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四个平台和五点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7 07:4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转: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四个平台和五点感悟作者:刘志福
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四个平台和五点感悟
张祖庆
一、成长路上的四个平台
第一个平台:把根须深扎在语文的沃土上
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但事实上,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续深深地扎在语文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学生身上,正如我在《守望麦田》一文中说的,“教育是生命中一段宝贵的准备时光,而语文教育,是为学生有一生发展奠基的最好的准备,就像天鹅起飞需要助跑一样,给学生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为天鹅的助跑铺开一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托起天鹅翅膀的那股强劲的气流。”天鹅起飞的跑道在哪里?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回顾自己所走的15年的语文人生,如果说前5年,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只知道教着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教这本书。这个时候,对语文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的层面上。稍后的一段时间,开始对语文有了些肤浅的思考,我开始追问:语文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一阶段的实践与探索下来,我渐渐发现,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搞应试教育。经过解剖,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语文养料。发现这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继续这样在应试的路上走下去,还是冲破应试教育对语文的束缚,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没有屈从于所有指向于自己的重重压力,用自己的改革,为孩子,送上一阵清风,抗起一片天空。我选择了“阅读策略发展及指导”这一课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始了对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研究,探索出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策略发展轨迹,摸索并总结了阅读策略指导的对策。课堂上,我尽力做到不搞琐碎的提问,不搞枯燥的练习,努力让孩子在课堂张扬灵动的个性,闪烁创造的火花,响起愉快的笑声。我始终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灵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近年来,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文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什么?审视今天的语文教育,功利主义依然大行其道,围绕着分数进行教学还是很多老师工作的旨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我们,常常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在做着摧残学生的傻事。细细想来,我们的老师一厢情愿地浪费了学生的多少宝贵的时光啊。也许你以为这是危言耸听,非也!比如拿课外阅读来说吧。阅读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人曾经对课外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是啊,阅读本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常常人为地把阅读搞得面目可憎,搞得学生不喜欢阅读。为什么呢?我们的老师,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做读书笔记,让他们写读后感。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绝对是一种阅读伤害。再比如,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让低年级的孩子每天背诵那些辞藻华丽的所谓“好词好句”,都是在伤害语文——使得学生从小小养成华丽浮躁的文风,让孩子对语文越来越讨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热衷于做这样一些让孩子讨厌语文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居然成了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障碍设置者。由此,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我们的眼光,能看得远一点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教他六年,想他十六年,看他六十年吗?“生态语文”就是我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下冒出来的。“生态语文”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引领学生快乐地学语文,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发展奠基,教给学生终生有益的东西。生态语文,不被考试蒙蔽双眼,它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它是拯救“功利语文”的一剂良药。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便将一些基本的设想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开设“三级立体图书银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和远方农村某小学同年级某个班级,结成友谊班,开展通信作文;进行古诗文颂读考级,鼓励孩子们积淀最优秀的文化经典。
将根深扎在语文的沃土上,语文的花朵才会开得艳丽多姿。
第二个平台:读书,让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我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看过多少课外书,因此我常常说自己“先天不足”。后来,由于受我初中的陈老师的影响,我渐渐地爱上了看书。读师范三年,我业余时间基本上是在图书室和阅览室里度过的。有些名著也总是一知半解地读了好多。工作了,我基本上每天读两小时的书,暑假往往是我读书的大好时光,只要有书,我就可以度过漫长的两个月的时间。我枕边总放着几本钟爱的书,睡觉前总要看一会书才能入睡。书香伴我入眠,书香常常溶入我的梦乡。
    我读得比较多的是哪些书呢?
