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研究八十年
薛伟强
(原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摘 要
晏阳初研究从1930年起到2005年止,已走过近80年的历程。它先后经历了初步研讨(1930—1949)、批判沉寂(1949—1985)、艰难复兴(1985—1992)、快速发展(1992—2005)四个时期。总的来看,成绩可喜、问题不少、前景乐观。
关键词
晏阳初;研究;述评
正 文
早在1943年,晏阳初就被美国百余所大学遴选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等同享殊荣。1950年以后,他前往亚非拉国家积极推广“定县实验”的经验,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晏阳初的研究,自1930年“定县实验”正在进行时即已开始,至今已近80年,期间虽经重大曲折,但目前势头正健。本文拟对迄今为止的国内外晏阳初研究加以梳理总结,以便揭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特征及经验教训,展望新世纪的晏阳初研究再创辉煌。
近80年来的晏阳初研究可分为初步研讨、批判沉寂、艰难复兴、快速发展四个时期。这种分期,一方面考虑了晏阳初研究作为反映学术研究过程的一个特殊领域,有其自身发展的内涵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外部因素对晏阳初研究的影响,力求主观分期更符合客观历史过程。
一、初步研讨时期(1930—1949)
从1930年起到1936年止,每年到定县参观的中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形成了定县参观热。由对“定县实验”的观感评论开始,一批中外学者开始了对晏阳初思想与事业的初步研讨,但分歧较大。
赞同者列举其思想与事业的成就,称颂其创见与贡献,加冕其诸多桂冠。如毛应章说定县之平民教育,“是救济当今中国之唯一的良策”。[1]任鸿隽逐一批驳了张继于平教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全面指责,最后结论是,“它的贡献值得称赞。因为它的主张是要深入乡间去发现他们的问题……不管它的成绩怎样、它的效果怎样,我们以为它的方向是不错的。”[2]蒋廷黻亲自去定县考察后,对燕树棠的横加指责也予以反驳,他认为:“平教会的实在贡献在把科学和农村联合起来!”“平教会的试验找到了改造中国农村的技艺和方案。”[3]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系教授丁英在定县农村露天剧场观摩了农民演出的话剧《过渡》,盛赞其是至高的艺术,其内容与演出方法已走在任何国家之前。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访问定县后,认为晏阳初领导的运动一旦成为革命的强大命运,势必超过中国军人多年来打来打去的放荡行动。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也认为定县四大教育均齐发展的价值重大。[4](PP248~250)
批评者历数其工作中的不足与理论上的缺失,有的甚至认为晏的活动居心叵测。如国际联盟于1932年所发表的《中国教育之改造》报告书中对“定县实验”非常不满,认为“经费既如此浩大,遂不免使人有所顾虑”。[4](P255)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在1933年10月2日《世界日报》撰文指责定县实验耗资甚钜,计划需时太久,“定县事业,直不啻一骗人东西”。[4](P255)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燕树棠(其叔父乃定县乡绅)说“平教会在定县潜伏反动势力”,“引起了教党与非教党的冲突”。[5]一向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教授在《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一文中指责“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工作,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4](P263)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在三四十年代也对平教运动发表过一些意见,虽不完全赞同,但对平教运动表示充分的理解与热情的肯定。中共还特派薛暮桥对“定县实验”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1937年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先后进行了全民族抗战和国共两党内战,虽然晏阳初的实践仍在继续,但在特殊时局下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难以为继,只是在海外有零星的成果出现。1942年,日本的大久保庄太郎着手以“定县实验”为中心,将晏阳初的事迹纳入历史研究范畴。二战后,加加美光行、小林善文、新保敦子等加入其列。在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于1945年特请晏阳初口述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的方法和心得,撰成TellthePeople(《告语人民》)一书,她强调必须应用中国平民教育经验推行亚非拉各地,逐渐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才可免除战争。本书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联合国组织也参照它制定世界范围的基本教育计划。
在初始阶段,研究主体以大陆和美国学者为主,刊发论文40余篇,相关著作8部。当时对于晏阳初的评价,国内两派及中国与世界悬殊极大,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原因在于各自所秉持的标准不同。国外的评价,“一般说来偏向于文化的立场上立论”,国内的多数严辞苛责“是基于当时当地政治斗争的需要,取向偏于政治的角度,不太注重文化价值的标准”。[6](p353)这反映出由于诸多因素所限,当时的研究在整体上还不太成熟。
二、批判沉寂时期(1949—1985)
由于晏阳初及其平教运动与国民党和美国过往甚从,1950年后他还移居美国。建国之初,在“左”倾思想影响下,晏阳初受到了严厉的政治批判,被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7]其平教与乡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为虎作伥的法西斯教育理论”。1950年底,平教会和乡村建设学院被视为反动组织而强制解散,[8]乡建学院代理院长魏永清则被逮捕判刑。很明显,这是以政治运动的形式来开展思想学术批判。因此,在以后30多年里,晏阳初研究在大陆成为“禁区”(晏氏爱子晏福民于文革中还被迫害致死),只有台湾和海外保持了相关研究的正常状况。
