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氏家族在山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8 21: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氏家族在山东



  莫言,原名管谟业。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管姓——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姓开始受人关注。中国的姓氏,若按古籍中的记载,大都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管姓也不例外。管姓虽小,但几千年来却也出过不少名人,如齐相管仲、割席断交的管宁、“魂不守舍”的管辂,再就是莫言。而从管仲开始,管式家族与山东便开始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每1万个汉族人中有9人姓管

  莫言大哥管谟贤在《莫言家族史考略》里说:“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管姓历来崇文而不尚武,自古至今,管姓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管道升(赵孟頫夫人),散文家管同,经济学家管大同,诗人管用和等。”

  管姓,列于《百家姓》之166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140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9%,即每1万个汉族人中就有9人姓管。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

  根据《史记》记载,管叔鲜在叛乱被杀之后,并没有后代。他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管姓起源于周穆王之说似乎更有说服力。周穆王的儿子封在管(今河南郑州),其后人移民到齐国,以管为姓。

  在西周众多的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其后世子孙风流云散,繁衍播迁。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徙往安徽(管仲即颍上人,属安徽)、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者。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春秋时除管仲相齐外,同时代的齐有管至父,可见此时管姓主要繁衍于山东,这也是天下管姓多出自山东的原因。至西汉时,见于史册的管姓有汉高祖刘邦妃管夫人,李陵之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衎“以中涓佐高祖”打天下,以功封平昌侯,平昌在汉时与高密同属北海,大体在今山东潍坊一带。

  东汉时农民起义首领管亥,亦齐人,据北海。而三国时魏之名人管宁、管辂亦均为齐人,而且都是今潍坊一带人。东汉初,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三国时管宁自临朐迁居辽东30余年,自然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宁有管宁后裔。”

  清末民初,管姓亦有渡海赴台湾侨居海外者。再者,山东之管姓闯关东去东三省谋生留居彼处者亦甚多。但仍以江苏、山东等省为多,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的63%。

  管氏名人还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管松涛,山东巨野人。上世纪60年代,管松涛因为长期患有多种疾病,出现了神经紊乱状况,却仍然知道挎着篮子往乡下去给老百姓送馒头。别人问他干什么去,他回答说:“给老百姓送馍去。”管松涛头脑里想的还是解放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或者是敌后根据地的人民群众。

  莫言对文学的贡献远不及管仲?

  因为管仲功勋卓著,青史留名,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得姓始祖。

  但《高密管氏家谱》的修纂者是很慎重的,他考证了历史,认为:“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皆出于周,以谱牒失传,不敢妄认。”

  管仲又被尊称为管子,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管子对历史的影响比人们所知道的要大得多,事实上本来应该更大。要知道,管子被奉为法家的祖师爷,后来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当今的新加坡,奉行的“轻罪重罚”原则都来自管子。儒家所讲的礼义廉耻,这个词也来自管子。减免关税、减免农业税也都是管子开始的,连信访制度也是管子开启的。

  盐铁专营是管子开始的,现在盐业还是国家在专营。管子设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国立妓院。此外,管子首创了宏观调控和拉动内需,从他开始运用金融手段控制经济运行。

  儒家治国讲究所谓“克己复礼”,讲仁讲德讲义。管子完全不同,管子说了“仓廪实则知礼节”,他有一个治国三段论:第一,富民,让老百姓富起来;第二,统治者以身作则,树立道德规范,建立公信;第三,制定法律让大家遵守。之后,可以称霸。从齐桓公开始到齐国被灭,齐国一直是天下最富庶最先进的国家。

  管仲有一本书——《管子》,篇幅远多于当时的各种书籍,内容包罗万象。这部书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管子的思想和智慧,还留下了一大堆成语,譬如不翼而飞、礼义廉耻、兴利除弊、疏不间亲、令行禁止、沽名钓誉、隔墙有耳、内忧外患、市井之徒、稳操胜券、百战百胜、见异思迁、周而复始等等,将近20个原创成语。