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名作欣赏》杂志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我一开始就对她爱不释手,至今是我一直深爱的阅读欣赏类杂志。因为当时,对于像我这样很少听到、看到名师讲学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一路读下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阅读和欣赏的品位和水平,我也会试着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等几方面去品味、咀嚼、揣摩所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关于古典文学的欣赏比较艰深,我常常是捧着啃呀啃,一遍不能理解,就读两遍、三遍。渐渐地,我走上了阅读欣赏的快车道。
我也曾下气力啃过文学名著。大约是1995年暑假,我听华东师大叶澜老师的演讲,我被她丰富的学识和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叶教授鼓励我们年轻教师要多看书,打好人文的底蕴。听了她的报告,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叶教授在我心中有高山仰止之感。我暗暗下决心要研读文学名著。
于是我先从古典名著入手,尤其是《红楼梦》我读了多遍,每看一次总有收获。记得有一年刮台风的时候,我正躲在家里读起《红楼梦》,正当我读得入神之时,突然断了电,我就点上蜡烛继续读。真的,那时的我确实读书读得痴迷了。
后来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外国文学。和中国小说相比,我更喜欢外国文学。我读莎士比亚,也读荷马,我读大仲马,我也读小仲马。他们的小说、诗歌让我深深着迷。后来,我喜欢上了俄国的妥斯陀耶夫斯基,找来了他的所有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玛拉卡左夫兄弟》、《死屋手记》。整整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钻研他,越读越痴迷。我至今以为《拉卡玛左夫兄弟》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小说。在外国文学名著中,我喜欢的还有《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第二十二条军规》等。而对有些评价很高但是自己没有感觉的,我是不太迷信的。好几次打开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都望而却步,并不是它太长,《追忆似水年华》比它长多了,但是我很喜欢。我也一直认为,没有读过普鲁斯特的人,是没有欣赏到世界上最优美最细腻的文字。《追忆似水年华》的确值得我们花两年时间好好静心品读,只要你要耐心地毫不浮躁地读了进去,你会觉得妙不可言,真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最近几年,我喜欢读散文,余秋雨、余光中、张承志和李国文的读得比较多。但是遗憾的是,真正教育教学类的书,我反而读得不多——这是我的硬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读了不少遍了,那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于一身的充满智慧的书,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感悟,真是百读不厌!而其他教育教学理论,我看得不是很多,从孔子的《论语》到朱子的论著,从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到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我只是略有涉猎。最为薄弱的是课程论和哲学著作。这方面的书,我看得比较少,以至于自己感觉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还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文本的内涵,思考问题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是今后要花力气弥补的。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饱读诗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要多读书。
第三个平台:穿越争议的黑色森林
先来做个调查:在座的老师,有几位知道“人教论坛”?有几个知道“教育在线”?有多少老师在网络上发过帖子?从现场调查来看,我发现大家对语文教学的专业网站接触得还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想,对于我来说,2004年最大的一件事情,不是调离温岭,而是和语文教学的专业网站亲密接触。
     第一次与“人教小语论坛”匆匆邂逅,是为了寻找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课堂实录。在人教论坛找到了课堂实录,我发现这里的世界很精彩,便注册了一个网名——“温岭祖庆”,这一注册,也拉开了我与“小语论坛”恋爱的序幕。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就开始如饥似渴地读帖子。后来,我读了“贝壳的泪”老师的《课堂实录大荟萃》,看到其中有和我一起上过课的孙双金、薛法根等老师的精彩实录,于是我未加多想,把自己刚刚在杭州上的《詹天佑》实录粘了上去。
后来收到了“观棋不语”的短信,说是准备将我的《詹天佑》转到“教育在线”。之后,就是关于《詹天佑》的长达一个多月的争论。后来,《詹天佑》争论逐渐淡下去了,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始发出了自己的主帖。