台湾的《中国论坛》、《中外杂志》等刊物于1981年、1983年率先开辟“晏阳初研究”专号,刊登了吴相湘、韦政通、萧新煌等人的文章。韦政通在其名著《儒家与现代中国》[9]里设专章讨论了晏,并称赞其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布道人”。1981年,吴相湘著《晏阳初传》[10]在台湾出版,这是第一本反映晏阳初为乡村改造而奋斗终生的传记。作者着重勾画了自上世纪20年代初到成书的1981年(晏逝世于1990年),晏阳初60年间致力于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改造的伟大实践。因吴氏大多引据国际乡村建设学院(IIRR)档卷、晏的口述等第一手资料,材料翔实、史笔严谨,所以本书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毫无疑问,吴相湘等台湾学者为中国新时期晏阳初研究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
畅销全球的《读者文摘》在1980年代以前的40年里曾七次刊载晏阳初的专文,这是美国畅销刊物对于一位平民空前的并且是唯一的多次表扬。姜逸樵收集已刊行的有关晏阳初生平事业的各种专题论述,汇集成册,于1976年影印出版了《晏阳初先生及其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英文]。1980年代,李又宁根据晏阳初口述撰写了《九十自述》一书。
由上可见,第二阶段长达36年,但成果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在于本应是研究主体的大陆学者在特殊的政治压力下集体缺位。无疑,这使刚刚起步的晏阳初研究遭受了长时间的重大挫折。尽管在80年代初曾出现过一点和缓的迹象,但晏阳初研究面临的道路依然非常艰难。
三、艰难复兴时期(1985—1992)
1985年8月,95岁高龄的晏阳初受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终于回到阔别约35年的祖国。国家领导邓颖超、万里、雷洁琼等热情接见了晏阳初,并对其历史贡献给予原则性肯定。1986年7月11日中共重庆市委在《重庆日报》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乡村建设学院”公开平反,恢复名誉,并将魏永清宣告无罪释放。次年晏氏再次回国,又被欧美同学会特聘为海外名誉会长。以此为契机,晏阳初的重要历史作用被人们再次“发掘”,大陆学界三十多年相关研究的不正常状况开始有了重大转机。
1988年以后,湖南、四川、河北定州等地的晏阳初研究会相继成立,10部晏阳初相关文集先后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于1989年率先出版了宋恩荣主编《晏阳初文集》[11],次年又有詹一之主编《晏阳初文集》[12]及李济东主编《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13]问世。两本同名的《晏阳初文集》尽管内容多有重复,但为大陆晏阳初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汇集了散落在各地有关晏阳初及平教会在定县平民教育中的68篇各种材料,时间跨度为1926-1936年,为研究“定县实验”提供了重要参考。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14]按时间顺序汇编了晏氏从事平教、乡建运动七十余年来的论文、演讲以及其它著作,虽因条件所限还有大量资料未被收录,但它是迄今为止资料最多也是最权威的晏阳初文集,当是研究晏氏的必备之书。这时期另有两本晏阳初的纪念集《平民教育家晏阳初》[15]及《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北碚》[16]。定州市晏阳初研究会骨干李志惠从1985年开始在定州寻访“定县实验”见证人,5年中积累了20余人近5万字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1990年5月28日至6月1日,由中央教科所、河北省教委、IIRR及北京欧美同学会联合主办的“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石家庄举行,这是首届晏阳初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由宋恩荣主编《教育与社会发展—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湖南武岗师范学校(其前身是晏氏创办的湖南省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也汇编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一集)论文集[18]。此外,本阶段在国内发表的论文仅有20余篇,除宋恩荣9篇外,其余多是研究动态和介绍性文章;另有2篇未刊的学位论文[19]。
在海外,对晏阳初的研究趋于深入。查尔斯.海尔福德以“定县实验”为研究中心写成了专著《走向民间:晏阳初与中国农村》。[20]詹姆斯.B.梅菲尔德认为,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中存在着让农民获得持久发展的思想因子,以该思想为出发点,他着力探讨在当代农民获得持久发展的必要与可能。菲律宾的胡安.M.弗拉维尔与康拉多.S.纳瓦罗分别总结了他们在菲律宾贯彻晏的科学简单化原则的经验与如何促进平民教育的发展、让平民参与乡村改造的经验。加拿大的伊拉兹马斯.D.芒纽则以非洲的乡村改造经验为例,尖锐地指出了晏在1934年就提出的科学研究与农民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设想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印度的G.N.雷迪总结了印度在教育、生计、健康、自治四方面综合改造乡村的经验。IIRR的颜彬生女士著有DR.Y.C.JamesYen(1893-1990)(《晏阳初年谱》),IIRR编撰了Y.C.JamesYen’SThoughtonMassEducationandRuralReconstructionChinaandBeyond及RuralReconstructionReview(《乡村改造评论》)。
