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决定未来的社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 09:2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决定未来的社会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表达形式:培养……人。
似乎人是培养的结果,比如在高考中物理考了多少分,然而这不意味着他在未来的庸常生活中必然会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或处理简单的物理问题(如修理电路),更不要谈一定会对物理发生真正的兴趣。显然,他在未来的实践情境中仍然需要保持或强化一定的物理意识,以顺利地适应环境,成功地回报社会,自主地建设生活;而此时教育所培养的人,似乎又不是结果了,而是发展。其实,真正的学校教育,本来就应该考虑到人在未来是需要凭借基本积淀尤其是基本思维和方法而发展的。因此,培养人,一定要越过应试主义的藩篱,不仅教会他得分的秘诀,更教会他学会学习,能够利用思维和方法不断延续学习的冲动和增强学习的能力,以避免学了外语到交际中却成了哑巴、学了语文在生活中却不会写请假条之类的尴尬现象。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倡导“终身教育”,我想,这种教育应该真正始于学校教育,而不是从踏上社会后才勉强起步。是故,我对教育目的的表达就变成:培养……发展的人。
谈人的发展,我们往往有习惯性的规定:“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人甚至还增补“美”、“劳”等,以落实“全面”二字。作为科学的定义,最好在概念上能够“周延”,把“偏才”、“怪才”也当做应有之义,尤其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和部分高校敢于破格录取特殊学生的今天;况且,不便于“全面发展”的残疾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停止教育和发展。除了概念上要周延,教育本身在多元化时代就应当有弹性、包容性和开明性,把全才、偏才和怪才尽入“彀中”。“全面”固然值得鼓励和赏识,而“非全面”也应该得到宽容和理解。为此,作为教育目的的表述,最好回避“全面”这一角度。况且,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向:强调个体、主体,重视自我、自觉,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旨归,把教育当做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引导。教育家怀特海就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当代社会,承认学生的自我发展,既包含着对学生无限发展可能的最美丽的期待,也包含前面所说的“弹性、包容性和开明性”。这反而体现了教育思想上的真正“周延”,即“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于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求得自我发展的人。
学生的自我发展,往往与他的个性、梦想、选择、竞争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他对自由、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我们无需强调这些价值观,其实给了学生发展的舞台和机遇,就是天赋其权,就是鼓励他践行这些价值观。真正需要强调的是,如何保证他拥有这些价值观,以及如何限制他践踏这些价值观。“如何”,实际上就是要寻找到一种制度性的措施,让他在制度文化中求得健康的自我发展。这种制度文化,既是支持性的,也是约束性的——支持他充分享受个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带来的红利,也有效约束他对别人享有这些价值观之平等权利蔑视的行为。总之,他求得自我发展,应当以承认和践行这种制度文化为前提。
那么这种制度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规约文化。而与之相反的是丛林文化、纪律文化。丛林文化的危害性,谁都知道;而纪律文化的消极性,我们往往认识不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规约是“经过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比较起来,纪律是单方面制定的,虽然制定者也要遵守,但“制定”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权力,意味着制定者乃是利益的最大分配者和享有者;而规约跟纪律一样自然也需要共同遵守,但制定的主体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这样参与“协议”的每一个人,都既是利益的最大分配者和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最大担当者和执行者。跟纪律具有强制性不同,规约因其互相制衡而具有合法性。就特殊的领域(如政治)来说,纪律自有存在的必要,但在日常的生活领域,规约更具存在的价值。一个国家连日常的生活领域,都奉行强制哲学,那么人在这种制度文化中的发展就会显得非常有限;惟有大家具有规约意识,那么人在这种新型的制度文化中的发展才显得非常充分——因为这种规约文化,既支持他充分享受个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带来的红利,也有效约束他对别人享有这些价值观之平等权利蔑视的行为。
能够在规约文化中健康发展的人,就是我们的教育所真正期待的。但我们期待的,绝不应该只是“发展”这一结果,还应该包括:这个人能够善待积极影响他这种结果的制度文化。换句话说,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他要时时善待规约,并在规约中最大程度地谋求他的发展。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并为了用他去改造出有利于他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生活新图景”,教育本身就先得提供这样的“生活新图景”。无论校园,还是课堂,都得提供这样的“生活新图景”。
就以本人为例,我一直致力于描画这样的新图景,特别是在每一届高一新生入学时,专门跟学生们商讨规约。请看我的课堂情景——
师:“人是靠不住的”,这是我在曾经看过一本书《靠不住的总统》之后获得的一种理念。你们信任我,假如我做出不值得你们信任的事,怎么办?(众小声嘀咕)过去,老师让你们做作业,有没有打过折扣?有没有抄袭过别人的作业?有没有漏做过一次?这说明,人都是靠不住的。靠不住,怎么办?(众议论)靠课堂纪律?纪律是谁制定的?是你们制定的吗?