在小语论坛最值得怀念的时光是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纷纷就某个话题展开争论,这个时候,往往是收获最多的。受到大家的感染,初出茅庐的我也会勇敢地跳进去,谈些自己的想法。以至于后来犯了辩瘾,隔三岔五地和人辩上几句。后来,我连续发了三个话题,挑起了纷飞的“战火”,一时间唇枪舌战,剑气森森。当然我们并没有因为辩论而伤了和气,反而不辩不相识,特别是在和冰雁、严文、论语、笨鸭子等的辩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参与辩论的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是我在人教收获最多的。当然,关于辩论,我也有心态不当的时候,记得8月份,我的《登山》一课再度引发争议。争议是我自己主动挑起的,我将课堂实录帖在人教和教育在线后,引起了铁皮鼓和看云的注意,铁皮鼓更是将课批得体无完肤。当时,我真的有些不服气,于是在人教搞了个“火线征兵”,让人教的网友帮我去对付对方,以致于有些网友为了帮我而言辞过激,弄得铁皮鼓和看云再也不参与发言。其实,我将实录发上去,不就是想听听大家的声音吗?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在人教另开一帖,请大家继续讨论。后来教育在线的老专家王小春老师就《登山》一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细读了王老师的发言,很认真地回答了他的质疑,双方你来我往,交流了三个回合。与王老师的对话,我是很真诚也是很认真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后来我和网友曾阿牛一起整理了一个反思的东西《意义,在于争议》(刊发于四川《教育科学论坛》)。是的,争议的意义,在于争议的本身,如果一旦我们陷于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之中,任何声音都会觉得逆耳,这个时候,人也就失去了继续进步的可能。感谢论坛,让我能坦然地面对不同的声音,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收获思索的快乐。
    也许是天道酬勤,也许是各位斑竹对我如此痴迷的“同情”与厚爱吧,我的好多帖子被他们嘉奖为“精华”。现在看来“精华”纯粹是虚拟的奖励,但是就是这小小的奖励,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地发帖子,乃至于后来不知天高地厚地写起“自传”来。现在回想起来,这“自传”,的确有自我宣传的味道,我只是罗列了教书生涯中的值得记忆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成长经历,没有从思想的高度去概括,也因此有个网友说“比较无聊”。是无聊也好,是宣传也好,毕竟成为过去时态,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去编辑修改这些文字。就让这些我曾经激情敲打也许有些幼稚的文字,留驻我上网之初的纯情与对论坛的痴爱吧。我想,每个人来过论坛的人,都会对有那么一份美丽的回忆的。
调到杭州后,我在教育在线我以“万壑松”的网名开辟了个人的随笔专栏《不是芦苇,无风也思索》,开始了新的耕耘,上小语论坛的时间相对少了。当然,我也时时“潜水”关注,碰到有所感触的帖子也简单回复。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了个博客,居然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个拥有博客的老师,同事们还戏称我引领潮流呢:)
关于论坛,我始终觉得是我人生的个转折点,它开阔了我的眼界,结识了许多真诚的朋友——贝壳的泪、我爱语文、落地麦、曾阿牛、清风荷韵、民一、阿远等一大批有思想的老师,使得我的语文教学观念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是的,是论坛使我逐渐走出了狭小的天地。论坛还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04年下半年至今,我在《教师之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各类杂志上发表了15篇论文和随笔——这些文字都是在论坛发帖的基础上整理的。
    当然,对于上网,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注册以来,我在论坛上度过了太多太多的时间,这些时间,有时的确是在思考问题,但更多的时间是在白忙乎,有些帖子和随笔没有多大思考的价值,纯粹是为了发帖而发帖。在网络上泡的时间多了,静心读书思索的时间肯定少了——论坛,有时也让人浮躁。曾经有好几次,我信誓旦旦地给自己定下个规矩,每周上网不超过3小时,但是每当面对网络,便情不自禁地忘了自己的誓言。仔细盘点自己,这大半年潜心所读的书,真的不多。网络上的东西的确是比较快捷,但是有些文字也许只需要浏览就行了。真正提高自己,还得读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上网和阅读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提高自我的两翼,不可偏废。上网时间过多,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和身边的朋友以及家人之间的沟通少了,有时候甚至严重影响自己的睡眠。
理性地上网,处理好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践行的课题。
第四个平台:用键盘留驻美丽人生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最欣赏教育在线网友的签名:人生就是戏,每天都在现场直播!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第一线教师培训会上,针对自己的不足和未来展望写下的10条反思,我觉得很有意思:现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1.激情不老;2.读书一生;3.宁静致远;4.以写促思;5.慎独养身;6.伸展个性;7.爱在细节;8.海纳百川;9.合作同进;10.海星角色。作为一个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窦老师正凭借着用自己的不断反思,一次又一次跃上了语文教学的新高度。