在本阶段,国内成果计文集10部、论文近100篇;但主要是资料整理和一般介绍,其它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有对晏阳初的评价都必须坚持“改良主义”这一负面标准。这无疑是“左”倾思想在教育学术界的惯性所致,正如宋恩荣所忆:“当时研究这一课题还是有一定政治风险与舆论压力的”,连1990年的首届晏阳初国际学术研讨会都被禁止在北京召开。[21]我们也注意到,与陶行知在1981年就由全国政协召开大会正名平反不同,晏阳初的“平反”时间晚、规格低且不彻底。然而大陆晏阳初研究毕竟在7年中艰难地复兴了,它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央教科所的宋恩荣研究员无疑对此贡献最大,他从80年代初便开始顶着压力开始研究晏阳初,至1992年已有相关著述成果15件,此后他成为该研究领域专家也是理所当然。
四、快速发展时期(1992—2005)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教育学术界真正解禁。加之上一阶段大量一手资料的整理出版,晏阳初研究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成果大量涌现。2000-2001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连续播出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通过的30多期“中国百年人物”专辑。晏阳初与蔡元培作为20世纪中国教育家的代表与孙中山、毛泽东、鲁迅、邓小平等并列其中。这意味着大陆对晏阳初的评价有了空前提高。以下分几个方面总结1992年以来晏阳初研究的大量成果。
(一)文集、专著
《晏阳初教育论选著》[22]以时间顺序记录了晏先生的训话、演说等资料。《告语人民》[23]是晏氏多年活动和思想的精选,还收录了赛珍珠的TellthePeople(李特溟译)。本阶段另有两本晏的纪念集:《晏阳初纪念文集》[24]、《老师的话》[25]。2000年,由镰田文彦翻译的《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26]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该书由宋恩荣应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之约选编。
宋恩荣、熊贤君合著《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6]是1990年代前期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的高峰。作者不仅全面考察了晏氏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整个脉络,还立于社会总体高度上,对晏氏教育思想与整个时代背景的关系进行了描绘,对晏的三大基本信念(民本思想、基督精神、科学民主)加以深入阐述与剖析,在此基础上给予较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为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化打下良好的参础。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介》[27]是一部简要论述晏阳初平教与乡建思想、实践的传记。詹一之主编《晏阳初华西实验区》[28]是第一部研究华西试验区的专著。2001年,岳麓书社在大陆重印了吴相湘著《晏阳初传》。[4]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关于晏阳初的通俗性著作。如长篇纪实小说《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29]、《晏阳初传略》[30]、《从晏阳初到温铁军》[31]。《晏阳初传略》由晏先生侄孙晏鸿国编撰,此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披露了阳初博士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从晏阳初到温铁军》收有晏在国内外进行乡建活动相关照片50余幅,其中很多是首次面世。
(二)、学术论文
本阶段,公开发表的以晏阳初思想及实践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总计有200余篇。除刊发于各类期刊、网站4以外,还有湖南武岗师范学校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三集)论文集。[32]此外,笔者还搜集到12篇未刊的硕、博士学位论文。[33]
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就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总体的梳理与评价,这类文章占有很大数量。其基本内容有三部分:生平介绍,思想与实践的总体勾勒,历史贡献与局限的评价。对于前两部分,不同的论文有详略之别,但不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对于第三部分内容,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已经突破了“改良主义”的局限。近年也有不少人把晏阳初的思想和实践同其他中外教育家进行比较研究。
二是从中观的角度对晏阳初的思想与实践中某一个方面或侧面进行研究,其切入点是多元的,主要有:民本精神,民主政治观,师范教育思想,成人教育思想与实践,公民教育思想,乡村建设理论,卫生保健,科技推广,团队管理,县政改革,社会学发展等。
三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晏阳初的思想与实践中某一细小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或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对其进行剖析,如晏氏所提倡的“第五种自由”、晏氏的中国情节等;或站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中,对晏阳初的思想与实践在当代推行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经验等进行论证与总结,主要涉及当代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农民工培训、可持续发展等。
2001年和2004年,在四川成都和巴中先后举办了“纪念晏阳初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及“晏阳初平民教育国际论坛”。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晏阳初研究者在内的很多学者召开了20余次中国新世纪乡村建设主题研讨会,开始从单纯的理论探讨转向实践探索。据张海英介绍,日本对晏阳初研究非常重视,已经把晏阳初的思想提高到现代化走不下去后,发现新路子的路标这样的一个高度。
