的视野,尤其是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因其浓厚的哲学气息引发无数讨论。“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网友纷纷感叹,“和法国作文题目相比,我们的作文题目像小学生作文”。但其实这些类似哲学命题的试题本来就不是法国语言文字课程的考题,而是法国会考中的哲学考试题目。
  哲学是法国高中会考的第一门考试,不同分科的考生会面临三道不同的考题。比如2014年的考题。理科:艺术家是其作品的主人吗?我们是否为了幸福而活?评论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选段。文科:艺术品是否培养我们的感知?人应该完全为了幸福而行事吗?评论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社科:自由,有选择就足够吗?为何要寻求认识自我?评论阿伦特《人的条件》选段。商科:交易是否总是有利的?真理可能是确定的吗?评论柏拉图《高尔吉亚篇》选段。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法国高中和技校阶段就有人文理工社科商科的分科。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哲学考题既会考虑到他们的学科倾向,比如商科考题中“交易是否总是有利的”这道题目,同时也兼顾到考生的全面性,比如文科考题中“评论波普尔《客观知识》”这道题,考生需要了解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发展对主观主义的解构,出题者可能想避免学生的偏科倾向。
  联想到出题者的苦心,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需要探讨如此高深的哲学命题吗,就连哲学家们不也在探讨这些问题吗?这就要了解法国哲学课开设和哲学考试的目的了。高中教育中设立哲学课并成为会考科目,最早要追溯到拿破仑时期。拿破仑认为中等教育对培养国家的军人和公务员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主导下,不但经济学法学等教育被视为工具教育,人文哲学等教育也贯彻了对国家、宗教、君主忠诚和服从的理念。这种教育类似于古希腊时代的斯巴达城邦,只培养被国家使用的公民。所幸的是拿破仑倒台之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向着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方向发展,法国大革命确立的那些价值,到了第三共和国时,通过教育被真正落实到每个公民心中。由于共和国经过与天主教会的斗争才取得了政教分离的成果,而且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三共和国,经历了无数政权更替,动荡不安,法国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反思过去,对历史上教权和等级制度禁锢的否定成为当时的共识,国家意志和民众意志达成了统一,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在教育中就成为国家要灌输的理念。哲学课自然承担了这个任务。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法国的哲学课是为了培养共和国的公民,哲学考试也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初步具备了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18岁正是一个开始。
  这一传统沿袭至今。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法国人来说,自由不再意味着对某种明显的不合理社会结构的反抗,不平等也不仅仅是先天的身份不对等或交易不公,博爱也不仅是一个封闭国家之内超越阶层的爱。所以像“自由,有选择就足够吗”这样的题目,是让学生思考也许自由是有边界的,有选择的自由才是自由,这是作为公民在社会中时刻会面对的命题。像“交易是否总是有利的”这样的题目,是让学生思考在流动的社会中,当交易随时成为可能时,它的价值在哪里。像“我们是否为了幸福而活”这样的题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让学生思考人生幸福和生活的意义。这些命题都具备了引导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功能。
  谈到功能,虽然我们高考的作文考试主旨是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是高考作文总是承载了太多期待。文以载道已经作为文化潜意识积淀在国人心中,高考作文的形式又有点类似于科举考试的策问和经义,所以高考作文不禁让人们联想起科举考试。
  科举制比察举制考核得更务实,比九品中正制更具开放性,所以历隋至清1300多年之久。持续这么久的一项制度,在王朝时代完成了政府从民间觅取人才的重大任务。这项制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其选拔对象超越门第,还在于在其引导下,社会培育出了读书人群体。读书人可进可退,进可成为政治共同体的一分子,退可成为滋养乡里民间的诗心文脉。也就是说,科举制既有选拔有用人才的功能,又有培育传承文化的较高级社会人的功能。这种人才组成的群体,不能简单地说就是统治集团,因为他有双重身份:面对皇帝,他身后有百姓,有民意;面对百姓,他身后有天子承载的道统,有高于民意的一些理念。这种人才在王朝时代,是和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转方式相统一的,两种身份也能在一个人身上获得统一。这样来看,科举制有效地发挥了选贤任能的职能。
  可以说高考与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路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它只是一场为大专院校选拔学生的考试,其格局和功能就狭窄得多。说到这里,更需要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因为大学的定位决定了高考的定位。我们当下的大学教育,既没有法国教育那样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的情怀,也没有中国古人学在序庠而使人尽其才的公心,只是为了完成向社会输送各个行业从业者的职能。这种大学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很不匹配。大学不一定培养通才,但要培养具有通识的人,这之后才是培养专业人才。经过大学的初步社会化磨练,学生应该成为有理性、有头脑的独立个体,这样的个体不一定是可用之才,但基本上可以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公民。
  回到今年的高考作文,有的作文让大家觉得考不出水平,甚至引发争议。比如某省的作文:让学生想象,在高速公路上爸爸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自己坐在副驾驶上,多次劝阻爸爸未果,最终报警,警察前来对爸爸批评教育,要求考生给爸爸写一封信。据说,有一位考生老老实实地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开过车,更不用说上高速公路,自己根本没有这样的经验,何从写起?无论如何,这样的考题让人唏嘘,因为出题者最起码没有考虑到公平性,更何况题目牵涉到怎样调和私德和公德关系的问题,为什么在孩子尚不能分辨这种稍微复杂的关系时,一定要诱导他们揭发亲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3:53 , Processed in 0.0969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