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变数最大的、最活跃的因素,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不同的教育对象面前不一定同样会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自己的教学永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开篇,九易其稿,王崧舟的《二泉印月》、《只有一个地球》三个版本截然不同;靳家彦的《陶罐和铁罐》,常上常新,都得益于他们的高超的反思能力。大师们对课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一直激励着我要做个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因此,对于自己的所上的课,尤其是公开课,我总进行认真的反思。去年10月到现在,我的想象作文《亚马逊河河探险记》先后变了四次脸。变脸,就是反思的轨迹。我曾写了篇随笔性的文字《难忘生命中的那条河》记录了反思的全过程(此文发表于《四川教育》2005年7、8合刊)。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这几年,学术界比较倡导“叙事研究”,所谓的叙事研究,我想,说简单点,也就是将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和体会记录下来,我们日常的反思录,就是最好的叙事研究的样本。
用键盘敲下自己的反思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更美丽。
二、教育生涯中的五点感悟
回首十五年所走过的风雨教学路,感慨颇多。现将感触最深的几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我选择我无悔
我曾经两次出走——离开本可以继续留下来工作的地方。1989年,我被分配到艰苦的海岛工作,奋斗了四年以后,凭自己的实力,跳出了海岛,来到了家乡附近的一所学校。工作两年后,于95年和自己的女友(现在的妻子)一起调到了城关某校。在这所学校待了4年,发现这里的土壤不是很适合自己的发展,因而选择了离开,跳到了另一所更大的学校,担任教科室主任。这次出走,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我在教学上的成业绩大多是在出走后取得的。如果说第一次出走,让人觉得意料之中。但是99年第二次主动出走,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可以说,经过5年的努力,我在该校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校长器重,同事融洽,事业达到新高度,可以说前景无限美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背上行囊,走向远方!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的语文和语文的理想,我必须到更大的人生舞台上历练自己!
曾经告诫自己,选择离开,就要有勇气承担离开的寂寞。在小县城过惯了滋润的日子,来到大都市,一开始真的有些不适应。每当夜深人静,淹没在茫茫人海中的失重感经常困扰着我。好在我一次次地调整心态,不到半年,就基本适应了新的环境。现在回头看看,到杭州的一年,事实上是自己在教学上收获最多的一年。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不断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见诸杂志;因为在王崧舟老师的身边,和他一起外出上课的机会也较以前大大增加,在他身边,也能学到很多很多。下学期,我将重操旧业——负责教科处的日常工作。一切,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慎重地“出走”,但不要后悔。这是我想告诉诸位的深刻人生体验。当你觉得在原来的单位没有多大的发展的时候,而你又有足够的自信选择未来,那么,你就勇敢地走出来。出走,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最大挑战。出走之前,要对出走后的局面做充分估计;出走以后,要一往无前,耐得住寂寞。不能用出走威胁领导,更不能用“假出走”来获得提拔。这是下下之策,要牢记“缺了谁地球照样转!”的永恒真理。始终牢记,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自己!我想真实地活着!精彩地活着!
第二:只坐一把椅子
“人往高处走”,如果有更好的又赚钱又轻松而且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跳槽。在座的好多老师也许在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跳槽。而且,也许一直在默默努力,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我想,如果我们在35岁以前还没有跳出教师队伍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在跳出去之前,你必须要将目前坐着的这把椅子坐好!不要老想着做不平凡的事,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不平凡的事情?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不要在年青的时候目标游离不定和摇摆,更不能在不得志的感叹中消耗掉最金贵的青春年华,及至过了浮躁的岁月,人安静下来了,却再也没有了青春的活力,再也没有了奋斗的激情。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帝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我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选择了当歌唱家,经过七年练习,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在各大都会演出,成了著名的歌唱家。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曾经做过洗厕所的工作。她说,就是洗厕所,也要洗得最好!