众:不是。
师:是我们制定的,是老师制定的。那现在由你们制定?
(众摇头,嘀咕)
师:既不能由我制定,也不能由你们制定。那么究竟由谁制定?
(众茫然)
师:我们共同制定!我们一起制定,这就不叫纪律了,这就叫做规约了,也叫游戏规则。我们提出一个想法,每个人都可以讨价还价,都可以妥协,最后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规约。这样吧,我们先让同学们自己提出设想和建议,然后大家协商。谁先来?
生1: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批评我们时不要超过10秒钟。
师:那我就批评9.99秒。(众笑)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
生1:以前有的老师一旦批评我们,就没完没了,甚至把课停下来,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叫我们很难受。
师:那我可以向你保证,以后我不会这样的。
(众鼓掌)
师:请大家继续就规约提出看法。
生2:作业不能太多。
师:那认为多少为宜?
生:每天晚上做语文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师:哈,你把语文学科看得如此重要。其实,不需要这么多的。我们讨价还价,好不好?多长时间?(有说50分钟,有说40分钟,有说30分钟)这样吧,取个区间,30分钟到45分钟,好不好?
众:好!
师:还有谁说说?
生3:希望星期五之前不要布置作文。星期一到星期五之间,晚上作业太多,如果布置作文,会严重影响我们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建议星期六或星期天让我们做作文。
师:你们初中是这样吗?
众:经常这样!
师:那高中就不这样!
(众鼓掌)
师:以后星期一到星期五之间绝不布置作文!
(众鼓掌)
师:还有什么建议?
生4:作业布置要均匀,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的作业。
师:作业布置均匀,这个能做到。我从来都是主张作业要有效,不能以量取胜。我布置作业有个特点,化整为零,每天完成一点,每天都适量。尤其是对课文的预习,我一般都是分几次预习,每一次预习都适量,绝不让大家完成不能承受的任务。
(众鼓掌)
师:有建议了吗?
(无人反应了)
师:你们可以建议,我可以不可以建议?
众:可以。
师:我提出建议,你们可以讨价还价。第一个建议,关于课后作业的内容。大家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批注文章,临摹字帖练字,写微博,搞摘抄。
(众惊讶,表示作业太多,难以承受)
师:我没有说同一天完成。我们可以协商。比如,周末的作文或者练笔不谈,星期一到星期五之间,一共五天,批注几篇文章?练多少字?写几篇微博?摘抄多少?
(众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这样吧,看看大家是否能接受。刚才说的四个方面的任务,分开来完成。五天里,单日一三五,每天批注文章、练字;双日二四,每天写微博,搞摘抄。这样行不行?
生:行!
师:我们再来协商作业的量。批注多少文章?练多少字?写多少微博?摘抄多少?
(众说纷纭)
师:每周一三五,每天批注1篇文章,共三篇,批注时不少于8处;每天练字,共两次,每次都不超过30个字,但一定要好好练。行不行?
生:行!
师:每周二四,每天写一篇微博,共两篇,110个字到140个字之间,不能少,多一点可以但也不能太多,要做到少而精,每次都必须原创;每天摘抄一点,共两次,一次多少?我提供多少,你们就相应地另外摘抄多少。
(众嘀咕)
师:放心,我不会提供太多的,就三四句而已。我给你们三四句,你们最起码也要另外摘抄三四句,不多吧?
众:不多。
师:我还可以体谅大家,降低要求,就是既可以直接摘抄,也可以利用条件剪贴。我们可以合称它们为“贴抄”。作业多不多?
众:不多!
师:每天分配合理不合理?
众:合理!
师:既不多,又合理,这是你们承认的哟,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规约。以后能不能违约、毁约?
生:不能!