通观近80年来晏阳初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为它的扩大和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晏同时代且经历很相似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相比,晏阳初研究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晏阳初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宝贵而又丰富,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开拓余地。
一、资料整理
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利用是研究的基本,资料的突破往往会导致研究的突破。由于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事业长达70年,足迹遍布湘、冀、川、台及美国、菲律宾、危地马拉、加纳等十几个国家、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献档案。就史料的搜集、整理而言,依然有相当艰巨的任务。如“定县实验”中的农民报刊、秧歌、话剧、1000多种平民教材、相关实物、图片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平教会的全宗号档案,包括报告、调查、图片等;现存美国、菲律宾等国的档卷,尤其是IIRR的大量文献,也亟待整理翻译。此外,编选包含晏氏国内外家属、生前好友及同事、学生等的回忆文章的纪念集、编撰已刊行论著的《晏阳初研究文献目录》、《晏阳初研究资料索引》等也很有必要。
二、研究主体
已有的成果显示,论文多而专著少,“单兵作战”是晏阳初研究的主导形式。虽然湖南、四川、河北定州等地的晏阳初研究会早就成立,但多是民间组织,因经费毫无保障,开展工作困难重重,所获成果寥寥无几,有的研究会早已名存实亡。晏阳初与陶行知都是民国时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们在家庭、人生及事业等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1980年代以来,国内晏阳初研究的所有成果超不过500件,不及同时期国内陶行知研究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6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全国性的晏阳初研究会、基金会有必要尽快成立,承担起组织协调和经费支援功能,积极推动跨地域联合研究(如跨省区联合、海峡两岸联合、国内外联合),以显示群体研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前述国内外大量晏阳初资料的搜集整理,单靠某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三、研究视域
现有论著大多是从历史学、教育学视域切入,集中于晏阳初的平教、乡建思想及实践,极少涉及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和学科视角较为单一。今后的晏阳初研究,似应从选择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从多学科视角(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农民学、管理学等)进行多维透视等方向寻求突破。只有多学科的、专深的研究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才有可能描绘出晏阳初思想与实践的更为真实与清晰的图像,才能对晏阳初及其思想与实践做出更为中允的评价。笔者以为,下列专题可作为晏阳初研究的新领域或新突破口。1、思想方面:晏的哲学思想,晏的社会学思想,晏的宗教思想。2、社会关系方面:晏与平教会、晏与基督教会,晏与国民政府,晏与美国,晏与菲律宾,晏阳初交谊录。3、心理方面:晏阳初人格魅力和个性心理分析。4、比较研究:晏与陶行知比较研究,晏与甘地比较研究等。5、“定县实验”的深入研究:如“定县实验”中的博士下乡,“定县实验”与李景汉,“定县实验”与孙伏园,“定县实验”与瞿菊农,“定县实验”与汤茂如。6、撰述方面:《晏阳初年谱》、《晏阳初大传》、《晏阳初评传》等。
四、成果形式
传统的论著论文仍将是今后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也可以拓宽思路:首先可以借助影视媒介,除记录片、专题片外,也可以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其次是运用文学手法,创作小说、散文、戏剧等通俗作品。最后还要重视相关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晏阳初在国内外留下了大量活动遗迹,它们同样是进行研究的珍贵资料,只不过以物化的形式存在罢了,而这些遗迹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总之,我们要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使晏阳初研究走出书斋,走向大众,以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达到晏阳初研究服务社会、服务现实的目的。
我们也注意到,2003年7月,由温铁军倡导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他们决心继承晏氏遗志进行“中国第二波乡村建设运动”。2005年7月,温铁军领衔的中国乡村建设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这些思想和实践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支持。这反映出晏阳初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大转变。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在资料的全面利用和不断发掘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晏阳初研究会不断有新的突破、会迅速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毛应章.定县平民教育考察记[M].南京:南京拔提书店,1933.
[2]任鸿隽.定县平教事业平议[J].独立评论.第73号,1933-10-22.
[3]蒋廷黻.平教会的实在贡献[N].大公报(天津),1934-05-13.
[4]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燕树棠.平教会与定县[J].独立评论.第74号,1933-10-29.
[6]宋恩荣、熊贤君.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7]新华日报(重庆)[N].1950-12-05.