每一种工作都是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岗位都重要。不管未来怎样变迁,坐定目前那把叫语文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离你也就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就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就离你不远了。
让我们牢记这样的话:“我不停地向大海抛洒着,因为我相信,总有一粒砂,会被那只贝壳珍藏。”
第三:适度追求名利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来未曾想过出名的老师成不了好老师。没有人在年轻的时候真的能做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是失落者的失落之言。一个教师,年轻的时候,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不要以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优秀教师。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85%居功于他对待事业的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代表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人生。
有一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功?苏格拉底约年轻人第二天来河边见他。年轻人如约而来,苏格拉底不容分说将他推到河里,直到奄奄一息才拉起来,苏格拉底问年轻人:“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年轻人深深吸了口气,答曰:“空气!”苏格拉底说:“对!这就是成功的秘密。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刚才需要空气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啊,我们的很多老师,终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没有这样成功的强烈愿望,或者有了这样的愿望但是没有坚守的意志。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意志和方向。
渴望成功,并不是说要对名利过分的追求.一切顺其自然,就像徐志摩说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最理想的姿势,应该是向外求得事业的发展,向内提升精神疆域。诚如李叔同说的“无事澄然,遇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那么,我们就能正确地面对名利了。
一个人一心想着满足于追求外在的东西,正是自己内心贫瘠的表现。
第四: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是由无数个细节串成的链条。不注重细节的打磨,就不可能达到人生的高度。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也往往做不好大事。细节有时候往往决定成败。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尤其要重视公开课的每一个细节。记得95年,我参加台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就是因为猎狗帖图屡次掉下来,而与第一名失之交臂(第一名选送参加省里的比赛);我也曾经因为在一次全国性的公开课上,差点因为课件的原因而导致课无法上下去。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足,把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考虑周到,课,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课堂的每个细节,将课堂偶发事件,当作教育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得我们的课堂如一泓活水,精彩纷呈。
我们还应该注重职场生态,注意与人交往的细节,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同事和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举手,一投足,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品格与风范。
第五点:做个阳光老师
美国某出版社搞了一个教师形象大调查,将所能找到的小说中关于教师的形象描述,进行归类,最后将教师描述成:女教师脸色憔悴,急需要美容,衣服大多穿的比较保守。男教师普遍比较瘦削,西装挂在衣服消瘦的身躯上,举止猥琐,在小区里是隐士,在课堂上是霸权主义者。这是西方教师的形象,在咱们中国,优秀教师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大多数被当做楷模宣传的,不是病得快不行了,就是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似乎不病,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个偏见。我一直以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自己快乐健康地学习工作,带领学生也快乐健康地成长。老师,要成为追求潇洒人生的典范。
那么怎么样做个阳光的教师呢?
1、坚持喜新厌旧,让自己的心跳与世界同步。
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你昨天也许才将WINDOWS 98操作熟练,而别人今天使用的却是WINDOWS XP。再说,人天生是喜新厌旧的高级动物。所以,我们要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创造新的东西,才能适应这个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挑剔的目光。喜新厌旧,就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这样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同时,我们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教学中影响我们的学生。
    这个世界,除了出土文物、朋友和自己的老婆不适宜喜新厌旧,其它的都是越新越好。
2、准备一只丢弃烦恼的垃圾桶,在自己的心里撒满阳光。
一个稍稍负责任的老师,每天都面临着很多烦恼。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和不公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无端地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气争先恐后地汇集到你身上,就成了一堆恶气。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学一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随时准备把烦恼丢到垃圾桶里,努力做个快乐阳光的老师,这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3、将阳光洒进学生的心里。
我们不一定打心眼里爱自己学生,但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我们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口头上,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哪怕摸一摸学生的脑袋,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亲切地摸一摸学生的脑袋,对学生微笑,我们,就能把阳光洒进学生心里!
4、让语言充满魅力,把味精带进课堂。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幽默更是课堂的味精,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的人,学生更是如此。掌握一点幽默的艺术,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让学生走近了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同时幽默也应止于无聊的调笑,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乐”而不学。
5、心中备有一本英雄谱,让生活阳光灿烂。
如果真的决定将教书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我建议大家在平凡的日子里学一学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练习教学本领,要象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知识,要象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象黄蓉那样随机应变;对待教学艺术,要象杨过那样痴心不改;面对大千世界,要象老玩童那样童心未泯;面对权术与名利,要象令狐冲那样淡然处置,而不要象岳不群那样处心积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53 , Processed in 0.0821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