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日亮老师的教师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2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兆芳:坚守也是锐进


——陈日亮老师的教师定位
福州一中  王兆芳


      二十几年前,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语文研究太慢了”的焦急呐喊,一直震荡着语文界同仁的耳膜,鞭策着广大语文教师奋然前行;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语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语文界不断闪现着各种新的名词、更换着各种新的理念,似乎万象更新,一往无前,而“少、慢、差、费”教学效果并未真正改变。
是锐进还是坚守?在喧嚣声中,许多教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迷失了方向。
      陈日亮老师的教师定位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正值陈老师的新作《我即语文》出版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归纳陈老师的教学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呈现于《我即语文》中,还隐藏、散布在他的语文生活中,而后者就仅仅我们这样多年来一直聆听他的教诲、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才有机会领略到。我觉得,陈老师在语文教学教研上虽不是保守的人,但也决不是时髦的人。不管是在语文界群龙无首的混乱中,还是在语文界大喊锐进的喧嚣中,他都能淡定从容,坚守自己的位置,决不苟同于某种流行的观点,决不迷信某些权威的话语,而对自己的某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念念不忘,决不轻易动摇或放弃。作为一位在全国大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师定位,主要是坚守,而不是锐进。他说:“当大家都喊着要锐进的时候,我倒觉得不应该忘了‘坚守’。”(《断想》)
      那么,陈老师到底坚守了什么?这些坚守有何价值?
      首先,他坚守“我”和语文为一体的理念。在他看来,有怎样的“我”,就有怎样的“语文”。他曾多次援引语文前辈的话教导我们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文教师。”意思是有怎样的语文教师,就有怎样的语文;学生只能学到该语文教师所教的语文;学生不喜欢语文,实际上是不喜欢该语文教师,这也是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地方;为了不“误尽天下苍生”,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使学生学到该有的本色的语文。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手不释卷,言不离文,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备课中学语文,生活的范围就是他的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对他来讲是绝对真实的,语文就是他的生活、信念甚至信仰,而不像有些人,仅仅把语文看作是一门技艺、职业或超然于语文教学之外的理论名词而已。“我”即语文,这是他一直坚守的。这种对语文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在当今语文正被异化的社会中是非常可贵的,就如钱理群先生说,这就是“陈老师语文背后的大关怀、大承担”,是他深入语文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促使他“对中学语文教育持续地坚守、思考和实践”(《序》)。
      正因为坚守“我”和语文为一体的理念,他就能够自觉地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腾出一块精神的“私家地”,使自己的精神空间充满趣味和情调。他说:“人的生活,应该以意趣为中心,有意趣而产生希望与力量。”(《闪念》)而他的这种意趣,又是与语文紧紧相连,成为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延伸。如,每到新年,他都会自己手工制作新年贺卡,赠送给亲朋好友,每张卡简笔小画,配上轻松小语,“祝己贺人,聊以遣兴”,意趣盎然;又如,开始于1967年、历时两年而辑成的鲁迅作品阅读笔记《鲁挹》,“厚纸皮,硬封面,除了版权页和插页,其余的护页、扉页、目录、序志等等一应俱全”(《我有一本“书”叫〈鲁挹〉》),凝聚了他的阅读心血,成了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寄托。也正因为有这种意趣,他就有了希望和力量,就能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坚强地、饶有情趣地活着,就连自己的思想检查也充满趣味和对人生的调侃(《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其次,他坚守读书和教书为一体的理念。他从鲁迅的写作经验得到启发,认为学生作文,“只有‘静默’于平时,方能‘挥就’于当场”,“一旦内储充盈,到时就会文思辐辏,笔下溜园,呵成一篇千字文不算难事”(序《福州一中作文精选2辑》),“语文应该更名为读书课,或实质上已经成为读书课”;而教师的教学,也要时时和自己平时的阅读联系一起,读什么,才能教什么。他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还是相信一句话。这句话是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要陷入生存困境。”(《断想》)其实,这个观点也是从“‘我’和语文为一体”的理念延伸出来的。读书,是提高“我”的最有效的、最经济的方法,而“高”的“我”才能教出“高”的语文。为了使自己更“高”,阅读时要尽量占领制高点,所以他强调“经典阅读”,要接触一流作家,阅读一流作品。这正如古语所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陈老师自己,就亲身实践了这一理念,并受益无穷。他从早年开始,就以鲁迅为偶像,就从鲁迅这一“高山”中不断获得“高见”,教出“高品”的语文;面对各种语文现象,能高屋建瓴,能一针见血。
      再次,他坚守文本自读、细读的理念。他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语文教师,平时无心看书,讲课不经大脑,上课念教学参考书,但言者谆谆,听者昏昏。有一次,这位教师很认真地念参考书时,发现学生们一改原来安静的惯例而窃窃私语,他觉得可能是学生觉得他讲得精彩,就念得越发起劲。后来,有位好心的学生偷偷地告诉他——念错了,教参和课文不配套。这位教师才觉得不好意思。陈老师说,这样的教师不仅自己可怜,连学生都同情他,而且“误尽天下苍生”。他提出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文心”理论,即“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这个理论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养成独立阅读的本领和细读的习惯,以心入文、文心交融,达到对文本的深入、个性化的理解。他还说:“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领悟,包括诵读、感受、体味、揣摩、摹习,通过大量典范、精粹而又鲜活的语言文字的丰富积累和吸收内化,历练成一个人的语文文化素质和语文应用技巧,古今中外,贤愚不肖,概莫能外。”(《语文教臆•上》)正因为长期坚持文本自读、细读的习惯,他对课文的解读常常能发人未发,能在一些极其精微之处发现禅机,令人幡然而悟。
      最后,他还坚守“历练”的原则。在“得法”的前提下,要实行严格、细致、扎实、循序渐进的训练,要“穷究本然,化为践履,注重方法,历练成习”(《得法养习,历练通文》)。他制定的《初中语文课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对学生的课文阅读作了详细的规定,如诵读课文“咬词吐字准确清晰,不含不吞;不增、不减、不改、不颠倒”等,细致入微;他倡导制定了福州一中新生的语文学习常规,从课前预习、课内自学、课内学习、课外复习以及作文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语文教臆•上》)。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定和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最终演化成语文的内在素养。
      以上几样,如果追根溯源,哪一样是新鲜的花样?哪一样是吓人的噱头?哪一样不是切中肯綮?可以说,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再造,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坚守。
      近几年,陈老师还谦逊勤奋地学习当今语文界新锐们的言论,有时显得有点惶惑、不自信。作为他的晚辈和学习者,我不妨用《我即语文》彩页上他自己的话为陈老师加油助威:“心境澄明,意态执着。”陈老师,守住该守住的!
      因为,坚守,也是锐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42 , Processed in 0.0708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