师:刚才我们粗线条地商量了规约,但还没有白纸落黑字。课后请大家再议一议,有什么想法告诉语文课代表。我们准备找一个机会,两个班的课代表和我一起,把规约正式写下来,立字为据。
(众鼓掌)
自从我跟学生订立了规约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呈现出新的图景:课前预习到位,课堂听讲认真,课后按时做作业,能高质量完成,并非没有违约者,但都心甘情愿承担违约带来的后果;而作为教者,我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讽刺学生,如有违约则公开道歉并接受惩罚。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要使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之后成为善待规约并求得自我发展的人,就必须现在就“做准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规约文化的见习者或实习生。
然而,这还不全面。自我发展,既跟规约文化的外在因素有关,也跟心理状态的内在因素有关。这种心理状态,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既能促进自我的发展,也跟自我发展一样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当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心理难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抑郁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杀?这些问题影响了人的自我发展,也终结了人自我发展的意义。这样的现状难道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忧思?为未来培养心理健全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不仅自我发展需要健全的心理,而善待规约也需要这样的心理。如果说前者处理的是自我与自我的关系,那么后者处理的就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与他者相处,能够互相妥协和制衡,划出心理底线——存有平等、公正、尊重之心;能够利用规约,辐射心理光线——展示个性、大胆选择、激烈竞争。而所有这些内在的亮点,都源于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像小孩子那样的天真纯朴的心。童心是充满阳光的,而这种阳光正是规约文化所需要的,同时也是规约文化所能够提供的。规约文化中的人,做允许自己做、自己可以做的的事情——事情可以放到阳光下做,而不会像纪律文化中的人,做别人要求自己做、自己未必情愿做的事情——事情容易暗箱操作或被阳奉阴违。所以,一个善待规约的人,往往也是永葆童心的人。
仍以本人为例,我在每一届高一新生入学时,都首先向他们列举童心被遮蔽的种种现象——小时候乐于、勇于举手、开口、大声、速站等,而年龄变大,却羞于、怯于举手、开口、大声、速站等;然后希望他们去除世故、老成的枷锁,不要紧绷着脸,故作正经,装腔作势,而要保持一颗童心。请看我的课堂情景——
师:好,既然大家同意了,那么我就来说第三点。第三点,也是八个字——怀有童心,反对老成。什么是童心?就是要真诚、纯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有童心的人吗?
众:有!
师:哦,有!哪里可以看出来我有童心?来,谁来说一说,谁能举手说一说。
生1:嗯,你刚才告诉我们你大学里的情感故事。
生2:你有积极改变课堂的愿望,而且告诉我们人人平等。
生3:你很坦率。
师:谢谢你们的信任!其实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也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童心。我们彼此之间都应该有童心。下面,我再来说说“老成”。什么是老成?老成的表现,首先是“不举手”。心里明明知道,就是不肯举手。其次是“不开口”,比如我问大家课文有没有背啊,作业有没有交啊,这些共性的、带有调查性质的问题,大家当然可以一起回答。你们不开口,会让老师感到很孤立,很沮丧的,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却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第三个表现是不大声,发言时学蚊子哼,似乎是要成心考验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听力。年轻人应该声如洪钟,发音嘹亮。第四个表现是不速站,慢慢腾腾,没有少年的朝气。如果正面来说,我们要克服少年老成的现象,力求做到——,我们一起回答——
众:举手,开口,大声,速站。
师:以后,大家在课堂能不能做到这八个字?
众:能!
“童心说”和前面的“规约说”,彻底改变了我的课堂:处处有学生举手,时时有学生开口,说话时大声,点名时速站。当我任教的新高一两个班级,因为新来一位老师、学校领导调整课务,其中一个班级在第24天被取消时,多少学生赠我以言:
王  敏:“由于初中三年的习惯,我不怎么在课堂上举手,原本以为高中也会这样,就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可是,在您的第一次童心论下,在您的第一次规约讨论下……我的心灵里已有一颗种子发芽了。”
张明绮:“毫不夸张地说,您的童心,您的课堂是人生中的一次引渡。”
郑欣彤:“是您让我第一次真正地对语文感兴趣,是您让我每天都能有一节非常期待的课,是您让我学会用一颗童心面对学习和生活。”
姚鸿淼:“再也看不到同学们在你的鼓励下的即兴表演,再也遇不到一个和我们约法三章的老师。”
……
“童心说”和“规约说”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们在规约使用中学会了善待规约,在童心发扬中学会了永葆童心。我想,有朝一日——也就是教育目的“显灵”的那一天,他们在参与并建设未来的生活使,就会履行规约,在阳光下做事情,在阳光下玩童心,在公共利益面前敢于大声开口,在公益活动中乐于举手表态,在“皇帝的新装”面前勇于说真话……这就避免这样的现象:自我发展了却成为超越公共底线的混账和缺德者,或者成为唯唯诺诺的犬儒和伪君子。
当下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中国梦”。从某种意义来说,教育就是培育中国梦,教育就是培养具有中国梦并能够实现中国梦的人。而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可能性或生成性。在学习时代,自我发展之梦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而到了未来,自我发展之梦是在社会中生成的。现在有什么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即现在有生成性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生成性的社会。一个个学生永葆童心、善待规约,我们的课堂就会生成美丽的意外——取得最大的发展;一个个人永葆童心、善待规约,社会就会生成美丽的意外——取得最大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否应该表达为“培养永葆童心、善待规约、求得自我发展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01 , Processed in 0.0935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