[8]新华日报(重庆)[N].1950-12-22.
[9]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
[10]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1.
[11]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2]詹一之编.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13]李济东、李志惠编.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4]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992.1992.
[15]四川省政协、巴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民教育家晏阳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16]编委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北碚[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7]宋恩荣主编.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8]湖南武岗师范学校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1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9]张文忠.晏阳初社会教育思想[D].台湾师范大学,1989.蒋伟国.论平民教育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
[20]查尔斯.海尔福德.走向民间:晏阳初与中国农村[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0.
[21]肖玲玲.告语新时期的人民-访著名学者宋恩荣[J].中国教育,2003,(2).
[22]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教育论选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3]晏阳初、(美)赛珍珠著,宋恩荣编.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4]宋恩荣、陈菊元主编.晏阳初纪念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5]陈菊元.老师的话[M].川新出内(2000)字第183号.
[26]宋恩荣编、镰田文彦译.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M].东京: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出版发行,2000.
[27]詹一之、李国音.一项为和平与发展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8]詹一之主编.科教兴农的先行者—晏阳初华西实验区[M].川新出内(2000)字第117号.
[29]张子卿、张哲英.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0]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31]孟雷.从晏阳初到温铁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2]湖南武岗师范学校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3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3]周逸先.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D].北京师范大学,1997.宋颂.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D].河北师范大学,2001.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史振厚.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谷秀洁.公益活动中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陈敏.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3.刘旺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现代化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3.卢爱婷.浅析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4.鲍玉仓.定县模式述论[D].河北大学,2004.田成刚.晏阳初: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刘晓敏.晏阳初“定县实验”中的参与式发展理念与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王琦.晏阳初乡村教育实践的现代价值—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注释】
1.据笔者所查,晏阳初研究近80年来相关综述文章至今尚付阙如。
2.一是中国欧美同学会受命致函邀请晏阳初回国访问;二是1983年11月出版的《河北文史资料选编》第11辑用一半多的篇幅刊载了李景汉、堵述初、晏升东等人有关晏阳初及平教会的8篇回忆文章。
3.据2006年1月16日笔者在定州与李志惠访谈记录。
4.资料最多的是中国乡村网(www.china-village.org),其晏阳初专栏现有文章120多篇;其次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网(www.yirr.ngo.cn),有数十篇。
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藏有总数达171箱的IIRR档案。
6.有人统计,1985-2001年国内陶行知研究成果总数为2225件,其中著作123部,论文2149篇。见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薛伟强,男,1973年生,河北定州人,上海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兼及中学历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