  管子肯定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大于莫言,相信莫言也会承认。

  说到对成语的贡献,其实还有两个管姓名人需要一提的。三国时期山东学者管宁与华歆在一块学习,由于瞧不起华歆对功利的追求,管宁与他“割席断交”,这是管宁的贡献。

  同样在三国,吏部尚书何晏请周易高手管辂谈《周易》,顺便算命,这个过程,就发明了三个成语:老生常谈、要言不烦、魂不守舍。

  这两则故事,《三国演义》中都有。

  “丰乳肥臀”不算莫言的发明,但是不是应该说是他发扬光大的?

  高密管姓:莫言的家族谱系

  莫言貌似农民,其实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后代——莫言的七世祖家祯、嘉福兄弟,双双高中明嘉靖年间进士,其高伯祖笃庆公是前清的秀才。其伯祖——大爷爷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生也恨晚,未能赶上科举年代,遂学习中医,成为方圆几十里著名的医家。莫言小时候,大爷爷曾写字让他临摹。

  莫言说:“我本姓管。是否管仲的后代?家谱上说是。管姓历代有才人出,但我与祖先不敢比。”

  管姓来到高密,仅从元末明初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有确考的管氏族祖为北宋的管纯,而高密管氏家族的一世族为元末明初的管世谦,到莫言这一代,也有24世了。现在的高密管氏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还是高密二世祖管思敬在元朝时所续。说北宋初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以孝经教授乡里,人呼为教读先生。”

  高密管氏经历了从山东到江苏海州,再到浙江龙泉,再从龙泉回海州,又因贸易或战乱辗转于江淮间,最后落脚高密的过程。

  高密、诸城、莒县管氏同族同宗。莫言的祖父和父亲曾讲过两个故事。

  其一:光绪年间,胶河发大水,沿河四十多处村庄公议,决定将河堤取直。这样,就把管家苓芝围在河堤之内了。莫言的家尚在管家苓芝,高祖父的哥哥管书贤是庄上唯一的秀才,他想到了莒县的探花府,于是去莒县把进士出身的管廷鹗接了来。

  管廷鹗让车夫直接打马进了高密县城,早有人报知了县官,县官不想见,坐上轿子就往城外跑,管廷鹗一声“追”字,车夫打马飞奔,一会儿就望见县官的轿子了,县官只好下轿打千儿请安,赔不是,修河的事也不再提起。莫言的祖父生前曾说,要不是管廷鹗来,民国元年的那场大水,就把管家苓芝冲到东海里去了。

  高密管姓族人提起莒县小窑的探花府五进士,很引以为自豪和荣耀。自从管廷鹗高密之行之后,高密管氏宗祠的匾额由横写横挂改为竖写竖挂,这在当时,只有家中有功名在一甲三名之内(状元、榜眼、探花)、官职在三品以上才可以这样做,否则就是违制。

  其二:莫言奶奶娘家东王家苓芝的戴家,擅长竹制工艺。民国年间,有一年麦收前,一人拉了一车扫帚去诸城赶大集,卖货讲价得罪了当地人,货物被哄抢一空。忽然想到此地有一姓管的大户人家,何不冒充管家苓芝的人登门求救呢。于是自称管氏某世孙求见老爷。老爷问明情况,说:“孙子,上炕。货抢了好,不用你自己卖了。”一边摆上好酒好饭招待,一边问清了各色货物的价钱,吩咐管事的说:“到集市上去说说,凡是拿了咱家孩子东西的,叫他们按价送钱来,送货来的不要,给我打出去。”酒足饭饱之后,钱也交来了,一算账,比平时多卖了若干钱。

  这正是“姓了半天管,赚了若干钱”。此事一时传为笑谈,同时也说明,高密、诸城管氏乃一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52 , Processed in 0.1111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